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井下掘进工作面过断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断层不仅制约着煤矿掘进的进度,而且是安全管理的难点,文章针对断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断层的措施和注意点。
标签:掘进;断层;影响因素;措施地质断层是影响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为此有必要对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希望能找到解决掘进过程中过断层的难题,可有有效指导生产。
1 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煤矿生产实践表明,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断层落差、煤层厚度、断层倾角、断层走向、断层个数。
在此,我们选择了下面五个变量作为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
1.1 断层破坏系数断层破坏系数是断层落差h与煤层厚度m的比值,即μ=h/m。
μ越大,说明断层落差越大、煤厚越小,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在同一掘进工作面,煤厚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因此,断层落差起决定作用。
我们将μ作为影响因素。
1.2 断层线密度断层线密度是断层个数n与巷道长度d的比值,即ρ=(n/d)×100。
显然,ρ越大,说明断层的个数越多,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我们将ρ作为影响因素。
1.3 断层倾角β的sinβ一般认为,断层倾角越小,断层的破碎带越宽,冒顶的危险程度也越大,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我们将sinβ作为影响因素。
1.4 断层走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θ的sinθ断层走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越小,影响掘进的距离越长,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我们将sinθ作为影响因素。
1.5 断层的不可见度设计掘进工作面不可能完全避开所有断层,因此,掘进巷道必然通过探测断层和推测断层,我们称之为可预见断层。
在掘进施工以后,往往揭露新的断层,我们称之为不可预见断层。
断层的不可见度是不可预见断层个数n1与可预见断层个数n2的比值,即ω=n1/n2。
显然,断层的不可见度越大,地质预报的准确程度越低,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ω与线性密度ρ有关,我们将ω作为影响因素的参考因素,不作为断层对掘进影响的评价因素。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断层的名词解释断层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地壳内部的岩石层次发生断裂,并相对移动的现象。
断层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大陆和海洋地壳中,是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断层的形成原因、分类方法以及地震与断层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断层进行解释。
首先,探究断层的形成原因。
断层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运动指的是地壳上的岩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作用下,以相对缓慢的速度进行移动。
而地震活动则是释放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地壳产生短暂而剧烈的震动。
当板块在运动过程中遭遇阻力,岩石层次无法承受板块运动的巨大压力时,就会发生断裂现象,形成断层。
其次,断层可以根据运动方式和断裂方向进行分类。
根据断层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断层分为逆断层、走滑断层和正断层。
逆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抬升,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上升;走滑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断裂面的方向相对滑动,没有明显的上下盘位移;正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着断层面的方向相对下沉,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下沉。
根据断层的断裂方向,可以将断层分为水平断层、斜断层和倾斜断层。
此外,地震与断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是指地壳中岩石层次断裂的表现之一,通常伴随着震源释放的能量所引起的振动。
当地壳板块在断层上堆积了巨大的能量时,这种能量积聚是地震的直接诱因。
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断层无法继续承受压力,从而发生瞬间的断裂释放,形成地震波。
因此,断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
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往往与断层的构造特征、运动方式和能量积聚有关。
总结起来,断层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它在地质演化和地震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断层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地震与断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断层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断层进行简要解释。
如何识别及描述断层断层:断层与节理同属断裂构造,而断层往往是节理的进一步发育所致。
或者说,当节理发生位移,两壁有所错动时,即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野外地质填图时遇到断层,应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确定断层的几何要素,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1、断层面。
所谓断层面,就是两部分岩块沿着滑动方向所产生的破裂面。
断层面的空间位置也像地层的层面一样,是由其走向和倾向而确定的.但断层面并非一个平整的面,往往是一个曲面,特别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产状可以有较大的变化。
此外,断层面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几个平行地排列着,构成所谓断层带,又由于断层带上两壁岩层的位移错动,使岩石发生破碎,因此又称为断层破碎带。
其宽度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情况下,断层的规模愈大,断层带的宽度也愈大。
2、断盘。
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为断盘。
由于断层面两壁发生相对移动,所以断盘就有上升盘和下降盘之分。
在野外识别时,按其位于断层面之上者称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下者称下盘。
当断层面垂直时,就无上盘或下盘之分.3、断层线。
断层面与地面相交之线,称断层线.4、位移。
这是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泛称.在野外观察断层时,位移的方向是必须当场解决的问题之一。
特别遇到开矿时,一旦遇到矿脉(或矿层)中断, 往往是断层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
追查的办法是运用两侧岩层的层序关系来判断或抚摸断层面上的擦痕等来确定.在野外地质填图时,如何注意断层?怎样研究断层?观察什么内容?此类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现分述如下:先讨论断层的标志及两盘相对位移问题。
(1)构造(线)不连续.各种地质体,诸如地层、矿层、矿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等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分布方向。
一旦断层发生,它们就会突然中断、错开, 即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判断断层现象的直接标志。
(2)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这是很重要的断层证据。
虽然褶皱构造也有地层的重复现象,但它是对称性的重复;而断层的地层重复却是单向性的。
断层名词解释
(一)断层的拼音:[ duàn céng ]
(二)基本解释
(名)①地层受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和相对错动。
错开的面叫断层面,断层面和地面的相交线叫断层线:~带|~地震。
②比喻中断的部分:人类文明史上出现了~。
(三)详细解释
1.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垂直、水平或倾斜方向的相对位移。
2.谓前后两个层次不相衔接,联系中断。
《文汇报》1990.1.3:“书刊印数严重下跌……一些学术理论图书被迫撤销计划。
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即使不出现‘文化断层’,也会留下浓重的阴影。
”。
断层分析六步法断层分析六步法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
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
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比照这是分析断层的根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我矿10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
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
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
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
见图一。
图一曳曲第三步:擦痕〔阶步〕判断擦痕又称“丁〞字痕,是擦沟和擦纹的总称。
它是由于断层在形成过程中岩粒摩擦断层面形成的痕迹,一般与断层两盘运动方向平行,“丁〞字痕丁头指向为对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擦痕的延展方向表示断层的滑动方向。
断层解释: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标志是:(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大小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波的波组与波系的错断。
(2)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这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
(3)反射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大断层的反映。
(4)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以及由于断层的屏蔽作用,引起断面下反射波射线畸变等原因造成的。
(5)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绕射波等。
断层解释的另一个工作环节是确定断层要素,包括:(1)断层面的确定: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
有时可利用特殊波来确定断面,当浅、中、深层都有绕射波出现时,那么各层绕射波极小点的连线就是断面。
如果有断面波出现,在偏移剖面上它能正确归位,从而反映出断面的准确位置。
(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
(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不整合面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
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整合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气藏。
(1)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
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绕射波。
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较强。
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射波同时存在。
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
不整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
超覆和退覆(如图4-1-7所示)发育于盆地边缘或斜坡带。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论文提要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
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
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
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
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
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一、张性断裂系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
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
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
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
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
过断层补充安全技术措施断层是地壳构造的一种现象,是地壳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因内部应力变化而发生的断裂,导致地层的变形和位移。
在过断层地区,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风险都比较高。
因此,在这些地区建设的工程项目,需要加强安全技术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在过断层地区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应如何实施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过断层地区的安全问题在过断层地区,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二是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带来的安全威胁。
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过断层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为建筑物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等情况下不倒塌。
如果建筑物的结构强度不足,地震来临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自然灾害带来的安全威胁过断层地区还可能面临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这些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对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在过断层地区建设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补充安全技术措施为了降低过断层地区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风险,需要在原有的安全技术措施基础上,根据具体地区的情况,采取一些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地震安全技术措施地震安全技术措施是过断层地区最关键的安全措施之一。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设计建筑物时,根据地震勘测数据和地质情况,采用符合强度要求的结构设计方案。
•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强建筑物结构连接处的强度,使用可靠的固定件,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不脱落。
•在建筑物重要部位加设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
自然灾害安全技术措施除了地震,过断层地区还可能受到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设计和建设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如:•在山体滑坡易发区域建设建筑物时,应考虑到山体滑坡的危害,加强地基固定和支撑。
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1.当剖面的同一部位由浅至深连续解释同倾向、落差相近的断层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资料采集、室内处理等问题造成的假象。
这种假象可能与大小偏移距突变、低速带突变、速度分析不合理引起的动静校正不足或过量有关。
2、在陆相地层中,常出现反射波能量减弱、增强或强弱相位互相转换的现象,这一般指示了岩性变化,而不是断层。
3.侵蚀面反射局部出现同相轴上下跳动,可能与存在风化陡坎有关。
4.砂岩体、膏盐岩体多为透镜状上下错落叠置,在时间顺序上有先后,尽管在剖面上存在同相轴强弱转换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5.盆地内雷口坡组中下部至嘉陵江组中上部、志留系、寒武系中下部是构造应力消减、断层消失的柔性地层,在褶皱过程中易柔流而导致次生增厚,不应刻意在其中解释断层。
6.避免解释出反射时差不恢复的现今断层。
7.在简单向斜区,断层一般不发育,解释断层应慎重,不能将因其它反射波干扰、干涉所引起的同相轴错断和波形改变解释为断层。
8.解释顺地层倾向的断层应慎重,它一般与受多组不同方向应力场影响有关。
这类断层在川南地区相对较常见,在川西地区和川东部分高陡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9.在不同斜率的多组波相互干涉的剖面段,干涉区同相轴振幅、波形往往被改造,同相轴发生扭曲乃至错断,不应解释为断层。
10.在薄层干涉严重区,反射能量的强弱变换和反射同相轴时分时合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11.合理解释因断层逆牵引所导致的构造形态。
断层的牵引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川东中高陡构造区和盆地周边,中—大型逆断层十分发育,因此,断层的逆牵引现象就很突出。
a.对主体构造而言,无论构造的对称性如何,无论断层发生在主体构造的哪个部位,一般来说,主体构造都应表现为有明确轴线的完整拱曲,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由构造主体反射和断点附近绕射波组成的简单上拱弧状反射波场。
在过去的构造解释中,往往解释出所谓“半边构造”,应该说这种构造的存在是一种特例。
一般来说,地层受挤压力褶皱变形,当变形到极限程度,断层沿薄弱部位发生。
井震结合断层解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王彦辉;司丽;朴昌永;李操;王元波【摘要】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不准确、低级序小断层识别有误、大断层下盘构造假象、井震断点不匹配等问题。
为此,通过VSP的时深关系对声波曲线进行校正,进而制作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利用正演模型并结合分频等构造属性体信息,解决了小断层识别的难题;采用声波约束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构造成像精度,解决了时间剖面上的假构造和井震断点不匹配的问题。
应用完善的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技术有效指导对长垣油田典型区块断点的空间归位、断层的空间组合,断层解释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化了长垣油田断裂构造的认识,有效指导了断层附近新井部署及注采关系调整,为长垣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The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method based on well-seismic integration gradually grew mature and got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But some problems are found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synthetic seismogram calibration,identification of low-level small fault,structure illusion under lower walls of largefaults,mismatch of well-seismic breakpoint. According to time-depth relationships of the VSP,the acoustic curve is corrected,thus producing accurate synthetic seismograms. The problem of small fault identification is solved by the forward model and with information of tectonic attribute data such as spectral decompositions. By the technique of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PSDM)with acoustic constraints,the accuracy of structural imaging is further improved,and the problem of the false structure and the mismatch of well-seismic breakpoints of seismic profiles in time domain issolve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well-seismic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effectively guides the spatial positions of the breakpoints,spatial combinations of faults in the typical block of placanticline oilfield,and further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fault interpretation,thu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ulted structure in placanticline oilfield, effectively guides the deployment of new wells and injection-production adjustment near faults,and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placanticline oilfield.【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9页(P50-58)【关键词】断层;标定;假象;井震结合;大庆长垣【作者】王彦辉;司丽;朴昌永;李操;王元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王彦辉,司丽,朴昌永,等.井震结合断层解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5):5058.WANGYanhui,SILi,PIAOChangyong,etal.DiscussiononSeveralIssuesofIntegratedWell-to-SeismicFaultInterpretation[J].JournalofSouthwest Petroleum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6,38(5):5058.为了充分发挥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构造断层空间分布、准确预测井间砂体变化的作用,2006年以来,在大庆长垣先后开展了喇嘛甸油田3D 3C、萨尔图油田高密度3D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工作。
关于断层名词解释断层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断层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断层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断层的意思断层是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而成。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
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
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
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是什么力量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呢?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
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
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
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地壳断块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对断层机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确地预报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断层造句欣赏1、一般山泉从天际飘来,跌落在梯级山崖断层上,形成多级白瀑,在星光下,宛如一条洁白的缎带。
2、在西部缓坡带有几排受反向正断层控制的翘倾断块,呈垒堑相间。
3、拉伸盆地主要为正断层半地堑系,其横剖面一般具有特定方向的不对称性。
4、在右侧,电子断层扫描图片显示了囊泡与突触前细胞膜结合的过程。
5、因岛礁山体略显单薄,受数条断层及其他构造裂隙的影响,整体完整性较差。
6、多相螺旋式计算机断层扫瞄发觉有多颗低血管性小结节主要分布于左右两叶肝脏的周边,并呈现出向心的显影剂填充及延迟显影。
7、沿布拉瓦约断层带,强烈剪切和交代的砂质岩也常渐变为这类岩石.8、第三部分,提出消除固始县国税局人员断层的主要对策。
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当剖面的同一部位由浅至深连续解释同倾向、落差相近的断层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资料采集、室内处理等问题造成的假象。
这种假象可能与大小偏移距突变、低速带突变、速度分析不合理引起的动静校正不足或过量有关。
2、在陆相地层中,常出现反射波能量减弱、增强或强弱相位互相转换的现象,这一般指示了岩性变化,而不是断层。
3.侵蚀面反射局部出现同相轴上下跳动,可能与存在风化陡坎有关。
4.砂岩体、膏盐岩体多为透镜状上下错落叠置,在时间顺序上有先后,尽管在剖面上存在同相轴强弱转换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5.盆地内雷口坡组中下部至嘉陵江组中上部、志留系、寒武系中下部是构造应力消减、断层消失的柔性地层,在褶皱过程中易柔流而导致次生增厚,不应刻意在其中解释断层。
6.避免解释出反射时差不恢复的现今断层。
7.在简单向斜区,断层一般不发育,解释断层应慎重,不能将因其它反射波干扰、干涉所引起的同相轴错断和波形改变解释为断层。
8.解释顺地层倾向的断层应慎重,它一般与受多组不同方向应力场影响有关。
这类断层在川南地区相对较常见,在川西地区和川东部分高陡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9.在不同斜率的多组波相互干涉的剖面段,干涉区同相轴振幅、波形往往被改造,同相轴发生扭曲乃至错断,不应解释为断层。
10.在薄层干涉严重区,反射能量的强弱变换和反射同相轴时分时合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11.合理解释因断层逆牵引所导致的构造形态。
断层的牵引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川东中高陡构造区和盆地周边,中—大型逆断层十分发育,因此,断层的逆牵引现象就很突出。
a.对主体构造而言,无论构造的对称性如何,无论断层发生在主体构造的哪个部
位,一般来说,主体构造都应表现为有明确轴线的完整拱曲,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由构造主体反射和断点附近绕射波组成的简单上拱弧状反射波场。
在过去的构造解释中,往往解释出所谓“半边构造”,应该说这种构造的存在是一种特例。
一般来说,地层受挤压力褶皱变形,当变形到极限程度,断层沿薄弱部位发生。
在挤压力的持续作用下,断层断距增大,断层上盘近断点附近地层受断层面阻滞力而下弯,应形成具有明显构造轴的拱曲。
若断层发生在原拱曲轴部附近,地层下弯段短,剖面拱曲幅度低,其形态近似于“半边构造”;
若断层发生部位低,则表现为更明显的完整拱曲。
b.在大中型断层下盘,一般会产生不同形态的逆牵引正、负向构造,解释中应紧密结合构造模式和反射波场特征仔细分析,合理解释逆牵引构造形态。
12.注意断下盘凹界面回转波与断上盘倾斜界面反射之间的同相轴关系。
无断层时,回转波和倾斜界面反射首尾相切相接;
有断层时,回转波和倾斜界面反射首尾不相接,但在倾斜界面反射的自然延长线上与回转波相切;
断层落差越大,回转波和倾斜界面反射首尾点相距越远,倾斜界面反射同相轴自然延长线与回转波的相切点越远。
13.慎重解释孤立断点。
任何断层都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和走向,如果断层规模较小,测线密度较稀,在相邻测线相同部位无明显同性质的断点反映,可视为孤立断点;
但在测线较密时,应在相邻测线的相同构造部位找到该断层的痕迹。
如果断层的落差较大,成为孤立断点的可能性极小,也应在相邻测线的相同构造部位找到该断层的痕迹。
如果在一个局部区域的构造解释结果反映的孤立断点过多,实际上就反映出了解释水平问题。
14.对资料信噪比低的剖面段解释断层要慎重,应参考相邻剖面综合分析,同时,解释出的断层可靠度也应加以区别。
15.断层走向与剖面方向的交角不同,剖面上含断面的宽度不同,反映断层落差
的真实性不同:
直交时,剖面含断面窄,反映落差实际;
斜交时,剖面含断面宽,反映落差具有一定真实性;
平行时,剖面全含断面,不反映落差(因至少有一组反射是側面波)。
16.沿断层走向的剖面(一般为联络测线)连续穿过同一条断层不同部位时,一般来说,剖面受到严重的侧面波干扰、干涉,应按照侧面波解释方法来分解和解释.如果在这样的联络测线上解释出断面倾角较陡、落差较大的断层时,应考虑其合理性或断层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