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35.34 KB
- 文档页数:3
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重新划分和BIF形成时代万渝生;刘敦一;王世进;焦秀美;王伟;董春艳;颉颃强;马铭株【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2(028)011【摘要】Western Shandong is one of the typical area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here granite-greenstone belts were well developed. Supracrustal rocks in western Shandong include the Taishan Group (including the Yanlingguan, Shancaoyu and Liuhang formations) , Jining Group and Mengjiatun Formation. The Taishan Group and Jining Group were once considered as being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Neoarchean and Late Paleoproterozoic, respectively.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and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we redefine the times of deposition of supracrustal rocks in western Shandong: 1 ) Supracrustal rocks deposited during the Early Neoarchean (2.75 ~ 2. 70Ga) , including the Yanlingguan Formation and most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iuhang Formation and the Mengjiatun Formation; 2) supracrustal rocks deposited during the Late Neoarchean (2.55 ~ 2. 525Ga), including the Shancaoyu Formation, the Jining Group, and the upper part and some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iuhang Formation. They are different in rock association,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with the banded iron formation belonging to the Late Neoarchean supracrustal rock. Western Shandong is the only terrane in the North ChinaCraton where both early and late Neoarchean supracrustal rocks have been identified.%鲁西花岗-绿岩带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典型代表.表壳岩系包括泰山岩群、孟家屯岩组和济宁岩群.其中,泰山岩群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表壳岩系,曾认为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而济宁岩群曾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根据野外地质和表壳岩系及相关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本文对表壳岩系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1)新太古代早期(2.70~2.75Ga)表壳岩系,包括原泰山岩群的雁翎关岩组和柳行岩组下段的大部分及孟家屯岩组.2)新太古代晚期(2.525~2.56Ga)表壳岩系,包括原泰山岩群的山草峪岩组、柳行岩组上段和下段的一部分及济宁岩群.它们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BIF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这是华北克拉通迄今唯一分辨出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表壳岩系的地区.【总页数】19页(P3457-3475)【作者】万渝生;刘敦一;王世进;焦秀美;王伟;董春艳;颉颃强;马铭株【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济南250013;山东省地矿局,济南25001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1;P618.31【相关文献】1.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新太古代晚期地壳生长:来自板石沟表壳岩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J], 李鹏川;郭巍;关庆彬;刘杰勋2.论华北克拉通南缘霍邱群变质作用、形成时代及霍邱BIF铁矿成矿机制 [J], 杨晓勇;王波华;杜贞保;王启才;王玉贤;涂政标;张文利;孙卫东3.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形成时代——SHRIMP锆石U-Pb定年 [J], 万渝生;刘敦一;董春艳;颉颃强;王世进;宋明春;徐仲元;王世炎;周红英;马铭株4.华北克拉通怀安杂岩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富铝变质表壳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J], 张家辉;王惠初;田辉;任云伟;施建荣;常青松;相振群;初航;王家松5.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霍邱地区早前寒武纪基底与BIF找矿前景 [J], 杨晓勇;刘磊;王波华;杜贞保;王启才;王玉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李江海1, 牛向龙1, T.KUSKY 2, A.POLAT3(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
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
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
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
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E -mail:j hli@0 前言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
第17卷第6期2002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 E I N E AR T H S C I ENCE SV o l.17 N o.6D e c.,2002文章编号:1001-8166(2002)06-0818-08华北陆块前寒武纪两次重大地质事件的特征和性质彭 澎,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分类统计了华北陆块236个精度较高的大于16亿年的年龄数据。
统计分析显示,年龄数据存在2个最为明显的峰期,分别位于2550~2475M a B P和1900~1750M a B P区间,对应华北陆块25亿年和18亿年地质事件。
同时,这2次地质事件所包含的变质作用峰期和成岩作用峰期均有不同步的特点。
25亿年地质事件中成岩作用峰期早于变质作用峰期,而18亿年地质事件中变质作用峰期早于成岩作用峰期。
由此反映这2次地质事件性质的差异。
25亿年地质事件表现为巨型麻粒岩带、岩浆构造热事件、沉积建造开始和环境变化等,可能代表华北陆块一次重要的拼合事件;而18亿年地质事件表现为非造山岩浆活动、裂谷型火山—岩浆活动和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等,可能代表华北陆块一次重要的裂解事件。
关 键 词:年龄数据;华北陆块;地质事件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华北陆块主体由早太古代到早元古代基底和覆盖其上的中元古代到新生代未变质盖层组成。
华北陆块早太古代基底年龄3.2~3.85G a,出露于河北和鞍山—本溪变质区[1,2]。
中太古代基底年龄2.8~3.2G a,主要古陆块(>2.7G a)包括:鄂尔多斯陆块、迁安陆块、鞍山—吉南陆块、沂水陆块、胶东陆块等[3,4]。
由于新太古代2.5G a构造热事件的作用,早中太古代的岩石学证据很少保存下来。
新太古代主要微陆块为:胶辽陆块、迁淮陆块、阜平陆块、集宁陆块、许昌陆块和阿拉善陆块等[5]。
新太古代岩石组成太古宙出露基底的85%,主要由~2.5G a的T T G片麻岩、同构造花岗岩和大量经历2.5G a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和多期变形的表壳岩组成。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特征摘要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
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首次经历强烈的裂解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涉及强烈的陆缘再造作用。
在古元古代末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的裂解活动,随后以中元古代末期的造山带拼合为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详细的区域构造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与波罗的地盾、东南极克拉通、印度南部克拉通、巴西克拉通等具有构造亲缘关系。
关键词:华北; 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克拉通1.前言华北克拉通出露面积不大,但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记录了几乎所有的地球早期发展的重大构造事件。
长期以来,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及其大地构造演化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二十年来更是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构造格局的划分上。
目前,对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的研究,虽然在某些划分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已经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是由先存的数个微陆块后期拼贴而成的。
2.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演变在对华北克拉通构造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素年龄数据库的基本制约。
初步可以将华北新太古代—元古宙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其主要的构造热事件与其他古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2. 1 新太古代末期的造山带及其陆块聚合格局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主要形成于2. 80~2. 50Ga ,通过大量TTG-花岗岩增生与侵位来完成大陆地壳生长。
华北在新太古代主要由若干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古陆块和陆块边缘组成。
从北西向南东, 华北新太古代依次出现以下构造单元: 西部陆块(鄂尔多斯陆块)及其被动大陆边缘、中部碰撞造山带(五台-登封岛弧杂岩带、缝合带、弧后前陆盆地)、太行山沉积增生楔、鲁西-遵化岛弧及弧后盆地( 2.70~2. 55Ga )及东部陆块(胶辽陆块)等。
它们总体上构成东西陆块之间出现两列岛弧杂岩带(均向东俯冲)的基本构造格局。
第十四章前寒武纪一、前寒武纪概述二、中国的前寒武系三、中国的南华系和震旦系四、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五、前寒武纪的主要矿产第一节前寒武纪概述一、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和特征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发现最古老的沉积变质岩层为37.5亿年,为格陵兰岛的伊苏阿(Isua)群显生宙第一个地史年代为寒武纪,始于5.43亿年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前寒武纪特征▪时限长(46¡ª5.4亿年)▪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
▪构造变形复杂(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且经历多次构造变动)。
▪生物化石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Fe、Al、U)二、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方法▪前寒武系: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
▪一般由变质岩系构成,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由于原岩变质深、化石少,应用古生物学方法受限,没能建立世界统一的地质年代表。
▪前寒武系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1、构造¡ª岩浆旋回法:地层间不整合、大规模岩浆侵入及区域变质作用。
2、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定量。
3、沉积建造(标志层):利用特殊的岩石类型和沉积建造划分和对比地层。
如我国北方¡°鞍山式铁矿¡±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分布于世界多地南华系上统的冰碛层等。
4、变质作用:岩石越老,经历的构造变动越多,变质越深;岩石越新,变质越浅甚至不变质。
三、前寒武纪生物界演化1、原始菌、藻类生物的发展▪形态简单、无真正的细胞核,为原核生物。
▪最老的化石:微小的球状、丝状体,发现与南非老于30亿年的无花果树群。
2、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最早的真核生物见于13.5亿年北美贝克泉组。
▪我国华北13¡ª12亿年雾迷山组发现绿藻化石。
叠层石:由蓝藻、细菌及其生命活动的遗迹共同构成的一种生物沉积结构。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地壳最稳定、最古老的一个构造单元,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
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古元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将对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进行介绍。
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古元古代,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正发生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地幔物质并且向上迁移,这些岩浆物质在地壳中冷却,形成了众多的岩石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石体被压实,从而形成了一个大陆性块体,即华北克拉通。
由于华北克拉通位于地球板块之间,因此在构造运动中,克拉通地块经历了多次的构造变形和风化侵蚀,形成了典型的克拉通地貌。
华北克拉通地区也是全球爆发性火山岩最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火山岩的存留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古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华北克拉通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地区,包括铜、铁、金、煤等多种矿产资源。
华北克拉通中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地区的构造演化密不可分。
早期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此时华北克拉通正在受到由华夏地块向北的构造力的挤压和剪切,产生了多个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的运动激活了华北克拉通内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伟晶岩、花岗岩等岩石,为后期的矿床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中矿床成矿密度最高的阶段,多种类型的矿床在这个时期形成。
河北地区矿床以铁矿和铜矿为主要成矿类型,煤炭、石墨、贵金属等矿种也有一定规模的产出。
山西地区主要铁路成矿带沿列别山次生构造形成,煤、铁、金、铀等多种矿产资源丰富。
内蒙古地区矿床以煤和稀土矿为主要类型,同时还有铜、铜-铁复合矿床等。
总的来说,华北克拉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华北克拉通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对于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一些与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等相关的数据:1. 全球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自1850年以来CO2浓度已经上升了约40%。
华北克拉通的变质沉积岩及其克拉通的构造划分
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年龄统计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经历了3.8,3.3,2.9,2.5和1.8~1.9Ga等多个旋回才从陆核成长为陆台,与之对应沉积岩也由少变多,大约以500Ma为一周期.由于沉积作用出现在成陆间歇期,所以二者在时间上相间互补,其状如同显生宙超大陆裂解和拼合的周期交替.这一现象不但是地壳演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可反过来用沉积岩反映陆壳的演化.然而,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沉积岩毕竟太少,无法用来恢复当时古陆块的面貌,但古元古代的特别是陆缘沉积的孔兹岩,尽管已进入下地壳并成为克拉通基底的组成,则以保存甚多、分布延续,使其重塑克拉通的拼合成为可能.已有的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划分方案多种多样,但以陆缘沉积的古元古代孔兹岩作为地块的边界,理当最能反映当时古陆块的面貌.因此,以孔兹岩为主要依据,并综合考虑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变质p-T轨迹、同位素年龄、以及不变质的沉积盖层等地质特征,将华北克拉通主体从西往东划分为:鄂尔多斯地块/晋蒙弧形拼合带/冀鲁豫地块/(郯庐断裂)/胶辽地块群等构造单元,所得到的不同于以往的构造轮廓,显示华北陆台并非一统的太古宙克拉通,而是吕梁运动拼合成的古元古代大陆.。
摘要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
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首次经历强烈的裂解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涉及强烈的陆缘再造作用。
在古元古代末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的裂解活动,随后以中元古代末期的造山带拼合为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详细的区域构造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与波罗的地盾、东南极克拉通、印度南部克拉通、巴西克拉通等具有构造亲缘关系。
关键词:华北; 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克拉通
1.前言
华北克拉通出露面积不大,但经历了复杂的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记录了几乎所有的地球早期发展的重大构造事件。
长期以来,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及其大地构造演化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二十年来更是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构造格局的划分上。
目前,对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的研究,虽然在某些划分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已经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是由先存的数个微陆块后期拼贴而成的。
2.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演变
在对华北克拉通构造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素年龄数据库的基本制约。
初步可以将华北新太古代—元古宙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其主要的构造热事件与其他古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2. 1 新太古代末期的造山带及其陆块聚合格局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主要形成于2. 80~ 2. 50Ga ,
通过大量TTG-花岗岩增生与侵位来完成大陆地壳生长。
华北在新太古代主要由若干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古陆块和陆块边缘组成。
从北西向南东, 华北新太古代依次出现以下构造单元: 西部陆块(鄂尔多斯陆块)及其被动大陆边缘、中部碰撞造山带(五台-登封岛弧杂岩带、缝合带、弧后前陆盆地)、太行山沉积增生楔、鲁西-遵化岛弧及弧后盆地( 2. 70~2. 55Ga )及东部陆块(胶辽陆块)等。
它们总体上构成东西陆块之间出现两列岛弧杂岩带(均向东俯冲)的基本构造格局。
在新太古代末期华北北部还出现冀北古元古代初造山带,为活动大陆边缘持续增生的产物,造成华北克拉通最后的增生。
2. 2 古元古代初期的裂解事件
古元古代初期,克拉通化的华北陆块中部发生南北-北东向的裂谷系的张开( 2. 50~ 2. 40Ga) ,并伴随基底内大规模的基性岩墙群及层状杂岩侵位。
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体及变基性岩墙群, 出现于华北中北部及南部广大的地域内,现今产状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局部为北西向,很少侵位于滹沱群及其以上地层,普遍经历后期构造、变质作用改造。
上述裂谷系的出现明显受到新太古代中部造山带岩石圈软弱带的继承性影响。
2. 3 古元古代末的构造聚合及其再造事件
2. 00~ 1. 85Ga期间华北克拉通再次经历陆壳增生及与其他陆块的构造拼合作用,至少识别出了2条这一时期的造山带( 2. 00~ 1. 85Ga ): 克拉通北缘的丰宁造山带(增生型深成岩带)和东部的辽吉碰撞造山带。
胶辽造山带以半环形围绕北朝鲜陆块,并分隔它与华北东部陆块。
上述两条造山带出现于华北陆块主体的西北与东南两侧,造成新太古代克拉通边缘的强烈改造。
丰宁造山带的最终拼合造成华北西北部强烈的再造作用, 包括走滑剪切变形、高级变质及大量花岗岩体侵位等。
2. 4 中元古代初期的伸展构造状态及大陆裂解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初以伸展-裂解构造为主, 广泛发育拗拉谷系、大规模基性岩墙群、非造山深成岩(环斑花岗岩、花岗岩类、伟晶岩脉、斜长岩、辉长岩及超镁铁质岩等)。
在克拉通南北边缘出现中条、燕辽拗拉谷及白云鄂博-渣尔泰裂谷,其中的火山沉积演化为克拉通沉积盖层。
大量的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拗拉谷之间的变质基底,并切割早期造山带构造线。
克拉通南缘经历了强烈伸展作用,发育多个拗拉谷分支,并形成以蛇绿岩套为标志的北祁连小洋盆。
2. 5 中元古代末期的构造聚合与新元古代裂解
在经历中元古代初期裂解之后,华北中元古代中期以稳定的沉积盖层发育为特点,在中元古代晚期,克拉通南缘形成北秦岭-祁连增生型造山带, 由弧后盆地(以宽坪岩群、变辉长岩体为主)、岛弧花岗岩杂岩(秦岭杂岩、中祁连杂岩)及松树沟蛇绿岩套残片组成,并有高压变质带。
它们普遍记录了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中元古界(蓟县系)顶部被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平行不整合, 记录了克拉通显著抬升及海退事件。
此后,华北克拉通开始东西(以郯庐为界)构造分异,西部上升而东部开始下沉接受沉积。
在新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又开始了伸展裂解作用。
参考文献
李江海, 钱祥麟, 黄雄南, 刘树文. 2000. 华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
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岩石学报, 16( 1) , 1- 10
孙大中, 胡维兴(主编) . 1993. 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 北京: 地质出版社, 77- 117
赵国春. 2009.华北克拉通基底主要构造单元变质作用演化及其若干问题讨论.岩石学报,25( 8) : 1772 - 1792
耿元生,万渝生,沈其韩,李惠民,张如心. 2000.吕梁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构架.地质学报,74( 3) : 216 - 223
白瑾,余致信,严耀阳等. 1997.中条山前寒武纪地质.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邓晋福,吴宗絮,赵国春,赵海玲,罗照华,莫宣学. 1999.华北地台前寒武
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岩石学报,15( 2) : 190 - 198
金文山, 管爱莲. 1999. 北京地区太古宙岩石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2( 3): 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