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 事 依 依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6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二、作者简介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三、解题依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四、字词积累漪(yī)淼(miǎo)徜徉(chángyáng)骚(sāo)郁(yù)慷慨(kāngkǎi)凝(níng)镌(juān)谆谆(zhūn)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五、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划分文本层次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 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2、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一、教材《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文章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
往事依依作文600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往事依依作文600字往事,是人生电影的过去,每一片段,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份美丽的回忆,一种骄傲的纪念,一次沉重的教训。
往事依依优秀作文700字(18篇)往事依依优秀作文700字 1往事依依,散落在我的心灵海洋深处。
有的如游鱼依旧活泼欢快;有的却如牢牢封锁在蚌壳里的珍珠,紧闭大门只可想像。
我记忆犹新的,怕是小学同学最后一次的欢聚。
最后一次别离的时候。
像做梦一样,想来漫长的六年小学生活就这么一晃而过,那么朦胧,那么的轻。
就像六月枝头上的那一抹轻如羽毛的阳光。
我来的很早。
却发现有那么多人,比我更早。
但教室里少了以往的欢笑与热闹,空气像雷雨的前奏,那样的凝固而黏稠。
我被压的喘不过气几乎窒息。
我咧开一抹僵硬的笑容,有些无力地说了句早上好,大家抬起头来,同样无力地回应,每个人的眼睛装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但更多是对这个不再回来的夏日所悲伤。
我进教室后开始若无其事的与别人聊天,故意笑地大声,借以冲撒这悲伤的气氛。
渐渐地大家暂时忘记了忧伤,又重新变回了那个让老师头痛的六一班。
男孩肆意挥霍这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光,他们在走廊里奔跑追逐,像唯一闪耀的太阳挥洒着光芒。
女孩也开始调动她们活跃的细胞,不顾一切地玩闹大笑,在一场考试终止了我们的邂逅,却没有什么可以制止我们的心灵依旧美好。
老师踩着高跟鞋,我们感觉到了她已经来到了身边,她同时也看到了我们。
奇怪地是再没了以往的“老鼠见了猫”的情景出现。
我们一拥而上,众星捧月似地围着叽叽喳喳讲个不停。
忽然有个女生哇的.一下哭了出来,像爆满的洪水找到了决堤口一泻千里。
她呜咽着说:“老师我不想毕业,我想永远呆在这个班里……”“老师我以后会回来看你,我会去看同学,我不会忘记的……。
”她说地语无论次,可是,是那样的深情,人群中渐渐有了低低地抽泣声,我不禁鼻子一酸,地心引力张开怀抱把我的眼泪轻轻拥进怀里。
老师的面容染上了惆怅,像十二月地寒冬那样萧涩。
最后,大家终是无言地散了,说了那或许是最后一声的再见。
美好的夏日悠悠,暖风轻轻吹起别离的愁,那个向往的夏日已成为往事,时光啊转,它依旧依偎在我的心头。
往事依依优秀作文700字 2年华似流水,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于漪,积累“徜徉、历历在目、眼花缭乱”等常考词语。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重点)3.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难点)4.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之情以及这些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诗句的引用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系。
2.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她成长的源头,领悟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其中“依依”二字表达了对往事的深深留恋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往事依依》,也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留恋。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回忆,感受那些美好的往事。
(二)作者简介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三)背景链接本文原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刊登在该刊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四)字词清单1.读读写写徜徉(cháng yáng)浩渺(miǎo)雕镂(lòu)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险峻(jùn)水泊(pō)狼狈(bèi)逃窜(cuàn)婵娟(chán)绚丽眼花缭乱(liáo)心旷神怡(yí)慷慨(kǎi)角色(jué)鸦雀无声镌刻(juān)2.多音字(1)率:shuài(率领)lǜ(效率)(2)泊:pō(梁山泊、湖泊)bó(停泊、漂泊)(3)晃:huàng(摇晃)huǎng(晃眼)(4)角:jué(角色)jiǎo(角度)3.形近字(1)窜(逃窜)蹿(蹿红)撺(撺掇)(2)渺(浩渺)缈(缥缈)(3)镌(镌刻)携(携带)(4)缭(眼花缭乱)撩(撩人心弦)瞭(瞭望)(五)整体感知1.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用“ ”标出关键词语,说说它们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完成下表。
《往事依依》教案《往事依依》教案1一、教学设想《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__,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
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
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
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回答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
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模仿__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1)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2)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3)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听讲2出示评价内容:请各协作组依据以下评价标准参与活动,最后评出得奖小组1、最有活力奖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举手。
2、最有见解奖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表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最有实力奖能在其中一项任务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往事依依主备人张磊学习目标:1、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2、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生字预习徜徉(cháng yáng)烟波浩淼(miǎo)晦(huì)青女素娥(é)婵(chán)娟绚(xuàn)镂(lîu)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谆谆(zhūn)2、形近字嘹、缭、潦谆、淳晦、悔3、词语解释依依搜索枯肠徜徉浩淼心旷神怡眼花缭乱三、作者简介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自学指导一: 整体把握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请学生个读或齐读每件事,涉及到的古诗和现代诗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感受文学的魅力。
)你能用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板书明确:回忆一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回忆四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
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自学指导二: 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板书)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当堂训练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2)徜徉()(3)浩淼()(4)雨晦()(5)雕镂()(6)慷慨()(7)婵娟()(8)镌刻()(9)谆谆()(10)铭刻()(11)芳菲()(12)绚丽()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自学指导一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
""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三、自学指导二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的词语:百看不厌凝视徜徉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身临其境津津有味4.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四、自学指导三1、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2、齐读第7段(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可以从〈〈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2.想一想还有那些描写四季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采莲曲》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二、作业及预习作业:1、抄写文中及补充的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于漪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我们都能从这些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
可见,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的熏陶,是于漪成长为一代名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预习:1.《幼时趣事》作者简介。
2. 熟读课文。
附:春: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韩翃<寒食>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夏:绿树阴浓夏日长(唐)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五月榴花照眼明(宋)朱熹<题榴花>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赠刘景文: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苏轼的好朋友。
擎雨盖:挡住雨水的盖子。
擎,托住。
赏析:秋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
人们都说:秋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
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南归》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从耕夫踏着暮色回来,我就伫立在她的门前,月儿在西山沉没了,又是蛋白的曙天。
我无所思,也忘了疲倦,只是痴痴地伫立在她的门前。
我是这样沉默啊!沉默而无言;我等待着天落入我的怀里,我伫立在她的门前。
渐渐听得传言:她已经嫁给别人了,在你离家后的第一年;她终因忧伤而殒命了,在你离家后的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