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总复习:语文试题答题要点-新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7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第I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迸发(bèng)不掘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
B. 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C. 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D. 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产跟他嘻嘻哈俣,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 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 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 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 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 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 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⑤无需人为干预A.②①⑤④③B.②④①③⑤C.⑤④③②①D.⑤④①③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全国新人教200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第三册知识梳理【语言基础知识整理】一. 常见常用字音分辨。
1.多音字的分辨。
纤纤绳(qiàn) 偻佝偻(lóu) 著著衣(zhuó)纤细(xiān)伛偻(lǚ) 著名(zhù)当门当户对(dàng) 娜袅娜(nuó) 落落后(luò)当哭(dāng)安娜(nà) 落枕(lào)幛一幛楼(zhùang) 观大观圆(guān)偏便当(biàn) 石幛(chuáng) 道观(guàn) 便宜(pián)漂(piāo)鲜数见不鲜(xiān)行行伍(háng)漂亮(piào) 鲜见(xiǎn) 行走(xíng)二. 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
隧 (隧洞) 萧 (萧条) 惘(迷惘)猝 (猝然)燧 (钻燧取火) 萧 (笙箫) 罔 (欺罔) 淬 (淬火) .遂 (毛遂)邃 (深邃)溶 (溶解) 嘶 (嘶哑) 缥 (缥缈) 廓 (轮廓)熔 (熔炼) 厮 (厮杀) 飘 (飘渺) 廊 (长廊)撕 (撕毁)澌 (澌灭)沌(混沌) 悠(悠闲) 折(折腾)炖 (炖肉) 悠 (悠忽) 拆 (拆卸)钝 (刀钝) 攸 (生死攸关) 柝(击柝)聘 (聘请) 溯(回溯)漫 (漫谈)骋(驰骋) 搠(搠到)谩(谩骂)筹(筹措)溢(溢美)畴(平畴)谥 (谥号) .缢(自缢)祥(发祥)惶(惊惶)琐(琐屑)挚(恳挚)祥(瑞祥)遑(遑论)锁(锁国)贽(贽见)繁(繁杂)谛(真谛)靡(靡费)孽(罪孽)烦(厌烦)缔(缔造)糜(糜烂)蘖(萌蘖)磕(磕碰)纂(编纂)粹(国粹)裨(裨补)溘(溘然)篡(篡夺)碎(粉碎)俾(俾使)拥(蜂拥)姣(姣好)儒(儒学)踊(踊跃) 皎(皎洁)糯(糯米)三.词语辨析1.暴发•爆发两个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
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答题技术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答题技巧文言文一直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答题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介绍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答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审题准确,理解文意在阅读文言文题目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并理解文意。
理解文意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只有准确理解了文意,才能回答正确。
以2008年高考文言文真题为例,题目如下:【题目】引用这首诗,最能为叙述者表达什么信念?(2分)这个题目要求考生根据一个诗句引用的背景,理解叙述者的信念。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文言文的内容,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才能正确回答。
二、分析词语及句子结构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通常会较现代汉语复杂。
考生需要具备分析和理解文言文词语及句子结构的能力。
在解析句子时,可以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
举个例子,下面是2008年高考文言文真题的一道题目:【题目】“奈何咸阳洛阳!”描述儿女之情。
请选出最能表达儿子令父亲感动的一句。
(2分)在这个题目中,考生需要理解“奈何咸阳洛阳!”这句话所表达的儿女之情,然后选择最能表达儿子令父亲感动的一句。
首先,考生可以分析“奈何”、“咸阳”、“洛阳”等词语的意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儿女之情的含义,最后进行答题。
三、运用常识和上下文推理文言文中常常会有一些典故和典型场景,考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常识和上下文推理,更好地理解文意。
运用常识和上下文推理可以帮助考生解决一些难题。
以2008年高考文言文真题为例,题目如下:【题目】《离骚》描写有关什么事情?(2分)在这个题目中,考生需要根据对《离骚》的理解,以及对文言文背景的了解,得出《离骚》描写的是什么事情。
通过运用常识和上下文推理,考生可以较准确地回答这个题目。
四、背诵和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目提高文言文答题能力,背诵和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背诵和模仿,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一、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眷顾 伺.候(c ì) 怯.生生(qu è) 不揣.冒昧(chu ǎi ) B .糅合 愠.色(y ùn ) 闹别.扭(bi è) 闭目塞.听(s è) C .遴选 舛.误(chu ǎn ) 煞.风景(sh ā) 飞扬跋扈.(h ù) D .做梗 咋.舌(z é) 处.方药(ch ǔ) 唧唧喳.喳(ch ā)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的四步,即: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B .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C .“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D .德国联邦司法部长表示:“连接德国和中国的不仅是经济合作,政治、文化方面我们在不断靠近。
‘德中法制对话’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
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 .感受 依托 未免 B .感触 依附 未免 C .感触 依托 不免 D .感受 依附 不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 .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全国卷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细则)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细则)一、(12分,每小题3分)1C2B3A4B二、(9分,每小题3分)5B6A7C三、(9分,每小题3分)8A9B10D四、(23分)11(10分)(1)(6分)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译出大意给3分;“日”“哺”“莫”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补充细则】日:天天、每天、每日,经常(х)时间名词作状语。
莫:不,没有哪种方法,没有哪种办法,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比…更好的。
每小句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第二字,第二“兄”字两处,每译对一处1分。
【补充细则】君:把他当成国君(对待),像国君一样对待。
兄:把他当成兄长(对待),像兄长一样对待。
总原则:关键词语和大意翻译不重复扣分。
(扣除关键词,句意对给分。
)12(8分)(1)(3分)“拳”和“退”。
用“他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答出“拳”和“退”的,给1分;能作出分析的,给2分;如找出其他的字,如“明”、“阔”的,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①答出“拳”“退”1分,正确分析2分;“明”“阔”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②每个字的分析,修饰语:传神、具体、形象,宾语:姿态、形态、样子等。
③只有一个字的分析,中无修饰语,不扣分,两字都无修饰语扣1分。
④对两字好处分析不太准确,而又答出最后一句的,不扣分。
⑤没有对两字好处的具体分析,而只有最后一句的,给1分。
⑥如考生选明、阔,用明字衬托出月光明亮的沙滩上,白鹭蜷缩的状态,用“阔”字,表现出飞鸿在这辽阔云天自由飞翔的情景。
⑦如选中一句中两字,即使分析正确,也扣1分。
(2)(5分)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I)(供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使用)详细解答(311261)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曾良策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迸.发(bâng)不屈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â)【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多音字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A项中“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áo”,B项中“女娲”的“娲”应读“wā”,C项中“恫吓”的“吓”应读“hâ”,D项几个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2008高考语用题答题策略高考语文中,语言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大开放性,所选语料新鲜,时效性强,被称为“高考试验田”。
针对这一考题进行的专题复习,将持续两周左右的时间。
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作为必考内容之一的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包括识记与表达应用,总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更加明确了语言表达应用试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综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题型的考查比较灵活,需要考生有较强驾驭文字的能力。
高考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的运用。
语言表达在外延上包括《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表达技能。
这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也是最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类常见句式变换:常用的句式变换方式有:主动变被动、肯定变否定、陈述句变反问句等等。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宾语+被+主语+谓语;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肯定句变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反问语气+否定词+句号变问号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句号变问号4、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句子结构形式、改变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
变式句有两类:一是单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二是倒置句,即把原来的关系、位置颠倒一下。
如“请给我买一本精装的字典”是常式句,变式句应为“请你给我买一本字典,精装的”。
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重点在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是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该年份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题重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重点文言文翻译题是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重以下几个重点:1.正确理解原文意思:仔细阅读文言文材料,理解每个句子和词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一些古代用法和句式结构。
2.熟练运用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对于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法的掌握。
同时,要注意翻译时的语序和用词准确性,避免产生歧义。
3.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意译或改写。
二、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重点文言文阅读题是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题型。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1.把握文本主旨:通读文言文材料,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思想。
可以通过阅读首尾段、观察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和字句来找到文章的中心。
2.认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价值观念。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题目。
3.分析文本结构:注意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修辞效果。
可以通过分析段落、句子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文本的内在逻辑。
4.归纳总结意义:通过对文言文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要素,从而回答相关问题。
三、文言文写作题的解题重点文言文写作题是考察学生运用古代文言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1.准确把握题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所给题目的主题和要求。
确保自己明确理解并正确回答问题。
2.扩展联想素材:写作时可以根据所给题目,在脑海中扩展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古代人物形象等素材,以提供充分的写作材料。
2008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识点复习2008年的高考语文选择题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常识点,本文将对这些常识点进行复习总结,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语文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
在2008年的高考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被广泛考查。
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比如,2008年高考中的一道选择题如下:"他的眼睛像两颗放射出光芒的黑宝石"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C.夸张D.并列正确答案是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某人的眼眸。
二、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008年高考中的选择题中,涉及了不少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的题目。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经典诗文的内容、意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
例如,下面这道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是出自哪位唐代诗人之手?A.杜甫B.李白C.王之涣D.王安石正确答案是B,这句诗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三、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一直是许多考生的难点。
2008年的高考中,也有不少文言文题目需要考生进行解答。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见词汇,并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
例如,下面这道题:"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句诗中的"穷"字意指:A.穷尽B.窄C.久D.如梭正确答案是B,这句诗是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四、现代文阅读与理解除了古诗文和文言文之外,现代文的阅读与理解也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短文或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观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下面这道题:下面哪个选项最能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A.人人都应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B.环保意识在当代已经日益增强。
C.环境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
D.我们应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环保行动。
正确答案是A,这道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的整体内容中抓住中心思想。
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新方法我国的高考,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和考取大学的重要标准,对于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其中,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的难点和痛点。
如何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题,成为了每个考生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
1. 仔细审题,了解题意在面对文言文考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和理解题目,确保自己准确地把握到题目的要求和意图。
应注意到2008年高考文言文题目中,大多是针对某篇文章中的某段落或某句话提出问题的。
因此,我们需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在逻辑,明确考察的重点。
2. 瞄准关键词,分析文句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较为复杂,包含上下句关系、词语搭配等。
因此,在解答题目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分析它们的结构和语义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表达意图。
3. 解读典故和难词在阅读题目和文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典故和难词。
对于这些生字和陌生典故,我们可以在解题前备好参考工具,如字典和词典,以便及时查阅并理解含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判断典故的用意。
4. 分析背景和内涵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往往紧紧联系着作者和时代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可以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作者和背景进行基本的了解和推测。
通过分析作者的身份、历史事件背景和时代思潮,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意图,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5. 运用归纳总结法在解答较长篇幅的文言文考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取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然后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快地整理出文言文的主线思路和中心论点。
通过以上五个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
当然,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除了方法的运用,还需要平时在课堂和做题中的积累和训练。
2009年高三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6)语句辨析――简明、连贯、得体与清晰[考点讲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近年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D级,占3~6分。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考题,在试题中多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主观题将在下面重点讲解训练)。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语句的衔接、句序的排列、词语的排列、用语的场合、对象等。
考查的点相当广泛,词、短语、句子都有所涉及,同时也考查语法、语意、语境、材料组织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
辨别句子是否简明,要注意两点:一是推敲语句,看有无冗余信息、多余词语;二是看有无歧义,是否费解。
辨别语句是否连贯,要注意以下三点:1、理解句意。
在一个语段中,要看句与句的现有关系是否成立,怎样调整才更加顺畅;2、话题必须一致,否则主语变换多,句子便不连贯;3、要注意分析语言的表达特点,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然后考虑衔接问题。
辨别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可从语言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审视。
[典型试题]例题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剖析此题考查句式的上下文衔接与内容排列能力。
答案为A。
这道题的组合形式有新意,一是把三个句子分成三组,二是三个句子如何排列。
第一组“这儿”与“那儿”,可以通过第一句话“去年夏天”来判断,“那儿”比较好,作者是站在今天想过去的事。
第二组与第三组就要看后文的照应了。
后文是“江岸后”,那么前文选“江面上”比较好,都以“江”为主要话题。
那么③④句选哪一句呢?选第③句比较好,有文采,给人以想象力,恰好句尾的补语“在钱塘江边”与“江面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这样就选②③⑥句。
例题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2000年全国卷第6题)剖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能力,答案为A。
首先从第一句看,表达的观点是承认“少读”的作用,所以全段文字就围绕“少读”展开。
另外,在文中有些提示,也为正确选择奠定了基础。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就是强调“思考”,即少读且思考,由此选②句。
“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说明看的虽多,但收获甚微,正与“多读而不求甚解”吻合。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强调装门面,但⑤⑥句选择有一定难度,“许多人读书”与“许多读书人”区别很大,“读书人”是不会装门面的,否则不能叫“读书人”,所以选⑤句。
例题3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后的语句,与上下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采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01年全国卷第6题)剖析些题重点考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句子的衔接方面的能力,答案为D。
本题中要求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不仅要考查语意的连贯,还要注意音节是否和谐。
题中的(1)句,“每逢”为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
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
所以第(1)句应该选②,这样A,B两项就可以排除了。
(2)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④,韵脚字母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
选③显然没有选④更好。
这样,C项又可以排除了。
只有D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题4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
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A、④①②③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2002年北京卷第6题)剖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连贯,答案为B。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序”,①和③的句子基本相同,①应在前,③明显要比①的程度深。
②④从句式看应放在一起,②的程度较④深。
例题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2003年全国卷第6题)剖析此题正确答案为B。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
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
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
此外,传统新闻标题要求使用标准语言,一般不使用口语,但是新闻标题近些年来形式更为自由,口语也大量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此题题型较新,但是此题只在歧义上做文章,和传统改病句有很大相似之处,忽视新闻标题的其他特点,这是本题的一大遗憾。
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要保留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失败,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相对围观者表示不满。
[课堂精练]1、下列句子能围绕中心行文,做到语言连贯的一项是()A、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他就像一艘在大海中盲目航行的船,随时会触礁翻沉被恶浪吞噬,也会像一片随波逐流的叶子,在生活的海洋里乏味地浮东荡西,无所适从。
B、学生是从各项训练中,从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的。
学生对任何功课都要严肃认真。
世界观虽被认为是德育,但是决不会凭空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必得通过跟德育密切相关的智育和体育。
C、做学问必须持之以恒。
譬如我们练字,开头觉得每天都有进步,及至到了一定时间却反而觉得停滞起来。
做任何事业都是如此。
这是最紧要的关头,如果坚持下来,就会豁然开朗,达到另一境地。
如果动摇起来,放弃了,就没有不失败的。
D、生命和时间紧密相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便丧失了意义。
珍惜时间要从今天做起,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就是延长了生命。
2、下列一段话中划线处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不是所有的欢笑都表达高兴,就像。
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表达欢迎,就像。
A、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
B、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不是所有的誓言都表达真诚。
D、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还得知,作为一条大气通道,使热带在这一地区向北推移了至少六个纬度,并为雅鲁藏布江各地奉送了夏天温暖湿润的雨季。
A、印度洋的暖温气流由大峡谷引领北上B、由大峡谷引领北上的印度洋暖温气流C、大峡谷引领着印度洋的暖温气流北上D、被大峡谷引领的印度洋暖温气流北上4、下面文字横线上应填入的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每天再忙也要支持读书,哪怕读几页也好,,这一定能在深层次上提高每在具体阅读的效率。
A、把阅读当作每天必需的生活内容B、让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C、把阅读当作同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D、使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5、填入下面横线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思路就不广。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
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A、第一遍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二遍就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三遍可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B、第一遍可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就囫囵吞枣,这叫享受。
C、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D、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三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
[课外巩固]1、下面五句话中,有一句与其他四句所说的中心意思无关,删去该句后,上下文语言才清晰、连贯,这个句子是()①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
②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③思维科学是在我们致力认识、寻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④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概括的发展历程。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的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铜像到民主广场。
或者说,北大人的校园观念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校园的精魂。
A、既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存在。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抽象又具体。
B、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抽象又具体。
C、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
D、既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