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600字8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8.64 KB
- 文档页数: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通用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通用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说:一个人的教育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很简单,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从而忽略动手能力。
一位明朝哲学家,有一天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他搬出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竹子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就是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再谈谈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在研究如何分离氯化镭时,大大小小经过了几百次实验,废寝忘食。
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提取到了礌和钋,因此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有哥白尼,他本是一名医者,被当时的人称为“神医”。
观察天文只是业余爱好,偶然一次他发现了他所信仰的天主教所说的《地心说》是不对的。
他经过了多少次的观察计算,研究出来了《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的《地心说》。
在天主教会极力反对下,哥白尼在临死之前才看到了《天体运行论》的小样,才与世长辞。
一生逃亡,躲避教会的哥白尼用毕生心血创写的《天体运行论》被教会说成邪书。
直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才使哥白尼的真理得到肯定。
这处处告诉了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这就是格物致知。
为什么我们要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告诉我们要尊重知识,注重实验,才能探求事物的真理,得到事物真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2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文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仿若洪钟大吕,在教育与学术的广袤天地间訇然作响,其声如雷,振聋发聩,强力唤醒人们从沉睡的传统认知方式中惊起,深刻反思。
它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深度揭示出格物致知精神于现代社会的关键意义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篇佳作恰似一位睿智能干的领航员,引领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穿梭于古今之间,又放眼全球,审视中外教育与学术的差异与优劣,对“格物致知”这一古老而深邃的理念展开全新视角的阐释,深入其内核进行深度挖掘。
使我们仿若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清晰且笃定地认识到,唯有将理论与实践如双轮并驱,紧密融合,始终秉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方能在求知的漫漫征途上稳健前行,收获那真正富有价值、熠熠生辉的知识宝藏与深邃智慧。
文章开篇,作者恰似一位目光如炬的洞察者,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地指明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潜藏的沉疴痼疾。
在传统教育那如模具般刻板的模式笼罩下,莘莘学子们仿若被无形的绳索束缚,往往深陷于理论知识的汪洋大海,一味地被动接受灌输,却对实践能力的培育与锻炼严重忽视。
“格物致知”,这一原本源自儒家经典、闪耀着智慧光辉的理念,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叶扁舟,逐渐偏离了其初心所指引的航线,被严重曲解。
它本应是倡导通过亲身实践去深入探究事物内在原理的明亮灯塔,却在岁月的侵蚀下光芒渐黯。
那时的学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犹如苦行僧般整日埋头于堆积如山的书本之间,机械地背诵着经义教条,却鲜少有机会挣脱这书本的桎梏,亲身踏入真实的世界去体验、去探究知识的源头活水。
这种头重脚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恰似一座妄图构筑于空中的楼阁,根基虚浮,摇摇欲坠,根本难以承载学生们对知识深入骨髓的理解以及灵活自如运用的期望。
试看古代的科举制度,那是无数文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晋升之梯,为了功名利禄,他们焚膏继晷,日夜苦读四书五经,将青春与热血皆倾注于这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后感我想起了自己做科学小实验的时候。
那时候我想知道为什么盐能让鸡蛋浮起来。
我就按照书上说的,拿了个杯子,倒了水,放了盐,然后把鸡蛋放进去。
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很着急,盐放一点就想让鸡蛋浮起来,结果鸡蛋总是沉在水底。
我就很生气,觉得这个实验是骗人的。
可是后来我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加盐,仔细地看着鸡蛋的变化。
最后鸡蛋真的浮起来了,那一刻我特别高兴。
这就像文章里说的格物致知,我通过自己动手去做这个小实验,才真正知道了盐能让鸡蛋浮起来这个道理。
还有我们在学校里种植物。
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颗种子,让我们种在小花盆里。
我把种子埋进土里,每天都去浇水。
我盼着种子快快发芽,可是好几天过去了,什么动静都没有。
我都有点想放弃了。
这时候同桌告诉我,他觉得可能是土压得太紧了,种子出不来。
于是我就轻轻地松了松表面的土。
又过了几天,小芽真的冒出来了。
这个过程就是我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这也是一种格物致知。
在生活里,我们要是没有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就会错过好多有趣的东西,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就像有些同学,做数学题的时候,只看答案,不去自己思考计算的过程。
这样虽然知道了答案,但是下次遇到类似的题还是不会做。
可是如果能像格物致知那样,自己一步一步去计算,去想办法,就算做错了,最后也能真正学会做这种题的方法。
我们小学生就应该有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
遇到不懂的东西,不要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去试一试。
比如看到书上说蚂蚁能搬起比自己重很多倍的东西,那我们就可以在外面找个蚂蚁窝,放个小饼干屑在旁边,看看蚂蚁到底是怎么搬的。
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蚂蚁的力量有多大。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格物致知的精神能让我们更好地探索这个世界,学到更多实实在在的知识。
我们不能做那种只知道死读书的人,要做一个爱探索、爱实践的小学生。
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感-记叙文600字相关作文
通过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颇有感触。
在浩瀚学识的海洋中学习的我们,经常会被这茫茫银河所震撼,但是“格物致知”只是这茫茫银河中的沧海一粟,他所饰演的角色都是扁舟中的指南针,它会让我们在这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同样会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航行至光明的彼岸。
读完文章后,我也明白了格物致知精神的最大好处。
都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新时代的我们应当敢于质疑,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待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做人云亦云的“鹦鹉”,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体现。
科学课上为什么要求亲手去做实验?因为亲手验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才能更深的印在脑子里,从而使我们得知:要敢于实践,不能盲目追求课本上的白纸黑字的古板定理,也不能轻易的相信他人的观点。
比如哥白尼专注研究,对当时盛行的“地心说”持反对反对意见,提出自己“日心说”的观点,这种敢于质疑,不被权威所左右的精神,不怕打压的精神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上物理课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去物理实验室一探究竟,这也是格物致知的意义所在,当我们自己动手亲自去试验并去记录的时候,真理往往就出现了,并且会牢牢地刻在我们的脑子里。
表面的答案似乎会让人心安理得,但是却与实际不相符合,宇宙无边无际,我们也只是大千世界中千千万万之中的其中一个,而我们却不能坐井观天的活着,更要关注的是探求真理。
我们为何而活?为真理而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老师教给我们的,是让我们为此去求证、探索、发现。
古人是如此,现代亦是如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格物致知”,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意义之深远,不仅仅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学术观念,更是为生活和人性而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文章在一开始就指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好成绩,却忽略了让我们真正学习到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我们离真正的知识就相距甚远。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学生们必须拥有更强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毕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超过时代。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需要有“格物致知”的素养。
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去探究,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就会变得愚昧和无知。
文章中还强调了不要轻信一切,不要听信别人的传言。
现在互联网的发达,我们能够随时获取其他人的观点、资料,但是,其中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
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轻忽听信别人的话。
我们应该去探究,去思考,是不是传言的确有真实的依据。
如果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为了学术上追求更精确、更详细的知识,那么这个精神的价值肯定是局限的。
而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这个精神要在生活里面体现出来。
例如在钓鱼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鱼喜欢什么样的水温,什么样的饵料,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在经商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知道顾客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发掘出最大的市场。
每个人都需要去领会这个精神,尽可能地去研究我们所涉及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他们的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
文章强调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时,我们需要没有逢迎心、没有优越感、没有傲慢自大,这些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极具启迪性和思考深度的议论文,通过对学习和科学精神的探讨,引发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反思。
本文在讲述了应有格物致知的四个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论证和例证,使我们对于这一精神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作者通过介绍格物致知实践的意义,强调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大量的噪音和信息过载,而格物致知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信息,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于学习的意义的思考,我开始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在学习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
接着,作者通过以科学实验为例,说明了应有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
科学实验是一个循序渐进、观察和实验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准确地记录和分析数据,找出规律,并不断进行实验以验证这个规律的可靠性。
这个例子使我对于科学方法的应用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我明白了科学实验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实验,而是要有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要时刻保持质疑和探索的态度。
然后,作者通过以伽利略的天文观测为例,引发了我对于思维的启示。
伽利略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到了纠正当时地球中心观念的证据,这个例子让我明白了人类的认知是会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也提醒我要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和观点,以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
最后,作者通过对牛顿的研究过程的描述,阐述了格物致知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牛顿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他的坚持和努力换来了惊人的成果。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坚持不懈,要有对知识的热忱和追求,不畏困难和挫折。
通过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认真阅读和思考,我对学习和科学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格物致知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保持质疑和思辨的态度,积极地寻找真理,并不断努力和探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800字“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过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不断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大学》中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天地,从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早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物质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必须不断推敲身边的物体,并学习好文化知识,要从探察物体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亲自动手实践,让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
这便要求我们不能死学书本知识,必须在生活中潜下心来研究事物,从中获取知识。
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门卫,整日闲暇无事。
他利用空闲时间做什么呢?他玩起了镜片。
于是,他凭借着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科学的精神,终于玩出了名堂,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大镜和显微镜。
从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难看出,探察事物的确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
可我们应该盲目地去观察任何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也不会有成效。
永远也不要忘记,实践是与知识相结合的。
诸葛孔明一生好学,在年轻时便游历四方。
早在隆中时,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
可纵有满腹经纶不去施展有怎能体现他自己的才华呢?他追随刘备,子啊连年的南征北战中,我相信对他自己是一种常人莫及的提升。
正如他在破南蛮藤甲兵前说,“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蛮有驱兽之法”,后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实践的过程吗?诸葛孔明后来有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发明家。
由此看来,亲自动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在生活中也有体会。
在物理课上学习电路,之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连接,而当一大堆电学原件摆在面前时,还真有些摸不着头绪。
几次实验下来,才逐渐有所领会。
凭我这些年的亲身体会,只有不断地研究事物规律,并把书本中的知识广泛应用到实践中,有所变革,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600字
古之欲明明德与天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摘自《礼记·大学》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上并没有太重视实践精神,只是注重书本上片面的知识,没有真正的实现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国家,他们更注重在实践中探求新的知识,因此导致了中国学生与西方国家的学生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古代《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轨迹上有些偏离。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没有好好看老师做实验,只是背会了书上所写,老师所说的内容,并没有太过在意怎样做实验,第二天,去了实验室,老师让做一下“滑动变阻器”的实验,在看到别的同学都在满脸期待的做着实验,当时的我,不得不后悔,没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会知识点没有用,相反,另一组同学因为上课好好看了老师做实验,在自己的实践下,完成了老师所交代的任务,开开兴兴地去做另一组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的我,不仅没有理解其中要点,反而将之前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
相比之下那组同学已经理解透彻,反而很轻松。
在近代的化学家中,俄国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后,在一次次对其探索中,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为后代学习元素而奠定了基础。
可见,实践出真知。
在现在的学习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获的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路轨上。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文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穿透知识与实践的迷雾,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深刻地启示着我们关于学习、科学研究乃至人生成长的真谛。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一种学术理念的阐述,更是对当代教育和个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思想指南,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学习态度与方法,重新审视知识获取的真正意义。
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传统教育在“格物致知”理解上的偏差。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格物致知”的真正要义被埋没,学生们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性。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习惯了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在课堂上接受既定的知识体系,却很少有机会去亲身体验和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应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我们可能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却没有深入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条件来进一步探究现象。
这就如同纸上谈兵,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丁肇中先生通过自身在科学研究中的经历,深刻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在科学的领域里,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探索的勇气和决心。
他在寻找新粒子的过程中,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正是凭借着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坚守,他不断地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才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种精神要求我们敢于质疑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对既有认知的突破。
比如哥白尼敢于质疑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开启了天文学的新纪元;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中坚持实验,最终发明了电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领域。
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范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指出了“实验”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重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因此,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课文的处理过于传统,放不开。
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讲的过多,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
课后我想: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同时,能否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的很不好。
现将本课教学设计附上,以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教。
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范文(2)引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强调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更加突出。
然而,我们也需要反思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本文将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一些思考和反思。
一、应有格物致知的意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与实践来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600字
800字
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
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大理学家朱熹也曾专门对“格物致知”补缀了一篇论文。
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么对儒学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谓“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阳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
丁先生认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为他“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并于后文说要“格竹”就应“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这番话着实让人无语。
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学和实践的概念。
儒学无疑是一种哲学,而哲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想体现,与由外及内的实践完全不同。
用政治哲学家欧克肖
特的话说,哲学是理论的理论,它高度抽象,与实践隔绝,它志在理解而非改变世界,而当其转化为实践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学术的学术品格。
也就是说哲学本身就是要优先探索自身,然后才能推己及人的。
那么这与“栽种”和“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又有何干呢?想来实在是可笑至极。
最后,“经书上的道理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竟也被丁先生一同否认了,他竟认为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今,这同样是混淆了概念。
如果当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传给“四海”的中国人,社会主义又怎会有今天的这般“伟业”呢?丁先生所谓的“现今”恐怕只能指代重视事实的实践科学,对于“百家争鸣”的哲学而言道理是永远可以传于“四海”、“万世”的。
这样看来,丁先生对儒学的态度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丁先生的“格物致知”就是完全错误的吗?也不尽然。
以丁先生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观点必然有其可取性。
我不懂实践科学,但我想丁先生对实践的态度是绝对值得称道的,而且学习方法的问题在国内也的确屡见不鲜,丁先生能够从大体上给出解决办法着实令人敬佩。
但是对于丁先生不严谨的求知态度,我们也必须加以指正。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浅,也不敢妄下定论,但终归还是有些想法的。
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我想这大概
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了。
所以,只要坚持求知的态度,相信终有一天“格物致知”的真谛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