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硐室与交岔点施工
- 格式:ppt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33
复杂条件下机尾硐室及其交叉点优化施工方案一想到这个施工方案,我的思绪就像打开的水龙头,一股脑儿地涌出来。
机尾硐室这个部分,它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每个角落都需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到硐室的稳定性,又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1.机尾硐室的设计在设计机尾硐室时,我们要考虑的是硐室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要尽量规则,避免出现尖锐的角落,这样可以减少硐室的应力集中,提高硐室的稳定性。
大小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既要满足生产需求,又要避免过大造成浪费。
2.机尾硐室的施工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硐室的支护。
硐室支护是保证硐室稳定性的关键,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和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锚喷支护、钢支架支护等。
同时,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硐室的排水,防止硐室内积水,影响硐室的稳定性。
交叉点的优化施工方案,这个部分就像是整个工程的大脑,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信息,需要我们精心策划。
1.交叉点的位置选择交叉点的位置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我们要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硐室交汇处空间较大的位置作为交叉点。
同时,交叉点的位置还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通风、排水等问题。
2.交叉点的施工方法在交叉点的施工中,我们要采用分步施工的方法。
施工交叉点的主硐室,待主硐室施工完成后,再施工交叉点的副硐室。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交叉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具体施工方案如下:一、施工准备1.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
2.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3.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确保施工场地符合施工要求。
二、硐室施工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硐室的开挖,确保硐室的形状和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2.在硐室开挖过程中,及时进行硐室的支护,保证硐室的稳定性。
3.施工过程中,注意硐室的排水,防止硐室内积水。
三、交叉点施工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交叉点的开挖,确保交叉点的位置和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交叉点的主硐室,待主硐室施工完成后,再施工交叉点的副硐室。
巷道交岔点、硐室口顶板管理措施
掘进队施工的井巷工程,在施工至巷道交岔点、硐室口时顶板面积积相对较大,容易出现顶板事故,为防止顶板事故发生,在此段井巷工程施工时采取如下措施:
1.施工巷道交岔点、硐室口应采取少装药、多打眼的施工方法,爆破后用风手镐将巷道刷扩至巷道轮廓线,以减少至施工对巷道岩体的破坏性。
2.施工交岔点时应将交岔点设计成牛鼻交岔点不得出现穿尖交岔点,并确保工程按设计图纸施工,以提高交岔点顶板自身的承载能力。
3.施工时锚杆、喷将支护应及时跟至工作面,防止顶板出现下沉破损。
4.交岔点施工时,应对顶板打锚索加强支护,锚索间、排距为1.2×1.2m,并逐根检查锚索施工质量,对不合格的锚索及时补打。
5.在巷道拉门或水仓施工、绞车、开关等硐室施工前,必须在拉门口顶板提前打设一排锚索加强附近顶板支护强度,锚索间距为1.0m。
6.交岔点施工结束后,每班班班长必须对顶板进行观察,当发现顶板出现离层、裂缝等现象时,应及时对顶板锚索进行加密补打。
7.板出现下沉或裂缝时,应在该处设置“十”字布桩测点观测顶板下沉量,当下沉超过200mm时应进行翻修。
巷道交岔点、硐室口顶板管理措施
掘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