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8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早疫病
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 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霉, 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 病斑基本相似;薯块形成暗褐色圆形病 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下面 组织干腐变褐。
链格孢 索兰尼氏 链格孢
病原 Alternaria solani称茄链格孢,属半 知菌亚门真菌(图13-7)。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 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 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 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
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 亡。
一、症状 •一个病斑可以产生100,000 个孢子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叶 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 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 围具浅绿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 大,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 (孢囊梗和孢子囊),叶背 最为明显。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 质脆wk.baidu.com裂,不见白霉,扩展 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 色。
五.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 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 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 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 地,进行无病留种。
(3)播种前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薯类块茎 根类专用肥拌种,并在苗期、蕾期、花后块茎膨 大期叶面喷施,每次每亩200克兑30公斤水。可 有效的提高抗病力,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减少 农药的用量。等到发病才喷施则无法发挥最佳作 用。Δ
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和薯块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
二.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1
infestans)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 无色,具2-4分枝,无限长, 在产生每个孢子囊的部位,孢 囊梗膨大成节状,节基部钝圆 而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 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
病菌有明显的生理的生理分
(4)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 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矶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 力克水剂8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 连续防治2~3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 起大流行。
马铃薯病害的收集与整理
组别:第三组 组员:梁子云 陈旺有 汪 翠云 李亚萍
马铃薯病害分类
真菌性疾病: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病、粉痂病、叶枯病、 疮痂病、早死病(黄萎病)、 白绢病、干腐病 炭疽病 银屑病
细菌性疾病:黑茎病(黑胫病)、环腐 病、青枯病、软腐病。
病毒性疾病:卷叶病(PLRV)、X病毒病 Y病毒病、S病毒病、M病毒病等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条件 :早疫病对气候条 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较高的温度和湿度 有利于发病。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 病,若此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 雨次数多,发病重。
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或种薯上越冬,借
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 菌可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 老后才发病。高温多雨特别是高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 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 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 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肥力不足、重茬地、低洼地、瘠 薄地、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
化,可分为许多生理小种。病
菌寄主范围窄,自然情况下只 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三.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 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 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 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 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 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 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 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 心病株。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 壤内移动,还可以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
其他:线虫病、缺素症等。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
北方一作区 中原二作区
西南混作区 南方二作区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 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 的毁灭性病害。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 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
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相对半干旱区较好。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 大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
(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 病性.(求助)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 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 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 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 施钾肥可减轻危害。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 后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 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 长出被膜,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 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 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 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 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 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 面下5cm以内为多。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
四.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 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 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
(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 度为最适。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菌丝生 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一13℃形 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 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