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眼肌麻痹病因与临床诊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4.05 KB
- 文档页数:2
50例眼肌麻痹病因与临床诊治分析
赵红地;叶秀荣;李秀欣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0(18)5
【摘要】目的探讨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50只眼)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红玻片复视像检查、眼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分析发病原因,并对其进行相关治疗.结果 50例中神经血管源性眼肌麻痹42例(84%),肌源性麻痹3例(6 %),全身免疫性麻痹3例(6%),机械性麻痹2例(4 %).结论眼肌麻痹病因复杂,仔细分析临床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眼科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及有效的治疗.
【总页数】2页(P441-442)
【作者】赵红地;叶秀荣;李秀欣
【作者单位】100017,北京,解放军305医院眼科;100017,北京,解放军305医院眼科;100017,北京,解放军305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及病因探讨 [J], 段燕萍
2.眼肌麻痹病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J], 张金枝;林燕;张潇;刘真真
3.21例眼肌麻痹性复视临床与病因探讨 [J], 谢小玲;谭塔林;林喜湘
4.眼肌麻痹48例病因及临床分析 [J], 刘太珍;彭声援
5.老年人眼肌麻痹46例临床与病因探讨 [J], 王斌;赵军波;勾宏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针灸治疗痛性眼肌麻痹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宋*,男,63岁,初诊日期:202*年7月20日。
主诉:右眼疼痛伴上睑下垂4天。
病史:患者于202*年7月16日出现头痛,眼干,口干舌燥,右眼不适,于7月17日出现右眼球后疼痛加剧,查颅脑MRI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双筛窦、右蝶窦炎症改变, 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二后就诊于眼科医院,未予明确诊断,予以维生素Bl,神经妥乐平、鼠神经营养因子及降糖治疗,具体用法用量不详。
患者右眼睑下垂逐渐加重,直至无力上抬。
202*年7月20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时神情,精神好,语言清晰流利,右眼睑下垂,睁眼不能,右瞳孔轻度扩大,右眼球向下斜视,向上、内、下活动受限,向外活动尚可,复视,视力下降,右眼眶及右头颈侧锐痛,对光反射、辐辕反射消失,伴头晕恶心,左侧眼球无异常,四肢活动及感觉无异常,余无不适。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既往高血压病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11年。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右眼睑下垂,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脉滑数。
血常规:白细胞4. 56*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3%θ 202*年7月21日查颅脑MRl示垂体上缘略膨隆,蝶窦、两侧筛窦内少许炎症。
西医诊断:痛性眼肌麻痹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证候诊断:毒热上攻治疗原则:破瘀散结,清热凉血,通络止痛。
针灸取穴:风池、翳风、睛明、球后、曲池、外关、合谷、太冲、光明、三阴交。
治疗过程:风池、翳风针向鼻尖1寸,行捻转泻法;曲池、外关、合谷、太冲、光明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捻转补法;睛明、球后避开眼球直刺1寸,提插手法。
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治则,处方如下:赤芍15g 川苟20g 丹参20g 丹皮IOg当归20g 红花15g 黄连IOg 鸡血藤30g菊花20g 穿山甲50g 生地黄20g 石斛20g桃仁15g 土鳖虫50g 山萸肉20g 三七3g西药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开始为80mg∕日,连用3天后改为60 mg∕日,连用3天后改为40 mg/日,后改为口服强的松20mg∕天,维持1周,以后逐周递减。
痛性眼肌麻痹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附4例病例临床分析)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Tolosa-Huntsyndrome, THS),是一种伴有头痛和眼肌麻痹的疾病,在临床上较少见。
我科自2009~2012年共收治4例患者,病情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因“左眶周疼痛10天余,左眼睑下垂,视物成双4天”入院。
病例特点:1、老年女性,68岁,急性起病;2、患者于入院前10天余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眶周疼痛,为持续性胀痛,程度较重。
外院给予洛芬待因缓释片消炎止痛、银杏达莫改善循环治疗,症状未见缓解。
4天前出现左眼睑下垂,视物成双。
3、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控制平稳。
其余无特殊。
4、入院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查体合作。
左侧瞳孔圆形,直径约5mm,对光反射迟钝,左睑下垂,左眼球向上、下、内视麻痹。
其余未见阳性体征。
入院后给予完善以下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
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未见明显异常。
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
头核磁共振平扫+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萎缩,其余未见异常。
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入院后即予以地塞米松20mg ivdrip, qd,每周激素减半,之后改泼尼松片30mg qd,每5天减量5mg,逐步减量至5mg qd。
患者治疗5天后疼痛症状好转,18天后左眶周疼痛进一步好转,眼睑可部分上抬,遮瞳3/4,住院3周出院时疼痛基本缓解,上睑遮瞳2/3,眼球活动较前好转。
出院后第7周时随访疼痛已经消失,眼球活动正常,无复视,无眼睑下垂,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
病例2:患者因“头部、右眼疼痛8天,右侧眼睑抬起无力3天”入院。
病例特点:1、中年男性,46岁,急性起病;2、患者于入院前8天感冒后开始出现右颞部胀痛,并右眼部钻顶样疼痛,持续性,有阵发加重,程度尚可忍受,无明显影响其生活、工作及睡眠。
未行治疗。
动眼神经麻痹60例分析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临朐县老年病医院确诊的动眼神经麻痹病历资料60例,入院后行血、尿常规,肝功生化等各项检查,对其可能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原因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其次为颅内动脉瘤、脑干缺血性血管病、痛性眼肌麻痹。
结论: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复杂多样,需仔细鉴别、及时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标签:动眼神经麻痹;病因;临床特点动眼神经源自动眼神经核,由三部分组成:外侧核,为运动核,左右各一;正中核,位于两侧E-W 核之间,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埃-魏(E-W)核,位于正中核的背外侧,主管晶状体变厚、瞳孔缩小以视近物,并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动眼神经路径复杂,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能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病因多样。
本文收集临朐县老年病医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6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8.9±14.9岁。
排除标准:颅脑外伤、颞叶沟回疝、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甲亢性眼肌病、线粒体脑肌病)、先天性疾病、病例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入院后行血、尿常规、肝功生化、血糖、血脂、胸片、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血沉、类风湿因子、甲功测定及神经电生理、腰穿。
部分患者进行CT、CTA、MRI、MRA、DSA等检查,寻找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
2 结果本组中29例是由糖尿病引起,为第一位致病原因;13例为颅内动脉瘤引起,为第二位致病原因,其他依次为脑干血管病变12例、痛性眼肌麻痹2例,其他病因有鼻咽癌颅底转移、结核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脑干肿瘤各1例。
治疗好转48例,10例无效,2例死亡。
3 讨论文献统计糖尿病最多累及的神经是动眼神经,且以单侧为著,并可以是糖尿病的首发症状[1-2]。
痛性眼肌麻痹病例汇报、定位定性分析、诊疗方法和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查房病例汇报患者 42 岁男性,因头痛、视物模糊伴左眼睑抬举乏力7天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作性左侧眼眶周围牵扯样疼痛及额颞部胀痛,约每日发作 1-2 次,持续约 4-5 小时,症状持续加重,发作时间延长,伴有左上睑抬举无力,视物重影,经休息后症状无改善。
既往体健。
神经系统查体:左侧上睑下垂,睁眼困难,眼裂窄,左侧面部皮肤无红肿,皮温正常,双侧瞳孔直径约0.3cm,光反射灵敏,左侧眼球内收,上下视受限,外展活动不受限,无眼球震颤,右侧水平侧视有视物重影,有明显复视像,右侧眼裂大小正常,眼球各方向活动不受限,双眼视力正常,余查体阴性。
辅助检查:颅脑 MRI 平扫及增强、颈颅动脉 CTA: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重复神经电刺激无阳性发现,AchR 抗体在正常范围。
增强磁共振示冠状位及横断面海绵窦无明显异常定位、定性分析定位诊断:左侧动眼神经受累,左侧滑车神经可疑受累,视力及眼内肌正常,即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交感纤维及视神经未受累,受损部位应在动眼神经眼外肌运动纤维与副交感纤维分叉后,考虑病变位置为眶上裂附近。
定性诊断:急性起病,呈逐渐进展病情,激素治疗有效,故考虑炎症可能性大。
辅助检查:颅脑 MRI、颈颅 CTA 未发现责任病灶,排除动脉瘤,海绵窦周围组织的占位。
根据患者入院症状、体征、相关免疫、生化、影像检查结果,初步考虑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鉴别诊断可排除:海绵窦区肿瘤;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糖尿病痛性眼肌麻痹;重症肌无力眼肌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眼肌麻痹型偏头痛;Foxi综合症。
诊疗经过初步治疗:使用地塞米松针剂10mg静滴QD治疗,同时予保护胃粘膜、补钙、补钾,甲钴胺针剂1000ug 静推QD营养神经治疗。
治疗9天后:头痛、眼睑下垂、视物重影有好转,仍有睁眼困难、视物模糊、头晕。
查体左眼眼球内收,上下视受限,水平侧视、下视有重影,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
1 糖尿病眼肌麻痹:为急性起病的眼外肌麻痹,常表现为一侧较重的以眼外肌受累为特点的动眼神经麻痹,其特征为不伴或仅有轻微瞳孔改变。
在眼外肌受累之前常有前额、眶上区疼痛。
亦可有外展神经、滑车神经麻痹等表现。
可在几周内恢复,但常反复发作。
2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组以单侧的眼部及眼球后部疼痛并伴有眼外肌麻痹为特征的综合征,少数病例为双侧,一般认为是海绵窦段的炎性肉芽肿所致。
开始表现为眶上和眶内顽固性剧烈疼痛;数日后出现单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均可受累,但瞳孔一般无任何改变;数周后可自行缓解,常可复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速症状缓解。
3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患者多有普通偏头痛发作史。
在一次偏头痛发作1-2天后,头痛渐行减退之际,发生头痛侧的眼肌麻痹。
持续数日至数周后恢复,可反复发作,大多数在同侧。
4 颅内动脉瘤压迫综合征:主要由于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等Willis环附近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所致。
特点是发病较快,多为单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约90%出现瞳孔改变;往往伴有同侧头部、特别是局限于内眦部的剧烈疼痛,主要通过MRA、DSA确诊。
但阴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可能因动脉瘤破裂,瘤体变小、闭塞而导致MRA、DSA阴性。
如果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伴内眦部疼痛且早期就出现瞳孔散大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5 M G 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分为五型, 其中1型为眼肌型, 病变限于眼外肌, 表现为上睑下垂和(或) 复视, 大多数患者以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
6 脑干血管性病变引起单颅神经损伤多为急性起病, 眼肌麻痹可以根据脑桥、中脑的血管走行来解释。
糖尿病引起颅神经麻痹, 常伴有眼或前额部疼痛, 以动眼神经眼外肌受累多见, 眼内肌通常较少受累.7 外伤所致颅神经麻痹, 多因脑干上下方向移动所致, 眼窝内损伤较少, 多伴有颅骨骨折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合并多数颅神经损伤。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有关。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进行综合分析。
一、病因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末梢神经和微血管,导致眼外肌麻痹。
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肌肉营养障碍,从而进一步加重眼肌功能失调。
二、临床表现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常常表现为视力下降、双眼暗视、斜视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结膜充血、眼球外露不全等眼部改变。
临床症状的表现程度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较为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完全的眼肌麻痹。
三、诊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眼科检查。
医生会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同时还会进行电生理检查以评估眼肌功能。
此外,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
四、治疗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恢复眼肌功能和控制糖尿病病情。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糖尿病药物和抗炎药物,以控制糖尿病病情和改善眼肌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眼肌锻炼和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眼肌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总结: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
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双眼暗视、斜视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眼科检查,并可辅助实验室检查。
治疗上需综合应用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病情、改善眼肌功能和促进康复。
对于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有助于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例7病史患者,女性,48岁,为进一步诊治收入神经科。
两年半前首发行走不稳,下楼时为著。
行走不稳持续进展,偶尔伴跌倒。
同时其对业余爱好丧失兴趣、离职,言谈及笑容减少。
此后不久,她出现了视力问题,看近物以及阅读、看电视尤为困难。
她的丈夫诉其不能与他目光直视,而且形容患者总是看起来“恐惧的样子”。
系统回顾有意义的有吞咽困难,液体重于固体;尿频、有时尿失禁,但无大便失禁。
既往史:产伤继发的右上肢无力,左侧角膜移植术后,卵巢破裂及子宫切除术后。
家族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
个人史:无烟酒嗜好及静脉吸毒史。
过敏史:(-)。
用药史:咪哆吡及普瑞马林。
内科系统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坐位血压104/60mm/Hg,心率88次/分;立位血压100/58mm/Hg,心率92次/分。
常规查体无特殊发现。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智能状态:神志清晰,时间定向力可。
简易精神智能状态检查28/30(连续减7失2分)。
语言:缓慢、流畅、有重复,理解力及命名正常。
唇音、舌音及喉音无困难。
颅神经:眼底检查正常。
左侧瞳孔术后状态,无光反射。
眼球运动见下图。
其余颅神经检查正常。
眼球向各方向运动示意玩偶头试验时的眼球运动运动系统检查:四肢肌张力均增高。
右左下肢</I肌肉右感觉系统检查:针刺觉、温度觉、震动觉及本体感觉对称无异常。
反射:小脑检查: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正常。
无辨距不良及蹒跚步态,无震颤。
步态:稳定、缓慢、轻微僵直,摆臂减少。
足尖行走正常,足跟和足跟-足尖走直线走路困难。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
血生化:K 3.3 meq/l(参考范围 3.5-5.0 meq/l),余正常。
尿常规:正常。
凝血时间:正常。
甲状腺功能:正常。
肝炎筛查:(-)。
HIV:(-)。
梅毒血清学:(-)。
血清蛋白电泳:正常。
血沉:2mm/h ((参考范围:0-15 mm/h)。
CPK:52U/L (参考范围:5-200U/L)。
叶酸:4.5ng/ml(参考范围:>1.5ng/ml)。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
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
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1.1辨证论治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
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
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疏通脉络。
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
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
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
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
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
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
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
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
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
中医眼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眼肌麻痹在中医眼科学的领域中,眼肌麻痹是一种较为常见但又颇具挑战性的病症。
眼肌麻痹是指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从而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眼科学中对眼肌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眼肌麻痹,首先会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时,会观察患者的眼部外观,包括眼球的位置、运动情况、眼睑的开合等。
若眼球运动受限,出现斜视、复视,或者眼睑下垂,都可能是眼肌麻痹的表现。
同时,还会留意患者的面色、神态等整体情况。
闻诊方面,会倾听患者的声音,了解其语气、语速等,以判断其身体的虚实状态。
问诊则至关重要。
会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诱因、症状的进展情况,是否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
还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以及生活习惯、情志状态等。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和按压来感受脉象和经络的情况。
脉象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状态。
例如,弦脉可能提示肝郁气滞,滑脉可能意味着痰湿内阻。
对于眼肌麻痹的患者,还会在眼部周围的经络穴位上进行按压,检查是否有疼痛、结节等异常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眼肌麻痹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若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眼部肌肉失去濡养,就可能导致眼肌麻痹。
2、风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数变的特点。
当风邪侵袭眼部经络时,可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眼肌麻痹。
3、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肾主藏精。
肝肾阴虚时,精血不足,目失所养,也容易出现眼肌麻痹的症状。
4、痰湿内阻:痰湿阻碍气血运行,使眼部经络不通,进而影响眼肌的正常功能。
针对眼肌麻痹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以益气养血;风邪侵袭型的,可用大秦艽汤祛风通络;肝肾阴虚型的,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痰湿内阻型的,则用二陈汤合五苓散化痰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