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其他简单机械学案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4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他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组:认识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学会滑轮组的安装和拆卸。
2. 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学会应用杠杆解决实际问题。
3. 螺旋:认识螺旋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螺旋的计算方法,掌握螺旋的应用。
4. 齿轮:认识齿轮的类型和特点,学会齿轮的安装和维护,了解齿轮的应用。
5. 联轴器:了解联轴器的结构和作用,学会联轴器的选用和安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组、杠杆、螺旋、齿轮和联轴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齿轮的安装和维护、联轴器的选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实验设备,直观展示各种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组、杠杆、螺旋、齿轮和联轴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
3. 动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物观察、模型操作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滑轮组、杠杆、螺旋、齿轮和联轴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动手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模型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 题其他简单机械课 型 新 授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过程 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初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滑轮、斜面和轮轴特点的探究。
教学用具 滑轮组一套、滑轮、钩码、测力计等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1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漫画中的情景。
问题:小轮子在图中起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下面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想办法利用一个滑轮把钩码提起来。
器材:一个滑轮、细线、一个钩码、铁架台用图形画出你所采取的方法(找两名学生画到黑板上)。
你能找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吗观察图思考图中发生的事情。
学生分组实验探讨提起钩码的方法并用图形表示。
学生观察图形找不同,在提起钩码时,(1)滑轮的运动状态不同.(2)同学用力的方向不同。
通过故事讽刺不懂科学而闹出的笑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
让学生从事实及平常观察到的定滑轮、动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 1、定滑轮:在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叫做定滑轮。
2、动滑轮:在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移动。
再给同学一个测力计,能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总结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的特性: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
动滑轮的特性: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举出生活中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
学生继续实验,观察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测力计的示数与所提钩码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举出生产、生活中见到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地方。
会描述、总结事物特征。
能分辨出定滑轮与动滑轮。
通过进一步实验,得到其各自用力的特点。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他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面:斜面的概念、斜面的特点、斜面的应用。
2. 滑轮:滑轮的种类、滑轮的特点、滑轮的应用。
3. 杠杆: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4. 螺旋:螺旋的概念、螺旋的特点、螺旋的应用。
5. 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原理、螺旋弹簧的特点、螺旋弹簧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面、滑轮、杠杆、螺旋、螺旋弹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斜面、滑轮、杠杆、螺旋、螺旋弹簧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各种简单机械的实物图像和运动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引发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斜面:介绍斜面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斜面省力的原理。
3. 讲解滑轮:介绍滑轮的种类、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作用。
4. 讲解杠杆:介绍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原理和运用。
5. 讲解螺旋和螺旋弹簧:介绍螺旋和螺旋弹簧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螺旋和螺旋弹簧在生活中的作用。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机械的制作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简单机械的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评估学生对简单机械应用的掌握情况。
其他简单机械(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第五节)教学目的、任务要求: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3.能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突破:学习过程:1.演示右图,问:两图中的滑轮有什么不同?2.(分组)探究、思考、讨论(1)如图甲,测出200g 钩码的重。
如图乙,用定滑轮匀速拉起此钩码,使钩码向上移动10cm ,由实验得出定滑轮的特点:甲 乙(2) 如图丙,测出一个滑轮和200g 钩码的总重。
如图丁,用此滑轮组成动滑轮,匀速拉起钩码,使钩码向上移动10cm ,读出拉力大小,拉力移动的距离、方向。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由试验数据得出动滑轮的特点:丙 丁(3) 把一个定滑轮与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 ,请用铅笔画出方案用测力计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据你设计的方案组装滑轮组,匀速拉动测力计,使钩码上升10cm,读出拉力大小,拉力移动的距离、方向。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由实验可见,滑轮组的特点:知识应用:1.如图,通过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G时,向三个方向的拉力分别为3F1,F2,F3。
则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2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三个力一样大2.如图,物体重G,它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f则须施加的拉力F为()3.如图,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的重物时,人手实际提供的拉力F应是()A.小于200NB.等于200NC.大于200ND.大于300NF课堂总结: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板书设计: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
探究过程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其他机械的知识。
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5其他简单机械》教学案学习目标: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每周一我们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了。
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利用杠杆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滑轮、轮轴、斜面也都是常用简单的机械,今天我们将分别认识他们。
二、预习检测(一)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 定滑轮定义: ; 1、活动一:探究使用定滑轮是否省力?是否省距 离?有什么好处? 2、实验记录:3、结论:_____省力,_____ 省距离,_____ 改变动力的方向;(填“能或不能”)4、实质:__ ___ 杠杆5、涉及计算公式: ; ● 动滑轮定义: ; 1、活动二:探究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力?是否省距离?有什么好处? 2、实验记录:3、结论: ;4、实质:_______ ___ 杠杆。
5、涉及计算公式: ;● 滑轮组原理: 。
涉及计算公式:1、水平方向: ; 2、竖直方向: ; 三、交流提升1.用定滑轮匀速拉升重物所用的拉力方向如图所示,不计摩擦,比较拉力F 1、F 2、F 3的大小()A. F1>F2>F3B. F1=F2=F3C. F1<F2<F3D. F2>F3>F12.在图中,物体A的重力为G,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f,则人对绳子的拉力F的大小等于()A. 0.5 GB. 2 GC. 0.5 fD. 2 f3.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被匀速移动,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不记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比较它们的大小,则()A.F甲< F乙< F丙B. F甲> F乙> F丙C. F甲> F乙= F丙D.F甲= F乙> F丙4.下图是滑轮的组合中,确定F与G的大小关系?(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5.如图所示, 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 物体A匀速向右滑动时, 弹簧秤示数为10N, 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绳之间摩擦, 则水平拉力F和物体A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f 的大小分别是:()A.F=20N,f=20N B.F=10N,f=20NC.F=20N,f=10N D.F=10N,f=10N四、课后反思: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作业布置:复习第13章,整理本节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教后记:。
《13.5其他简单机械》导学案 NO :18班级 姓名 等级【学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5、能用滑轮组省力规律F=n1G 计算 【预习使用指导】1.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20分钟做完导学案,标记出疑点交由小组长汇总,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2.A 层同学要完成标有★的题目,B 、C 层同学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1、什么是动滑轮什么是定滑轮?(课本69页)2、什么是滑轮组?(课本70页)二、合作探究,随堂练习。
1、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大家讨论探究)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2)设计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实验时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3)分析实验数据(4)得出结论定滑轮特点:①_____力,F 1_ F 2 _G 。
②_____距离,s = h 。
③____改变力的方向。
④实质: 动滑轮特点:①_____力,F _ G ,F=_G 。
②_____距离,s=__h ③____改变力的方向。
④实质: 2、滑轮组绕法?(1)当n 为奇数时,采用________法。
(2)当n 为偶数时,采用________法。
甲图:n=____乙图:n=____【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学案装订三、当堂检测(课后作业)1、观察人们利用简单机械的情景。
其中,甲的目的是_______,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物体 A 和 B 所受重力都为120 N,滑轮重力不计。
当分别用力匀速提升物体A 和B 时,F A 为_____N ,F B 为_____N 。
3、使用一个定滑轮将一重物提升2m ,则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为_____ m ;如果改用一个动滑轮来提升重物,且提升同样的高度,则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为______ m 。
4、用滑轮组提升重1000N 的物体A 。
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在学习杠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使用原理的兴趣。
由于内容较多可用两个课时。
本节知识的第一部分是漫画部分,也是课文的引入部分。
现在的学生部分都喜欢漫画,应该让学生看出漫画所表现出的意思。
并以此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也可以放映漫画改的动画,效果会好一些。
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那个是动滑轮那个是定滑轮就可以了,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这一部分要能体现一下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怎么样来组合滑轮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互相交流一下经验。
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视频或动画。
给与学生适当的刺激。
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留一下美好的页。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实验相关的器材
五、课时建议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其他的简单机械
1.滑轮
定滑轮
动滑轮
2.探究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需要改变力的方向时;
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时,就要用到滑轮组;
3.轮轴和斜面。
13.5《其他简单机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3、认识滑轮的实质。
4、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1、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2、滑轮的实质。
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小平和小华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图12—5—2的甲、乙所示。
讨论,将重物搬上去为什么用如图12—5—2甲所示动滑轮,将旗帜拉上杆顶为什么用图12—5—2乙所示定滑轮。
二、合作学习:1、滑轮:滑轮是一周边有一有槽的轮子,可以绕轴转动,滑轮可以看作是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即杠杆的变形。
(1)动滑轮:如右图所示是一个动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动的滑轮)。
请在图中作出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标出它的支点。
从你的作图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省;所以动滑轮实质是。
注意:a.动滑轮不能改变;b.要想省一半的力,拉力,且必须作用在上。
(2) 定滑轮:如右图第1图所示是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标出它的支点。
从你的作图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所以定滑轮的实质是个。
2.滑轮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叫做滑轮组)。
(1)滑轮组的特点是但要;(2)滑轮组的原理是: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由几段绳子吊着,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即F= (其中F为作用在绳子上的动力,G为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n 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注意:(1)确定绳子段数的方法是;(2)滑轮组提升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的关系为;(3)组装滑轮组时可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确定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哪个滑轮的挂钩上;若承重的绳子段数为奇数时,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上(奇动),若承重的绳子为偶数段时,绳子固定端系在动滑轮上(偶定)。
3.轮轴:(1)轮轴是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它是杠杆的变形。
第五节其它的简单机械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重、难点探究滑轮的特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画滑轮组的绕线方法。
器材单、双滑轮两个、长约一米的细线、铁架台、弹簧秤一个、教学光盘、每组单、双滑轮两个、长约一米的细线、铁架台、弹簧秤一个课时 2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把你通过预习了解到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写在下面定滑轮的特点是什么?动滑轮的特点是什么?滑轮组的优点是什么?斜面的特点是什么?1、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滑轮,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起重机的挂钩上滑轮是______滑轮。
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一动滑轮和所挂的重物的总重是500牛,则所用的拉力F大小是_______牛。
二、课前展示:A、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臂=_____×______臂。
B、杠杆的应用分为三种情况:①省力杠杆:动力臂___于阻力臂,使用时可以___力,但____距离。
如:撬棒。
②费力杠杆:动力臂___于阻力臂,使用时虽然___力,但____距离。
如:船桨。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___于阻力臂,使用时既不省___,也不省_____。
如:天平。
第二节创设情景简单机械除了杠杆,在生活中我们还用到滑轮,比如,我们人站在地上需要把国旗升到旗杆上。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展示汇报:在甲图中的滑轮叫_______________,在乙图中的滑轮叫_______________。
甲图:G= 乙图:G= 丙图:G=F拉= F拉=如上图所示,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轮拉起重物时所用力的情况(动滑轮质量忽略不计)比较甲、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甲、丙两图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预习探究一、预习及学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常见的滑轮。
知道滑轮是杠杆的变形。
2、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能探究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重点: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进行有关力的计算二、预习内容(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69页-71页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在2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试指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支点及力臂课内探究三、合作探究,自主研修任务:探究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观察图9-10至图9-14各使用了怎样的滑轮?交流: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需记录哪些数据?2、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分小组进行实验,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以 。
动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与重物移动距离 。
2、使用动滑轮,能 ,但不能 。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 。
3、为了既 又改变 ,可以把 与 组合成滑轮组。
4、在可忽略动滑轮和绳所受的重力及滑轮轴上的摩擦的条件下,图甲的滑轮组中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物重的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 ;图乙的滑轮组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物重的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 。
四、全班交流,精讲拓展交流讨论:为什么要匀速竖直向上拉动物体? 五、课堂小结,反思整合:(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
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六、达标测试,反馈提升:(请先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存在疑问的题目)1、如图,用定滑轮匀速提起物体,沿不同方向拉绳子时,拉力F 1、F 2、F 3的大小关系是( )A. F 1大B. F 2大C. F 3大D. 一样大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都是定滑轮B. 甲、乙都是动滑轮C. 甲是定滑轮,乙是动滑轮D. 甲是动滑轮,乙是定滑轮 3、下列关于使用滑轮组的优点的论述,较全面的是( )A. 一定是省力的,不能改变力的方向B. 一定是省力的,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C. 有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D. 肯定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与否要具体分析课后1、如图,用滑轮组匀速提起重为G的重物时,若滑轮重和摩擦不计,所用拉力和重力的关系F1= ;F2= ;F3= ;F4= 。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他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轮轴2. 斜面3. 螺旋4. 杠杆5. 滑轮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其他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难点:斜面、螺旋和滑轮组的制作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其他简单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演示:展示模型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他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制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斜面、螺旋、滑轮组等模型,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7.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其他简单机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相关的工厂或企业,了解其他简单机械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八、教学资源1. PPT:制作精美的PPT,包含其他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等内容。
2. 模型:准备其他简单机械的模型,如轮轴、斜面、螺旋、杠杆、滑轮组等,用于演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
3. 实物:收集一些实际应用其他简单机械的实物,如自行车、剪刀、螺丝等,用于展示和讲解。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13·5其他简单机械(第一课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定、动滑轮及作用;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仅2个);3、经历探究滑轮及滑轮组的使用过程;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进行评价的意识;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导入:用漫画导入,提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它是杠杆的近亲。
提出问题,把重到高处有几种方案(考虑用滑轮)设计实验:猜想:谁更省力?谁更方便?1、定滑轮①定义②优点及不足1、动滑轮①定义②优点及不足3、实验总结:4、分析定、动滑轮的特点:①滑轮的实质;②绳子段数!当堂训练:Ⅰ、小结;Ⅱ、作业:总结定、动滑轮的优点及不足。
教学反思:第24课时课题:§13·5其他简单机械(第二课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的2、3、4;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导入:1、温故知新;2、情境:仅有200N拉力的你,怎样把重为400N的装有金条的箱子运到三楼?怎么办: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3、设计方案:通过画图展示;提出问题;教师点拔:n4、猜想:5、设计表格;6、分组实验:友情提示:①绳从哪绕;②如何拉绳;③需测什么?④探究对象;活动中:①老师指导;②组内互助;③做好记录;④善于总结;7、实验结论:点拔:从动算;从定不算!应用:Ⅰ、判断段数;指出F=F阻,P70图13.5-4。
Ⅱ、解决实际问题:拉泥中汽车、几种方案,指出最佳;8、杠杆的另一类近亲:①轮轴:由实物到定义;明确轮轴五要素,画出示意图。
②轮轴的实质:9、斜面(杠杆的远亲)①实物:明确 ②实质 ① 模拟斜面 ② 应用:盘山公路。
10、让我们走进生活吧:例如登山深化练习:Ⅰ、小结;Ⅱ、P 73作业教学反思:F 1=G S 1= S 2由S1、S 2的关系F 1=G 。
初三物理第十三章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教案案
主备人:张国宾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
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学生分组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
【教案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察课本漫画。
小组间相互展示你所看出的“门道”。
漫画中的滑轮,也像杠杆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节课我们就学习除杠杆之外的简单机械----滑轮、轮轴、斜面。
二、新课导学:
自学指导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自学课本P69页定滑轮和动滑轮,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定滑轮?生活中你发现哪里有定滑轮?
2.什么叫动滑轮?生活中你发现哪里有动滑轮?
3. 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说出你的设计方案并
进行操作。
在每个方案中滑轮属于哪一种?
4.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生活中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呢?请把你的猜测写下来。
自学指导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提出问题:上面的两种方案中,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了相同重力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到底有什么好处?上面你
的猜想对吗?
2.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要记录哪些数据?请大家讨论,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3.参考表格:
定(动)滑轮
实验次数物体
重力
(N)
物体升高的
高度(cm)
弹簧秤示数
(N)
弹簧秤升高
的高度(cm)
用力的方向
1
2
3
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各组交流结论,教师引导,得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
6.学生讨论: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自学指导三:滑轮组第一课件网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提升物体的时候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拿出最佳方案。
2.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用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做实验来验证是不是又省力又改变了力的方向?
3.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你还有上面样的组合方式?试在同学间交流你的成果。
自学指导四:轮轴和斜面
自学课本P71页轮轴好斜面,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轮轴由和组成,生活中你所知道的轮轴的实例有哪些?试写下来。
2.轮轴是(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
3.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斜面是(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但要。
5.实践探索:骑自行车爬同一个陡坡,第一次按直线上爬,第二次按“S”型上爬,比较哪一次更省力?试说明原因。
【小结】
大家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
【达标检测】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
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2、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b、用改锥拧下螺钉:;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d、挑东西的扁担:。
3、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4、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5、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
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
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
请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好能提出改进实验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