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后的武侠精神
• 在司马迁之前,对武侠的理解以韩非子为代表。韩非子是法家,以法为本位,对 乱法者给予相当严厉的批评,侠的行为(“以武犯禁”)有损于法的尊严。
• 武侠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不轨于正义”,也就是不合于当时常规(非谓现代意义 上的“正义”),不和官方打交道,即不诉诸于正常途径(法律)。
武侠精神的内涵
• 唐代李德裕在《豪侠传》中指出“夫 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 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难兼之矣。”
• 义,是侠者行为正当性的标准。尽管 中国的侠客面目各异,但他们拥有精神 不平、杀富济贫、嫉恶如仇、惩恶扬 善、忠贞不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武学的智慧和 力量,从而使武与侠结合在一起,成为 武力的、道义的化身。
• 生存在如此尴尬的夹缝中的武者如果将立场站在被统治阶级的平民一方,去实现 墨家精神的“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者便是武侠,虽然往往以身殉道,身首异处, 但却总留铮铮铁骨。所谓“断肠绕指柔,侠骨碎飘香”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就是对武侠精神的最好诠释。
墨家思想精神与武侠精神
兼爱、非攻与武侠精神
• 墨家思想的兼爱因主张无亲疏近远的博爱而被儒家门人指责为无父、无君,并被 诉以“侠以武犯禁”。因其主张兼爱而非攻即主张平等地爱众生而反对不义之 战,而面对“春秋无义战”的残酷现实和封建社会地主贵族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 血腥镇压,主张兼爱、非攻的侠者为保护弱小必定是生存在自下而上的夹缝中,同 时因为主张“非攻”、“止、戈”,平息不义之战必然形成一种以暴抗暴的武装 力量或组织,然而地主阶级强势群体作为当时的主流或当政者是绝对不允许第二 种秩序的存在。于是武侠注定成了受平民阶层爱戴而被封建阶级镇压的对象。 这也是墨家思想始终无法壮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