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大误解怎么撤销合同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重大误解的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第五十六条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五十七条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第五十八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五十九条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二)显失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第六十条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误解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一方对合同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数量、品质及规格、价款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的损失,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误解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案例2020年4月29日晚21时许经人介绍,谷某向高某购买豫H2R509号牌海福龙牌轻型自卸货车一辆,双方当日签订了车辆转让合同,谷某向高某支付了价款128000元,高某向谷某交付了车辆。
签订合同次日,谷某以车辆系国三车,谷某以为买的国五车为由找到高某协商要求退车,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现谷某起诉,请求依法支持其诉讼请求。
2020年10月9日,南阳市宛都机动车鉴定评估有限公司作出鉴定评估字[2020]第080号鉴定评估意见书,鉴定意见认定争议车辆系国三车。
谷某与高某协商无果,谷某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1、依法撤销原、被告2020年4月29日签订的车辆转让合同;2、判令高某返还谷某购车款12.8万元,并自起诉之日起计付利息至款清之日止,判令高某赔偿谷某经济损失暂计8000元。
二、审判一审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本案中,谷某根据车辆登记手续认为所购买车辆系国五车,因《两部门关于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第(四)条规定,全国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柴油车,需符合国五标准,因双方争议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显示登记日期为2018年2月11日,谷某在未仔细审查车辆实际状况的情况下认为所购买车辆系国五车系对双方买卖合同标的物存在重大误解。
谷某要求撤销双方2020年4月29日车辆转让合同的诉讼请求,事实清楚,不违反法律规定,法院予以支持。
因谷某对购买车辆未尽合理注意义务,且谷某告已经实际占有并使用争议车辆一段时间,故合同撤销后,谷某应向高某支付一定补偿,结合车辆状况及谷某占有车辆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法院酌定补偿金额为15000元。
合同撤销的8种情形
答:合同可撤销的情形有以下八种,具体情形为: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2、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如果履行对其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3、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虚假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4、因胁迫订立的合同,是指因他人的威胁和强迫而陷入恐惧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5、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6、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可以行使撤销权;
7、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可以行使撤销权;
8、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实施或无偿、低价转让、处分其财产的行为,受损害的债权人有权行使撤销权。
1、重大误解。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
2、显失公平。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3、欺诈。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4、胁迫。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第1篇一、引言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法律形式,是民事主体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签订,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守。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可能会签订可撤销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基于重大误解、欺诈、胁迫等情形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本文将探讨可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
二、可撤销合同的概念及类型(一)可撤销合同的概念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基于重大误解、欺诈、胁迫等情形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的合同。
(二)可撤销合同的类型1.重大误解合同:指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存在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2.欺诈合同:指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合同。
3.胁迫合同:指一方当事人以将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实施损害相威胁,迫使对方当事人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合同。
4.乘人之危合同:指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危难境地,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合同。
三、可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一)合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1.合同自始无效:合同被撤销后,自合同成立时起,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告消灭。
2.返还财产:合同被撤销后,当事人应当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
返还财产时,应当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应当折价补偿。
3.赔偿损失:因合同被撤销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处理其他法律后果:合同被撤销后,合同中的其他法律后果,如违约金、定金等,也应当依法处理。
(二)合同被撤销前后的法律后果1.合同被撤销前,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存在,当事人应当继续履行合同。
2.合同被撤销后,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当事人不再承担合同义务。
3.合同被撤销前,当事人已经履行的合同义务,可以请求对方当事人返还。
四、案例分析案例: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甲将一套房屋出售给乙,价格为100万元。
一、重大误解撤销权期限是多久重大误解的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显失公平和重大误解的协议的撤销权属于形成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如撤销权、解除权等。
显失公平和重大误解的协议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可撤销,此一年为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一般是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二、重大误解的认定标准1、重大误解是指由于合同当事人一方本身的原因,对合同主要内容发生误解,产生错误认识。
这里的重大误解必须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已经发生的误解,如果是合同订立后发生的事实,且一方当事人订立时由于自己的原因而没有预见到,则不属于重大误解。
2、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1款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在《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三、如何撤销重大误解的合同撤销重大误解的合同可以参照下列方法:1、协商。
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诚信自愿的前提下,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撤销原合同或者变更合同,继续履行合同。
2、如果双方不能达成意思一致,还可以选择交由有调解职能的机构进行调解,这要双方均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调解的程序也比较便捷灵活。
3、如果上述两种方法均不能解决就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诉讼,虽然诉讼的程序可能比较复杂,但诉讼的公信力更强,而且生效后的判决书具有强制执行力。
合同可撤销的情形合同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约定了各方在特定事件或情况下应履行的义务。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合同可能会遇到问题,需要进行撤销。
以下是一些合同可撤销的情形。
首先,当涉及违反法律或违反公共利益的合同时,合同可被撤销。
例如,当一方胁迫另一方履行合同或签署合同时,合同就是违法的。
此外,如果合同涉及非法交易,如毒品交易或人口贩卖等,合同也可以被撤销。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并享有法律保护。
其次,当合同存在重大误解或欺诈时,合同也可以被撤销。
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在达成合同时对相关事实存在误解,导致合同条款无效。
例如,当一方在合同中陈述了错误的信息或隐瞒了重要事实时,另一方可能会选择撤销合同。
合同欺诈是指一方以欺骗、虚假陈述或隐瞒事实的方式使另一方签署合同。
在这些情况下,受害方有权要求法院撤销合同并获得赔偿。
此外,当合同中出现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的情况时,合同也可以被撤销。
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测或无法防止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罢工等,导致合同的履行变得困难或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受影响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或暂时中止合同的执行。
另一个可能导致合同撤销的情况是当合同违反了公共秩序或违反了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时。
例如,在某些国家,合同违反了公共的道德原则,如违反良好风俗习惯、道德约束或伦理要求,合同可能会被撤销。
最后,当合同存在违反合同条件或不履行义务的情况时,另一方可能选择撤销合同。
例如,如果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可以选择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
总的来说,合同可撤销的情况有违法、重大误解或欺诈、不可抗力、违反公共秩序或基本原则以及违反合同条件或不履行义务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合同,并在必要时要求赔偿。
合同的撤销确保了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并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合同可撤销的几种情形
合同可以撤销的几种情形包括:
1.基于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这类合同指的是因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的认识,而签订的合同。
2.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欺诈手段包括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3.第三方实施欺诈,使合同的一方在上当受骗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而合同的另一方知道该欺诈行为的情况。
4.一方以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合同。
以给对方或亲友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行为。
5.一方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一方当事人故意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急迫需要,迫使对方订立对其极为不利的合同。
6.显失公平的合同。
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
7.对于赠与合同,动产尚未交付、不动产尚未过户的,或者受赠人失去生活能力的,当事人也可以请求撤销。
8.对于附条件赠与合同或遗嘱,如果受赠人未履行义务,当事人也可以请求撤销。
需要注意的是,当这些可撤销情形出现时,当事人应当积极行使撤销权,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撤销合同的诉求,否则超过法定
的除斥期间,撤销权就会灭失,法院就不再支持撤销的主张了。
可撤销民事合同的十个重大误解——典型案例剖析民事合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文书之一,用于规范双方权益和义务关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撤销民事合同的理解存在一些误解。
本文将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详细讨论可撤销民事合同的十个重大误解,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第一个误解:任意撤销合同有些人可能认为,只要自己不满意合同内容或者改变了主意,就可以随意撤销合同。
然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在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合同的撤销需要经过双方协商一致或者经过法院判决。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规定了一方单方撤销合同的情形,但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第二个误解:口头撤销合同有些人可能认为,口头表达撤销意愿就可以解除合同。
然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成立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定条件,必须是以书面形式订立的,具有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的效力。
因此,要撤销合同,双方必须经过书面协商或者通过法院的判决。
第三个误解:合同一经签订就无法撤销有些人可能认为,一旦签订了合同,就无法再撤销了。
然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撤销并不是完全不可逆转的。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如果一方无力履行合同,或者违背了合同的约定,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
同时,一些特定的合同还存在法定的撤销条件,双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撤销。
第四个误解:任何合同都可以撤销有些人可能认为,只要想要撤销合同,就可以随时进行。
然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撤销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例如,在一些特定的合同中,法律规定了必须经过法院批准才能撤销合同,例如婚姻、财产转让等合同。
第五个误解:任何理由都可以撤销合同有些人可能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理由,就可以撤销合同。
然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撤销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依据,不能随意主观判断。
例如,一方违背了合同的约定,或者合同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
第六个误解:撤销合同不需要提前通知对方有些人可能认为,想要撤销合同,只需要自己私下进行,不需要提前通知对方。
重大误解撤销合同典型案例话说老张去外地旅游,在一个看起来很有特色的小店里看到一种水果。
那水果长得特别奇特,五颜六色的,看起来就很诱人。
店老板在旁边吆喝着:“这可是我们这儿特有的高级水果,富含各种营养,吃了延年益寿,美容养颜,100块一斤嘞!”老张心想,出来旅游嘛,就得尝尝当地的特色,而且这水果看起来这么厉害,100块一斤虽然有点贵,但也值了。
于是他就买了两斤。
等老张回到酒店,仔细一研究,发现这水果其实就是普通水果经过染色和一些小加工,根本不是什么特有的高级水果。
他上网一查,这种普通水果正常价格也就几块钱一斤。
老张这可气坏了,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这明显就是重大误解啊。
他以为自己买的是稀有高级水果,结果却是被包装过的普通货。
于是老张就去找店老板,要求撤销这个买卖合同,退还他的200元钱。
店老板开始还不愿意,说这是老张自己愿意买的。
老张就把自己调查的结果拿出来,说你这就是误导消费者,让我产生了重大误解。
最后经过一番交涉,店老板自知理亏,还是把钱退给了老张。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重大误解而撤销合同的案例,老张对商品的本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他购买商品的意愿和价格的判断,如果继续按照这个合同执行,对老张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撤销合同。
小李是个古玩爱好者,虽然不是特别精通,但也略知一二。
有一天他在一个古玩市场的角落里看到一个花瓶。
那花瓶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瓶身上的花纹也很独特。
摊主神秘兮兮地跟他说:“兄弟,我跟你说,这个花瓶可是清朝的,我家祖传下来的,要不是最近急着用钱,我可舍不得卖。
看你有缘,给个两万块你拿走。
”小李一听,心里就激动起来了。
清朝的花瓶啊,两万块好像还挺划算的。
他简单看了看,觉得这个花瓶的风格和他在书上看到的清朝花瓶有点像,就心动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八的价格成交了。
小李兴高采烈地把花瓶带回家,找了一个懂行的朋友来鉴定。
朋友仔细一看,哈哈大笑起来,说:“兄弟啊,你这哪是什么清朝的花瓶啊,这就是个现代的仿制品,顶多值个几百块。
合同撤销权的8种情形是什么合同⼀旦双⽅签订就受到法律的保护跟约束,有些⼈签订了合同,但对合同内容不太满意打算撤销它。
合同是能够撤销,只要能符合撤销的相关情形,法律上⼀共有8种情形获得⽀持,合同撤销权的8种情形是什么?店铺⼩编告诉我们要看实际情况。
⼀、⼋种合同撤销权的情形是什么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可撤销的原因有重⼤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之危五种情形。
第⼀百四⼗七条 【基于重⼤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为的效⼒】基于重⼤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为,⾏为⼈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百四⼗⼋条 【以欺诈⼿段实施的民事法律⾏为的效⼒】⼀⽅以欺诈⼿段,使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受欺诈⽅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百四⼗九条 【受第三⼈欺诈的民事法律⾏为的效⼒】第三⼈实施欺诈⾏为,使⼀⽅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为的,受欺诈⽅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百五⼗条 【以胁迫⼿段实施的民事法律⾏为的效⼒】⼀⽅或者第三⼈以胁迫⼿段,使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受胁迫⽅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百五⼗⼀条 【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为的效⼒】⼀⽅利⽤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为成⽴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有权请求⼈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除此之外,合同撤销权还有三种情形:1、限制民事⾏为能⼒⼈订⽴的合同,善意相对⼈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可以⾏使撤销权。
2、⽆权代理⼈以被代理⼈名义订⽴的合同,善意相对⼈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可以⾏使撤销权。
3、债务⼈放弃其到期债权,实施或⽆偿、低价转让、处分其财产的⾏为,受损害的债权⼈有权⾏使撤销权。
⼆、撤销权纠纷的具体案由撤销权纠纷案件根据其具体内容不同⼜可以区发为三种,即撤销债务⼈放弃到期债权⾏为纠纷;撤销债务⼈⽆偿转让财产纠纷;撤销债务⼈低价转让财产纠纷。
十个关于可撤销民事合同中的重大误解典型案例及剖析民事合同是民事主体依法订立、变更或者终止财产法律关系的协议,是当事人约定权利义务的法律依据。
但是,在可撤销民事合同中,存在许多常见的误解,这些误解可能导致合同效力的产生问题。
本文将介绍十个关于可撤销民事合同中的重大误解典型案例,并进行细致剖析。
首先,一些当事人误以为合同一经签署,就不可撤销。
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重大误解、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时,可以撤销合同。
其次,当事人普遍认为合同一旦生效后,不能随意变更或解除。
实际上,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随时变更或解除合同。
第三,有些当事人误以为撤销合同需要双方协商一致。
实际上,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单方面撤销合同,只需按照合同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即可。
第四,存在一种误解,即当事人以为签订不完整的合同仍然具有效力。
实际上,不完整的合同缺乏必要的条款和要素,无法成为有效合同。
第五,一些当事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撤销合同的条件,就不能撤销合同。
实际上,即使合同没有明确规定撤销合同的条件,但当事人依据合同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仍然可以撤销合同。
第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不良后果会妨碍合同的撤销。
实际上,即使合同撤销后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也不能作为不撤销合同的理由。
第七,存在误解,即当事人认为只要对方同意,就可以撤销合同。
实际上,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单方面撤销合同,无需对方同意。
第八,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在一定时间内才能撤销合同。
实际上,按照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订立后任何时间内,根据合同法规定的方式和条件撤销合同。
第九,存在一种误解,即当事人认为撤销合同需要向法院起诉,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实际上,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通知对方,以达到撤销合同的目的。
最后,一些当事人错误地认为撤销合同需要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金。
重大误解撤销合同的案由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已经成立的合同关系的一种行为。
当事人之一要求撤销合同通常需要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原因。
以下是撤销合同的一些常见案由及相关参考内容。
1. 欺诈欺诈是指当事人之一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以虚假陈述或隐瞒事实的方式误导对方订立合同。
当事人可以要求撤销合同并寻求赔偿。
欺诈行为应该具备以下要件:- 被欺诈方对虚假事实的误解是合理的。
- 欺诈方明知或者应当明知虚假事实的真相。
- 虚假陈述影响了被欺诈方的意愿。
- 虚假陈述与合同内容有关。
2. 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一方在合同签订时,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重大的错误理解或者误解,导致其意愿不能与合同内容形成一致。
重大误解应该表现为以下情形:- 误解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非单方主观臆断。
- 误解的内容应与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关。
- 误解应对当事人的意愿形成了重大的干扰。
- 当事人在发现误解后不久要求撤销合同。
3. 过失过失是指当事人之一在签订合同时,由于疏忽、疏漏或者其他失误导致合同成立与其真实意愿不一致。
过失应具备以下要件:- 必须是当事人的疏忽、疏漏或失误。
- 过失导致合同内容与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发生了偏差。
- 当事人在发现过失后不久要求撤销合同。
4. 暴力、威胁或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当事人之一在签订合同时,受到暴力、威胁或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要求撤销合同。
例如:- 合同签订时存在强制或欺凌行为。
- 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
- 当事人在受到威胁或暴力后立即提出撤销合同的要求,并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此类行为的存在。
以上仅是撤销合同的一些常见案由及相关参考内容。
在实际情况中,当事人应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证据情况判断是否适用这些案由,并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帮助。
可撤销合同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本条是关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
所谓可撤销合同,就是因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过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意思表示归于无效的合同。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二)显失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时起无效。
可撤销合同具有以下特点:1.可撤销的合同在未被撤销前,是有效的合同。
2.可撤销的合同一般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
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大多规定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撤销权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
3.可撤销合同的撤销要由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实现。
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有相同之处,如合同都会因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而使合同自始不具有效力,但是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涉及意思不真实的合同,而无效合同主要是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可撤销合同在没有被撤销之前仍然是有效的,而无效合同是自始都不具有效力;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是有时间限制的,本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合同成立时起1年内具有撤销权;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人有选择的权利,他可以申请撤销合同,也可以让合同继续有效,他可以申请变更合同,也可以申请撤销合同,而无效合同是当然的无效,当事人无权进行选择。
对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1.可撤销合同中,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主要是误解方或者受害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中,则只有受损害方当事人才有权请求撤销合同。
民法典合同重大误解可撤销的情形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民法典合同重大误解可撤销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中的重大误解是一种可以撤销合同的情形。
重大误解的合同撤销1. 概述合同撤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使合同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重大误解是合同撤销的法定理由之一,是指合同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或者交易对象存在重大认识错误,导致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的情况。
2.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包括:1.误解方对合同内容或者交易对象存在错误认识;2.误解方的错误认识是重大的,即影响合同订立或者导致合同显失公平;3.误解方的错误认识是由对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的;4.误解方请求撤销合同的事实和理由成立。
3. 合同撤销的程序合同撤销的程序如下:1.误解方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2.误解方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撤销合同的请求;3.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经审查认为符合撤销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合同;4.合同被撤销后,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4. 合同撤销的法律后果合同撤销的法律后果包括:1.合同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即合同从未成立;2.当事人应当恢复原状,即返还已经收到的财物;3.当事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即因合同撤销所造成的直接损失;4.撤销合同不影响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5. 案例分析以一起购买电脑的案例为例: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电脑购销合同,合同约定甲方购买乙方电脑 100 台,单价5000 元,总价 50 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方支付了 50% 的预付款 25 万元。
后经查,乙方实际只能提供 50 台电脑,且单价为 8000 元。
甲方得知后,认为乙方存在欺诈行为,请求撤销合同。
在本案中,乙方故意隐瞒了电脑的实际数量和价格,导致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了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甲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预付款25 万元,并赔偿因合同撤销所造成的损失。
6. 结论重大误解是合同撤销的法定理由之一,合同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重大误解的认定与处理一、前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明确了发包方(建设单位)和承包方(施工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重大误解,导致合同纠纷。
本文将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重大误解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重大误解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重大误解是指合同当事人对合同内容或者合同标的的真实情况存在重大认识错误,导致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的情况。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重大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程范围的误解:承包人误以为自己承包的工程范围包括某些项目,而实际上并未包括在内。
2. 对建设工期的误解:双方对工程的开工日期、竣工日期、工期总天数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理解。
3. 对工程质量的误解:对工程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存在不一致的认识。
4. 对工程价款的误解:对工程价款的计算方式、支付时间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的理解。
5. 对合同条款的误解:对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如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存在不一致的认识。
三、重大误解的处理当发生重大误解时,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重新协商: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下,重新协商合同内容,消除误解,达成一致。
2. 解除合同:如果误解导致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解除合同后,当事人有权要求赔偿因误解造成的损失。
3. 请求变更:如果误解涉及到合同的某些条款,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合同。
变更合同应当符合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4. 请求撤销:如果误解涉及到合同的标的,即建设工程本身,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
撤销合同后,当事人有权要求赔偿因误解造成的损失。
四、结语重大误解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预防和解决这类问题,当事人应当在订立合同时,认真审查合同内容,确保自己对合同的理解与对方一致。
同时,当发生误解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一、基于重大误解怎么撤销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在实际办中,判断是否属于重大误解难度较大,但通常认为构成重大误解应当具备以下几项条件:
1、误解的“事实”是合同订立时存在的事实,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出乎预料的事实不构成重大误解。
2、该事实必须是合同订立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条件。
3、重大误解必须是本质的,一般误解不构成重大误解。
所谓重大误解的本质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如不发生重大误解就不可能作出签订合同的决定。
4、重大误解不是出于合同当事人的重大过失引起的,否则该当事人不得以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合同。
5、单方重大误解还必须是重大误解将使合同的执行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另外,判断是否存在重大误解,还应当根据表意人作出意思表示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其认识能力进行。
二、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重大误解一般以双方误解为原则,以单方误解为例外。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如下:
1、须有意思表示的成立。
重大误解系就意思表示而发生。
如果不成立意思表示,则不发生重大误解。
因而构成重大误解,必须具备成立的意思表示,欠缺意思表示时,根本不
成立意思表示,就不构成重大误解。
确认意思表示成立,须依照意思表示成立的一般要件衡量,具备表示内心意愿的效果意思和借之使内心意愿外化的表示行为。
2、意思表示的内容与内心的效果意思须不一致。
重大误解的表意人首先应有内心的效果意思之存在,无意识的表示,没有内心的效果意思不成立误解。
其次,表意人应将其意思外化为意思表示,没有表示意思而为的行为,偶然客观的有表示的价值者,均为无表示。
无表示行为,亦不构成误解。
再次,表意人内心的效果意思与其表示不相一致,即其意思表示的内容与内心的效果意思相悖。
3、须表意人不知内心的效果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而且欠缺认识的原因。
重大误解构成的主观要件,即为此。
学者认为,重大误解一般是行为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行为人不注意、不谨慎造成的。
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过失并非为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重大误解的主观要件是认识的欠缺,形成认识欠缺的原因,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不知。
二是过失的程度应当有所限制,即重大过失,超出了重大误解的主观要件范围,不构成重大误解,不产生撤销权,如《日本民法典》第95条后段所规定的那样,表意人有重大损失时,不得自己主张其无效。
4、误解须为重大所谓误解重大,是指行为人表达出来的意思与其真实意愿存在着重大差别,并且极大的影响了当事人所应享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具体确定重大误解,要分别当事人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
确定误解重大的简洁标准,是表意人因此而受到或者可能受到较大利益损失。
三、重大误解与欺诈、显失公平的区别。
1、重大误解与欺诈的区别。
重大误解与欺诈都包含了表意人的认识错误问题,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误解一方陷入错误认识是由于其自己的过失(非故意)造成的,而非受欺诈的结果;在欺诈的情况下,受欺诈人陷人错误认识是由于他人实施欺诈行为而诱使自己作出非真实的意思表示,而非自己的过失造成的。
2、重大误解与显失公平的区别。
一方利用其优势或利用对方无经验而与对方订立合同,发生显失公平的后果通常也与对方的重大误解联系在一起。
重大误解与显失公平的区别在于:一方面,重大误解的合同并不要求后果显失公平;另一方面,表意人一般不能以自己的失误主张变更或撤销合同,但若这种单方误解导致显失公平的后果时,法律可给予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