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7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Deng Qigen;Gao JianLiang;Wei Jianping;Niu Guoqing;Yang Ming【摘要】我国安全学科是从新中国诞生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2000年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安全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全国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72所.基于此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就业范围主体为矿业、建筑、化工及机械电子等领域,反映了安全学科专业人才的就业与我国事故发生的主体行业息息相关.从安全学科的理论体系、基础概念、学科体系、学科层次、学科人才培养及人们对安全学科的认识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的安全学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和人民对安全的发展需求等角度论述了我国安全学科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安全学科必将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The safety discipLine in China was from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after year 2000, now, the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 first LeveL discipLine, there are 17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safety engineering in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afety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empLoyment ware anaLyzed the main empLoyment for the mining, construction, chemicaL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that safety science taLent empLoy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industry of accident occurred in China.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afety discipLine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systemand basic concept, discipLine system, discipLine LeveL, discipLinepeopLe training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afety discipLine ware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a's safety discipLine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of econom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demand for deveLopment of saf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s demand for safety wiLL be higher and higher,safet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safety discipLine wiLL be deveLoped rapidLy and heaLthy. Absract: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is one of the core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the key part of this reform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urricuLum.In this paper, take the core course of automation speciaLized subject based on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Factory 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 for exampLe.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in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assessment methods.and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task-orien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apacity as the main Line\". ALL the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安全学科;存在问题;就业去向;发展前景【作者】Deng Qigen;Gao JianLiang;Wei Jianping;Niu Guoqing;Yang Ming【作者单位】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Safety Engineering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Safety Engineering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Safety Engineering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China;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Safety Engineering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Safety Engineering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正文语种】中文安全是人类生存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
第二章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第一节安全科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1.引言(1)安全学科在我国发展的回顾刘潜的主要贡献在于为安全学科的创立、安全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决定性的工作(以任务带学科);同时,又应用安全学科理论,促进了事业的发展(以理论促事业):●1955-1960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雷达专业学习;●196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助教;●1964年调离北大,到原劳动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劳保所决定创办研究生教育,任所教育科科长,负责劳保所研究生教育。
1979年按6个方向:“噪声控制”、“工业防尘”、“工业防毒”、“电气安全”、“个体防护”和“情报信息”招收了4名研究生;该所于1981年获得我国首批“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位于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一级学科下,北京市劳保所为唯一创建单位),也就是在1981年,我国开始设立“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到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取消“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学科、专业,将其并入“采矿工程(含安全技术)”;1986年评定安全学科博士生导师后改为“安全技术及工程”,属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也就是在创建研究生教育中,刘潜开始考虑安全学科的建设。
因为要培养一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就要有这个专业的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
●1981年起负责筹建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现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1982年,受学会筹委会委托,起草发表了《关于建立劳动保护的学科专业体系的意见》,首次提出劳动保护是跨门类综合性横断科学;●1982年,为了给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的成立提供专业理论依据,在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首次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劳动保护科学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学问题》,提出“劳动保护科学体系”构建设想,从科学学角度阐述劳动保护科学及其学科、专业建设等问题;●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成立,刘潜任学会第一、二届专职副秘书长、第三届副理事长;●1984年,为学会加入中国科协提供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依据,完成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和“安全专业设置方案”的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学科名称由原来的“劳动保护科学”改为“安全科学”,找到了科学的“落脚点”,使学会最终于1985年加入了中国科协,解决了安全学科的组织机构问题;●1984年,争取到将“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试办专业列入我国《工科本科通用专业目录》。
安全科学与工程第5轮学科评估结果摘要:一、引言二、安全科学与工程第5轮学科评估结果概述1.评估体系与方法2.评估结果排名3.评估结果分析三、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1.高校布局2.研究方向与成果四、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意义与前景1.国家政策支持2.产业应用需求3.国际化发展趋势五、结论与建议正文:一、引言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关注人类生产、生活安全领域的学科,其目的在于防范事故、减少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围绕安全科学与工程第5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我国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第5轮学科评估结果概述1.评估体系与方法本次评估依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设置了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条件保障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评估过程中,采用了客观数据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各高校在该学科的表现。
2.评估结果排名在本次评估中,共有XX所高校参与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竞争。
经过专家评审,评估结果如下:(1)一类学科:XX所(2)二类学科:XX所(3)三类学科:XX所3.评估结果分析从评估结果来看,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部分高校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但同时,各高校之间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高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一定的困境。
三、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1.高校布局目前,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分布在理工、农林、医药等各类高校,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布局。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已达XX所。
2.研究方向与成果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职业健康、应急管理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意义与前景1.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从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挑战,安全问题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
为此,国家开始重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设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随着国家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目前,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计划。
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设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其次,在科研方面,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从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表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相关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实践应用和推广。
此外,还出版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推动了学科的学术交流和思想进展。
然而,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解决。
首先,当前安全领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此外,我国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还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和单位在安全问题上的投入还不够,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另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还有一些差距,如新材料的研发、信息安全领域的创新等。
未来,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首先,应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将安全问题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安全与环境科学的融合、安全与信息科学的融合等,以提升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实力。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是一种包括多种技术和知识领域的集成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科学体系:安全科学体系是安全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包
含安全学、安全法律、安全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安全科学技术
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性体系。
2.安全技术体系:安全技术体系是安全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
其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环境安全技术、物理安全技术等多个领域,
以及安全检测和防范技术、安全救援和应急技术等具体技术体系。
3.安全工程技术体系:安全工程技术体系是安全科学技术的应
用体系,其包括工业安全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等多个领域,以及安
全评价和监测技术、安全防护措施和装备等具体应用技术体系。
4.安全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是安全科学技术的服务体系,
其包括安全咨询服务、安全培训服务、安全预警服务等多种形式,
旨在为各类企业和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服务。
5.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体系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安全
理念体系,其核心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和安全意识提高,旨在构
建安全生产和生活的良好氛围和文化。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包括多个技术和知识领域的综合性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安全科学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工程技术
体系、安全服务体系和安全文化体系等多个方面,是构建现代安全
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安全发展,科技第一安全技术的母体和基础是安全文化,倡导、弘扬安全文化,传播、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工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公共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设,是振兴安全科技最有效的战略之策,实用之举;安全科技在五要素中,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五要素”之一,安全技术是保证生产安全的软硬件,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实用方法,是安全管理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
安全科技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生产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保障员工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一、安全技术是保证生产安全的软硬件安全科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运行必须依靠在发现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的基础上的安全科学技术;先进的安全装置、防护设施,预测报警技术都是保护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技术支持。
因此,安全科技在“五要素”中有着举足轻重轻重的地位,只有广泛地应用安全科技,才能不断地更大范围地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风险大、危害大的作业岗位上解放出来。
1、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是以大安全观为基础,以保护人(人类)的身心安全健康为目标,以人(人类)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为研究范围,以生存、繁衍、发展的人(人类)活动安全为研究的对象,以消除灾害和避免灾害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综合学科。
有人提出了以人、物、及人与物为要素的安全体系;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物、环境、信息、能量五要素的安全系统。
2、客观评价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确立,是一次认识上、理论上的飞跃和革命。
但必须坦率地承认,学科本身对安全本质的认识深度和视野,研究的对象和运用领域,还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劳永逸地完成一门学科的建设是不现实的。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诞生不久,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各分支机构的基础理论及其科技结构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的分支学科还有待于开拓和创立。
安全科学技术概述及其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是研究人类生存条件下人、机、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障人类生产与生活安全的科学和技术,或者说是研究技术风险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为防止意外事故或灾害发生所需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具有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
但是,劳动者在自己创造的机器面前致死、致伤、致残的事故与手工业时期相比也显著增多。
资本主义初期,劳动条件极端恶劣,生产中人身安全毫无保障。
工人的斗争和大生产的实际需要,迫使西方各国先后颁布劳动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有关规定。
如美国麻省于1867年通过工厂检查员的法律;法国北部联邦于1869年制定了工作灾害防止法案。
1871年德国建立了研究噪声与振动、防火防爆、职业危害防护的科研机构。
20世纪初,英、美、法、荷兰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安全技术研究机构。
(安全管理交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高技术、新技术应用中潜在的危险常常突然引发事故,使人类生命和财产遭到巨大损失。
因此,保障安全,预防灾害事故从被动、孤立、就事论事的低层次研究,逐步发展到系统的综合的较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最终导致了安全科学的问世。
1974年美国出版了《安全科学文摘》;1979年英国W·J·哈克顿和G·P·罗滨斯发表了《技术人员的安全科学》;1984年西德A·库赫曼发表了《安全科学导论》;1983年日本井上威恭发表了《最新安全工学》;1990年“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在德国科隆召开,参加会议者多达1500人。
由此可见,安全科学已从多学科分散研究发展为系统的整体研究,从一般工程应用研究提高到技术科学层次和基础科学层次的理论研究。
在我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全科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浅析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摘要:因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时间较短,部分企业安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缺乏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科学与工程属于一门新兴专业,对于保障安全与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因多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从理论体系、基础概念、科学体系等不同角度,阐述我国安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研究方向、学科内涵分析发展前景,实现安全学科快速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前景;发展趋势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背景1.1安全科学与工程的产生在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体制的转型,部分工业企业将工作重心放置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经济效益等方面。
因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存在盲目性,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事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安全发展观的不断普及,人们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念概念,因社会的发展,对安全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
安全工作逐渐得到了国家与社会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保证人们享有安全的权利,理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1.2安全科学与工程的机遇建设安全科学与工程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对自身特点与优势进行综合分析,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的安全人才,并对学科内涵进行深层次调整,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证所开展的安全人才培养工作达到一定标准,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建设,也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满足新形势下不同的安全需要。
2.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点2.1学科专业依托性强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当中,认为安全科学需要依托第二产业,例如在施工单位、石油化工企业里进行安全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但是,因安全科学具有模糊性、偶然性等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若出现安全问题,则会将责任划分到管理方面。
因此,安全科学与工程,属于一门独立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其根基还不够深。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203059蒲晋超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安全生产、安全劳动是人类生存永恒的命题,已伴随着创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社会的生存与生产走过了数千年。
在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年代,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思考中国安全生产,人类公共安全的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首先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石之上的。
为此,我们需要对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作一回顾。
20世纪,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最为快速的百年。
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针对生产事故、人为事故、技术灾害等工业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百年中,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活动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存,以及人类文明创造了闪光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在20世纪,我们看到了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低效手段,给予世界全新的劳动安全理念、思想、观点、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防范技术与手段,通过把人类“事故忧患”的颓废情绪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社会的“生存危机”的自扰认知变为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
这一切,靠的是科学的安全理论与策略、高超的安全工程和技术、有效的安全立法及管理。
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1.从“宿命论”到“本质论”我国很长时期普遍存在着“安全相对、事故绝对”、“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认识,即存在有生产安全事故的“宿命论”观念。
随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人们已逐步建立了“事故可预防、人祸本可防”的观念。
实践证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化,科学管理,依法监管,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安全事故是可预防的。
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表明在认识观上我们从“宿命论”逐步地转变到了“本质论”。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全社会对安全工程的高度重视,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安全意识依旧薄弱,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相对匮乏。
安全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对企业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抓住学科内涵,明确学科定位,使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更好地契合社会与企业需求,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和生产环境。
关键词:安全科学与工程;新兴专业;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安全科学是一个仅有三十年发展历史的学科门类,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归属于该门类的新兴一级学科。
由于安全科学以满足人类安全需要、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其科学性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讨论。
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多学科空前交叉、融合,安全科学与工程正面临良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思考和规划该学科的建设与研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安全方面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背景(一)安全科学与工程的产生为顺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体制转型的大环境,工业企业都在努力抓生产、创效益。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易造成伤亡事故,事故发生率逐年攀升。
随着安全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人们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的概念,对安全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
安全工作逐渐得到国家、部门的认可,企业践行《安全生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们享有安全的权利是全社会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同时,各行各业都日趋感到专业人才匮乏,这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以安全为根本需求的、具备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各层次专业人才。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企业事故的不断产生,安全问题日趋突出,企业对安全的需求涵盖土木、化工、火灾、信息、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完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安全科学事业,全面提高人们的安全素养。
安全科学的发展与学科体系我国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与发展安全科学学科名称确立在我国最初没有安全科学这一学科,生产劳动安全方面只有“劳动保护”,我国的劳动保护工作,是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苏维埃政权期间确定的一项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保护”成为该领域的主管部门(劳动部劳动保护局)、科研单位(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高等学院设的专业系(劳动保护系)的专用名词术语延用下来。
人们对劳动保护的概念也仅从其政治意义和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等应用的角度加以阐述或理解。
因而,对“劳动保护”缺乏从科学概念和学科理论上始予系统的探讨和说明,更谈不上对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了。
劳动保护的科学理论工作落后,严重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1978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真正开始了。
1979年到1980年,钱学森带头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一系列的科学学知识讲座,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安全科学思想的蓬勃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
安全科学理论的提出,源于社会的客观需要:一是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国早在20世纪50 年代就曾在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中设有安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教育,在《矿业工程》专业中一直开设“矿山通风与安全”课程,但在长期的安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其理论研究尚处于单一的应用技术层次上。
1978 年,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开始筹建全国第一个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1979 年在全国首次招收研究生并于1981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颁布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在创办该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遇到安全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名称以及学科理论问题,开展安全学科理论研究势在必行;二是“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简称“学会”) 创建与加入中国科协的需要。
学会的创立与加入科协迫切需要理论依据,这些社会需要使得安全的学科理论问题(最初称“劳动保护”的理论) 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也就是最初称的“关于劳动保护的科学学科归属定位”和培养人才的专业设置等问题理所当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1982年于和1985年于召开的两次“全国劳动保护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层次及学科、专业教育等问题。
在1982年,首次提出劳动保护是跨门类综合性横断科学。
集众家之长,以刘潜为代表的学者群,较系统地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设想。
这项工作及时得到了钱老著述的启发、热情关注和实际指导。
钱老在给刘潜的亲笔信(未公开发表)中明确指出:“既然提到科学学的高度,就得实事求是,讲学科本身内在联系。
我们决不能搞部门所有制,强行把当今归劳动人事部管辖的业务建立一门科学或学科体系。
我认为劳动保护工作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劳动生产设备及其体系是安 1 全运转,不出爆炸,不出火灾等等;第二,生产设备与人如何做到高效能地安全生产。
这就涉及到劳动者、人,也就联系到人的生理和心理?”此信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必须首先找出有关劳动保护的科学概念,然后才能确定学科名称。
刘潜教授就开始探索劳动保护的科学概念以及理论体系。
钱学森教授在1982年发表了《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理论,是对建立安全科学学科科学技术体系的有力支持。
钱老认为:“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是工程技术这一层次,然后是直接为工程技术作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这一层次,再就是基础科学这一层次;最后通过进一步综合、提炼达到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也可以看作是四个台阶,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技术到最高哲学理论,可以算是横向的划分。
”并认为这个认识过程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科学认识的深化层次呈阶梯式排列,反映出人类思维活动浅人深或深至浅的两个运动方向,构成了学科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钱学森教授的这一思想,1985年,《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发展状况和几个基本概念问题》与《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关于创建安全科学的问题》的发表,对创建安全科学学科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述,明确了劳动保护和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能,并正式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框架。
刘潜教授提出:安全科学学科科学技术体系横向划分的四个台阶是:哲学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安全哲学,其桥梁是安全观;基础科学层次是安全学;技术科学层次是安全工程学;工程技术层次是安全工程。
这四个台阶,既有从安全哲学到安全工作方向的实践认识,又有从安全工作到安全哲学方向的理论升华。
安全工作表明作为安全主体的人,在具体的安全实践中做什么;安全工程是指导人在具体安全实践中应该怎样做,包括实现安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安全工程学是论证在具体安全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提出安全技术和安全卫生的工作原理;安全学是揭示为什么这样做的规律,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安全哲学是对安全主体在具体安全实践中为什么这样做的规律的本质认识,体现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并且此概括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一种科学的思路。
因此,从安全工作、安全技术到技术原理,然后再上升到安全的科学基础理论,最后通过安全观升华为安全哲学思想,体现了安全科学学科理论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刘潜简介:1984年调入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任专职理事、常务理事、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6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香港安全工程学会荣誉科学顾问。
先后以“安全科学开创者”和传播者,获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科普工作者称号。
1985年,在我国首次提出安全科学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框架。
安全科学学科从创建到发展,不仅在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建设方面,并且在国内的社会实践方面取得阶段性标志如下:(1)1983年9月,成立“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2)1984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会通过“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加入中国科协,成为该协会团体成员。
(“刘潜闯进钱学森房间送稿子,让人家给否啦!” “刘潜这么做,让钱学森对学会没了好印象,学会进科协没指望了。
” “刘潜这人怎么啦!这不是惹祸吗?”) (3)1986年,完成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
2 (4)1989年,“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三版)中取得与环境科学并列为X类,并在第四版中修订为“安全科学”。
(5)1991年,创办国内外第一个以安全科学命名的《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一级学术刊物。
(6)1992年,在国家标准GB/T13745一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定为一级学科(代码620).(7)1997年,人事部与劳动部共同颁布《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在我国34种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中单列安全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
安全科学学科名称的确立,是“以任务带学科”的结果,创办研究生教育,要给学科戴上合适的“帽子”;学会创立和加入科协,要说出它的科学“根基”。
就这样,安全科学理论在一次次的论证中得到升华。
国内外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国外安全科学发展历程及现状16世纪,西方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至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劳动者在自己创造的机器面前致病、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与手工时期相比也显著地增加了。
起初,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最高利淘率,把保障工人安全、舒适和健康的一切措施视为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把损害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以此作为提高利润的手段。
后来于劳动者的斗争和大生产的实际需要,迫使西方各国先后颁布劳动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有关规定。
这样,资本所有者不得不拿出一定资金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同时需要一些工程技术入员、专家和学者研究生产过程中不安全、不卫生的问题。
从而许多国家先后出现了防止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保险基金会等组织,并赞助建立了无利润的科研机构,如德国于1863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采矿联合保险基金会,1887年建立的公用工程事故共同保险基金会和事故共同保险基金会等;1871年德国建立了研究噪声与振动、防火与防爆、职业危害防护理论与组织等内容的科研机构;1890年荷兰国防部支持建立了以研究爆炸预防技术与测量仪器,以及进行爆炸性鉴定的实验室。
到20世纪初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与安全科学有关的组织和科研机构。
据1977年统计,德国建立36个,英国44个,美国31个,法国46个,荷兰13个。
从内容上看,有安全工程、卫生工程、入机工程、灾害预防处理、预防事故的经济学、职业病理论分析和科学防范等。
美国的安全教育发展较快,到70年代未,一部分大学设立了卫生工程、安全工程、至全管理、毒物学和安全教育方而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日本在研究安全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它注重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在安全工程学这一科学技术层次上进行了研究和发展。
到1970年为止,日本大学增设了反应安全工程学、燃烧安全工程学、材料安全工程学和环境安全工程学等四个讲座课程,继而又在研究生院设置了硕士课程。
至l977年,在日本大学中开设有关安全工程学讲座课程或学科的总计为48个,现在日本国内与安全工程有关的大学教育系和研究机构达76个,杂志36种,学会和协会33个。
于坚持安全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日 3 本近20年来产业事故频发率、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持居世界最低水平,安全工程学在日本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可见,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国外对安全科学的研究已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这说明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真正的交叉科学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2)我国安全科学发展历程及现状我国安全科学技术,主要是在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建立阶段、迅猛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阶段。
①初步建立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安全技术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而得到发展。
这一阶段,为了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成立了劳动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卫生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煤炭部煤炭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安全技术专业研究机构,开展了矿山安全技术、工业防尘技术、机电安全技术、安全检测技术、毒物危险控制技术等的研究工作。
我国安全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开展的劳动安全技术研究,包括机电安全、工业防毒、工业防尘和个体防护技术等;二是随着产业生产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安全技术,如矿业安全技术:包括防瓦斯突出、防瓦斯煤尘爆炸、顶板支护、爆破安全、防水工程、防火工程、提升运输安全、矿山救护及矿山安全设备与装置等)是随着采矿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