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84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
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第一节含油气盆地概述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第一节含油气盆地概述地貌盆地:常指四周被高山或高原围绕的低洼地区,主要是指地形而言。
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这种单元可以是地貌上的某种低洼区,如湖泊,也可以不是低洼区,如海岸带。
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世界上大约有600个沉积盆地,其中160个已开采了油气,240个进行了部分勘探,还有200个完全没有勘探。
我国陆上沉积盆地共有236个,其中面积大于10万km2的盆地就有9个,即: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藏北盆地和二连盆地,总面积208万km2。
面积10~1万km2的有40个,总面积101万km2,面积1万~1千km2的有119个,总面积为41万km2。
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基底、盖层和周边。
1、盆地的基底盆地基底的岩性、形态上的差异强烈地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盆地的基底通常有两种:①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大部分发育在地台区,由于刚性较大,构造活动性较小,使得其上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形态上大都呈椭圆形。
覆于底盘之上的沉积盖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一般厚度不大、褶曲平缓巨大、断裂不发育。
生油层系稳定且广泛分布,储集层类型较多,除砂岩储集层外,石灰岩储集层和白云岩储集层也较发育,油气运移缓慢,油气藏的含油气面积大,油藏保存条件较好。
油气聚集与分布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
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1.2油气分布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
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
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
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
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10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平面分布特征东部油区:裂谷盆地,以断陷—坳陷型为特色, 岩浆活动频繁, 地温梯度高,约为3.5-4.5℃/100m。
中部气区:克拉通型盆地,既有挤压机制,又有拉张机制,地壳厚度、地温梯度居中,2.0-3.0℃/100m。
西部油气区:造山带挤压型盆地,地壳厚度大, 地温梯度低,2.0℃/100m。
(据李国玉等,2005)●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在我国形成数量众多、类型较全的含油气盆地。
●在燕山-喜山运动作用下,接受了巨厚中—新生代陆相沉积,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一些含油气区域。
全国油气资源的地理分布表(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2010)地区石油,×108t 天然气,×1012m3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东部418.14 324.41 100.25 4.64 2.77 1.47 中部120.63 86.48 20.23 18.04 10.11 6.37 西部270.78 175.13 47.87 15.85 11.60 7.46 南方 3.26 2.02 0.40 1.77 0.76 0.44 青藏121.26 69.61 14.00 2.86 1.69 1.03 近海151.50 107.36 29.27 12.72 8.10 5.26 全国1085.57 765.01 212.03 55.89 35.03 22.03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西部、近海及中部,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中部及近海。
●石油可采资源在平原区与浅海、戈壁、黄土源和沙漠等复杂地形区几乎各占一半;平原区,占52%;复杂地形区,占48%。
●天然气可采资源主要分布在浅海、山地、沙漠、平原和戈壁,占全国的74%;平原区,占12%;复杂地形区,占62%。
二、纵向分布特征●海相与陆相生(储)油气层系在我国都很发育,在中—新生界陆相沉积之下,还有古生界及中—新元古界海相地层,构成多时代生(储)油气层系重叠的多层结构。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6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一、克拉通盆地的概念克拉通:指可以近似作为刚性块体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稳定的大陆块体。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包括克拉通内部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
克拉通盆地横剖面示意图(AAPG,2000)巴黎盆地的东西向剖面图(据Perrondon和Zabek,1991)二、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世界油气25%左右分布在克拉通盆地中。
国外许多著名的含油气盆地为克拉通盆地,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北美伊利诺伊盆地、威利斯顿盆地、密歇根盆地、欧洲西北德国盆地等。
我国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主体等为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烃源岩: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等,厚度变化较大。
储集层:丰富多样,碳酸盐滩、三角洲和海岸砂岩以及与生物礁有关的碳酸盐滩和台地。
在纵向上储层与盖层有多种匹配形式,在侧向上,储层可相变为非渗透性岩层,形成侧向储盖组合。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油气运移:往往发生了较长距离运移,表现出辐射状、垂向以及长距离侧向等多种油气运移方式。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延安组油藏分布模式(据长庆油田)典型实例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源岩排烃示意图(Webster,1984)盆地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大多为Ⅰ、Ⅱ型。
主要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表明盆地内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威利斯顿盆地四川盆地(据李国玉等,2005)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7.6 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