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肉鸡育雏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67.41 KB
- 文档页数:2
成功育雏的关键技术要点育雏的成败对鸡群以后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如何育雏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的客户清楚育雏的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一. 育雏目标1. 成活率达98%以上.2. 体重均匀度达80%以上,即体重大小基本在同一水平上.3. 育雏末期体重<8周龄末>达到品种所要求的目标,但实际生产中,体重比标准高的鸡群,在生产性能,尤其在脱肛率上表现更佳.体重超标不等于过肥<过肥是由于饲料能量高或者能量蛋白比不平衡及其他不平衡所造成>.二. 实现育雏目标(一)成活率达标成活率达标不仅是指我们的鸡在1周内,8周内存活率达到多少,更主要的是健雏率是多少.条件:1 纯正的品种,健康的雏鸡2 经过严格消毒的育雏室及所用工具3 育雏室的温度<36--38℃一周龄内>,且白天晚上室温恒定,不准出现温度时高时低,易造成雏鸡的感冒,拉稀.4 在进雏鸡的第一次饮水中投服敏感的抗大肠杆菌药物及电解质,葡萄糖等.切记!药物量大引起中毒.如易引起中毒的药物:庆大霉素(每只小鸡每天小于2000单位),卡那霉素,痢特灵等.(二)体重均匀度这个目标是我们养殖过程中最易忽视的问题,它对鸡群以后的生产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但有的养殖户说,我养的鸡体重也可以,就是鸡脱肛的多,产蛋无高峰.这就是说,鸡的体重都达标了,但是均匀度不够,生产性能是发挥不出来的.提高鸡群均匀度的措施: 1 定期对鸡群进行大小分群(弱的,体形小的放上层笼)如20日龄,40日龄,60日龄各进行一次.2 适宜的密度,保持鸡有适当的活动空间,以利于每只鸡能得到足够的饮水,采食,供氧量. 这是我们养殖户最易忽视的地方,总认为我的鸡舍养的少,多进点鸡苗,这是错误的.(三)雏末期体重达标措施: 1 减少应激在育雏期,雏鸡的抗应激抗病力是比较差的,这要从温度,免疫,还料上注意.2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适当的密度,通风换气,增加饲喂次数等.3 保持育雏期的饲料质量有的养殖户在育雏过程中,认为正规厂家的饲料价高比小型饲料加工厂高但是记住一定以质量为前提育雏的成功并不代表养殖鸡群的成功,这是成功的起步.因为一个产蛋鸡群的成功意味着: 高的生产性能高峰期长且高峰期产蛋率高死淘率低.这要良好的品种严格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疾病控制符合标准的营养饲料养好雏鸡的技术要求育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雏鸡的成活率,而且对后期的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还关系到鸡只每只成本,直接影响饲养鸡的经济效益。
肉种鸡(罗斯308)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摘要:我在对饲养罗斯308肉种鸡的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过程中,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总结了育雏期现场饲养管理要点,目的是帮助养殖肉种鸡客户提高育雏期成活率,并为育成期良好得均匀度、产蛋期产蛋率与受精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奠定良好得基础。
肉种鸡育雏目标是保证种雏鸡1-7日龄的顺利生长,开水、开料顺利进行,刺激食欲,促进羽毛、骨骼生长和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同时保证全群均匀的成长。
并在7日龄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并确保到28日龄这一阶段保持平稳的生长发育。
为雏鸡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供优质营养饲料、做好各项免疫接种,使鸡群发挥出最佳的生产性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进雏前的清洗消毒工作1.1进鸡前鸡舍及设备的冲洗工作要做彻底,不留死角,避免交叉感染。
包括笼架、饮水器的反冲阀、水线内用全硝酸浸泡用清水反复冲洗,料盘、笼内垫网、风机扇叶、百叶窗、鸡舍房屋的死角的冲洗、消毒、熏蒸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按1:2比例进行熏蒸。
熏蒸前封闭鸡舍,升温加湿:温度24℃左右,湿度为75%左右,这样的熏蒸效果比较好,熏蒸结束后换气通风,在接雏前两天,以人进入后无明显的刺激气味,不流泪为准。
栋舍的周围、路面用3%火碱喷洒,地沟鸡舍周围撒老鼠药,防鼠防蛇等措施,鸡舍应空置14天后进雏比较好。
1.2饮水系统的清洗,排干水箱和水线管内所有的水,用高压喷枪冲水线,清除水箱内的污物和水垢。
水管内易形成水垢和饮药时的沉淀,应经常处理避免影响水的流速和造成细菌污染引起疾病。
1.3鸡笼内决不能有残留鸡羽毛,因为大鸡羽毛的毛囊中可能含有马立克氏病毒,雏鸡早期抵抗力低弱,易造成感染发病。
1.4在栋舍门口处设立脚踏消毒池,小喷壶等设施,进入生产区的任何物品均要消毒。
车辆尽量不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人员要洗浴消毒后更换干净的工作服才能进入。
1.5通过细致管理及适时的预防,保正鸡群的健康,同时减少各种应激,定期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
肉鸡的饲养关键技术是什么所谓肉鸡饲养后期是指5-8周龄段,此期又称育肥期。
加快肉鸡的后期育肥速度,对显著提高饲养肉鸡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肉鸡的饲养关键技术,一起来看看。
肉鸡的饲养关键技术1.提高肉鸡7日龄体重研究发现,鸡7日龄体重每相差1g,会导致肉鸡出栏体重相差6.7g。
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现代肉鸡饲养到7日龄,其体重可以达到1日龄体重的4.5倍(180~210g)。
优秀的肉鸡7日龄体重意味着肉鸡在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良好,也预示着未来会有较高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均匀度。
为了提高肉鸡的7日龄体重,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尽早给雏鸡开食雏鸡出壳后,尽早给雏鸡开食有利于刺激雏鸡消化道发育和培育雏鸡产生好的食欲。
近期美国科宝公司的肉鸡饲养专家针对相同来源的孵化后7小时的雏鸡进行开食时间的实验,设立接鸡后立即开食、接鸡后12小时开食和接鸡后24小时开食3个实验组。
测量这3个实验组1~5日龄雏鸡体重和雏鸡肠道重量。
(2)育雏前3天,铺设垫纸,增大采食面积在实际肉鸡饲养工作中发现,如果在育雏第1周按照育雏饲养设备的说明书来配备育雏开食盘,将很难保证雏鸡同时开食,雏鸡开食6小时后的嗉囊饱食度低,7日龄雏鸡的均匀度也明显偏低。
这就要求我们在育雏前3天,除每80~1 00只雏鸡使用一个料盘喂料外,还要在料线下方或水线的两侧铺设垫纸。
垫纸面积占饲养面积的1/3~1/2,撒大约每只雏鸡60~65g的料量到垫纸上让雏鸡自由采食。
这种方法能极大地增加采食面积,减少雏鸡之间的竞争压力,让雏鸡尽可能地同时吃料和多吃料,对提高雏鸡的7日龄体重和均匀度有非常好的帮助。
(3)饮水管理水是肉鸡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
在肉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水的管理十分重要。
在育雏第一周,如果饮水管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肉鸡死淘率增加、均匀度差和生产性能不理想。
为了确保雏鸡从1日龄就能喝到水,并且保证雏鸡在:3m范围内就能找到水源。
肉鸡饲养方法肉鸡的饲养方式,最普遍的是采用厚垫料地面平养法。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投资较少,适合于一般农户。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肉鸡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肉鸡饲养方法肉鸡具有生长快、抗病强、肉质好、营养丰富、出肉率高等特点,它以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市场需求旺盛等优势,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要提高商品肉鸡的饲养效益,必须运用科学的健康养殖技术,提高肉鸡出栏率,实现鸡肉无药物残留,确保产品安全。
一、饲养前期准备清洗消毒肉鸡在雏鸡阶段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致病菌和病毒的攻击,必须对雏舍和周边环境彻底清洗、消毒。
两批鸡次之间空舍间隔10天左右,其清洗、消毒程序为:第0天~2天彻底清理鸡粪或垫料,打扫墙壁、地面,用清洁剂浸湿设备;第3天~4天用高压水枪冲洗设备、鸡舍墙壁及地面,冲洗后通风干燥。
第5天鸡舍设施全面喷洒消毒,墙壁用20%石灰乳粉刷,地面用3%火碱消毒10小时后,将开食盘、饮水器、垫料、供暖设施等安装调试到位;第6天~9天封闭鸡舍,在鸡舍环境温度20℃~25℃,温度70%~80%的情况下,按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14克、甲醛28毫升密闭熏蒸24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进鸡前1天~2天使育雏室温度达到33℃~35℃。
科学建舍鸡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远离村庄和交通要道500米以上,远离其他鸡场1000米以上的地方。
鸡舍建筑设计布局合理,净污道分开,饮水清洁卫生,通风、降温、保暖设施齐全。
要求鸡舍跨度6.5米~8米,长度根据肉鸡数量而定。
屋顶隔热保温性能好,每间隔3米~4米留一个通气孔,加强通风换气。
设备齐全①常用设备:8日龄前每50只雏鸡用2千克真空饮水器一个;9日龄至出栏每60只~80只雏鸡用10千克真空饮水器一个。
直径0.3米开食盘、采料桶8日龄前每60只~70只雏鸡一个;9日龄至出栏每30只雏鸡用一个。
照明灯8日龄前按每20平方米安装40瓦灯泡一个,8日龄至出栏灯泡换为25瓦。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六个措施:1 、创造洁净卫生的生长环境育雏前要对育雏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为雏鸡创造一个洁净卫生的环境条件。
先把地面和墙壁门窗洗刷干净,清扫后用高压水枪冲洗育雏舍,然后打开门窗让自然风吹干。
消毒完成后将饮水器、采食盆和其他用具用消毒水洗刷干净放进育雏舍里面,封闭好门窗,以防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
育雏舍周围和道路也要进行消毒,加强环境和出入人员、用具设备消毒,经常带鸡消毒,并封闭育雏,做好隔离。
2、适时“开饮”和营养均衡一般应在出壳24h内让雏鸡饮到水,首次饮水可以用温开水加适量的广谱抗菌药的药水,以便进行胃肠道的消毒和清理胃肠道里面的细菌。
后改饮10%至15%的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
当1/3的雏鸡有觅食行为时就可开食,一般是幼雏进入育雏舍,休息饮水后就可开食。
开食最合适的饲喂用具是大而扁平的容器或料盘,把饲料平撒在料盘里,由于雏鸡消化道容积小,消化机能差,故不可过量,过量会造成消化不良,容易发生消化道疾病。
第1天喂料要少给勤添,1~2h添料1次。
要有足够的空间让雏鸡自由采食(防止雏鸡相互挤压致死)。
饲料要求营养丰富,颗粒要求细小(破碎料),粗蛋白不应低于20%。
现在常用优质全价平衡日粮,避免饲料中某种营养成份缺乏,引起营养缺乏症。
雏鸡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以要保证充足的自由饮水和采食。
3、保持适宜的温湿度育雏期的温度,在出壳的第1周要保持在35℃左右,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20℃左右。
白天雏鸡活动时,温度可稍低,夜晚雏鸡休息时,温度可稍高。
湿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影响也很大,一般育雏前期为防止脱水,相对湿度较高,第一周保持在75%左右,第2周保持在65%左右。
20日龄以后,由于雏鸡采食量、饮水量和排泄量增加,育雏舍易潮湿,所以要加强通风,保证舍内相对湿度在40%~55%之间。
在温湿度正常的状况下,雏鸡饮食正常,活泼而有精神。
4、保证光照、密度与通风10d雏鸡光照要求24h,以便熟悉环境和采食,每15平米用一个40W 的灯泡挂在离地面2m高的位置上,以后用25W的灯泡和自然光照就可以了。
肉鸡育雏期的“三控”与“三度”管理要点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雏鸡的成活率和未来的生产性能。
因此,要获得理想的育雏效果,在生产中除了要做好提前给温和雏鸡开食期的的管理之外,还需做好“三控”和“三度”工作。
1 三控是指控制好鸡舍通风、光照和疾病的发生。
在重视保温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育雏舍的通风换气。
雏鸡虽小但代谢旺盛,雏鸡群在高湿、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育雏舍内由于呼吸、粪便及潮湿散发出大量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空气受到污染。
如果污染的空气得不到及时排出,这些有害气体就会不断地增加,当有害气体浓度大、长时间滞留在舍内时,轻则影响雏鸡的增重,降低雏鸡的饲料转化率,重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而造成死亡。
对鸡舍通风的目的在于排除鸡舍内有害气体和更换新鲜的空气,并使舍内相对湿度不致逐渐增高。
因此,雏鸡舍应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正确的做法是:育雏期每天上午12点钟左右,将向阳面的窗户适当打开,让空气对流,窗叶成半开状态,防止冷风直吹雏鸡,开窗时间一般为0.5-1小时。
为防止舍温降低,通风前可预先提高舍温1-2oC,通风完毕再降到原来的舍温。
控制光照的目的在于促进雏鸡采食饮水,增加运动,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
为了促进雏鸡的采食和生长,一般前三天采用全天24小时光照,4-7天20小时光照,每15平方米的育雏舍用1个13瓦节能灯泡悬挂于离网架1.5米高的位置即可,夜间可不定时地停止光照1-4小时,以锻炼雏鸡对黑暗的适应能力,避免因发生停电而造成鸡群应激,影响雏鸡睡眠。
控制疫病发生是育好雏鸡的重要保证。
幼雏个体小,抗病力差,一旦发生疫病,则传染快,死亡率高,损失大。
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的消毒。
育雏前期一般根据技术部提供的种蛋19胚龄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按说明和兽医处方给药。
总之,要制定严格的防疫措施,每天饲喂后将食具冲洗干净,并用消毒剂消毒;注意搞好育雏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卫生;湿报纸要勤换勤晒,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饲料、药物要严格按标准饲喂,严禁喂给发霉变质的饲料,严防饲料中毒;若有病死雏鸡,应及时找兽医解剖,诊断,防治,做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病死鸡深埋或焚烧,严格消毒,彻底消灭传染源。
肉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肉鸡饲养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牧户认真细致地进行管理。
以下为肉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1. 饲料管理饲料是肉鸡生长的重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配制饲料。
孵化后2~3天内,宜给予初仔鸡专用饲料;随着生长,应按照肉鸡生长的阶段配制饲料,保证鸡只得到足够的营养。
2. 温度管理肉鸡成长需要适宜的温度环境,宜在摄氏18度-摄氏24度之间,保持稳定的室温。
在寒冷时期加强保温,不要让鸡舍内外温差过大,也不要在高温环境下饲养,以免影响鸡只健康和生长。
3. 光照管理合理的光照也是肉鸡健康和生长的关键因素,应根据生长阶段给予适当的光照时间。
初生鸡不需光照;3-4周龄之前,每天应给予8小时的光照;4-5周龄时,每天应达到12小时的光照;5-6周龄达到16小时左右的光照。
4. 环境卫生鸡舍的环境卫生对肉鸡的健康与生长至关重要。
要保持鸡舍内部的卫生干净,尤其是排泄物的清理,要及时清理,防止污染空气和水质,并利用消毒剂进行鸡舍清洁和消毒。
5. 疫病预防肉鸡生长过程中,经常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病毒的侵扰。
因此,要做好疫病预防工作,保证鸡只健康成长。
饲养前应对饲料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并加强鸡舍卫生管理,在饲养过程中,应经常观察鸡只的健康状况,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6. 喂水管理肉鸡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保障,要保持水源的干净清洁,检查、清洗消毒水器,及时补充水源,防止鸡只因水源不足而生病或死亡。
7. 饮用水消毒为了保持肉鸡的身体健康,饲养场应当为其提供干净卫生的饮水。
在饮用水病毒及细菌较为复杂的条件下,应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消毒。
总之,肉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非常细节,并需要有耐心和细心的耕耘。
只有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培育出健康快速生长的肉鸡。
提高肉鸡育雏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郑国荣 林丽红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牧医中心
中图分类号:S83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05)06-0073-02
育雏是肉鸡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育雏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个肉鸡群未来的生长成绩。
当前养鸡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部分专业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造成育雏成活率低,严重影响肉鸡的生产效益,笔者根据多年实践,谈谈提高育雏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1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进雏前,鸡舍内外所有的鸡粪、鸡毛、杂草、污物、垃圾要彻底清除干净,鸡舍内外墙壁、天花板、地面、水沟用水彻底冲刷干净,育雏设备、饮水器、饲料桶、育雏网等所有用具彻底洗刷干净,然后对鸡舍和所有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进雏前5~6天对鸡舍及用具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ml、高锰酸钾14g熏蒸消毒24h后打开门窗通风。
进雏前1天,对育雏室进行预热试温,使进雏前鸡舍室温达25℃,育雏伞下温度达34~35℃。
2 选择健壮雏鸡
首先要选择健康雏鸡,要从没有垂直感染疫病的种鸡场购买雏鸡。
然后要选择壮雏而剔除弱雏、残雏和畸雏。
选择发育匀称、活泼好动、叫声清脆响亮、站立稳健、反应敏捷、腹部柔软而有弹性、脐部没有出血痕迹和愈合良好的雏鸡,要剔除那些羽毛松乱、闭目缩头、站立不稳、脐部突出、有出血痕迹的弱雏。
3 适宜的育雏温度和湿度
温度是决定育雏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温度应适宜、平稳。
温度过低,会影响肉鸡正常的生理活动,表现为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蛋黄吸收不良,易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时大量雏鸡会相互挤压窒息而死。
温度过高也会影响肉鸡的正常代谢,表现为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加,生长缓慢,易引起脱水。
在生产实践中,温度的调节应根据气候和鸡群状况“看鸡施温”。
雏鸡分布均匀,活动自如,叫声欢快,则说明温度适宜;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呼吸,频频饮水,则说明温度太高;雏鸡打堆,叫声尖而凄厉,则说明温度太低。
雏鸡在1~2周龄内对湿度的要求较高。
育雏的温度和湿度在一般情况下可参照推荐表1。
4 适当通风
由于育雏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容易使育雏舍内形成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引起雏鸡抵抗力下降,所以要正确处理温度与通风的关系,切忌为了保温而忽视了通风换气,影响雏鸡生长,在保证温度正常的前提下,应给予最大量的通风。
表1 育雏需要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龄 期
室 温
(℃)
伞下温度
(℃)
相对湿度
(%) 1~3天25~2633~3570
4~7天24~2531~3365~70
第2周2428~3060~65
第3周20~2325~28自然湿度
第4周2023~25自然湿度
5 饮水和开食
雏鸡到达育雏舍后即可初饮,初饮时间一般要求在出壳后24h,雏鸡饮用水在第1周要求使用凉开水,水温一般为18~20℃,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为减少应激,也可在饮水中加入多维电解质。
饮水2~3h后即可开食。
开食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过早不利于雏鸡的蛋黄吸收,切忌鸡只在未得到充足的饮水就投食;过晚开食会造成雏鸡自身营养消耗过多,造成鸡只虚脱,弱鸡增加。
6 科学实施免疫
肉鸡育雏要取得成功,不但要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还要采用正确的免疫方法,以确保免疫成功。
免疫程序的制订要根据当地的疫情状况和母源抗体情况科学安排,特别要做好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抗体水平安排免疫时间。
疫苗的稀释和免疫操作方法,要按照要求认真进行,不可随意改变免疫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和超剂量接种,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引起疫病发生和流行。
7 注意预防用药
肉鸡育雏阶段要根据各种疫病的易感日龄,做好预防用药工作。
特别要做好鸡白痢、大肠杆菌病、鸡球虫病的预防工作,确保育雏成功。
预防性用药要选择敏感药物,并要注意交替用药。
8 饲养密度要适宜
适宜的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均
73
福建畜牧兽医 第27卷 第6期 2005年
匀度高的重要条件。
密度过高会影响采食、饮水和卫生管理,造成鸡舍环境恶劣,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使雏鸡抵抗力下降,易发病,甚至引起啄羽,降低成活率。
一般饲养密度为:1周龄以内25~30羽/ m2;2~3周龄以内12~18羽/m2;3~4周龄以内10~12羽/m2。
9 搞好鸡舍环境卫生
清洁、舒适、卫生的鸡舍环境是确保育雏成功的必要条件。
鸡粪要勤扫勤清,垫料要勤添勤换,饮水器、饲料盘要经常更换、洗刷,要做好饮水管理,保持垫料干燥,防止垫料发霉,引起雏鸡发病。
10 重视带鸡消毒
为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预防疫病的发生,要坚持做好预防性带鸡消毒工作。
育雏期带鸡消毒一般每周2次,可选择高效、毒性低的消毒剂。
并要注意做好不同类型消毒剂的交替使用。
以上技术措施,我们于2002~2004年度在荔城区黄石、新度、西天尾等三个镇,挑选饲养管理条件不同的21个养鸡场,对72批肉鸡共215000羽进行配套饲养管理技术推广试验,结果表明,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育雏成活率比实施前平均提高了4.1个百分点,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母牛胎衣不下的防治
蔡友忠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350303
王隆柏 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50013
中图分类号:S858.23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05)06-0074-02
母牛胎衣不下又称为胎衣停滞,是指母牛在分娩后不能在正常时间内(一般为产后12h内)将胎膜完全排出。
胎衣不下是母牛产后常见病、多发病,不仅影响产奶量,而且常继发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复旧延迟等疾病,从而导致不孕,给养牛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有关资料报道就引起母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临床症状和诊断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述:
1 引起胎衣不下的原因
引起胎衣不下的原因除了由于母牛胎盘的特殊构造而较其它家畜多发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 产后子宫收缩无力 饲料单纯,营养不全,缺乏钙、硒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E,消瘦,过肥,老龄,长期舍饲和运动不足以及干奶期过短等都可导致子宫弛缓;胎儿过多,母牛怀双胎,胎水过多及胎儿过大,使子宫过度扩张都容易继发产后阵缩微弱;流产、早产、生产瘫痪、子宫捻转则会造成产后子宫收缩力不够;难产后子宫肌疲劳也会发生收缩无力;此外,产后没有及时给犊牛哺乳,致使催产素释放不足,也可影响子宫收缩。
1.2 胎盘充血和水肿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异常强烈收缩或脐带血管关闭太快会引起胎盘充血,绒毛钳闭在宫阜腺窝中,绒毛和腺窝发生水肿,影响两者的分离。
1.3 胎盘炎症 在妊娠期间,由于子宫受到感染(如李氏杆菌、沙门氏菌、胎儿弧菌、布氏杆菌、霉菌、弓形虫感染等),发生子宫内膜炎、胎盘炎症,从而使母子胎盘发生粘连不易分离。
此外遗传因素,激素紊乱,酷热、低气压、高湿度等气候因素也可助长此病的发生。
2 症状和诊断
2.1 部分胎衣垂出于阴门外 大部分患胎衣不下的母牛,可以看到有脐带断端或相当一部分胎膜垂出于阴门外,胎膜表面有大小不同的突起的暗红色的胎儿胎盘。
如果经过时间较长,垂出于阴门外的胎衣很容易被污染,以致腐败、分解,发出恶臭,并可较快地向阴门内另一部分胎衣蔓延。
由于组织的腐败分解与细菌的感染并产生大量毒素,由子宫吸收进入循环到全身其它各部,呈现败血性子宫炎,病牛体温升高,精神呆滞,食欲减退或废绝,泌乳减少或停止。
2.2 胎衣不垂出于阴门外 有少数母牛,往往由于子宫堕垂于腹腔内或由于脐带断端过短等原因,致使产后胎衣停滞在子宫内而不悬垂到阴门外;或因一部分被排出后即断离,导致另一部分仍滞留在子宫腔内,并由于不易被外界污染,所以分解较慢,要经过4~5天后才有分解的胎衣、子叶排出,这时也可能已经受到感染,只不过时间上比第一种情况推迟一些而已,但表现全身中毒和子宫炎等症状较轻。
74福建畜牧兽医 第27卷 第6期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