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核心素养】1.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时空观念)2.观察《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3.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识读《秦朝形势图》,明确秦朝疆域四至,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知识梳理】一、秦灭六国观察右图,秦灭六国完成于哪一年?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灭六国”?该事件有什么意义?1.时间:公元前221年。
2.原因: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研读右侧史料,解读皇帝具有怎样的权威。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治理措施?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意义?1.皇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右栏史料,完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经济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四、秦朝的疆域【课堂训练】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冲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认识秦始皇,领略他为实现并巩固中国统一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1.【图片研读】2.【问题探究一】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答案提示: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问题探究二】结合图三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并分析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案提示:顺序: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史料研读】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2.【问题探究一】综上两则材料所述,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提示: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XXX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意义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XXX扫六合,虎视XXX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二、新课研究一)秦灭六国教师介绍XXX,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XXX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XXX即位时国政为相国XXX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XXX的相职,并任用XXX、XXX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XXX、XXX,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教师提问:秦灭六国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回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XXX无力抵御秦的进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XXX雄才大略。
教师提问:秦统一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XXX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战六国图示,介绍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境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教师提问: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教师提问:建国时间、谁建立的秦朝及定都在哪里?学生回答: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王XXX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朝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2.掌握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并思考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发问和简单介绍,带领学生了解秦朝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2. 新知讲解(25分钟)
1.秦朝的建立:与齐国的斗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人。
2.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国灭六国、征服南方、修筑长城等。
3.秦始皇统治的措施:设立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修建著名的杨陵兵马俑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有关秦始皇措施的部分,分小组探讨其影响。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秦朝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秦统一中国有哪些过程和方法?
3.秦始皇统治有哪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5. 练习(15分钟)
请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册第9课相关部分的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2.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取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设问: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二、秦灭六国1.背景任务一:阅读教材P52内容,概括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材料二: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总结归纳:原因:①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春秋战国过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②商鞅变法,增强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③秦王嬴政,积极筹划: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④嬴政用人,只重才能2.经过任务二:识读地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说明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秦统一的原因识图,简述秦统一的经过和策略观图,理解秦朝统一的意义前比,理解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背景阅料,理解皇帝制度的内涵完成示意图,了解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制度的运行阅料,制作示意图,秦灭六国形势图秦灭六国时间和路线: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3年灭楚——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1年灭齐合纵连横形势策略:合纵连横、各个击破3.意义任务三:完成秦朝建立的基本概况,结合地图,概括秦统一全国有何意义?秦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建立者:嬴政理解郡县制的作用研料,归纳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意义对比示意图,表格梳理秦朝和周朝统治制度的不同场设,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必要性观片、识读地图、阅读史料,简述秦朝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建立原因任务一:秦朝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吸取哪些教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原因: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的政治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2.内容 (1)皇帝制度任务二:阅读史料,思考秦始皇是如何避免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状况的再现? 材料一:臣(廷尉斯)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秦灭六国1. 秦灭六国的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归纳,从人心、经济、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
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统一的意义:教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
秦统一中国设计说明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灭六国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附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理解秦始皇所实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秦始皇实行的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兵器等制度,并了解其对中国统一和
后世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史上最伟大的统一者是谁”,“铁腕政治的表现”,“统一中国所需要的
措施”等问题,启发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进行预习和探究。
2.学习新知(30分钟)
(1)秦始皇实行的政治措施。
通过PPT和图片展示,讲解秦始皇的“始皇制度”、基层行政区划和严格的吏治制度。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治措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3.讨论答疑(10分钟)
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中的难点、疑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
(1)分组讨论。
教师按不同的主题分组,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实行的政治、军事、文化措施进行讨论和
交流,并展开互动、互相学习。
(2)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个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主题的思维导图。
要求思维导图结
构清晰、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条理明晰。
五、作业
完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三把斧”(即:钱币、文字和法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探
究报告。
六、板书设计
1.始皇制度、基层行政区划和吏治制度
2.六步并举、修筑长城等军事措施
3.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兵器等文化措施。
执教日期月日总第课时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 1 )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地图及相关史料,掌握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及疆域范围,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并学会构建示意图。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运用情境教学法,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理解其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集体备课后的调整【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走进秦汉。
【师生共学】一、单元概述1.通过时间轴,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线索2.教师从整体上概述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政治:朝代更替与制度创新。
经济:经济发展与丝绸之路。
文化: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
二、新课学习(一)六雄并灭定乾坤1.阅读材料,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 ——《吕氏春秋》(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
——摘编《秦律通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材料三:秦王赢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赢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嬴政重用贤才)2.根据教材《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分析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策略:远交近攻。
3.梳理秦朝建立的基本史事: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晚期)人物:嬴政(强调书写)都城:咸阳4.结合地图,分析秦灭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3.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4.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5.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创建了流传后世的政治制度、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这堂课,一起走进这个朝代——秦朝。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秦灭六国讲解过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一举全歼赵军主力40多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一)统一的背景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2页,说说秦统一中国的背景。
学生回答: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教师点拨:统一的因素: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爱惜人才,实施正确的统一方略;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二)统一的过程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学生回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学生回答: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第9课秦统一中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课时目标1.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了解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3.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秦朝统一中国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2.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教学难点1.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学生对秦始皇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分析和认识。
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历史课本。
3.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最崇拜的领袖是谁?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2.引出今天的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Step 2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讲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如兵马俑的发现和秦国的八大家族。
2.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如战胜六国、修建长城和设立郡县等。
Step 3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1.讲解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和推行法家思想。
2.介绍秦始皇的文化建设,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尺度等。
Step 4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讲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统一文化和制度、发明印刷术和建立大一统思想。
2.观看历史频道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了解。
Step 5 小结归纳1.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总结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3.总结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堂作业1.复习秦始皇的文化建设,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2.思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统一中国?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秦始皇为主题,介绍了秦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举办互动讨论和观看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此外,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在课后完成习题,有利于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七上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以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能力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归纳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增强学生民族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措施难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出示李白《古风》一诗,提问: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王是谁?六合是什么?秦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由此导入新课。
1 、出示材料,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明确最重要的条件是商鞅变法增强国家实力2 、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图,阅读课本,学生总结秦灭六国顺序和秦朝建立三要素3 、出示材料,阅读课本分析总结秦统一中国的意义画一画秦朝疆域示意简图,填写疆域四至,了解疆域范围。
1 、表演历史剧,思考秦始皇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明确:建立中央集权。
小组讨论2 、出示表格,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异同,总结实行郡县制意义。
3 、出示史料,总结归纳经济、军事、文化、交通四方面措施意义。
小组讨论分析秦统一中国措施意义“六王毕,四海一”。
无论历史长河如何蜿蜒曲折,无论时代潮流怎样潮涨潮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如今我们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无七上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第9 课《秦统一中国》,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大家齐读一下。
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
这是李白所写的《古风》,那诗中所提到的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王是谁?六合是什么?同学们说是秦王嬴政,六合指的六国,那秦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起去寻找问题答案。
同学们先来光放到老师所出示的史料上,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有谁回答一下?第三排这位男同学,这位同学谈到根好,请坐。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学校:岢岚三中科目:历史备课教师:七年级全体教师主备人:刘成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并设问:“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国?为什么?”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为其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那段历史画卷吧。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导学
1.战国末年,__________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__________的时机已经成熟。
2.秦王__________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_______年至________年经过10年征战先后灭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__________。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__________。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__________。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_________,全国通用的文字是________。
四、问题探究
1.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呢?”
五、拓展延伸
1、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答:①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③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⑤修筑长城。
⑥开凿灵渠。
2、思考: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怎样看?从他的这些所作所为来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以此作为评价秦始皇的依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最后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一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评价。
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
小结:秦朝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做出影响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下节课我们将讲到秦末农民战争及秦朝的灭亡。
六、自学检测
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3.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4.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州县制D.王国制
5.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海贝 B.铜贝 C.“半两”铜钱 D.刀形铜钱
七、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学到了:【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