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见肝之病_知肝传脾_当先实脾_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31.20 KB
- 文档页数:2
1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此条已被世人拥为已病防传、虚实异治的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之法则之一。
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然亦有不乏曲解其义,亦或断章取义之医者,见肝病,不论肝、脾之虚实,即用补脾之药。
此举一者,不符合张仲景论述之本意;再者,妄用、滥用补脾药物,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经济以及身体上的负担,正所谓“是药三分毒”。
是故笔者在此析其句子本义,为明确其“治未病”之意。
1 见肝之病 此处肝之病为何病肝的病变主要反映在疏泄失常,气机逆乱,精神情志变异,消化功能障碍;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经气受阻等多方面的异常。
肝病的常见证型分虚、实两类,而以实证多见。
实证多因情志所伤,致使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用阳太过,阴不制阳;阳亢失制,肝阳化风;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侵犯肝及肝经所致,而有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经湿热证,寒滞肝脉证等。
清·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曾对此进行精确而独到的解说,“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者不传。
”由此可知所提的“见肝之病”乃是肝之实证,肝病实邪方可传之于其所胜之脏。
2 知肝传脾 肝病如何传脾“知肝传脾”是因为人是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
肝脾两脏之间,在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理上的联系:《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
肝藏血而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传输功能;《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脾生血统血而司运化,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润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无实实,无虚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无实实,无虚虚。
此段甚妙,可以说是伤寒杂病论与傅青主女科、圆运动、四圣心源、辅行诀一脉相称、异曲同工。
《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
中工,常医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
假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
非其义也。
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
其余四脏,皆准此法。
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治未病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大国医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源于《难经.七十七难》,其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是指肝病发展,病邪会侵犯脾脏,治疗应当先实脾气,使脾气旺而不受邪,以阻断病邪的传变。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
人体脏腑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
治疗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
之所以确立肝病当先实脾原则,正是因为肝脾两脏之间,在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
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气血生化有源;肝木得脾土濡养,方遂其条达之性。
此之谓“木可疏土”“土旺荣木”。
若情志郁结,肝失疏泄,“木旺乘土”,影响脾胃,使其升降失常,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证候。
如脾虚失健,易受肝气的戕伐,导致“土虚木乘”。
所以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
当然,见肝实脾并非一成不变,脾脏本气旺,则可不必实脾。
另外,又当明确肝病有虚实之分,故肝虚者宜补肝顾脾,肝实者宜泻肝顾脾,虚实虽然异治,然兼顾脾脏则一,这也是治疗肝病原则之一。
“肝病实脾”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肝脏疾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是肝病的基本治则,包括了丰富的中医治疗学、预防学思想。
肝病的发展,会影响到脾脏功能,治疗肝病注重实脾以防木乘,则截断肝病传变的途径,阻止病邪扩散与病情加重;通过实脾以滋肝木,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肝木得以滋养,也有助于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实,则肝自愈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实,则肝自愈】
1.肝吸虫肝硬化
肝吸虫肝硬化的病因是虫,病位是肝,但由于经久不愈,正气已败,损及他脏,为正虚邪实之证,其中腹水的形成,与脾虚不能健运、水湿停留的关系最大,故治疗以健脾为主,兼予养肝、驱虫。
一:白丽参,陈皮,炖服以健运脾阳。
二:太子参、白术、菟丝子、丹参、雷丸,茯苓、楮实、芜夷,何首乌,谷芽,甘草,在健脾的基础上,养肝活血,软坚驱虫。
2.慢性肝炎
以健脾补气、扶土抑木为治疗慢性肝炎的总则。
拟“慢肝六味饮”加减进行治疗。
其基本方是四君子汤加萆薢、黄皮树叶。
随证加减:
脾虚较甚者,加黄芪以补气;
兼湿浊上泛者,加法半夏、砂仁以和胃降浊;
湿浊中阻者,加薏仁、白豆蔻,以通阳除湿;
兼肝气郁结者,加郁金、白芍,以舒肝解郁,或合四逆散同用;
兼肝阴不足者,去萆薢,以太子参易党参,加桑葚子共子,旱莲草、菟丝子,以养肝阴;
兼肾阴虚者,以太子参易党参、山药易白术,加何首乌、桑寄生各,熟地黄、山茱萸、旱莲草各,以养肾阴;
兼血瘀阻络者,加丹参、茜草、土鳖虫,以活血化瘀;
兼湿郁化热者,以太子参易党参,加金钱草、田基黄(或鸡骨草)、土茵陈,以清利湿热。
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小议肝病的治疗李旭君【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6(36)3【摘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用调补脾土的方法,即治其未显出病状的脾脏,目的是增强脾气,防止被肝气克伐,阻断传变环节,防止肝病的发展恶化。
此处"实脾",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补脾,即采用"甘味"药补中健脾,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既防病邪入侵,又使肝得以滋养濡润,条达肝气;二是调脾,即采用调和之法,防止脾气机壅滞,从而使脾运化功能正常的目的[7]。
肝病的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
实证常见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火上逆;阴不制阳导致的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火邪、寒邪、湿热之邪侵及肝经而引起的肝气郁结,肝火炽盛,寒凝肝脉,肝经湿热等病症。
实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为肝脏邪气有余而正气尚足,脾气不衰时,当泻肝护脾。
在治肝的同时采用化脾湿,清脾热,行脾气的治疗方法,用药如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防止脾气壅滞,保持脾气健运;二为肝病实而脾气受损时,治疗当泻肝补脾。
【总页数】2页(P469-470)【关键词】肝病;实脾;补脾;健脾【作者】李旭君【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相关文献】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 [J], 陈磊;杨思华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实脾防传变 [J], 杨峰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实脾防传变 [J], 杨峰;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义探讨 [J], 郑屿萍;段君;王燕5.《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管见 [J], 张建伟;王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肝为何先治脾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言,也是中医治疗肝病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无论是传染性肝炎还是非传染性肝炎,肝病必然要伤及脾,甚至会出现肝未损,脾先病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乙肝的病因为外受湿热病毒的感染,内是正气不足,湿热病毒蕴结于肝,引起肝气郁结,肝郁则横逆犯脾。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无论是哪种肝病,在临床上首先出现的脾胃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
现代医学用生化、影像、免疫检测等方法发现,大部分急慢性肝病患者脾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如脾大、脾功能亢进等。
病毒性乙肝的病理过程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脾胃造成了双重的压
力和损害,一是肝逆犯胃,二是长期服用抗病毒的寒凉药必然损害脾胃。
李东桓在“脾胃论”中说:“肝病之虚在中焦,勿忘中虚而扶土。
”所以在治疗肝病时不论患者有无脾胃症状,都要有益气、健脾、开胃的药。
比如一个活动性慢性乙肝患者,困倦乏力、食少纳差、两肋胀痛、肝功能异常,B超见肝脾大,大三阳,HBVDNA阳性,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处方应益气健脾、和胃舒肝、利湿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强肝、通调二便。
当然还要根据肝功能的指标灵活组方。
这样组方首先能保证脾胃的功能和运化,只有增进饮食,摄入能量和热量,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才能很好的吸收服用药物。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也真是《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思想的体现。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脾之健运密切相关,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木疏泄调达,则脾土得以健运。
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便易出现“土壅木郁”,则脾易失运;若肝木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导致“木乘脾土”。
因此在肝病中常伴有纳差或腹胀,或呕恶等脾病证,辨证施治时,从“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续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一语中,可以看出,肝病传脾是以脾虚为前提条件的,若脾气虚弱,不足以防犯,肝病便有可能传脾。
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所云“其不及己所胜轻而侮之”。
此时当先“实脾”。
同时辨证的同时要明确是否存在脾虚,若肝病脾不虚,则应以祛除肝病为主。
如肝郁化火伤阴之证,若无肝病传脾之象,治宜疏肝解郁,滋阴清热为主,而实脾的甘温之品则属禁忌。
常用龙胆泻肝汤或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若肝病同时又出现神疲乏力,纳呆食少,或大便溏薄等脾虚之症时,则为肝病传脾或肝脾同病,则应治肝与实脾要同时予以重视,用药方面常酸味药与甘味药同时配伍应该。
由于肝脏体阴而用阳,常用酸敛阴柔之物而补之,如白芍、酸枣仁、五味子、山萸肉等药物。
同时配伍甘味药调之,甘味药性缓且主入脾经,甘味药能调中补脾,培土同时缓肝急。
常用黄芪、党参、山药、莲子等甘味之品。
【经方】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要治脾在中医界,说起肝病的治疗,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治肝病的至理名言,它便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日,仍被众多医家遵循应用。
对于肝病,医圣到底是如何运用这一至理名言治疗的?仲景虽无专篇论述肝病证治,但其诸多方剂对当今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现将其治肝之法述要于下:一、枢机为本,重畅气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
少阳主枢,肝胆乃气血运行之枢纽,故肝病之发,多见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常,所以,仲景论治肝病非常重视调节枢机,疏通气血。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名方,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为至和之方,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
《伤寒论》所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四大主症,在急慢性肝炎中常能见之。
故小柴胡汤是治疗肝炎不可多得的名方。
笔者以此方为主,加减化裁治疗肝病,常能应手起效。
四逆散药虽四味,但其具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作用,可谓是疏肝理气的基本方,方中柴胡辛平升散,可疏肝解郁,透表畅里,枳实苦泄凉降,行气泄热,芍药、甘草和营护脾,缓急柔肝,四药合用,则升降散收,调畅气机,达木疏土,安和中州。
对湿毒郁滞,肝失疏泄的慢性肝炎,以此方加清解湿毒之品,效果明显。
二、外邪致病,给邪以出路仲景论治肝病,强调外邪致病。
如论述黄疸,主要与外邪有关,尤其是湿热之邪。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可见对黄疸的病因,不仅强调湿邪内郁是发黄的关键,而且提出了有瘀热发黄、寒湿发黄等。
而《金匮要略》又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在治疗上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在寒湿中求之”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理解中医学认为,肝脏是人体五脏之一,主疏泄,储藏血液,调节情绪等。
如果肝脏出现疾病,可能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传变。
其中,肝传脾是指肝病变会影响到脾脏,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理解。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理解》,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理解》篇1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其中,肝脏是人体五脏之一,主疏泄,储藏血液,调节情绪等。
如果肝脏出现疾病,可能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传变。
中医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肝传脾”,即肝病变会影响到脾脏,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
肝传脾的理论依据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病变会影响到脾脏。
根据“经络学说”,肝经和脾经相表里,肝脏疾病会导致肝经不畅,进而影响到脾经,导致脾脏功能失调。
肝传脾的传变过程通常是先从肝脏开始,然后逐渐影响到脾脏。
在初期,可能会出现肝脏疾病的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脾脏疾病的症状,如腹泻、腹痛、浮肿等。
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识别和干预肝传脾的病变非常重要。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肝传脾的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健康。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饮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理解》篇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当医生看到肝病患者时,应该知道肝病会传到脾脏,因此需要先治疗脾脏。
这个理论来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脏腑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当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功能。
而肝病和脾脏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
肝气负责的,是整个身体内的气机畅通。
哪里的气不动了,或者哪里被邪气堵住了,总要有人站出来,帮助疏通才好。
这个疏通的工作,主要就是由肝气来完成的,即所谓“肝主疏泄”。
现在肝气不足,疏泄的力量不够了,理论上,周身的气机,都可能会出现郁滞。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只不过,在所有的气机郁闭中,脾胃气滞,是肝郁最常见的结果。
这是怎么回事呢?正常状况下,每天的生命活动中,全身各处的气血,基本都是顺畅的。
哪个部位一旦出现气血的郁滞,就不是正常,而是生病了。
不过,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脾胃,或者说胃肠。
每天,我们都需要摄入饮食物。
这个饮食物摄入的过程,和其他生理过程,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饮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而接下来运化的过程,则是缓慢进行的。
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下,饮食物每天都会在胃里出现几次堆积。
类似的堆积现象,在肠道中也会出现,只是要把先后快慢的次序,反过来。
我们知道,气也好,血也好,又或者津液,在体内都是如环一般,周行不息的。
绝不会短时间内,在某处先堆在一起,然后慢慢疏通;或者先是慢慢积攒,最后一下通开。
所以,如果问体内气机疏通的压力,哪里最大?那就非脾胃莫属了。
而疏泄气机,是肝气的责任。
换句话说,日常工作中,肝气在脾胃方面投入的精力,是最大的。
反过来,脾胃对肝气疏泄的依赖程度,也最高。
以至于,如果现在肝气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出现郁滞,接下来脾胃运化的功能,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异常。
所谓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背后的机理,正在于此。
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单选题]1.“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
A.肝在体合筋B.心在体合脉C.肺在体合皮D.脾在体合肉E.肾(江南博哥)在体合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素问•痿论》称为“治痿独取阳明”。
[单选题]2.“异病同治”是指下列哪项相同可以采用同一种治疗方法?()A.病性B.病位C.病机D.病因E.邪正关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机相同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类似的证,即可采用相同或相近似的治疗方法,称为“异病同治”。
[单选题]4.五脏来分阴阳,为阳中之阳的脏是()。
A.肺B.肝C.脾D.心E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五脏按阴阳属性划分,阳中之阳指的是心。
[单选题]5.患病初期见肝气郁结之证,继则出现脾虚之证,按五行理论分析所属的是()。
A相乘B.相侮C.相克D.相生E.母病及子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结,乘机犯脾,则肝郁脾虚;当属木旺克±,制其所胜为相乘。
[单选题]6.下列各项中,属“相侮”传变的是()。
A.肺病及脾B.肺病及肾C.肺病及肝D.肺病及心E.肾病及心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又称“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单选题]7.临床上湿邪致病,常表现为病程长,缠绵难愈,其主要原因是()。
A.湿为阴邪B.湿性凝滞C.湿性黏滞D.湿性重浊E.湿性趋下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1条【仲景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第一1)【释疑解惑】①怎样理解“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答:㈠“治未病”,即在未病之前去诊治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疾病,而根据张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的辨证精神则是突出既病防变,重点强调辨治疾病既要治已病又要兼顾可能发生的病证。
㈡张仲景论“见肝之病”的目的是突出辨治肝病证应考虑到肝病证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㈢张仲景论“知肝传脾”的核心是突出肝病传脾,病证表现以脾胃为主。
㈣运用“当先实脾”指导临床,并非肝病不治肝而先治脾,而是强调治脾对治肝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㈤辨识“当先实脾”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肝病不能疏达脾胃,辨治肝病既要治肝又要治脾;二是肝病证表现在脾胃,脾胃病证又加重肝病,合理辨治脾胃,有利于肝病恢复。
㈥肝病证引起脾胃病证,病变证机以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
㈦肝病证引起脾胃病证,病变证机以实为主,治当醒脾和胃。
②怎样理解“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答:㈠张仲景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目的是强调夙体脾胃旺盛,肝病及脾胃的病变证机以实为主,其治不能用补脾胃,而应采用通泻方法。
㈡辨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脾胃夙体不虚,肝病及脾以实为主;二是脾胃夙体之气偏盛,肝病未必传入脾胃。
㈢辨识“即勿补之”,即治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误补必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③怎样理解“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答:㈠张仲景论“中工不晓相传”的目的是强调一般的医生仅知道疾病病证表现,而不知道预测疾病可能即将出现的病证表现。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管见
张建伟;王苹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29)1
【摘要】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出发,对肝病传脾的基本规律,肝病实脾的涵义、临证运用等予以探讨,以翼为肝病的防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金匮要略》;肝;脾;学术探讨
【作者】张建伟;王苹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
【相关文献】
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体会 [J], 任小兵
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及应用 [J], 张晓阳
3.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以防治肝硬化腹水 [J], 张玉婷; 王惠娟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义探讨 [J], 郑屿萍;段君;王燕
5.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小议肝病的治疗 [J], 李旭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