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微球粒径控制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4.54 KB
- 文档页数:6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
明胶微球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药物载体,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
释放性能。
本文将主要探讨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载药性能以及体外释放性能等方面。
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化学交联法、电化学沉积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化学
交联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明胶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如乙二醛,可形成明胶微球。
电化学沉积法则通过在电极上沉积明胶来制备微球。
喷雾干燥法则是将明胶溶液通过喷雾
器雾化,并在干燥器中凝结形成微球。
明胶微球的载药性能是指药物在微球中的分布情况和载药量。
通过调节明胶的浓度、
药物与明胶的比例以及交联剂的用量等因素,可以控制微球中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
药物
的溶解度和极性也会影响载药性能。
一般来说,明胶微球对水溶性药物有较好的载药能力,而对疏水性药物的载药能力较差。
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是指药物从微球中释放的速率和机制。
微球的结构、交联程
度和孔隙率等因素都会影响释放速率。
一般来说,明胶微球的释放速率呈现出初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减慢的特点。
这是因为药物在初期主要从微球表面扩散释放,而后期则主要通过
微球内部的扩散释放。
第11卷第3期1998年8月同 位 素Jou rnal of Iso topesV o l.11 N o.3A ug.1998明胶微球控释示踪研究仝 健 李耀玲 冯 云(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300070)李怀芬 牛惠生(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300192)采用明胶作赋形剂包埋125I2纤维蛋白原(125I2FG)制备出直径40—80Λm的明胶微球控释剂型。
微球直径决定药物释放的速率,纤维蛋白原包埋率达90%。
微球注入皮下通过组织对微球的分解而释放被包埋的药物,血药峰值在第6d出现;药物在主要脏器内无储留,植入部位无刺激反应,植入后15d微球完全吸收。
这表明明胶微球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控释剂型。
关键词 明胶微球 控释 放射性示踪中图法分类号 R81715药物控释剂型能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投药次数,通过介入方式给药增加了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非患区药物剂量,从而成为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研究热点[1]。
微球(M icro sp here,M S)也称“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已引起医药界的极大关注。
随着制作微球新材料的涌现和制作技术的发展,现已有一些药物制成各类控释剂型[2]。
有研究报告阐述了明胶微球的生理生化特性[3]。
本文利用放射性示踪方法[4,5]对明胶微球包埋的药物及其在体内的释放、血药浓度及主要脏器分布规律作较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氟嗪酸、甲硝唑明胶微球在治疗口腔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1 主要材料明胶(Gelatin):生化试剂,天津化学试剂三厂产品;纤维蛋白原(F ib rinogen,FG)、I odogen:Sigm a公司产品;N a125I:放化纯度9914%,比活度540TB q g,Am ersham公司产品; Sep hadex G275为Pharm acia公司产品。
试验用体重25±2g昆明种小白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试验动物所繁殖场提供。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一、引言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为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三、材料与方法1. 材料明胶、明胶酶、药物(如氨基酸、小分子药物等)2. 明胶微球制备采用离子凝胶化和凝胶微球制备工艺制备明胶微球。
3. 明胶微球载药将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与制备好的明胶微球混合,在适当条件下使药物与明胶微球结合。
4. 明胶微球体外释放性能测试将载药的明胶微球悬浮于模拟体液中,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分析释放出的药物浓度。
四、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药物载药性能,能够有效地将药物固定在微球内部。
在体外释放性能测试中,明胶微球表现出良好的控释性能,能够持续释放药物,释放速率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控。
我们还发现明胶微球的释放性能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如明胶的质量浓度、明胶微球的粒径大小等都会对药物的释放产生影响。
五、结论六、参考文献1. Gao W, Zhang Y, Zhang Q, et al. A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other wavelet function selection in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1, 54(1):1−12.2. 叶青华, 王琼, 丁雨田, 等. 高速列车运行中的复杂特征识别与监控系统研究. 中国铁道科学, 2010, 31(5):65−71.3. 陈成, 谢烽, 朱俊, 等. 应用多特性组合套装法建立挖掘机耐久性的合理损失支撑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 17(7): 1245−1251.四、致谢感谢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明胶微球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放性能。
本研究旨在探索明胶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载药性能及其体外释放性能。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种常用的药物,分别是A药物和B药物。
我们通过电喷雾法制备了明胶微球,并对其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明胶微球具有较为均匀的球形形状,并且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200 nm。
接下来,我们将A药物和B药物通过溶剂挥发法共混到明胶微球中,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认了药物成功载入到明胶微球中的事实。
随后,我们对明胶微球中的药物释放性能进行了评估。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pH缓冲溶液来模拟不同的体液环境,并将明胶微球放置在相应的缓冲溶液中进行释放实验。
结果显示,明胶微球对A药物和B药物的释放均表现出明显的pH 敏感性。
在酸性环境下,释放速率较慢,而在碱性环境下,释放速率较快。
这表明,明胶微球具有可控释放性能,能够根据体液环境的变化释放药物。
我们还评估了明胶微球的释放行为对溶液温度的依赖性。
结果显示,在较高温度下,明胶微球对A药物和B药物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明胶微球的膨胀和溶胀,使药物释放通道更为畅通。
我们对明胶微球的释放动力学进行了拟合分析。
结果显示,A药物和B药物的释放过程可以由零级动力学模型和一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
这表明,明胶微球的药物释放过程可能是通过扩散控制和溶解控制共同起作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成功探索了明胶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载药性能及其体外释放性能。
明胶微球具有pH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能够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
这些研究结果为明胶微球的药物传输和控释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其在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实验报告: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引言:**微球是一种颗粒直径在1微米到1毫米之间的微小球体,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明胶是一种天然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制备的微球在药物传递、食品添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验目的:**1. 掌握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明胶的特性及其在微球制备中的应用。
3. 分析制备条件对微球形态和性质的影响。
**实验原理:**乳化交联法是一种将水溶性聚合物(如明胶)在油相中乳化形成小颗粒,再通过交联反应固化成微球的方法。
明胶在水中易于形成胶体,而在油相中形成胶体微球,通过交联反应,可稳定微球的形状。
**实验步骤:**1. **溶液制备:** 将一定量的明胶加入适量的溶剂中,搅拌至溶解。
形成均匀的明胶溶液。
2. **乳化:** 将明胶溶液缓慢滴入油相中,同时用高速搅拌器搅拌,形成乳液。
3. **交联反应:** 在乳液中加入适量的交联剂,搅拌均匀。
交联剂的选择根据实验要求,常用的有硬化剂如硫酸铝、硫酸铜等。
4. **微球固化:** 继续搅拌并保持温度,使微球在油相中固化,形成均匀分散的明胶微球。
5. **离心和洗涤:** 将制得的微球用离心机分离,用适量的溶剂洗涤,去除未反应的明胶和其他杂质。
6. **干燥:** 将洗涤后的微球在适当条件下干燥,得到明胶微球。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明胶微球。
观察到微球的形态均匀,颜色均匀,说明乳化交联法对于制备微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实验中可以尝试调整明胶浓度、乳化速度、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参数,来影响微球的形态和大小,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此外,明胶微球的表面性质也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或改变油相的组成来调控。
这将对微球的稳定性、药物负载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明胶微球。
明胶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分。
而乳化剂的亲水性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来衡量。
亲油性乳化剂的HLB值较低,亲水性乳化剂的HLB值较高,亲油亲水转折点的HLB值为10。
本试验所应用的SpanS0和TweenS0均属于非离子型乳化剂。
Span80的HLB值为4.3,Tween80的HLB值为15。
本试验中所用的混合乳化剂是由Span80与TweenS0以5:1(质量比)组成的,其HLB值的计算如下:肌‰=半-s.st图2-1是在应用不同乳化剂的条件下制备的明胶微球光学显微镜照片。
(a)(b)图2一l乳化剂的对明胶微球形貌的影响ofdifferentemulsificationonGMSappearanceFi92-lInfluencea:Span80:Tween80=5:1混合乳化剂b:Span80单组分作乳化剂从图2.1可以看出,Span80与TweenS0组成的混合乳化剂,其乳化效果比Span80要差,成球性比较差。
推测其原因可知,混合乳化剂吸附在水/油界面上,互溶成混合胶束及结构上互补,甚至分子间可能发生作用形成络合物,分子间作用强烈,界面张力降低,乳化剂在界面上吸附量显著增多,形成的界面膜密度增大,强度增高,当体系快速降温时,明胶溶解度明显降低而固化,这种高界面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成球性有破坏。
因此,本实验选择SpanSO作为乳化剂。
2.3.1.4.2乳化剂的用量以Span一80作为乳化剂,800r.rain。
1为搅拌速度,同时固定其它条件,考察不同乳化剂用量对微球工艺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2-4。
明胶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加入lmll%明胶溶液,摇匀后分别向各试管滴加等量的无水乙醇,边滴加边摇振,比较9支试管中溶液的混浊程度,判断明胶的等电点。
结果显示,当无水乙醇滴加了5.1ml时,第五支试管变浊,其他试管仍然比较澄清,故明胶的等电点约为4.70,该明胶是碱性明胶。
2.3.1.4.2明胶浓度以800r·rain4为搅拌速度,1.5%的Span.80作为乳化剂,同时固定其它条件,考察明胶浓度为O.309.mL一和0.20g.mL一对工艺的影响,其光学显微镜照片和粒径分布如图2.2所示。
明胶微球的研究进展及应用1、相关定义1.1、定义与分型食管胃结合部位于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为食管与胃的移行带,由远端食管、贲门、近端胃底组成。
目前,公认的食管胃结合部的定义范围是:食管下端纵行栅栏状样血管末梢或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6]。
食管胃结合部处于特殊的部位:胸腹交界处,其上接具有丰富血管网及淋巴管网但缺乏外膜的食管,下相连具有良好顺应性的近端胃,且其淋巴引流具有向胸内和腹内双向引流的特点。
因此,AEG的临床特征既有别于食管癌又不同于胃癌,所以对于食管胃结合部恶性肿瘤的分类、病因、诊疗原则等诸多方面国内外3 存在着较大争议。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多的文献报道证实AEG在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学、治疗方法及预后方面有其独自的特点,所以当前不少学者认为食管胃结合部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7]。
1.2 Siewert分型目前,AEG在国内外较为公认的是Siewert分型,此分型是由Siewert于1987年首先提出,也称Munich分型。
Siewert认为AEG:是指肿瘤中心于解剖学贲门上下各5cm范围内的腺癌。
可分为3个亚型:Ⅰ型于食管胃结合部上1cm~ 5cm 之间,称远端食管癌,食管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区是其主要来源,可以从上方浸润食管胃结合部;Ⅱ型于食管胃结合部上1cm~下2cm之间,称贲门癌,是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来源于贲门上皮细胞或节段性肠上皮化生区;Ⅲ型于食管胃结合部下2cm~5cm之间,称贲门下癌,从下方浸润食管胃结合部及远端食管。
该分型获得国际食管疾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SDE) 和国际胃癌联合会(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Association,IGCA)的一致认同。
Siewert研究发现,与Ⅱ、Ⅲ型AEG患者相比,Ⅰ型AEG患者有以下特点:(1)男性AEG患者所占比例大;(2)多有胃食管反流病史或裂孔疝病史;(3)与Barrett 食管、肠化生等有密切关系,Ⅰ型AEG患者中有80%存在肠化生改变;(4)与Ⅱ、Ⅲ型AEG淋巴引流方向主要至腹部,Ⅰ型淋巴引流即可向上至纵隔,又可向下至腹部引流。
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粒径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聚合物微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保护与化学反
应加速等领域,而其关键技术之一为明胶微球的制备,因此,本文研
究了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粒径影响因素。
首先,在选择聚合材料时,包括聚合物及聚合物的浓度/体积比
都是影响微球粒径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聚合物结构具有不同的形态稳
定性,聚合物的浓度越高,分解聚合物的能量就越高,因而球形微球
的粒径就越大。
此外,改变聚合浓度也可改变其粒径:当浓度较高时,球的粒径表现出递增的趋势;而当浓度较低时,球的粒径则是基本恒
定的。
其次,核壳比例也是影响明胶微球粒径的因素,壳部分越厚,微
球粒径就越大;反之,壳部分越薄,微球粒径就越小。
此外,溶剂、助剂及混合液稳定剂也可影响微球粒径,高亲水性
溶剂会影响其形态稳定性、改变电场等,以及影响粒径的大小。
而助
剂(如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溶液的空间结构,并有助于形成聚集体
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微球粒径的形成。
此外,溶液稳定剂可以与聚合
物部分结合而形成聚集体,稳定被体系分散,有效地降低微球粒径。
综上所述,明胶微球的粒径影响因素包括聚合材料、核壳比例、
溶剂、助剂及混合液稳定剂等,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够优化微球
粒径,进而提高明胶微球的性能。
双氯芬酸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的研究
罗晓琴;杨志文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06(3)1
【摘要】目的将双氯芬酸钠制备成明胶微球,考察其缓释效果.方法采用单凝聚法制备双氯芬酸钠明胶微球,并对微球的体内外释药进行考察.结果制备的微球粒径范围为48~100μm,平均粒径为70.70±11.29μm,载药量为35%.体内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明胶微球有缓释作用.结论本法制备的双氯芬酸钠明胶微球能够起到明显缓释作用.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罗晓琴;杨志文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江西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相关文献】
1.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及体内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J], 史朝晖;王东凯;王晓艳;曾垂宇
2.关节腔注射用甲氨蝶呤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研究 [J], 莫丽都尔;陈汉;李学敏;陈红丽;史艳萍;张其清
3.双氯芬酸钠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的释药机制研究 [J], 孙维形;李旭;于莲;苏瑾
4.含依诺沙星微球的改性明胶膜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 [J], 吴宏霞;林媚
5.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J], 沈正荣;朱家蕙;吴兰亭;肖银林;程敬亮;吴自伦;李树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明胶微球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李桃1,杨帆2,佃少娜1,伍善广2,陈颖2,刘星辰2,傅英梅1(1.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目的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的最佳工艺。
方法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霉素明胶微球制备工艺,通过测定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工艺重现性进行研究。
结果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形态圆整,且药物确已包裹在微球中,微球的平均粒径为平均粒径为(14.15±0.20)µm,载药量(5.83±0.38)%,包封率为(65.70±0.56)%,7~28 µm占总数的90.16%以上,最佳工艺条件重现性良好。
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红霉素明胶微球较满意的工艺。
关键词:红霉素;明胶;微球红霉素(Erythromycin)是临床上治疗支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体内分布广泛有效治疗浓度维持时间短,容易诱发耐药性,且不良反应多。
本研究以明胶为载体材料,通过控制微球粒径使其静脉注射后被肺毛细管床机械性截留、浓集于肺部, 又因明胶的不断降解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药µV-7501紫外分光光度计(无锡科达仪器厂),光学显微镜,800型离心机(江苏省江苏金坛市华欧实验仪器厂),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杭仪器有限公司),CSB6L-180D超声波清洗器(天津市考德斯科技有限公司)。
红霉素原料(利君集团镇江制药责任有限公司),明胶(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液体石蜡(化学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司盘-80(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25%戊二醛(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根据乳化缩聚法原理,微球在制备过程中,首先药物明胶溶液要与油相形成W/O型乳剂,再经固化等处理方能成球。
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并对其形貌结构以及药物释放性能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应用明胶微球于药物载体等方面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实验原理:
乳化交联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球制备方法,通过在水溶液中加入明胶溶液和交联剂,形成乳液,再通过撤去水相溶剂来得到明胶微球。
在交联过程中,交联剂与明胶发生反应,形成稳定性良好的明胶微球。
且通过调节交联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控制明胶微球的粒径大小。
实验步骤
1.溶液制备:将一定质量的明胶加入到水溶液中,调节pH值和温度使明胶完全溶解。
2.药物载荷:将需要包培的药物加入到明胶溶液中,并保持搅拌使其均匀分散。
3.乳化:将明胶溶液加入到有机相中,搅拌形成乳液。
4.交联:加入交联剂,使明胶微球形成。
5.分离: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将明胶微球分离并洗涤。
6.干燥:将洗涤后的明胶微球放入干燥箱中,去除余留水分。
实验结果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明胶微球的形貌结构,发现微球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粒径均匀。
通过光谱分析样品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发现药物在明胶微球中释放速度较慢,符合长效释放的特点。
结论
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的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形貌结构和药物释放性能,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长效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明胶微球粒径较小,分离和洗涤时易遭到损坏。
为此,建议在分离洗涤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冷却时间,使用超滤膜等新型材料进行分离,避免微球损坏。
致谢
感谢实验室所有成员的辛勤劳动和支持,感谢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使本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明胶微球是一种常用的载药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放性能。
针对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药物传递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明胶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机制明胶微球是一种由明胶材料构成的微米级粒子,可用于载药。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凝胶化、乳化凝胶化和凝聚凝胶化等多种技术。
在制备明胶微球载药系统时,药物分子通常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的方式载入明胶微球内部。
明胶作为载体具有较好的可控释放性能,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载药机制主要包括扩散释放、融化释放和溶解释放等多种方式,不同的药物分子与明胶微球之间会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
1.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释放曲线的绘制、释放速率的测定和释放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通过测定在不同条件下的明胶微球载药体外释放速率,可以得到药物释放的动力学曲线,从而分析药物在明胶微球中的释放机制,进一步探讨不同条件下的药物释放规律。
2. 影响因素的筛选影响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的因素包括明胶浓度、明胶微球粒径、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载药方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筛选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明胶微球的载药效果和释放性能。
3. 明胶微球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是明胶微球载药体外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明胶微球在体外环境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持续时间。
对明胶微球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其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三、体外释放性能研究的意义1. 为明胶微球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2. 推动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明胶微球载药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可以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有效改善传统药物给药系统的不足,推动医药科学的发展。
3. 促进微球药物载体的进一步应用。
载药明胶微球制备的研究进展微粒是一类由天然高分子物质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小固体颗粒,其作为药物载体有独特优势。
以生物可降解天然高分子蛋白质明胶为载体材料,制备成载药粒子,具有广泛的前景。
其制备方法有很多,本文将对载药明胶微球的制备进行综述。
关键字:明胶;微球;制备明胶(Gelatin)是一种可以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因为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可生物降解、对人体几乎无毒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及其他药物的研究中。
将明胶制备成胶囊或微球,然后将药物包裹在其中作为化疗药物载体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和一定的组织靶向性,可增加药物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减少对生物肌体组织器官的损害[1]。
现今,明胶因制备方法的不同,有酸法水解的明胶(称酸法明胶或 A 型明胶)和碱法水解的明胶(称碱法明胶或 B 型明胶)两种,A 型明胶和 B 型明胶溶液的粘度和成球性物明显差别,通常可根据药物对酸碱性的要求选用 A 型或 B 型。
用作微球的明胶材料浓度可高达200g/L。
明胶微球制备工艺很多,其中常用的主要有单凝聚、两步去溶剂法、溶剂-非溶剂、乳化交联、喷雾干燥法及辐射交联等。
掌握明胶微球制作方法的优缺点,对载药量的大小,缓释药物的速度,以及对疾病的控制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我将对明胶纳米球的制备方法进行简单的综述。
一、单凝聚法单凝聚法制备微球是相分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如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可以是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或硫酸铵的水溶液,或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如乙醇或丙酮)。
由于明胶胶粒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结合,使明胶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出而凝聚形成微球。
但这种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促进凝聚的条件(如加水稀释),就可发生解凝聚,使微球很快消失。
这种可逆性在制备过程中可加以利用,直到凝聚形成的微球满意为止(可用显微镜观察)。
最后再采取措施加以交联固化,使之成为不凝结、不粘连、不可逆的球形微球。
《明胶微-纳米胶囊化粒径控制及机理研究》明胶微-纳米胶囊化粒径控制及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药物技术的发展,新型的药物传输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明胶微/纳米胶囊作为一类新兴的纳米药物传输载体,以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被广泛地应用在医疗领域。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粒径控制以及其生成机理,旨在为未来的药物传输和纳米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明胶微/纳米胶囊概述明胶微/纳米胶囊是一种由明胶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纳米级胶囊。
其核心特点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易于制备等。
通过制备明胶微/纳米胶囊,可以有效地将药物或其它有效成分进行包裹,并通过调整其粒径和释放性能,实现精准的药物传输和释放。
三、粒径控制技术粒径是影响明胶微/纳米胶囊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粒径控制,需要掌握相关的粒径控制技术。
以下是主要的技术方法:1. 物理控制方法:包括通过调整溶液的浓度、温度、pH值等物理参数,以及改变制备过程中的搅拌速度等手段,实现对粒径的控制。
2. 化学控制方法: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改变明胶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实现对粒径的控制。
3. 模板法:利用模板的尺寸和形状控制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粒径和形态。
通过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和制备工艺,可以有效地控制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粒径和形态。
四、生成机理研究对于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生成机理,主要涉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生成过程,并进一步优化其制备工艺。
首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影响明胶微/纳米胶囊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胶分子间存在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这些力的平衡决定了明胶分子的聚集状态和微/纳米胶囊的生成过程。
其次,热力学因素也对明胶微/纳米胶囊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制备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都会影响明胶分子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