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668.88 KB
- 文档页数:6
·190·星堕墅墅盘查!!!!生篁!!鲞釜i塑!里!』曼!!丛!!至!坠:!!塑!!!!:!!:堕!:!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李月越陈杭薇李兵【摘要】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在人群中蔓延快,且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率的特点。
流感的诊断不仅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其确诊还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流感病毒的检测技术大致分为4个方面,即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现代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
现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Lab帅torialmethods狮dp哪哪艄0fd咖tiIlgiIIflu眦avin麟Uy访y獬,CHEN协咒g-讹i,UBi恕g.&加仃批,zfo,尺Ps加m£o删M毒d觑九8,&巧i挖gCDm凇挖d&咒8m£Hospi£nZo,PLA,&巧锄g100700,吼i御(乃rr已s户D行矗i729口“腩or:(HE小,H口ng一议,Pi【AbstI’act】Influenzavirusescauseanacuterespiratorydiseasethatspreadsepidemicallyinthehumanpopulation.CharacterofInfluenzaishighmorbidityandmortality.DiagnosisofinfluenzadependsonnotonlyclinicialsymptomsandsingsbutalsolaboratoriaIdetections.Viralcultureandisolation,serodiagnosis,immumolo—gicalassayandmolecularbioIogicaldiagnosisarefourmethodsthatcommonlyusededforinfluenzavirusdetection.Laboratorialmethodsandprogressesofdetectinginfluenzavirusesaresummarizedinthef01lowingtext.【Keywords】Influenzaviruses;Detectionmethod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蔓延快,其抗原易变异,对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危害很大。
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各种疾病的分子鉴定方法也不断提升。
其中之一便是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具有高致病性和高传染性。
识别和鉴定流感病毒的分子可以帮助医学界在疾病防治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加精准的分析。
下面将介绍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流感病毒简介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共分为A、B、C三种类型。
其中,A型与B型流感病毒是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临床疾病的分析和防治不仅需要了解流感病毒的分类,还需要对其分子鉴定有一定基础的认识。
二、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临床流感病毒的分子鉴定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确认。
目前常用的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方法包括PCR的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和基于DNA芯片的灵敏检测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流感病毒的基因组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并对其流行和演变趋势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预测。
三、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的意义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技术无疑会对流感病毒的研究和防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研究病毒的基因序列和演化规律,为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 对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可及时预警和预防流感疫情的扩散和爆发。
3. 为流感疫苗研发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大大提高疫苗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目前流感疫苗研发尚未完全成熟,临床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 对于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尚未完全解析,提高精度和准确率的同时,也需要继续加强对其基因的解析和研究。
2. 流感病毒的进化速度和变异性较高,需要加强对其演变规律和趋势的分析和研究。
未来,需要继续针对流感病毒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推动其发展,以更好地应对流感疫情和提高疫苗的研发成功率。
浅析研究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相关进展禽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禽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禽流感病毒对于防控禽流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相关进展进行浅析。
一、传统检测方法1. 细胞培养法细胞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
该方法将病毒接种到特定的细胞培养物中并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病毒感染区域出现的细胞变形、塑像等特征来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细胞培养以便检测,且检测结果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此法的数据精度相对较低,不能对病毒毒株作差异分析。
此外,细胞培养法只能检测能够感染特定细胞系的禽流感病毒株,不能检测全部毒株。
2. 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是利用血清学技术,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
血清学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标本保存期长等优点,同时可对不同毒株作差异分析,且可以作为定量方法来测定病毒的抗体或抗原含量。
但是该方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不能检测到病毒感染初期的病例;同时抗体响应不稳定,因此不能用于诊断急性感染,只能用于长期的流行病学监测。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禽流感病毒检测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型检测方法,如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法)、LAMP法、核酸微芯片法等。
1. PCR法PCR法是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通过扩增目标病毒基因片段使其呈指数倍增长从而检测样本中的禽流感病毒。
PCR法具有闭管式系统、扩增特异性高、灵敏度高、快速检测等优点,但PCR法检测中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等误差,并且PCR扩增后的目的产物需要进行凝胶电泳分析,需要一定实验经验,操作相对较复杂。
RT-PCR法是在传统PCR法基础上,通过引入逆转录过程得到RNA模板进行扩增,从而实现对RNA病毒如禽流感病毒检测。
不同代次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比较比较不同代次的狗肾传代(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差异。
方法选择生长状态及形态良好的、不同代次的MDCK细胞,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同时接种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观察细胞病变,细胞收获后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病毒血凝效价和分离率;以参考流感病毒株测定TCID50值,比较不同代次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
结果3个不同代次的MDCK 细胞对流感样病例标本的分离阳性率、血凝效价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3者TCID50 值相比,相差不超出1个Lg。
结论在相同实验条件以及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良好的情况下,不同代次的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
病毒分离培养是流感病原学监测的基础,是流感病毒诊断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1]。
狗肾传代(MDCK)细胞成本低,对流感病毒较敏感[2],广泛应用于对流感病毒的常规监测中。
有资料表明,MDCK细胞的胞龄、密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流感病毒分离的阳性率[3]。
之前有人对细胞种类、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等影响病毒分离的因素做了研究[4,5],但MDCK细胞传代次数是否会影响流感病毒的分离效果还未见报道。
研究旨在探讨代次相差较大的MDCK细胞对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是否存在差异。
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和耗材进口DMEM培养基,0.25%EDTA-胰蛋白酶,进口胎牛血清,1%豚鼠血红细胞,细胞培养板。
1.2 MDCK细胞及标本来源3个代次的MDCK细胞(P23、P45、P143)由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日常传代保存,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良好,细胞传代方法见参考文献[1];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自四川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
1.3 参考病毒株实验用参考流感病毒株(B/四川安岳/139/2011)分离自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由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鉴定后经国家流感中心复核,血凝效价1:32,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为6.0,-70℃冰箱保存。
病毒性感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已成为病毒性感冒诊断的重要手段。
病毒性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其中以流感病毒最为常见。
传统的病毒性感冒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如病毒培养、免疫荧光、抗原检测等方法。
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着敏感度低、特异性差等限制,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则以其高度灵敏、特异、快速和准确等特点,成为病毒性感冒诊断的重要手段。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PCR和核酸微阵列等。
其中PCR是应用最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增某一段DNA序列。
对于病毒性感冒的检测,可以选择不同区域的基因进行扩增,如Hemagglutinin (HA)、Neuraminidase(NA)和Matrix(M)等基因。
通过PCR扩增后,可以采用凝胶电泳、荧光探针等方法进行检测。
实时荧光PCR是在PC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实现PCR过程和检测结果的同时完成,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通量等优点。
实时荧光PCR检测原理是在PCR过程中不断检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当PCR产物与特异性荧光探针结合时,荧光强度增加,反之则减少。
通过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确定扩增产物的数量和特异性,达到高灵敏度的检测结果。
核酸微阵列(Microarray)是另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
它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大规模筛查。
在病毒性感冒的检测中,可以选择多个高度特异的基因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核酸微阵列技术的核心是借助于DNA探针和标记技术进行检测,具有高通量、高度特异的优点。
病毒性感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临床病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检测出低病毒载量、不可培养的病毒和新型病毒等,有助于尽早发现、诊断、治疗和防控病毒性感冒。
特别是在流感疫情高发的时期,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有助于及时隔离和治疗,降低流感病毒传播的风险。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的耐药性是流感病毒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抵抗的能力。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目前,流感病毒对M2离子通道抑制剂广泛耐药,因此该类药物已不再被推荐用于临床流感的治疗。
而NAI的代表性药物奥司他韦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开始使用有效,且一些病毒突变已显示出对其的耐药性。
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更多针对流感病毒治疗的药物。
目前被批准用于流感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然而,由于流感病毒的不断进化,包括抗原漂移、抗原转移和模板转换等机制,导致病毒对NAI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使得治疗效果受到限制。
为了应对流感病毒的耐药性,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策略。
例如,针对流感病毒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开发新的药物,如病毒进入抑制剂、病毒转录抑制剂等,以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基于结构生物学的药物设计和开发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流感病毒蛋白质结构的深入解析,有望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并开发出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更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
总之,流感病毒的耐药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来应对。
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策略,以期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
普通感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究普通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原体是多种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这些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造成了很多人的健康问题。
然而,尽管感冒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未完全清楚。
本文将探究普通感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一、普通感冒病毒的基本结构普通感冒病毒是一种内含单股RNA的病毒,属于Orthomyxoviridae科。
其基本结构包括外膜、包膜、蛋白质和基因组等组成部分。
外膜主要由糖蛋白和脂质组成,起到保护病毒和识别宿主细胞的作用。
包膜主要由部分病毒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起到保护病毒和促进入侵宿主细胞的作用。
蛋白质主要包括病毒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等,可促进病毒的组装和释放。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编码了病毒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必要分子。
二、普通感冒病毒的入侵机制普通感冒病毒的入侵机制主要包括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和释放基因组等步骤。
在结合步骤中,病毒表面的Hemagglutinin(HA)蛋白质将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质结合,从而实现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结合和进一步入侵。
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的RNA基因组将进入宿主细胞核内,并利用细胞机制,合成出病毒所需的蛋白质和RNA等组分。
此时,病毒的蛋白质将在细胞内进行组装,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最后,成熟的病毒颗粒会在细胞膜上进行释放,寻找新的宿主细胞进行进一步入侵。
三、普通感冒病毒的致病机制普通感冒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和细胞损伤等。
在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将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和繁殖,并不断制造出新的病毒颗粒。
在病毒大量释放后,宿主细胞将受到较大的损伤和病理变化,严重时会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此时,宿主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协同去异物的免疫应答机制。
但病毒也会利用不同的逃逸机制,扰乱宿主的免疫应答,通过这一途径来控制感染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四、普通感冒病毒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目前,普通感冒病毒的治疗和预防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疫苗及个人防护等手段来达到控制和预防病毒的目的。
流感病毒快速诊断的研究进展
李先茜;王成贵;庄丽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4)002
【摘要】临床对流感病毒的有效控制与治疗在于实验室的快速与准确的诊断,快速诊断可使9%~38%的流感被有效地控制.目前对流感病毒的诊断方法很多,特别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机制及流感病毒生态学特点.
【总页数】6页(P142-147)
【作者】李先茜;王成贵;庄丽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吉林,132001;吉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吉林,吉林,132001;吉林市计生委技术服务中心,吉林,吉林,1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
【相关文献】
1.禽流感病毒 LAMP 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J], 王辰雨;胡敬东;史玉颖;宋敏训;张鹤晓
2.免疫荧光分析法在快速诊断 A、B 型流感病毒中的临床应用 [J], 杨静红;韩慧超;詹伟
3.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法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诊断价值 [J], 李军伟;孙南叶;王慧晶
4.新型流感病毒快速实验室鉴定研究进展 [J], 王蔚;卢洪洲
5.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法在甲型H1N1流感诊断中的应用 [J], 白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