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机理及治理设计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7.52 MB
- 文档页数:45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1.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金东建设工程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在以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勘察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对发生泥石流灾害地段的区域地质资料及相关勘查资料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的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对泥石流成因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满足质量控制及检测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施工技术实用性,从而达到泥石流灾害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机制;方案设计1 概述2016年5月20日,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森木河村遭遇二百年一遇的强降雨(6小时雨量超过历史最大值达429.5毫米),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多处山体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损坏坡脚多处房屋,掩埋一间民房,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已发灾害规模为小型,危害程度一般,未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在每年汛期都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滑坡、崩塌。
多年来在汛期持续暴雨的影响下,边坡坡面残坡积物因雨水浸泡下已变得非常松散,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后续降雨影响下,该边坡容易发生大面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并伴随泥石流次生灾害。
目前的简易治理措施很难维持遇强降雨时的边坡稳定性,一旦灾害发生,直接威胁河口、河尾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概况经现场调查,调查区段边坡主要为残坡积层和全风化岩,风化层较厚,岩土粘结强度低,受暴雨影响,土体含水率较高,呈高压缩性,遇暴雨条件时,岩土体粘结强度进一步降低,易再次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森木河分为河口、河尾两段,位于山沟两侧,山沟地形切割强烈,坡度较陡,约20°~50°,坡脚居民密集,地理中心坐标为E111°03′08.5″,N22°26′27.4″。
地质灾害群范围较大,沿森木河谷呈带状分布。
治理区内有乡间水泥路连通,水泥路宽2.5~3.0m。
3 泥石流成因机制本区属低山地貌,地形较陡,高差较大,区域降雨量大,具备泥石流发生的水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案例分析1山体滑坡的特点(1)降雨因素干扰:导致出现山体滑坡的最关键原因为降雨,因不同的自然地貌所受到降雨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也因山体在坡度与地质构造上各不相同,因而发生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滑坡程度也各有差异。
假如山体土质比较疏松,同时坡度较大,如果出现持续的降雨,就有可能造成山体土质松动而出现滑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滑坡的出现,其成因跟当日与三日内的降雨量存在显著的联系,具体情况本文在表[中进行了列示。
(2)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滑坡出现的原因依据性质上的差异性能够分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
前者除了降雨,还包括暴风、海啸、地震。
人为因素指的是因人类开展的工程地质活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如因矿山爆破、在斜坡上修建工程等⑴。
2实例研究(2)滑坡位置:谋滑坡在地理位置上属金沙江水系,处在其三级支流长安河的中下游右岸。
长安河发源于龙塘村猪背河坝,呈S型从东向西径流。
勘查期间项目区外侧河道水流流量可以达到5m3/So 河道从木次勘查的滑坡前部110米位置流过。
通过勘查区一定范围内地貌形成情况跟构造运动,发现在地貌类型上,这一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先受到强烈抬升作用而形成深切河谷~高陡岸坡经崩塌后退而产生的崩坡积夷平面~再经过抬升并侵蚀坡脚而产生的河流堆积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滑体物质:按照场勘探工作获取的资料信息显示,滑体物质大多属于颜色呈灰黄色~灰色的混粉质粘土碎石,碎石含量可以达到55%~65%,成分主要为强风化片状泥岩碎屑,其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泥灰岩碎块,其粒径可以达到2cm~15cm;这一层在钻孔岩芯上和下伏稳定地层表现出显著的颜色和成分上的不同,具体情况本文在图2、图2里面进行了列示。
(3)滑坡周界变形特征:从滑坡的外部形态上观察能够看到其凹陷地形,从边界情况观察,其后缘拉张裂缝、滑体中部有梯级状台坎、北侧缘存在明显凹槽。
①滑坡后部位置存在缘拉张裂隙(LF2),其长度为43.5m,宽度为2cm~5cm,裂隙呈现北侧变形较大,南侧较小的形态,北侧发现显著的下挫发展趋势,下挫幅度可以达到lcm~3cm;南侧在居民建筑位置表现岀跟北侧裂隙存在联通的轻度裂缝。
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人为两种。
而现今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方法造成的, 本文对温州市洞头岙仔改造发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做出了分析,以及对本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相关技术。
标签:地质灾害原因治理对策1本区域地质灾害导致原因分析1.1人为破坏洞头地处温州东海,四面环海,过去是一个孤岛,以外界只能由水路连接,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民生改造要求强烈,加之海岛本身可使用土地资源十分稀少,于是就出现大量的填海造地,开山平地,削山修路架桥等经济活动.洞头岙仔原为一个海边山头,在当地搞活经济,推动旅游、地产开发的政策下,对此进行了山地改造。
现已建和在建项目主要有:岙仔旧村安置改造、双龙村度假酒店、垅头村开发利用区块(度假、休闲、住宅)、温州市游艇俱乐部等,由此带来一系列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诱因。
2本区域地灾治理对策2.1泥石流2.1.1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挖及坑采剥离山体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础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基础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
(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
基础建设中植被遭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废石、弃土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
(3)基础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
大量的废石、弃土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废石、弃土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2.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
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例____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制定____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灾害损失,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3. 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技术水平;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预防和应急管理效能;5. 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三、主要任务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2)加强地质灾害预警能力,通过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滑坡监测系统等,提前预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3)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2. 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力量的培养,建立健全科研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2)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与应用力度,推动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和技术。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建设(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整合各地质灾害数据和信息资源;(2)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3)发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落实措施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的落实(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提升监测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精确性;(2)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3)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4)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调配资源。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项目负责:设计:审核:总工程师:总经理: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场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黄洞村玉泉七号路商铺南侧。
坡前商铺以外为约宽的道路,道路北侧为新建工业区(厂房三层、员工住宅六层)。
场区东面、西面和南面均可见大面积开挖削坡,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场区(滑坡)地处丘陵北坡(原坡顶高程,坡脚),原自然坡度<°。
坡下人工开挖(约~)并削坡放坡,现状坡度~°。
人工开挖等人类活动强烈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加剧滑坡体的下滑,出现滑体土体严重开裂、错动、下陷、剪出等现象,并且险情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随时可能引起更剧烈的滑动,对附近建筑物、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潜在严重威胁。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根据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提交的本场地勘查报告,本场区地层情况:、松散土类主要为第四系坡积层()和残积层()。
自上而下为:()坡积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区内大部分地段都有分布。
土黄、红黄等色,湿,可塑为主,遇水易软化。
据收集的钻探资料,该层层厚约~,滑体中、前部稍薄。
()残积层()为碎屑岩风化土,据现场调查主要为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风化而成的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风化碎石。
灰黄、棕红等色,稍湿,硬塑为主,遇水易软化。
该层层厚约~。
、硬质岩类场区及滑坡所在山体地层露头(后人工揭露)均为碎屑岩,岩性为薄层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单层厚~,产状°∠°。
根据其风化程度及揭露情况,自上而下分为:()全风化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
灰黄色、红褐色,岩石风化为土状,结构已基本破坏,原岩结构尚可辨认。
层面标高约~,厚度约~。
()强风化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
灰黄、灰白、红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原岩结构可辨认,呈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
层面标高约~,厚度约~。
()中风化岩高层分布于整个场区。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摘要: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近年来,我国山体滑坡灾害十分频繁,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通常情况下,山体滑坡伴随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加大了救援工作的开展难度,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山体滑坡;地质特点;成因;治理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建设需求,各类工程项目数量逐渐的增多,再加上矿山开采等对于环境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薄弱的地区,很容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极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阻碍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
一、山体滑坡的特点山体滑坡多发生于在山地、丘陵地区,我国土地辽阔,地理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山体滑坡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尤其是在西南、西北等地,山体经常处于间歇性的滑动状态,且大小不一;只有掌握了山体滑坡的特点才能对预防与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1、土壤的特点一般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其地层土壤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岩层的构造与外围发生错位,使得连接断裂,严重情况下会出现顺序颠倒、重叠等现象,从而导致地表出现张性裂缝,影响交通安全。
2、水文的变化山体滑坡发生时,地表下的含水层因岩层错位而断裂,其连续性与完整性受到破坏;无论是水流方向还是水位的变化都混乱不堪,水文特征毫无规律,甚至会使滑动带的前缘位置引起泉水外溢的现象。
3、形态的特征当山体滑坡灾害即将发生时会表现出特有的形态,通常情况下呈马蹄状或是圈椅状的环形谷地,上部常有裂缝,中部会有大小不一的坑洼,前缘部分伴有鼓丘和扇形状的裂缝,后缘多是擦痕或陡壁,两侧伴有羽状裂缝,呈双沟谷形态;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地面凹陷、路面开裂、房屋倾斜等。
二、发生山体滑坡的原因山体滑坡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滑坡灾害的发生会毁坏农田、房屋、森林、道路以及水利水电设施等,给区域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作者:高永应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5期[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机理;防治对策;贵州省盘州市盘州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采矿、交通等工程活动频繁,村庄多分布于山腰坡脚,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危险性高,受威胁人口多,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之一。
研究盘州山区地质灾害成因,探索防治对策,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全面研地质灾害防治背景,找准防治短板1.1 地质背景1.地质构造复杂。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远程效应扩散,集中体现在碰撞造山-构造变形和挤出扩展-地壳隆升两种构造。
全省境内大范围产生褶皱、断裂,造就了贵州独特的构造组合特征。
多次造山的地应力场在复杂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三类构造类型:直扭型、挤压型、旋扭型,形成复杂多变的高原应力。
盘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构造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区内主要断层有鸡场坪断层,盘县断层,保田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少量北西向断层,近期活动明显。
主要褶皱情况:盘关向斜:位于盘州市中部,轴向从南向北,长约45km,宽5~20 km,地層为中三叠关岭组;珠东背斜:位于盘州石桥一带,轴向为北东向,背断层发育,被构造切割,轴部地层为石炭系地层,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罐子窑向斜:位于盘州市柏果镇—英武镇一带,走向为北西向,呈“S”形,是普安山字构造的一部分,出露地层主要是马平组以及下二叠统栖霞与茅口组厚层灰岩、石碳系中上统黄龙组。
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多变的地应力场造成盘州岩体破碎。
2.地形陡峭。
盘州市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切。
自然村寨多分布于斜坡带及山脚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2011年以来,贵州省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613起,其中滑坡灾情主要发生在25°至40°地带,占滑坡灾情总数的75.8%,其次是10°至25°和40°至60°地带,占24.2%;0°至10°和>60°时,发生滑坡概率很小,统计期间未发生灾情;88.3%崩塌灾情主要发生在60°以上地带,占崩塌灾情总数的88.3%,其次为60°以下区域,占崩塌灾情11.7%。
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实例分析【摘要】本文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与诱因及常用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就某已建楼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与诱因1.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1.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1.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
1.4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地面塌陷诱因:①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①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②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工程实例分析3.1工程概况某已建商住楼24座,其中超高层6座,耸立在粤西某风景秀丽的石灰岩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暗河、溶洞、土洞发育,地面局部塌陷的事故时有发生。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某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活动频繁,严重影响公路正常运行。
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某公路段泥石流的发育和危害特征,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发育特征;危害方式1研究区概况1.1地形地貌研究区域总体地势自北西向南东倾伏。
地貌类型复杂,分布有高山、高山山原、高原以及谷地平坝和阶地等。
区域内最高海拔6085m,最低海拔2882m,整体地势较高。
区内高程大于3500m的面积超过92%;其中,约42%的区域分布在海拔4000~4500m,约22%的区域分布在海拔4500~5000m。
区内约65%的区域地面坡度小于25°;约35%的区域分布在25°~45°,十分有利于泥石流松散物的形成和积累;地面坡度大于45°的区域不足1%,不利于泥石流物源的积累和储存,往往是泥石流形成的清水区。
1.2气象条件由于地势起伏大,加之受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地区气候为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日照强,年均气温2.4℃~10.4℃。
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6.7℃~8.2℃。
研究区降雨量在时段和地域上分布不均。
时间分布上,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超过年总降雨量的80%。
2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2.1泥石流类型和性质调查发现,某公路沿线共发育沟谷型泥石流沟339条。
根据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研究区以暴雨型泥石流为主,共有324条,冰雪融水混合型泥石流沟15条。
在冰雪融水和降雨的作用下,冰碛物被冲刷带走,参与形成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活动频率,研究区以中-低频泥石流为主,其中,低频泥石流沟有164条,中频泥石流沟90条,高频泥石流沟85条。
位于中强地震带。
频繁的地震活动加快了泥石流物源的形成和积累。
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研究区以稀性和过渡性泥石流为主,其中,稀性泥石流沟有166条,过渡性泥石流沟139条,黏性泥石流沟只有34条。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例地质灾害是影响我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___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__决定》(国发[___]___号)和《盂县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盂政___发[___]___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地质环境条件,特制定本方案: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隐患点情况根据我乡地域的特点,构成我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是:1、公路两侧及建筑物,省道___线切坡坡面较多,岩石裂隙发育、风化较强,在汛期期间易形成滑坡、崩塌,造成交通堵塞、危及房屋等地质灾害。
2、阳五高速公路施工废渣废石胡乱堆放,易造成泥石流、河道堵塞等地质灾害。
经排查,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
处,其中滑坡。
处,泥石流、河道堵塞___处。
二、重点防范区、巡查工作重点和防范期1、重点防范区根据灾害形成的特点及区域,我乡初步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村为。
樊家汇、上细腰、下细腰、碾子坪、河西、泽泊、会里、。
2、巡查工作重点根据我乡的环境地质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汛期前地质灾害巡查。
巡查工作要调查黄土陡崖下建房、挖窑洞以及近年来造地、造林等人为工程造成的隐患点。
公路沿线要重点巡查调查潜在影响交通安全的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等威胁的中小学校舍存在的各种次生地质灾害。
3、重点防范期根据我乡历年的降雨以及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确定我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6—___月,及冬季降雪及冰雪消融期。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各村、各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做到具体情况有人抓,要按照相关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加强监管力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责任重大的工作,各村、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