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北、苏中划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的划分指标。
(区域认知)3.结合当地实际,掌握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区域类型。
(地理实践力)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2.基本特性(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易误点拨] “区域”和“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但“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和工业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等;而“区域”是泛指,且范围有大有小。
1.区域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多重指标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2.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概念自然区域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行政区域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经济区域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文化区域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
() 2.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 4.深圳经济特区属于功能区。
() 5.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区域中主要按照自然地理指标划分的是() A.东北平原B.黑龙江省C.俄罗斯D.沪宁杭工业区提示: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3.划分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判断1.甘肃省的干湿区域是按照降水量多少划分的。
( × )2.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界线是明确的。
( × )3.区域空间尺度越小,表达的区域特征越详细。
( √ )二、区域的类型判断1.干湿区域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 √ )2.文化区的划分指标是文字。
( ×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
( √ )4.凡是有山川河流阻隔的区域,都会形成方言。
( ×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联系,使区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判断1.青藏高原海拔高,导致太阳辐射强,是区域整体性的表现。
( √ )2.区域内部是不存在差异性的。
( × )3.区域存在开放性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 √ )探究点一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下图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划分图”。
1.说出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答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分析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案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案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
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干湿区都不具备的。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2006年版)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三月总则第1条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资产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全省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制定本建设用地指标。
第2条本建设用地指标是编审新建(含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审批项目用地,核定其建设用地规模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过程中,设定项目用地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3条全省各类新建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可以利用荒地、劣地的,尽量少占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和设施,尽量减少新增用地面积。
第4条全省各类项目的建设,应有利用于区域统筹、地区协作,有利用于城乡建设,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行业发展需要,扩大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范围,综合确定经济合理的建设规模。
第5条全省各类新建(含改建、扩建)项目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建设模式,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减少用地规模。
第6条分期建设的项目,应远近结合,统筹规划,统一申请,分期供地。
近期建设用地应合理集中,远期建设发展用地应预留在项目区外。
第7条各类项目的建设,应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设、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切实做到科学、合理、节约用地。
第8条本建设用地指标在执行过程中,若国家出台更为严格的用地标准,则参照严格标准执行。
说明第1条本建设用地指标适用于全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公用设施项目、公共建筑项目、居住建筑项目、特殊用地项目和其他建设用地项目(不包括商业、商品住宅、金融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建设项目)。
第2条本建设用地指标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发[2001]255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设部(90)建标字第322号)的分类系统,对全省主要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公用设施项目、公共建筑项目、居住建筑项目、特殊用地项目、其他建设用地项目进行归纳,建立了定额指标和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指标框架。
江苏地方文化研究热点之三:江苏文化的分区与影响文化分区的因素三分法观点:江苏地域文化大致可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文化区。
苏南主要是吴越文化,苏中主要为江淮文化(南京、镇江地理上虽处江南,但主体文化还是隶属于江淮文化),苏北徐州、连云港地区深受齐鲁文化影响。
四分法观点:江苏地域文化可分为四大文化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区、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区、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区和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文化。
对于地处于几个主文化区交界处,同时自身又有一定文化积淀的城市,可视为亚文化区。
亚文化区与主文化区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江苏省内镇江、南通、淮安、盐城等城市可视为亚文化区中心城市。
镇江处于金陵文化、吴文化、维扬文化结合部,地理政治上与南京有悠久渊源,市区饮食、方言文化则与扬州较接近,部分郊县方言属于吴方言;南通受吴文化、淮扬文化和海派文化影响;淮安处于楚汉文化与维扬文化结合部,地处南北分界;盐城成陆较迟,离各个主文化区较远,维扬文化与海盐文化对其均有影响。
一个文化区域内,离中心城市较远且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城市可视为亚中心,如连云港可视为楚汉文化的亚中心。
另外,离主文化区中心城市不远,但拥有强势经济文化的城市也可视为亚中心,如苏南的无锡市。
五分法观点:在四大文化区基础上,可再加“苏东海洋文化”,这样江苏地域文化由五大文化区构成。
但也有学者对“苏东海洋文化”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历史上“苏东海洋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色并不鲜明,海上交通贸易也不甚发达,所谓的“苏东海洋文化”说不能成立。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江苏东部海岸线较长,文化底蕴不如运河文化发达,经济发展不如沿江地区,沿海“海盐文化”在历史更具特色,可将“苏东海洋文化”改为“苏东海盐文化”。
但是这样,在逻辑上与其他区域文化存在矛盾,因为海盐文化属专项文化,它属于地域文化一部分。
还有学者认为:影响江苏地域文化分区的主要因素有七大因素:1、江苏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文明,江苏处于各种文化过渡区,淮南受长江文明影响,淮北徐州等地受黄河文明影响。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江苏省行政区划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国的一个东部沿海省份,自古以来便是繁荣富庶之地。
江苏省行政区划是由多个地级市和县级市组成,它们分别是:江苏省共有13个地级市,包括: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
江苏省共有22个县级市,包括:江阴市、宜兴市、邳州市、新沂市、溧阳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高邮市、仪征市、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靖江市和兴化市。
江苏省共有55个县,包括:海安县、如东县、赣榆县、泗洪县等。
江苏省的行政区划是历经多次调整和优化后形成的。
这些地级市和县级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的行政区划也充分体现了地域分布的均衡性和经济发展的合理性。
江苏省的行政区划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江苏省将继续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行政区域划分为地级市、县、区、镇、乡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江苏省的行政区划代码为。
在江苏省的行政区划中,地级市包括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13个市。
每个市下辖若干个县或区,例如南京市下辖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等。
县的行政区划代码一般为6位数字,而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一般为7位数字。
例如,南京市玄武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
除了地级市、县、区之外,江苏省还有一些其他的行政区划,例如镇和乡。
镇和乡的行政区划代码一般为9位数字。
例如,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的行政区划代码为。
江苏省的行政区划代码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进行编制的,对于了解江苏省的行政区划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1.了解区域的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
(综合思维)2.实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与方法。
(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正确认识不同区域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
(区域认知)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图表点拨]教材第5页图1-1-2,该图展示出:(1)我国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西部主要为干旱和半干旱区;(3)干湿地区的界线与年等降水量线并不完全一致。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定量评价作者:尚正永王聿涛卢晓旭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地级市作为评价单元,构建了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与原理建立了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提出了缩小教育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江苏省教育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定量评价;江苏省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13-05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由南到北呈现非常明显的梯度状态,相应地,江苏教育的发展也呈由南到北非常明显的梯度状态。
近年来,尽管江苏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目前,江苏省已经进入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阶段,江苏教育也将进入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进行战略转变的阶段,迫切需要对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定量地评价了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客观、真实地分析了江苏省教育发展的区际差异及区内差异,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教育发展对策,希望能为江苏省教育发展均衡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一、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1.研究区域概况江苏省共辖13个地级市,由南至北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
苏南由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五市组成,人口2200多万,面积约28000km2;苏中由南通、扬州、泰州三市组成,人口1700多万,面积约20400km2;苏北由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五市组成,人口3200多万,面积约52000km2,占江苏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江苏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最为直观地表现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上。
2.评价指标选取要客观全面评价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根据定量分析的需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的原则,本文选取10个指标来构建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以反映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江苏统计年鉴》。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为何被戏称是“散装的”?“⼗三太保”为何个个都是巨头?有⼈的地⽅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就有歧视地图。
⼤中国五千年,歧视地图数不胜数,但是,有⼼⼈会发现“喷⼦”界有⼀股清流,那就是江苏。
话说,苏南苏北的“battle”由来已久,苏南看不起苏北,认为苏北是穷乡僻壤,苏北说苏南全是暴发户。
如果你真的认为江苏的“内⽃”仅仅是苏南苏北之争,那就太天真了。
苏南集团分为苏州、⽆锡、常州,简称苏锡常,对,你没看错,苏南集团不带南京和镇江玩。
南京夫⼦庙南京是省会,GDP却常年被苏州压⼀头,于是,苏锡常叫嚣着南京应该改名为徽京,要把它卖给安徽。
⽼⼤哥都要被卖,镇江⼩弟怎么做⼼⾥当然清楚,⼀边积极加⼊苏南集团,连考试都来个“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然⽽转⾝却⼜握着南京⽼⼤哥的⼿说:“宁(南京)镇⾎浓于⽔,从⾐冠南渡开始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宁镇⼀体化。
”那么苏南集团呢?和谐吗?⼀点也不!苏南集团的执⽜⽿苏州,打⼼眼⾥看不起⽆锡、常州,对于苏州来说,⽆锡酱排⾻⼀般般,常州萝⼘⼲太费⽛,常州⼈太嗲,⽆锡⼈太腻。
那么处于鄙视链底端的苏北集团?嗯,这么说有点不合适,应该是苏中集团和苏北集团。
苏中集团主要成员是南通、扬州和泰州,他们恨不得再来⼀条长江把他们和苏北五虎那群“蛮⼦”区分开来。
南通抱住上海的⼤腿,想着GDP碾压扬泰,放⾔:长江以北,南通最美。
扬泰瞥了眼南通:⽐地盘⼉不?其中扬州还扮演着镇江的⾓⾊,⼀边说着 “不分家” ,⼀边搞着“ 宁扬镇⼀体化”。
苏中集团内部⼀团糟,苏北五虎也不例外。
徐州彭祖楼苏北五虎的⽼⼤徐州当然也“看不起”其余四虎,宿迁你除了洋河和强东还有嘛玩意⼉?淮安你除了茶馓和钦⼯⾁圆还有啥?盐城你除了盐还有啥?更何况现在还不产盐了。
连云港除了⽔晶和花果⼭还有没有其他的?其余四虎:你除了有暖⽓还有什么?就这样,江苏⼗三太保分为苏南、宁镇、苏中、苏北四个集团,“苏⼤强”也叫“江苏联邦”简称“苏联” ,虽然彼此争⽃不断,但除了南京外,都⼼照不宣的是:挤掉南京,我当⽼⼤!那些⾦⼽铁马的岁⽉从古⾄今就没有空⽳来风的说法,百因必有果就是这个道理, “⼗三太保”的来头还得从华夏⼤地遍体鳞伤说起,那时暴秦的统治刚刚被推翻,新的⽃争就被“吹”上了三尺红台,⾝为淮安⼈的韩信,帮着徐州⼈刘邦打宿迁⼈项⽻,这就埋下了内⽃的伏笔。
江苏人口地域分布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分析1前言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从整个中国来看,人口地域分布是以“胡焕庸线”即“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大,西南半壁人口面密度小。
人口分布的趋势明显的趋向于沿海低地平原,并且海拔越高,人口越稀疏,距海距离越大,人口越稀疏。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心, 与上海市共扼长江入海之门户。
东濒黄海, 西连安徽, 北与山东相接, 东南与上海和浙江毗邻, 全省国土面积为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 , 2010 年底人口总数为万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 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 这种较大的南北差异造成了人口分布的南北差异。
因此,我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年至2010年人口密度数据,对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
因人口密度指标提供的是一个平均值,对江苏省而言,以13个地级市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所以该指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地理意义。
同时,这个研究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化及特征,并依此研究成果可进一步分析城市化进程、预测就业需求和消费需求等,进而指导相关部门进行人口空间规划。
2 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现状图1 2010年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人口地域分布不均匀,按照地区分布来看,人口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地区来说总体比较低。
苏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并以无锡市为圆心,形成一个都市圈。
另外,南京市人口密度也比较高。
苏中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南通市,其次是泰州市,扬州市人口密度最低。
淮河是粗分如果是细分的话
苏北——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南——镇江、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单列。
自从上世纪90年带中期宿迁单独建市后,以上是标准的分法。
宿迁单独建市前的分法:苏北——徐州、连云港、淮阴(前几年才改成的淮安)、扬州;苏中——泰州、南通、镇江;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单列。
这其中最特殊的是徐州市,徐州从古时一直到解放前从来没有从属于任何一个省,而一直是自己作为直辖城市或省会城市管辖着数个城市(各时期叫法不同),解放后,才相继属于山东和江苏的•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苏南”、“苏北”命名的权威行政区划单位,也是现代人“苏南”和“苏北”概念的源头和基本认知点。
从这个角度放到现在来看,苏南的范围应该为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四市以及他们所辖的县和代管的县级市,苏北的范围应该为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八市以及他们所辖的县和代管的县级市,南京是个例外,不属于任何一家,这种观点也是目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江苏的基本认识。
“江苏”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
中国人来说都停留在一种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状态,也就是以苏南的文化特征为主,不少人江苏和浙江也分得不是很清楚,对于江苏还有像徐州、淮安等地的汉文化、江淮文化并不是太熟悉。
对于江苏的划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长江为界的,江南即苏南,江北即苏北,这和人们对中国的划分也基本一致。
虽然严格从地理和气候上说秦岭、淮河一线才是大致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长江就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苏南”即“苏锡常”而没有镇江,这是因为在80年代开始苏锡常三
市所创造的经济上的“苏南模式”而形成的概念(有一种观点认为南通曾经属于苏南版快,也是错
误的,尽管南通和苏锡常三市也在一起被称做“四小虎”,但那时候并没有什么“苏南版快”的概念),这种概念在江苏以及附近一带还是有较强的市场的,不过放到全国范围来看,就没有太多的人清楚了。
毕竟除了苏州以外,无锡、常州包括镇江在全国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很多人虽然知道这几
个城市的名字,但真正了解就很少了,更谈不上什么“苏锡常”这样的概念。
也许你听过“苏锡常”
这个名词,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含义。
再加上镇江市区的口音不是苏锡常地区所说的吴方言,也被苏锡常人有点人为地划开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依据基本上是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南京和镇江在“九五”期间还属于苏中,由于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十五”期间被划为苏南。
不过这种划分明显是一种政府行为,不要说外省人,就连很多江苏人本身都不清楚,在民间是得不到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尤其是“苏中”这个名词,除了出现在政府公文和党报文章上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
最近扬州、南通等市都提出要加快发展积极融入“苏南版块”,其实这只是经济上的一种政府概念,不要说现在的“苏中”,即使真的融入了所谓的“苏南版块”,也不会得到民间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当然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到“苏中”,历史上还曾经有“苏中七战七捷”的时间,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完全从地理位置上使用的名词,和现在的“苏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苏中”这个名词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市场。
上海和苏锡常一带人还有一种对于江北地区的歧视叫法:“江北人”,虽然现在相对过去已经有所好转,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类似想法的(这当然是不好的,不过现实也不容回避)。
“江北人”的叫法其实也是一种江南地区的人对于苏南苏北一种潜意识的划分,尽管从纬度上说,如果严格用纬度把江苏一分为二南和北,扬州、泰州和南通都应该是“苏南”,但是由于长江的阻隔,这些地区的人还是被认为是“苏北人”,在这里“苏北人”和“江北人”的意义其实是一样的,况且也不可能这样去分。
再从南京的角度上看,南京人在平常是没有“江北人”这种叫法的,南京人一般称呼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区就笼统称为“苏北”,这和全国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综上所述,如果尊重全国绝大多数人的角度,江苏的划分还是和新中国建省时差不多,苏南:苏州、无锡、常州;苏北: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