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加味对湿阻证舌苔的影响(精)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古方|平胃散: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名方出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历史】约800年。
【主要成分】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姜枣)。
【整体药性】温燥。
【功能主治】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湿困脾胃,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典型征象】舌苔白,腻而厚。
伤食,嗳气有腐食气,泄泻。
【禁忌人群】孕妇不宜。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禁用。
平胃散,出自宋代皇家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其中非常精到的一个方子,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
平胃散组方简练、寓意明确,是历代医家常用的古代名方。
《删补名医方论》说:“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
”可见平胃散也是治脾的良方,临床应用当然会更为广泛。
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病攻邪的方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实际的用法用量服用才能起效,而且起效非常快。
如果两天内见效才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说明治疗的方向不对,需要停用。
还要配合姜枣来保护脾胃之气。
在服药的时候,还需要用几片生姜加几颗大枣,熬水冲服该药。
这个方子是不能用于保健的,所以没病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
脾胃若是湿气重,治理可用平胃散如果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就需要用药物来进行调理。
中医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很多祛湿的方子。
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当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位置的时侯,就可以根据病征来选用这些方子进行除湿,其中的平胃散,就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祛湿良方。
平胃散,顾名思义,主要就是用于去除脾胃中的湿气,它的组成是:苍术(以去粗皮的米泔浸二日)、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甘草(炒),各药用量比例为8:5:5:3。
将上述材料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碗,加入两片生姜、两枚干枣,一起煎至七分,拿去姜、枣,加一捻盐煮沸,饭前趁热空腹服下。
[漫谈平胃散]平胃散加减的36个方剂平胃散方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方为煮散,现代多改为汤剂煎服。
其药物组成及临床之常用量如下:苍术15克,姜厚朴、陈皮各9克,炙甘草3~6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本方主要用于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倦怠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症。
按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盛困脾,则脾不健运,气机阻滞,故见脘腹胀满,不断饮食;脾气不运,则胃气不降而上逆,故呕恶嗳气;湿性重浊,脾主肌肉,湿盛故体重倦怠,湿邪下注故便溏。
以上诸症的病理为湿滞脾胃,治需燥湿健脾,行气和胃之法,平胃散即为此而设。
方中重用苍术辛苦温燥,以燥湿强脾为君;厚朴苦温辛燥,散满消胀,兼能祛湿而为臣。
二药合用,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使气行湿去,则脾自运化。
陈皮理气和胃而化痰湿,以助脾运而为佐。
甘草和中气、调诸药而为使。
姜、枣调和脾胃而助中运以为引。
从本方的药味组合来看,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能化,对凡属脾胃湿滞所致的病变,均有良好的效果,所以清代费伯雄说:“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剂”。
但本方主要适用于脾胃湿滞的实证,以脘腹胀满,苔白厚腻为辨证要点。
脾胃虚弱,阴虚气滞者,不宜应用。
故吴昆说:“是主离心,唯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虚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在具体运用本方时,尚需依据病情进行加减。
如舌苔黄腻,口干苦而又不喜饮水者,为湿热并重,可加黄芩、黄连、栀子等,两清湿热;若兼积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可加大腹皮、枳壳、大黄等除胀行滞,下气通便;若湿盛兼有肢体酸重水肿者,可加五苓散、防风等利湿消肿。
本方在临床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动力弱或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表现为脘部胀满作痛属于脾胃湿滞者。
平胃散是治疗脾胃湿滞的基础方,后世许多健胃名方都是在本方的基础上扩展演变而来。
如:加藿香、半夏各9克,名“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
适用于脾胃湿滞,又感受寒邪或不正之气(瘴疫),表现为腹痛呕吐,寒热腹泻,舌苔白腻等症。
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湿秘
赛亚辉;吴欢云;付望;尚德师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4(36)3
【摘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便秘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尤其是现代人喜食肥甘厚味以及缺乏运动导致体内湿浊内蕴,出现排便不尽,大便黏腻的“湿秘”愈发突出。
通过参考历代医家关于“湿秘”的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提炼其病机为“湿阻气滞”,治疗以平胃散合四逆散“健脾祛湿,调畅气机”,经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并附验案1则加以论证。
【总页数】4页(P484-487)
【作者】赛亚辉;吴欢云;付望;尚德师
【作者单位】上海市亭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5
【相关文献】
1.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2.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3.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治疗胃痞病的经验总结
4.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
5.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平胃散一、古方简介【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炒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怠情嗜卧,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溃疡性结肠炎【案例】某男,37岁,于1995年4月20日初诊。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年,泻下质稀,黏液或脓血便,日4~5次,轻度下坠,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苔白腻,脉滑无力。
证属湿困脾胃,中焦虚寒,治以健脾化湿,温中升清。
药用:苍术、半夏、厚朴、熟附子(先煎)各6g,陈皮8g,炮干姜、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党参各9g,白术、黄芪各15g,地榆炭9g,甘草6g。
二诊:上方10剂,大便减至日2~3次,黏液脓血便皆失,他症亦减。
上方去炮干姜、榆炭,加乌药9g、干姜9g,共服30余剂而痊愈[刘兴山,等.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25]。
【按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的结肠炎,病程迁延,难以速愈。
该患者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渐至脾肾阳虚,而舌苔白腻为应用平胃散的主要依据,方以平胃散加半夏化湿健脾,而各药剂量从轻,防燥湿太过之弊,伍以四神丸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健脾温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以培土厚肠,地榆炭清理肠垢。
2.乳糜尿【案例】某女,4岁。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肚大青筋,每日零食度日,大便稀溏如渣,尿浊如米泔,每受凉感寒后上症尤重,断续年余不愈。
证属脾虚湿浊下注,治以健运脾阳,升清别浊。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云茯苓各6g,太子参、藿香各10g,砂仁、煨肉豆蔻、焦三仙各3g。
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食纳增进,泻止溲清,调治半月面色转荣。
继以原方10剂浓煎成膏分服,善后[吴承松..平胃散加减治疗九窍不和病证.浙江中医杂志,1988,4(12):546]。
平胃散治验三则平胃散治验三则平胃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为燥湿运脾之常用方。
对湿浊中阻脾胃,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尤为合适。
方中苍术燥湿运脾升脾气,厚朴行气化湿,陈皮理气安中降胃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治湿先顺气,气顺湿自消,治胃在运脾,脾运胃自健”之义,共奏脾升胃降,平运胃气,调中治安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恶心呕吐,嗳气吞酸,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怠惰嗜卧,体重肢痛,常多自利等症。
笔者临床运用平胃散较多,现摘病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食郁发热,高热惊搐黄某,男,8岁,小学生,2000年6月2日就诊。
患儿不规则发热(体温在38℃左右波动)、恶寒、食少三天多,曾服抗生素及退烧剂等。
服药后热退身凉,翌日,日晡时及夜晚又见发热同前。
病儿就诊时已发热3日(体温38℃左右),恶寒,头目昏眩,脘痞腹胀,胸膈痞闷,口腻,咳呕喘满,涕唾黏稠,大便秘结,烦啼不安,入暮惊搐频作,苔白腻,脉浮滑数,指纹青紫,已透气关。
舌苔厚腻微黄,脉滑带数。
证属湿浊中蕴,食积发热,热极生风,而至壮热惊搐。
小儿脾胃娇嫩,食郁而发热,治宜分解湿、热、食邪,使湿化食消,热邪自退。
治宜运脾和中,导滞清热。
药用苍术、厚朴各9g,陈皮、枳壳各6g,大黄、甘草3g。
服上方1剂后神烦稍减,呕吐亦缓,便通热退,食欲转佳。
继续服第2剂,得畅便一次,量甚多,之后面赤退,气粗平,酣然入睡,此后即不再痉搐而病愈。
二、饮食不香,夜不能寐张某,女,48岁,下岗工人,2001年2月1日初诊。
2月前因下岗心情不好,饮酒过量,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发作,先后服用丽珠得乐、法莫替丁及中药等均未见效。
之后出现夜不能寐,服安定等药仍不能入睡,甚或彻夜不寐,头昏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口淡无味,神疲无力,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腻,脉滑。
此为饮食所伤,脾胃升降失职,湿浊中阻,上扰神明,神不守舍而致不寐,治宜健脾化湿,和胃安神,以平胃散加炙远志10g、酸枣仁15g、石菖蒲15g,水煎服,每晚临睡前服1剂,连进3剂,呕恶止,腹胀除,饮食增,夜寐达8小时以上,后以保和丸调理一周,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平胃散加减】【组成用量】苍术12g,厚朴、陈皮各10g,甘草3g,大枣3枚。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以苍术苦温辛烈,具有运脾燥湿之力为主药,厚朴苦温,除湿宽胀,陈皮辛温,利气行痰,二味芳香化湿,醒脾调中为辅助药。
全方共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湿滞脾胃,脱腹胀满,纳呆便溏之病证。
本方具有健胃、驱风、解痉、消炎、抗溃疡、促进食欲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兼有肢体怠倦、舌苔白腻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传染性肝炎、肾炎、肝硬化腹水、冠心病、心律失常、失眠、百日咳、闭经、酒积、消化不良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脘腹胀满,口淡乏味,苔白厚腻、脉缓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慢性胃炎(湿浊中阻型)治宜醒脾化湿,理气和胃。
以本方加苏梗、藿香梗、白术、半夏各10g,茯苓15g,大腹皮12g,焦三仙、六一散各9g为主治方。
若恶心呕吐者,加枳实、竹茹各10g。
心烦、舌红、苔黄者,为湿浊化热,宜加茵陈15g,黄连6g。
嗳气胀满者,加香附、旋覆花(包)各10g。
2.干燥综合征(脾胃湿热型)治宜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以本方合二妙散化裁:生薏苡仁、夏枯草、川萆薢、土茯苓各12g,制川朴、藿香、佩兰、黄柏、广郁金各9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3.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湿困脾胃,气机不畅型)治宜燥湿健脾,宜畅气机。
以本方加薏苡仁30g,藿香、石菖蒲各15g,白术、醋玄胡索、赤芍各9g,苍术6g为主治方。
4.小儿腹泻(湿阻牌胃,升降失常型)治宜燥湿醒脾,和胃止泻。
以本方加焦三仙10g,石菖蒲9g,木香6g,黄芩5g为主治方。
5.面部感染(寒湿化热型)治宜温经、利湿、清热。
以本方加连翘、石葛蒲、牛蒡子各15g,竹叶、防风各9g为主治方。
6.小儿咳喘(痰湿阻肺,侵犯脾土型)治宜燥湿理脾,宜肺化痰。
以本方加白术、半夏、炙紫菀、炙冬花各6g,杏仁9g,麻黄3g 为主治方。
《平胃散》——并非为脾胃虚弱而设!别再瞎用了!《平胃散》,很多人觉得这个方子很简单,又都是健脾通肠的药,吃起来肯定没什么问题,而很多情况下,吃起来也确实可以达到增进饮食的效果。
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平胃散》,也是被滥用了的。
《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组成。
君药——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使药——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种记载道:“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反胃,并宜服。
”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钱,姜、枣煎。
有时感觉,《局方》把中药变为成药,写上这些乱七八糟的症状,让大家可以很方便的“对号入座”,真是开创了中药滥用的先河。
如此纷乱的症状,莫说普通百姓,就算神医再世,也要判断个四五六方可用药。
又怎是常人可以蒙的中呢。
所谓“平”胃散,一个平字,代表了脾胃不平,而胃气实,这个实,不是食物堵塞,所以不能用承气汤或者保和丸通降类的药物,而是气实,所以要用健运通气的药物,而不是补脾益胃的药物。
所以平胃散用的药物,都是香燥而偏温的。
以使痰气可以温散。
《医方考》: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
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
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浓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
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
是方也,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所以《平胃散》,并不是补脾胃的药,相反,还有泻的成分,所以脾胃虚弱的人,确实不适宜服用。
给大家公布一则治“齿痕舌”的看家方子,就四味药,化脾湿、行脾气,补脾阳。
准备中药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
这四味药,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我告诉你,这个配伍可不得了。
它是我们中医里头治疗脾湿大,齿痕舌的看家方子。
它叫做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
这个方子到底针对什么人呢?它有什么奥妙呢?我还是得给你讲个故事,你一看就知道了。
我以前有一个朋友,他的毛病就是口臭,爱反酸。
有一回,他就问我:“大夫啊,我口臭咋办”?他这个人,我很清楚,体重早就超标很多了,肚子挺大,我就问他,除了这个口臭,你应该有别的毛病吧?他说,确实有。
他有一点脂肪肝,平时吃完饭不久,就有想呕吐的感觉,胃胀,身体也不爱动弹。
我看了一下舌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而厚,脉象濡缓。
他把舌头伸出来之前,还特意跟我讲:“你看我这个舌头,边上全是牙印儿,是不是你们中医说的齿痕舌”?我说,确实如此。
我立刻嘱咐他,用前面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的配伍来调理。
一天熬一剂喝就行。
结果呢,他大概能用了一礼拜,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别说,这玩意儿真好使,我现在胃胀好了,也不恶心了,能吃下饭了”。
我仔细看,他的齿痕舌虽然轻了一些,但还是有。
我嘱咐,能吃饭也得少吃。
你的脾刚好不久,还得好好养着呢。
将来,可以不煎水,而是把它们放入茶杯里头,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
什么时候,舌象恢复正常了,胃胀、欲呕、口臭基本消失了,就停下来。
而且,该停的时候马上停,不要多用久用。
读者朋友,你看见没,我说的这个患者,就属于明显的湿滞脾胃之证。
这样人,用平胃散配伍是对的。
中医讲,我们的脾,喜燥恶湿。
湿邪,是脾的天敌。
脾有湿邪,运化不掉,则阳气不能上濡于舌,湿邪泛于舌体,于是舌体开始胖大,受到牙齿挤压以后出现齿痕。
湿浊浮于舌面,则舌苔厚腻。
湿邪尚未化热,所以不见舌红苔黄。
脾虚,则胃气不降。
所以这样的人就胃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恶心欲呕。
如果湿邪下注肠间,则容易便溏。
平胃散加味对湿阻证舌苔的影响
[ 11-05-12 16:50:00 ] 编辑:studa20
作者:刘德芳,郭明阳,刘太华,张俊,罗勇
【关键词】平胃散;舌苔;湿阻证
舌为脾胃之外候,舌苔乃胃气所生,病苔由胃气夹邪上蒸而成。
舌苔白厚腻多主湿浊、寒湿,湿浊、寒湿阻于中焦,脾运障碍,湿凝气阻,升降失调,出现胸闷脘痞纳呆、身重肢倦、舌苔白厚腻、脉象濡缓等一派湿阻中焦证候。
笔者临床中每遇此类患者,用平胃散加味运脾除湿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均系2002年12月-2006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00例。
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20~82岁,平均(35.45±11.25)岁。
1.2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有胸闷脘痞纳呆、身重肢倦、舌苔白厚腻、脉象濡缓等证候。
其中30例为感冒后起病,30例有长期饮酒史,20例淋雨后起病,20例为慢性胃炎起病,30例为冠心病起病,50例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起病,25例为更年期综合征起病,30例为肿瘤患者,20例为腰痛患者,25例为外伤和手术后纳差患者,10例为纤维肌痛综合征起病,另有10例原因不太确切。
病程及自觉症状持续1周以上。
1.3 舌苔计分标准[1]
苔厚分为无苔(0分)、少苔(1分)、薄苔(2分)、略厚(3分)、较厚(4分)、极厚(5分);苔色分为白色(1分)、淡黄(2分)、黄(3分)、深黄(4分)、焦黄(5分)、黑色(6分)。
所选病例皆为苔厚为3~5分,苔色为1~3分。
1.4 药物及方法
以平胃散为主方(苍术15 g,厚朴18 g,陈皮10 g,生甘草6 g)随证加味。
热重、舌苔干燥明显者加黄芩、焦栀子;痰多不寐者加胆南星、法半夏;纳呆明显者加茯苓、生薏苡仁;咳喘、痰多明显者加三子养亲汤;身痛明显者加秦艽、威灵仙、羌活或(及)独活;胸闷甚者加枳壳、柴胡、赤芍;舌苔厚腻甚者加杏仁、白豆蔻、薏苡仁、茯苓。
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用,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停服西药制剂。
1.5 评定标准
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缓解,舌苔退尽(苔厚0~1分,苔色1分)为治愈;腻苔基本退尽(苔厚1~2分,苔色1~2分),自觉症状减轻者为好转;服3个疗程以上,自觉症状及舌苔无明显变化者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应用SPSS10.0版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