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5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检查和观察:对企业生产过程、设备和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和观察,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资料和文献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危险源的发生机理和特点,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3.经验和教训总结:总结以往的事故和事故隐患,查找造成这些事故的危险源,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并评估发生概率。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伤害和损失评估: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评估其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的潜在伤害和损失。
2.发生概率评估:评估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包括因素如设备故障率、人员误操作率等。
3.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伤害和损失评估结果以及发生概率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以便后续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确定控制措施确定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确定控制措施的要点包括:1.原则和目标:制定安全和健康的原则和目标,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措施选择:根据风险等级和可能造成的伤害,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工程控制、管理控制等不同层次的措施。
3.措施实施和监控:实施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可行性和效果。
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事故和紧急情况,减少损失和风险。
这些程序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1.建立相关制度和规范,明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的职责和要求。
2.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以提高员工对危险源和风险的认识,并加强安全意识。
3.进行危险源辨识,通过检查、观察和调查等方式,识别和收集相关危险源的信息。
4.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危险源的主要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伤害和损失评估,并评估发生概率。
5.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和监控。
6.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1 目的应用组织化与系统化的方法,对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以下同)进行辨识,并及时更新,评价其风险水平,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以此作为:1、制定管理方针和目标指标、策划、实施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2、决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或操作规程的修改。
3、监督管理需求以确认其实施有效性及适时性。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产品、活动和服务中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 定义3.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3.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并不对两者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3.3危害识别:是认知一个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的本身。
3.4风险:一个特定危害事件发生之可能性及后果的组合。
3.5可忍受风险:组织顾虑其法律责任与其自身之职业安全卫生政策,而降低其风险至能忍受的程度。
3.6风险评价:是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4 职责4.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审批重大危险源清单,审批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
4.2安全管理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负责公司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公司各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4.3各部门主管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4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1. 目的危险源辨识是为了识别出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所有工作单位,包括办公场所、工厂、建筑工地等。
3. 责任危险源辨识由工作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和实施,各部门负责配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协助。
4. 过程(1)收集信息:收集工作场所的平面图、设备资料、工作流程等相关信息。
(2)实地考察:对各个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潜在的危险源。
(3)记录发现:将辨识出的危险源记录下来,包括位置、性质、可能导致的风险等。
(4)分析和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风险程度。
(5)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
(6)执行和监督:执行制定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
性和符合性。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1. 目的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辨识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风险程度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所有工作单位,包括办公场所、工厂、建筑工地等。
3. 责任风险评价由工作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和实施,各部门负责配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协助。
4. 过程(1)收集信息:收集危险源辨识结果、工作环境数据、人员暴露情况等相关信息。
(2)分析和评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程度。
(3)确定优先级:根据风险程度确定危险源的优先级,重点控制高风险的危险源。
(4)制定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
(5)执行和监督:执行制定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
性和符合性。
第三部分:控制措施管理1. 目的控制措施管理是为了确保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有效实施和运行,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1 确定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
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和心理性危险源等。
在焦化项目中,常见的危险源包括高温设备、压力容器、煤气管道、化学药品等。
1.2 识别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在确定危险源后,应进一步识别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
例如,高温设备可能导致烫伤事故,化学药品可能导致中毒或腐蚀等。
通过对事故和伤害的识别,可以更好地了解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1.3 记录并分析危险源数据对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
分析应包括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价2.1 确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风险评价是通过对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及影响范围。
在焦化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2.2 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根据选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根据评估结果,将危险源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确定其优先级。
对于高等级的危险源,应优先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于低等级的危险源,可以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3.1 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该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危险源辨识:通过观察、调查和记录工作场所的活动和过程,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这些危险源可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等方面。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的风险水平。
评估可以通过使用风险矩阵或其他风险评估工具来进行。
3.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和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
这些控制措施可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4.效果评估:评估已实施的控制措施的效果,以确保其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监测和记录相关数据,进行工作场所巡视等方式来实施。
5.审查和改进:定期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进行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这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安全管理团队或外部专业机构来进行。
在实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预防原则:应通过在源头上控制和消除危险源,预防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2.全员参与:应鼓励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促进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氛围。
3.依法合规:在实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时,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合规性。
4.持续改进:应定期审查和改进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以提高其效能和适应性。
通过实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场所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安全和健康。
这一程序在各行各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制造业、建筑业、化工和石油行业还是在办公室等环境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的实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场所巡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巡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电气设备、人为因素等。
2.危险源辨识调查: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中的危险源,并加以改正。
3.员工培训:培训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和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识别: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
2.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
3.风险评估: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优先级,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为控制等。
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包括对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等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3.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管理程序一、危险源辨识的程序1.确定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和目标:明确需要辨识的范围,例如其中一生产车间、一些设备等;明确辨识的目标,例如辨识危险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等。
2.收集信息和数据:通过工艺流程图、设备说明书、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等途径,收集与辨识范围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4.记录和整理危险源: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记录在危险源清单中,标明危险源的名称、特性、危害程度、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等相关信息。
二、风险评价的程序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程度和风险等级,其程序如下:1.确定风险评价的目标: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例如评估危险源对人身安全的威胁程度、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2.收集信息和数据:通过对危险源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收集与风险评价目标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3.评估危险源的危险程度: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方法,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例如使用风险矩阵或风险评分模型等。
4.确定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如红色、橙色、黄色等,以便进行后续的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
5.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将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编制风险评价报告,明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主要危害因素、需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等。
三、风险控制管理的程序风险控制管理是为了降低潜在危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其程序如下:1.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明确措施的具体内容、责任人和执行时间等。
2.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依照制定的措施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确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3.监督和检查风险管控效果:对已经实施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4.记录和报告风险管控情况:对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实施的时间、措施的落实情况、效果的评估等,以便后续的管理和追溯。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编号:XYZS—CX—05 1、目的
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使组织能够持续地识别、评价和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尤其对重大风险、不可容许风险加强控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风险,减少人身危害和财产损失。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工作场所范围内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策划及其实施。
3、职责
3.1综合办是该程序的主管部门,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全过程监控。
a.负责组织制定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
b.负责制定公司的《危险源调查表》、《危险源汇总/风险评价表》、《重大危险
源清单》。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内的危险源辨识,填写《危险源调查表》,并经各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
3.3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确认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清单》。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策划的基本步骤
4.2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应以公司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依据,辨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业务活动内容包括:施工现场、工作场所、设备、人员(进入作业场所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工作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
4.2.1组织内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a.组织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施工活动;
b.组织的非常规活动,如停电、停机、检修等;
c.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d.工作场所内本组织的内部设施,如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
e.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所提供设施,如组织租赁的设备等。
4.2.2危险源类别
根据公司产品实现及办公特点,主要危险源类别有: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5)触电6)灼烫
7)火灾8)高处坠落9)爆炸
10)滑倒(跌倒)11)接触有害物12)其他
4.2.3辨识方法
可采用现场观察,查阅有关文件资料,询问、交谈,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与工作流程分析等方法进行辨识。
4.3风险评价
4.3.1风险评价方法
本公司采用LEC法,其公式为D=LEC
其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a.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将“可能性小,完全意外”的分数定为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7,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如表1所示: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b.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
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分数定为7,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分数定为1,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表2所示: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c.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C)
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由于范围广阔,所以规定的分数值为1~50,轻伤规定分数值为1,把造成十人以上死亡的后果分数规定为50,其他情况的数值在1~50之间,如表3所示:
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d.风险值(D)
根据公式D=LEC,求出风险值D。
风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风险等级的界限值(由综合办确定),应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
风险等级划分如表4所示:
表4 风险等级划分(D)
4.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目的是确定将风险降至可容许程度的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4.1风险控制策划
风险控制策划的原则: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可行),然后考虑降低风险(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根源中或潜在的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具体防护设备、防护用品。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如表5所示:
表5 风险控制策划
4.4.2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评审
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实施前应予以评审,评审内容:
a.计划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b.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
c.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e.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4.3风险控制的途径有: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及操作规程等。
4.4.4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计划时,应有员工代表及相关岗位人员参与,以确保该过程的严谨、完整和公正。
4.4.5风险控制措施由综合办组织制定,管理者代表审批。
4.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法的更新
公司的经营、产品、管理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相关方对公司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也在变化,因此危险源以及风险也会由于内外部的变化而变化。
要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必要时调整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法。
4.5.1综合办每年组织更新一次。
4.5.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更新
a.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发生变化;
b.职业活动发生变化;
c.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要求发生变化;
d.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的要求;
e.事故、事件、不符合出现后的评价结果;
f.主要原辅材料发生较大变化;
g.相关方抱怨或要求;
h.新增项目时;
i.其他情况需要时。
4.5.3各部门需要更新时应及时通报综合办。
4.5.4更新引起的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相关文件
5.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
6.1《危险源调查表》
6.2《危险源汇总/风险评价表》
6.3《重大危险源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