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_2《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湘教版必修11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6
第2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四周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逝(甲图)。
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明,南极一巨大冰川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现象消灭的主要缘由最可能是()。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冰川运动D.全球变暖2.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缘由,我们人类应实行的对策是()。
①植树造林②把握酸性气体排放③进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④削减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⑤改善能源结构,把握温室气体排放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第1题,冰川消融和冰川断裂入海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
第2题,针对全球变暖应实行的措施可从把握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温室气体吸取,进展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 1.D 2.B下面的a图示意某年不同收入国家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状况,b图示意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关系,c图示意气温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读图并结合相关学问回答3~5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B.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低的国家C.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上升,海平面也上升D.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降低,海平面也降低4.上面三图反映了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危害D.冰川运动5.关于上题反映的环境问题对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削减;海平面上升B.灾难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转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解析第3题,由a图可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由b图和c图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上升,海平面也上升。
第4题,由图可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带来全球变暖问题。
第5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沙尘等灾难性天气频繁,温度上升,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件(共68张PPT)(共68张PPT)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标定位1.海水的性质(1)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海水的密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4)海水性质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课标定位2.海水的运动(1)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2)海水运动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素养阐释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知道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密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2.通过人类利用海水及其溶解的化学物质,分析渔业、航运等海洋活动与海水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特点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3.结合视频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分类、成因及运动特点,并通过分析其运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4.通过人们掌握的海水运动规律,明确海水运动与海岸工程建设、渔业、航运等活动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一、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因素2.意义: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3.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一般来说,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
(2)空间分布规律。
①水平方向:海洋表层水温,低纬度海域比高纬度海域高。
②垂直方向: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表层区:水温趋于均匀分布。
温跃层: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
深水区:水温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4.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1)调节大气温度,夏季沿海地区升温变缓,冬季降温变缓。
(2)由于表层水温升高,大西洋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3)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致使浮游生物数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鱼类、海鸟、海兽的食物供应,甚至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海水温度反映的是海水的冷热状况。
它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
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不同的海区,热量收支并不平衡。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掌握应对措施。
知识导引一、全球气候变化1.概念: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1)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气候: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2)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5000年来,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北半球中高纬和热带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亚热带地区则减少了。
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
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二氧化碳等)浓度;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在许多地区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变化[核心归纳]1.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列表比较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时期含义气候(气温)变化特点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的时期气温波动变化(温暖期和寒冷期)近现代最近一两百年的时期气温波动上升特别提醒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2011·唐山高一期末)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
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1951~2002年各地增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地的增温速率、幅度基本相同B.我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年增温可达0.8℃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解析】我国增温速率最大值为每10年升高0.8℃,1951~2002年大约50年期间,约升高4℃。
【答案】 D2.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沿海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解析】全国各地的增温幅度不均匀,北方增温幅度大于南方。
增温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气温提高的速度,而增温幅度是指规定时间内气温升高数值。
【答案】 A(2011·石家庄一中高一12月)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的是()A.南极地区冰川储量减少B.低纬地区部分国家粮食减产C.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D.地震灾害频繁【解析】地震是地壳运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
【答案】 D4.有关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不可行的是()A.缩减经济规模,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B.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C.提高能源的利用率D.加大植被的覆盖率【解析】减轻气候变暖不能以缩减经济规模为代价,而应该通过提高技术少排放、尽量应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种草来解决。
【答案】 A(2011·长沙高一期末)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5~6题。
5.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6.由①→②时()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在上升【解析】由图可知全球气温呈冷暖交替变化、全球降水呈干湿交替变化,且气温、降水的变化周期都长短不一。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共57张PPT)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标定位1.“水的行星”2.自然界的水循环(1)海陆间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洪涝灾害防治素养阐释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圈的组成及各类水体的分布状况,明确地球上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树立节水观念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阅读分析,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并能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素养阐释3.通过阅读海陆间循环结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分析,提高地理实践力4.运用资料,说明常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一、“水的行星”1.从形态上看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从空间分布上看3.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1)冰川是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2)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类型与环节【思考感悟】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什么环节提示: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径流环节。
如兴修水利工程,可以对径流中的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大量砍伐树木造成蒸腾减小,水循环减弱,气候变得干旱,失去植被覆盖,下渗减少,使得地下径流减少。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