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命名
- 格式:ppt
- 大小:561.00 KB
- 文档页数:44
引言概述:微生物是指在显微镜下可见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为了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国际微生物学会推出了一套严格的命名规则,即国际微生物命名法规。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命名规则,并对其重要性及应用进行分析。
正文内容:1.有机体命名的基本原则:1.1.一名一物:每个已知的微生物应有一个唯一的学名,用以准确标识该微生物。
1.2.优先性:优先默认使用最早描述命名的学名。
若有新的描述被证明与旧描述不同,则新描述的学名将取代旧描述的学名。
1.3.通用名称:学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通用名称,以免造成混淆和不确定性。
2.微生物分类级别:2.1.域:根据细胞生物化学和基因组特征将微生物划分为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域。
2.2.界:将微生物根据生物形态和生态位特征进一步分成多个界,如细菌界、病毒界等。
2.3.门:介于界和纲之间,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微生物分为不同门。
2.4.纲:按照细胞形态、代谢类型等特征,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的纲。
2.5.目:根据细胞及生活方式特征,将微生物分为目。
2.6.科: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微生物分为科。
2.7.属:相对较小的分类单元,将具有相似性状和遗传特征的微生物分为属。
2.8.种:最小的分类单位,根据生物学特征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种。
3.个体级别的命名规则:3.1.属名和种加词:微生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全小写,斜体。
3.2.拉丁文命名:微生物的学名一般采用拉丁文进行命名,以确保全球科学界在交流时具有统一的语言和命名规范。
3.3.学名缩写:微生物的学名可以进行缩写,以方便学术交流和出版物的撰写。
缩写应符合国际微生物命名法规。
4.命名的方法和来源:4.1.形态学命名法: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命名,如球菌、棒状菌等。
4.2.gen.nov.种:当新株微生物的基因组特征与已知属的微生物有所不同,但又达不到新属的标准时,可以使用gen.nov.种进行命名。
4.3.命名纪念:根据命名者的名字或相关事物进行命名,以表达对先驱科学家或研究领域的尊重和纪念。
细菌得分类与命名细菌分类学细菌分类学(taxonomy)就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得一门学科。
它得任务就是在全面了解细菌得生物学特征得基础上,研究它们得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她类群之间得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得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它包括三个方面:分类(class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与鉴定(identification)。
一、基本概念1、细菌分类就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得特征,并按照它们得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
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得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得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classicalclassification)与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分析与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得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
按照细菌命名得法规,能保证所有得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与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得分类地位。
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用已知菌得名称,不同者则按命名原则确定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细菌得分类等级与其她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包括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与螺旋体.分类等级拉丁字尾比较固定,表示方法如下:目—ales、亚目-ineae、科-aceae、亚科—oideaae、族—eae、亚族-inae。
有关微生物名称的一些说明微生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门类,其形态微小、种类繁多,且分布于世界多个地域,倘若“各行其是”,各自定名,势必造成名称上的混乱,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方法。
其命名法是遵循著名的瑞典植物学家Linneaus 的“双名制”原则。
命名后的名称,即为学名。
以下几点说明旨在为作者标引微生物名称时,有助于对其中的斜体和正体进行区分。
“双名制”就是用两个拉丁文(古代罗马人所用文字,相当于我国古文)组成一个名字,前一拉丁文是属名,词首字母必须大写,后一拉丁文是种名,一律小写。
在印刷时,学名用斜体字。
如Staphylococcus aureus,前一个词是“葡萄球菌属”,后一个词是“金黄色”的意思。
其“双名制”正像我们自己的姓名一样,前面冠以父姓,后面随之则是自身的名字。
如上所述,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往往会发生同菌异名或同名异菌的情况。
为避免引起混乱,在拉丁文双名之后,有时还附上命名人的人名及其发表年份,或分离和发现此菌的地点。
命名人的人名或地点一律用正体。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学名全称为“Staphylococcus aureus Bergey,1939”;又如柿饼醋杆菌的全称为“Acetobacter hoshigaki Takahashi et Asai”。
学名后人名及发表年份,或分离和发现此菌的地点,在一般应用时常省略。
有时在述及某种微生物时,只提到它的属,不需提哪一个具体的种,或者此菌只有属名,而无种名时,就在属名后加“sp.”或“spp.”表示,如Streptococcus sp.和Flavopaeterium spp.表示链球菌属内的微生物和黄杆菌属内的一些微生物的意思。
“sp.”表示单数,“spp.”表示复数,两者都是种(species)的缩写。
“sp.”或“spp.”则用正体。
种是微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种是代表一群在形态上和生理方面彼此非常相似或性状间差别微小的个体。
变种(variety)是指一个微生物的种的某些特性已起明显的改变,当然这种特性的改变是与过去人们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种所描述的特性相比较而言的,而且这种变异的特性又是比较稳定的,我们就把这种变异的菌种,称之为变种,如粪链球菌(Treptococcus faecalis)的液化变异菌种,就称为粪链球菌液化变种(Treptoccus faecalis var. liguefaciens), 其中“var.”是“variety ”的缩写,则用正体。
1、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字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
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字是Escherichia coli2、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拉丁名全称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枯草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3、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1)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2)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
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4)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
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4、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
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芽孢杆菌,螺旋菌:弧菌,丝状菌:铁丝菌5、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答:机制:①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②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有关步骤: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2用草酸结晶紫染液1分钟,水洗。
3用碘-碘化钾媒染1分钟,水洗。
4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褪色仍呈紫色,格兰仕阴性菌褪色,呈无色。
5用蕃红染液复染1分钟,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格兰仕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与格兰仕阴性菌及被区别开来6、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微生物命名规则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分类学细菌分类学 (taxonomy)就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判定的一门学科。
它的任务就是在全面认识细菌的生物学特色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 ,探究其发源、演化以及与其她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提出能反应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
它包含三个方面:分类 (classification)、命名 (nomenclature)与鉴定 (identification) 。
一、基本观点1、细菌分类就是依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色,并依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 ,以不一样样级编排成系统。
分类有两种 :①以细菌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为依照的表型特色分类法 ,包含有传统分类法 (classical classification)与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剖析与核酸剖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 (核酸、蛋白质 )构造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 ,赐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工作中互相沟通成为可能。
依照细菌命名的法例,能保证全部的科研工作者以相同方式赐予细菌命名。
3、细菌判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合地点与已知细菌比较其相像性 ,用对照剖析方法确立细菌的分类地位。
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纳已知菌的名称 ,不一样者则按命名原则确立一个新名称。
二、分类等级细菌的分类等级与其她生物相同,挨次为界 (kingdom)、门(division) 、纲 (class)、目(order)、科 (family) 、属 (genus)、种 (species)。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 (procaryotae),包含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与螺旋体。
一、通用分类单元七级分类单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必要时可在两级之间添加辅助单元,如亚门。
这七级分类单元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而且整个名称用正体字表示。
&例:子囊菌纲 Ascomycetes种: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新种:sp. Nov. 或 nov. sp.是species novel 的缩写,附在学名后。
二、学名俗名:普通的、通俗的、地区性的名字。
&例:用“结核杆菌”表示“结核分枝杆菌”。
学名:一个菌种的科学名称,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则》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正式名字。
学名的命名:采用“双名制”的国际植物命名法则。
“双名制”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eaus)于1953年介绍的植物命名原则,该方法已广泛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命名。
“双名制”是用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组成的一个学名。
三、学名的命名方法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书写时:属名+种名;翻译时,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印刷时,学名用斜体字;书写时,在学名下加一横线表示斜体字母。
&例:Aspergillusniger 或Aspergillus niger属名(曲霉)种名(黑)前后有两个或数个学名排在一起时,在属名相同的情况下,后一学名中的属名可缩写成一个大写字母加一句号的形式。
&例1:Bacillus(芽孢杆菌属)可缩写成B.&例2:若可能产生混淆,也可写成二至三个字母,如:Bac.属名:表示微生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或以研究者的人名表示。
单数,字首大写。
&例1:根霉属、毛霉属——形态特征&例2:丙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生理特征+形态特征&例3:沙门氏杆菌属——研究者的人名 + 形态特征种名:说明微生物的颜色、形状、用途,有时用人名、地名、微生物寄生的宿主名称和致病的性质来表示。
一、微生物如何命名?答: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词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都用斜体字表达,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达,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名形容词表达,第一个字母小写。
为了防止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在微生物名后缀有命名人的姓。
如果细菌只鉴定到属,则只有属名,没有种名。
也可在署名后加sp.(单)spp.(复),sp.和spp.是种的编号。
二、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答:原核微生物: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成一个核区,无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无明显界限,没有细胞器,只有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体系,不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发育完好,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两者有明显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除蓝细菌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三、论述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答: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和拟核。
1、细胞壁结构与组成:G+细胞壁厚,其厚度为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G-细胞壁较薄,厚度为10nm,结构较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脂多糖,中间层磷脂层,内层脂蛋白。
内壁层含有肽聚糖。
功能:(1)维持细胞外形(2)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危害(3)鞭毛运动支点(4)正常细胞分裂必需(5)一定的屏障作用(6)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7)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2、细胞膜结构与组成: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的一层柔软而又富有弹性的薄膜,细胞膜所含的脂类均为磷脂,占菌体10%,蛋白质60%—70%,脂肪30%—40%,多糖2%。
有上下两层致密的着色层和中间的不着色层组成。
不着色层是由正负电荷、有极性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两性分子,亲水基朝膜内外水相,疏水基在不着色区域。
蛋白质流动镶嵌在功能区域。
环境工程微生物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2、微生物的命名方法: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文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如枯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2、变种Var(Variety))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多以μm表示,病毒以nm表示);✧种类多、分类广(利用该特点,可以使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得以迅速降解);✧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大;✧繁殖快,数量多(我们可以将适合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加以快速繁殖、增殖,使之达到所需的数量或浓度);✧变异性强。
第二章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1、环境微生物三大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看表2-1)2、原核微生物特点:由单细胞组成,仅有原始核和裸露的DNA,无核膜和核仁,没有与细胞器。
3、细菌四种基本形态:✧球状:直径0.5~2μm;✧杆状:长1~5μm、宽0.5~1μm;✧螺旋状:长5-50μm 、宽0.5~5μm;✧丝状。
影响细菌大小因素:菌龄、环境渗透压、代谢产物的积累、pH等。
4、细菌的基本结构、结构组成、功能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细胞壁:在体表最外层,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②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裂解;③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④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革兰染色:革兰氏阳性菌(G+)-紫色,革兰氏阴性菌(G-)-红色(见图2-3)。
✧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细胞质(原生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由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和水组成。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界(Kindom):真菌界门(Phyllum):真菌门纲(Class):子囊菌纲目(Order):内孢霉目科(Family):内孢霉科属(Genus):酵母属种(Species):啤酒酵母(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种的概念定义: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具体标本,它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新种:sp.nov.或nov. sp.,新被鉴定的种发表时应在其学名后标上sp.nov.的符号,新种发表前应将其模式菌株的培养物存放在一个永久性的保藏机构,并应允许人们从中取得。
1.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①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
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菌株的表示法:★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②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
微生物命名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微生物命名方法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微生物啊,那可真是个奇妙的世界,小小的它们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名字呢!就好比咱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微生物也得有个称呼不是?那这名字咋来的呢?其实啊,就跟咱给孩子起名字差不多。
有的呢,是根据它们的特点来的。
比如说有一种细菌长得圆圆的,嘿,那就可能叫它“球菌”。
这多形象啊,一下子就知道它长啥样了。
还有些名字呢,是根据发现它们的地方或者发现者来的。
这就好像你在某个特别的地方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然后就用那个地方给他起个名儿,以后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那段特别的经历。
你想想,要是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在他家后院,那说不定就叫“后院菌”啦,哈哈,开个玩笑。
咱再说说这命名的重要性。
你想啊,如果没有个特定的名字,大家都没法好好交流啦。
就像你跟别人说“嘿,我见到个好玩的东西”,别人哪知道你说的是啥呀。
但要是你说“我见到个像星星一样的微生物”,那人家大概就能有点概念了。
而且啊,这名字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呢。
比如说有一种叫“嗜酸菌”的,一听就知道它喜欢酸性环境。
这多方便啊,不用再费劲去研究它到底喜欢啥环境,名字就告诉你啦。
有时候啊,这些名字还挺好玩的。
比如说有个微生物的名字特别长,读起来都拗口。
你说这科学家们咋想的呀,给起个这么长的名字。
不过这也说明他们对这些微生物很重视嘛,不然也不会花心思起这么个复杂的名字。
那我们普通人为啥也要了解这些命名方法呢?哎呀,这用处可大了去了。
比如说你对微生物感兴趣,想自己研究研究,那知道了命名方法,不就更容易理解那些专业的资料了嘛。
或者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跟微生物有关的问题,知道了它们的名字,也能更好地去解决呀。
总之呢,微生物命名方法可不是什么无聊的东西,它可有意思啦!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微生物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好地去探索、去发现。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它哟!这就是关于微生物命名方法的事儿,你们觉得有趣不?。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确分类和命名微生物对于研究其特性、功能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界(kingdom):微生物可以分为五个界,即细菌界(Bacteria)、病毒界(Viruses)、真菌界(Fungi)、古细菌界(Archaea)和原生动物界(Protista)。
2. 门(phylum):每个界包含若干个门,用于进一步细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纲(class):门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纲,纲是进一步划分微生物种类的方式之一。
4. 目(order):在纲下,进一步的分类单位是目,用于确定微生物之间的更具体的关系。
5. 科(family):目下面是科,科是微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微生物的分类。
6. 属(genus):科下面是属,是对微生物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7. 种(species):最具体的分类单位是种,常以拉丁学名表示,包含科学名称和命名者的缩写。
二、微生物的命名规则1. 拉丁化命名:微生物的种命名通常使用拉丁学名,以便在不同语言之间保持一致。
2. 属名+种加词:微生物的种名通常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为了描述或特指某种微生物,或者以某个人的名字命名。
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而“coli”是种加词。
3. 学名缩写:在科学文献中,为了方便引用,可以使用微生物的学名缩写,通常是属名的首字母缩写加上种加词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大肠杆菌的学名缩写为E. coli。
4. 命名者的缩写:在微生物的拉丁学名中,通常会包含命名者的缩写,以表明该微生物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
5. 国际命名规则:微生物的命名受到国际命名规则的约束,以确保命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以细菌为例,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决定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微生物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是对其进行科学归纳和命名的方法,以便于研究和交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命名规则,以及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的分类原则微生物的分类是基于其形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的。
下面将介绍三个常用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1. 形态分类法形态分类法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仅限于通过直接观察和测量微生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如细胞形态、胞壁结构等。
常见的形态分类方法有鉴定微生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
2. 生理分类法生理分类法是以微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化学代谢为基础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物的利用方式、产生特定产品的能力、对气体需求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根据其细胞的染色结果和细胞壁结构。
3.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是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核酸序列、拷贝数和基因型等遗传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微生物的亲缘关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有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等。
二、微生物的命名法微生物的命名法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命名的规则,包括属名和种名的命名规则。
下面将介绍微生物的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和命名规则。
1. 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微生物的命名法遵循国际野生菌学和细菌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制定的规则。
该委员会根据科学共识和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命名法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微生物的命名规范和稳定。
2. 种名的命名规则微生物的种名是由属名和种加词(trivial epithet)组成。
种加词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特征的词汇,通常用拉丁文或其它国际科学语言表示。
种名应尽量与已有的命名规则保持一致,既要具有描述特征的准确性,又要易于记忆和使用。
常用微生物名称中英文对照Bacteria细菌& LE5' .sActinobacillus放线杆菌属"`vR HeCKN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伴放线菌放线杆菌-4 % (JiActinomyces放线菌属 /at7 HActinomyces georgiae乔格放线菌EApKN@ <"Actinomyces gerencseria杰锐斯放线菌ma yJw BfUActinomyces israelii衣氏放线菌A JPvwu}DActinomyces naeslundii内氏放线菌oUv 2 6t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溶齿放线菌Wl j& _ ~Actinomyces viscosus粘性放线菌@YJI'H f67Bacteroides拟杆菌属.w 2 IBacteroides capillosus多毛拟杆菌FcD S*ZEk!Bacteroides distasonis狄氏拟杆菌V`V\/s gjBacteroides forsythus福氏拟杆菌rd %%NnT"Bacteroides fragilis脆弱拟杆菌\ / a6hBacteroides ovatus卵形拟杆菌(Fv tL*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多形拟杆菌 qL(Q1O!Bacteroides ureolyticus解脲拟杆菌>| R 'dF}Bacteroides vulgatus普通拟杆菌Fn w:alWr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zdMm p QFBifidobacterium adolesentis青春双歧杆菌A 4K.,bZBifidobacterium bifidum分叉双歧杆菌+ . G"oo lBifidobacterium breve短双歧杆菌8 .E"[QktZBifidobacterium denticola栖牙双歧杆菌 (\V i _Bifidobacterium dentum齿双歧杆菌 1>! L K_Bifidobacterium eriksonii艾氏双歧杆菌 \ mqx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婴儿双歧杆菌U 84W ( XBifidobacterium inopinatium殊形双歧杆菌e#eVc'=cDRBifidobacterium longum长双歧杆菌s 2 7 IeF3Branhamella布兰汉氏菌属JzHG5 nmBBranhamella catarrhalis粘膜炎布兰汉氏球菌(卡他布兰汉氏菌) 1J@Ieka t Branhamella caviae豚鼠布兰汉氏菌e|~ MJ u+1Branhamella cuniculi兔布兰汉氏菌^)VwxH: sCampylobacter弯曲菌属IgT`oCampylobacter concisus简明弯曲菌s0kp(t!fiuCampylobacter curvus曲形弯曲菌W zMY RKZCampylobacter gracilis纤细弯曲菌9 _ d2u#Campylobacter rectus直肠弯曲菌5{Cz!ut;tECampylobacter showae昭和弯曲菌_GOSqu! 3YCampylobacter sputorum生痰弯曲菌c/{ FD NCampylobacter succinogenes产琥珀酸弯曲菌Ze d FhmCapnocytophaga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 7> J YwU{Capnocytophaga gingivalis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W `xZyb 3Capnocytophaga granulosa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c :R ?daCapnocytophaga haemolytica溶血二氧化碳噬纤维菌V+d_1] lCapnocytophaga ochracea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_|H hT ^\PCapnocytophaga sputigena生痰二氧化碳噬纤维菌Mv Vpp;bdClostridium梭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 S _}`'Z )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梭菌v=`yfCX-qXClostridium difficile艰难梭菌(难辨梭菌) ^aF m6HS1Clostridium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u\R ? (G&Clostridium tetani破伤风梭菌x )5}:b1B=Corynebacterium棒杆菌属 $KHm5*;nd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白喉棒杆菌M .# }Corynebacterium maturchotii马氏棒杆菌3;n Om =ICorynebacterium ulcerans溃疡棒杆菌j ; x()iZ<Eikenella艾肯菌属 y z KEikenella corrodens侵蚀艾肯菌?H{[ u rLnEscherichi埃希菌属+X?- ErQm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Lp` .fn8LnEubacterium优杆菌属(真杆菌属)n D whEubacterium alactolyticum解优杆菌 \j8vf0c5bEubacterium brachy短优杆菌0RR |!zEuEubacterium lentum迟缓优杆菌\L x=iKs<Eubacterium minutum小优杆菌'g v0;LEubacterium nodatum缠结优杆菌}\4yU=JP KEubacterium saburreum砂优杆菌g t k V=VEubacterium saphenus藏匿优杆菌3 o.x<G (Eubacterium timidum胆怯优杆菌1v@#b@NXM7Eubacterium yurii尤里优杆菌]xC56se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p _$^ke OLFusobacterium alocis龈沟梭杆菌F>;Wbk& [|Fusobacterium nucleatum具核梭杆菌~id6^#&>Fusobacterium periodonticum牙周梭杆菌7Sd o* zFusobactorium sulci龈沟迹梭杆菌 )g5?5f ;Haemophilus嗜血菌属dPUe5k)G_Haemophilus aphrophilus嗜沫嗜血菌qHt/, w='Q Haemophilus hemolyticus溶血嗜血菌0 R x# Fm Haemophilus influenae副流感嗜血菌-Z |$ # Haemophilus parahemolyticus副溶血嗜血菌 WfPb7T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流感嗜血菌ax @H^Gj@2 Haemophilus paraphrophilus副嗜沫嗜血菌n 0!8-)Sth Helicobacter螺杆菌属N t>^2Mv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 q,v<:sS9TKingella金氏菌属bY_'B5$.^2Kingella denitrificans反硝化金氏菌Dfs ^W{Y A Kingella orale口腔金氏菌O GZD $ j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m* ^ ) #Lactobacillus acidophius嗜酸乳杆菌~yv7[`+Tgg Lactobacillus brevis短乳杆菌@ 9-/I^ZkLactobacillus buchneri布氏乳杆菌zlM h^+rMX Lactobacillus casei干酪乳杆菌. *-zN@y 3 Lactobacillus cellobiosas纤维二糖乳杆菌*_D/_R p7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德氏乳杆菌j6%W+;{/pj Lactobacillus fermentum发酵乳杆菌 ?(ORk|)kU Lactobacillus oris口乳杆菌MQ ,K%_m 8 Lactobacillus plantarum植物乳杆菌E P : `l Lactobacillus rimae龈沟乳杆菌{Y~> & B5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唾液乳杆菌 h'y" `k - Lactobacillus uli龈乳杆菌&' 6/ H/JLeptotrichia纤毛菌属! }XoqammLeptotrichia buccalis颊纤毛菌Jg# 0g eULeptotrichia dentium齿纤毛菌 t6Iy5)=zYMicrococcus微球菌属ns~ ]a:1yhMitsuokella光岗菌属i1evB9FZ1zMitsuokella dentalis齿光岗菌v3"6'.f;bYMycobacterium分枝杆菌属Ifm QP s+f Mycobacterium bovis牛分枝杆菌?]>< #[?'L Mycobacterium leprae麻风分枝杆菌 X>I3N ?5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 ] SJ #:7 Neisseria奈瑟菌属V ]| X , GNeisseria flava黄奈瑟菌1ks FxpENeisseria gonorrhoeae淋病奈瑟菌I>?oVY6M@u Neisseria meningitidis脑膜炎奈瑟菌>/ay'EyY;> Neisseria mucosa粘液奈瑟菌,HP }}K+SNeisseria sicca干燥奈瑟菌R-%6v2;ryNeisseria subflava微黄奈瑟菌 9a*#r;R Peptostreptococcus消化链球菌属x n*$ Ty+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厌氧消化链球菌 - -nS f< Peptostreptococcus asaccharolyticus不解糖消化链球菌'K4 FS ( q Peptostreptococcus lanceolatus矛形消化链球菌+q&Hj| ;8r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大消化链球菌M\{ n+r -m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微小消化链球菌[w Q 48\^ Peptostreptococcus parvalus小消化链球菌\Th<7WbR6# Peptostreptococcus prevotii普氏消化链球菌 M j;V. Y- Peptostreptococcus productus产生消化链球菌JP8 } + Peptostreptococcus taetradius四联消化链球菌d-b 04Q7DQ Porphyromonas卟啉单胞菌属JmCMFq B9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不解糖卟啉单胞菌{ KgA V Porphyromonas circumdentaria齿周卟啉单胞菌I -V,4BQ$ 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牙髓卟啉单胞菌#,tT`{u1q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牙龈卟啉单胞菌`<9>X 9 .+ Porphyromonas levii利氏卟啉单胞菌D [ +LU( Porphyromonas salivosa唾液卟啉单胞菌\ : ;M FG'Prevotella普氏菌属#Ha: O ,|Prevotella bivia二路普氏菌IQJ" B6U)Prevotella buccae颊普氏菌iTHw H {!Prevotella buccalis口颊普氏菌F'XQoZ* 1Prevotella corporis人体普氏菌~ YH?wd TPrevotella denticola栖牙普氏菌` O6#-<>Prevotella heparinolytica解肝素普氏菌 aEN`- `Prevotella intermedia中间普氏菌. HZd. *Prevotella loescheii洛氏普氏菌 S "!6]!~^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产黑普氏菌5e7YM@n gPrevotella nigrescens变黑普氏菌rMwa6ZO'm;Prevotella oralis口腔普氏菌& ZD@ -"@Prevotella oris口普氏菌[S'1OR$FQ\Prevotella oulorum龈炎普氏菌uq3pk3 )W9Prevotella veroralis真口普氏菌kx&JY9(&#Prevotella zoogleoformans动胶普氏菌L62'Amm l Propionibacterium丙酸杆菌属b d 1^Propionibacterium acnes疮疱丙酸杆菌eJ oM4 v Propionibacterium avidum贪婪丙酸杆菌 F? 6kkLS/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费氏丙酸杆菌Lip#uuuXXN Propionibacterium granulosum颗粒丙酸状菌"5N4 o f 8 Propionibacterium jensenii詹氏丙酸杆菌=%|` g Z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icum丙酸丙酸杆菌Onx6Fy]L Proteus变形杆菌属 -f|/ #1Proteus mirabilis奇异变形杆菌 \~#\ [r_Proteus vulgaris普通变形杆菌THwM',6Rothia罗氏菌属^\v] Lt dRothia dentocariosa龋齿罗氏菌a[ hF2/*Selenomonas新月形单胞菌属04U|F r cSelenomonas artemidis蛛形新月形单胞菌q.J6'v lj/Selenomonas dianae月神新月形单胞菌 \ >S .nWSelenomonas flueggei福氏新月形单胞菌D#<ypJ RSelenomonas infelix损伤新月形单胞菌U,2O o fLMSelenomonas noxia有害新月形单胞菌/ 6rjGc-Selenomonas sputigena生痰新月形单胞菌H s ) ]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Mh` ^ -*c?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fMlbJqStaphylococcus capitis头葡萄球菌 k Fl* I m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表皮葡萄球菌rv[BL. qVStaphylococcus saccharolyticus解糖葡萄球菌:(enaH n#~Staphylococcus salivarius唾液葡萄球菌( & m 1*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腐生葡萄球菌!}c D e12Staphylococcus schleiferi施氏葡萄球菌w' }s'gGEStomatoccus口腔球菌属 q" B d-?9Stomatoccus mucilaginosus粘滑口腔球菌M } jl \{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 o ,k#ft<Intermedius streptococci中间链球菌群 4 `~O x LStreptococcus anginosus咽峡炎链球菌NZ `6iK-V_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星群链球菌toF6 Z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中间链球菌W 9cvx soxMutans streptococci变形链球菌群XXw Ip- 'Streptococcus cricetus仓鼠链球菌 [ 9? ]|4Streptococcus downei汗毛链球菌?_p d#W=!Streptococcus ferus野鼠链球菌D vEI I'-hStreptococcus macacae猕猴链环菌2 1$ ^k 5Streptococcus mutans变形链球菌m$Tt y[0Streptococcus rattus大鼠链球菌>y+j !)\Streptococcus sobrinus远缘链球菌,[m4 + 6G5Oralis streptococci口腔链球菌群7({.k D6Streptococcus crista嵴链球菌y yR@kOGgaStreptococcus gordonii格登链球菌 +&A U&2AsStreptococcus mitis轻链球菌Vfw +m1sSStreptococcus oralis口腔链球菌 4 z|YfvqStreptococcus parasanguis副血链球菌b=SlStreptococcus sanguis血链球菌qm nCa&C9Pyogenic hemolytic streptococci化脓性溶血性链球菌群,@gDY9Q3r/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J! eV w\6Streptococcus pyogenes酿脓链球菌I(W ND / &Salivarius streptococci唾液链球菌群I|[a a-$G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唾液链球菌CtDS lJStreptococcus vestibularis前庭链球菌]*; + U6/?Treponemas密螺旋体属HNoh B4vtTreponemas denticola栖牙密螺旋体p| %Y \ !Treponemas maltophilum嗜麦芽糖密螺旋体A[':O*iBTreponemas medium中间密螺旋体zck |j hJ6Treponemas pallidum苍白密螺旋体 7-! N 5uRTreponemas pectinovorum食果胶密螺旋体l1_X5D ITreponemas phagedenis溃蚀齿密螺旋体kAk , :a;PTreponemas socranskii索氏密螺旋体 VZl vmNTreponemas scaliodontium曲齿密螺旋体. r*b+rc;]Treponemas vicentii文森密螺旋体s9G P DfZV eillonella韦荣菌属~ pdf 'V eillonella alcalescens产碱韦荣菌6k3l/ ~ RV eillonella atypica非典型韦荣菌GRV- 9s 9^Veillonella dispar殊异韦荣菌g S|xV eillonella parvula小韦荣菌$x Zk{ r KV eillonella ratti大鼠韦荣菌K+$c,1 wbVibrios弧菌属nG *6i cVibrios cholera霍乱弧菌q(p0# Mk,EVibrios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霍乱弧菌v!UWolinella沃廉菌属4K; j:ZJ"xWolinella succinogenes产琥珀酸沃廉菌+l/j6)O`(mFungi真菌 jR k q^}Candida念珠菌属*f#4S_ws`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1Dcar FCandida krusei克柔念珠菌+r !h * 4Candida pseudotropicalis伪热带念珠菌 "qm> z@KCandida stellatoidea类星形念珠菌QPcB_wU quCandida tropicalis热带念珠菌*&0Hz { |Cryptococcus隐球菌属a*[\edc HUCryptococcus neoformans新型隐球菌Q-d4T?5 vGYeasts酵母菌<"+C <[n.Virus病毒Wu&Di 8GhPademovirus腺病毒r ? I(me,cytomegalovirus(CMV)巨细胞病毒_MEv *Q@oEpstein-Barr virus(EBV)EB病毒cj<@~ [ uwherpes simplex virus(HSV)单纯疱疹病毒 iIw ea`herpesvirus疱疹病毒,AM-cwwT:u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Zy1{yKs_human papillomavirus人类乳头瘤病毒(FYJ ^ oinfluenze 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vNSf :5H$measles virus麻疹病毒 3@?YT ez#mumps virus流行性腮腺炎病毒Y7)@(7 G)\parainfluenza virus副流感病毒OF/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g+ d=I?Chlamydiae衣原体 Vb 9N~ vChlalmydia pneumoniae肺炎衣原体 8Jj0-4]Chlalmydia psittaci鹦鹉衣原体 k G$ 8 EMycoplasmas枝原体 9 n S!Mycoplasmas hominis人型枝原体 a[g|APZzMycoplasmas orale口腔枝原体 S5KYZ WMycoplasma pneumoniae肺炎枝原体rI+w1' ;C1Mycoplasma salivarium唾液枝原体 jsd ] 7CUreaplasma urealyticum解脲脲原体"nno)~) uRickettsia立克次体L_ K\i?Coxiella柯克斯体属\NRickettsia立克次体属.4F c ZJvy。
微生物拉丁名的字体格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而微生物的学名通常是使用拉丁文进行命名的。
这些拉丁名字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则和格式,以确保科学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正确地呈现微生物的拉丁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避免误解和混淆,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学科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在微生物的拉丁名字体格式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元素:属名、种名、品种名以及菌株名。
下面将对这些元素进行详细解析:1. 属名(Genus Name)属名是微生物学名中的第一个元素,表示微生物所属的属。
在拉丁名字体格式中,属名通常以大写字母开头,例如“Escherichia”、“Staphylococcus”等。
属名的选择通常基于微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因素,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的基本单位。
除了以上的关键元素外,微生物的拉丁名字体格式还可能涉及其他一些标记和符号,用于表示不同的分类、命名方式和含义。
对于某些特定的微生物,还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命名规则和命名约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应用。
第二篇示例:微生物的拉丁名是指微生物学中使用的一种命名规范,用来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这种拉丁名字体格式一般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使得科学家可以准确地标识和识别不同的微生物种类。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关于微生物拉丁名字体格式的一些基本知识。
微生物的拉丁名通常是由两个单词组成,其中第一个单词是属名(属名应大写),表示微生物所属的分类属,第二个单词是种名(种名应小写),表示微生物的具体种类或亚种。
两个单词之间用空格隔开,整个名字应该以斜体字体书写。
举个例子,大肠杆菌的拉丁名是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coli是种名,两者之间用空格隔开,且整体使用斜体字体。
拉丁名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附加的信息,比如生物学家的名字缩写、株系号等。
这些附加信息通常位于拉丁名之后,用空格或逗号隔开,且也使用斜体字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