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六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吕氏春秋察传一、书名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吕氏春秋》篇目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子部·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吕不韦著世和经典教育·经史子集目录卷一 孟春纪 (1)本生 (2)重已 (3)贵公 (4)去私 (5)卷二 仲春纪 (7)贵生 (8)情欲 (9)当染 (11)功名 (12)卷三 季春纪 (14)尽数 (15)先已 (16)论人 (17)圆道 (19)卷四 孟夏纪 (21)劝学 (22)尊师 (23)诬徒 (24)用众 (26)卷五 仲夏纪 (28)子部·吕氏春秋大乐 (29)侈乐 (30)适音 (31)古乐 (32)卷六 季夏纪 (35)音律 (36)音初 (37)制乐 (38)明理 (39)卷七 孟秋纪 (42)荡兵 (43)振乱 (44)禁塞 (45)怀宠 (46)卷八 仲秋纪 (48)论威 (49)简选 (50)决胜 (51)爱士 (52)卷九 季秋纪 (54)顺民 (55)知士 (56)审己 (57)精通 (59)卷十 孟冬纪 (61)节丧 (62)安死 (63)异宝 (65)异用 (66)卷十一 仲冬纪 (68)至忠 (69)忠廉 (70)当务 (72)长见 (73)卷十二 季冬纪 (75)士节 (76)介立 (77)诚廉 (78)不侵 (79)卷十三 有始 (81)应同 (82)去尤 (84)听言 (85)谨听 (86)务本 (87)谕大 (88)卷一 孟春纪孟春纪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其日甲乙。
其帝太暤。
其神句芒。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簇。
其数八。
其味酸。
其臭进。
其祀户。
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虫始报。
鱼上冰。
獭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俟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俞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一、自然之道。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
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
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去私》)二、博采众长《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
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
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吕氏春秋去私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篇(一):小学文言文大全小升初常考短篇文言文一.酒以成礼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
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值父昼寝(睡觉)因共偷服药酒(趁机) 其父时觉(当时) 又问会何以不拜(为什么)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群书治要》原文-白话及解读(下)《群书治要》《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第四章为政一、务本160.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庹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庹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十孔子家语)【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
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冺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
《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研究《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
作者为战果末年秦相吕不韦及其门客。
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
书成于公元前239年,所论问题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科学、音乐等诸多方面,对于研究先秦时期音乐的概况有极大价值。
《吕氏春秋》中,有《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明理》八篇(主要是前六篇)集中论乐,《十二纪》每纪之首篇及《本生》、《重己》、《贵生》、《情欲》、《过理》等篇也论及音乐,其论乐文字之多,超过先秦其他诸子书。
近代以来,已有学者对《吕氏春秋》进行了研究,如吉联抗的《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许维通的《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王军的《<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及其音乐学意义》、《<吕氏春秋>的音乐史学价值研究》、陈克秀《<吕氏春秋>的“十二律”与“十二纪”》和胡健的《<吕氏春秋>音乐美学思想初探》等,他们都有不同的研究侧重,其中,吉联抗侧重于史料辑录,陈奇猷、许维通侧重于史料解读,王军侧重于史料辨析。
笔者发现《吕氏春秋》与《管子》、《淮南子》、《国语》讨论的内容有相似之处,产生的年代也较为接近,通过对其比较,将会对《吕氏春秋》音乐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将以史料分类、内容为角度,以对其中的乐律、乐人、乐曲、乐事、乐器、音乐思想等方面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力图藉此而管窥先秦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
一、史料分类《吕氏春秋》中有较多的篇章涉及到音乐,但它们分布较为零散,通过对其材料的分类,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史料内涵。
根据史料的分布情况,先列表如下:乐律《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仑之阴,取竹于懈澳之谷,以生空窍厚薄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昆仑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
李学勤先生曾这样评价镶嵌铜牌饰: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中国文物报》1991年10月20日)。
国外的林巳奈夫、艾兰等学者也持类似观点。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镶嵌铜牌饰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夏代遗宝。
青铜器饕餮纹研究述评饕餮纹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不可回避的一个概念。
虽然近世也有学者不断地提出新的名称(注:李济有“肥遗”之说,马承源有“兽面纹”之说,邱瑞中有“立体龙”之说,……诸说各异,详见下文。
),但却无法在中国青铜文化中淡化“饕餮纹”一词的重要性。
甚至西方东方学学者吉德纬(David keightley)曾说:“你如果不懂饕餮,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
”而他自己更认为饕餮是“一个甲骨文卜辞所无法解答的巨大谜团”。
(注:吉德纬:《商史材料》页137,转引于艾兰(S.Allan):《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页211,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如果我们暂且不介入有关这一名词是否合理的争论中,那么此词的始作俑者是谁呢?谁创造了这一“谜团”以致后人为之而困惑不解?是商人自己?回答似乎是否定的。
因为商人只是在青铜器上创造了这一视觉形象,但并未给它命名(注: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商人称这种纹饰为什么,无论甲骨文、金文或青铜器铭文,都没有涉及这一纹饰的名称或者是“饕餮”一词。
),据现有资料看,最早把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的是《吕氏春秋》。
其书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注:《吕氏春秋》卷一六《先识览》,北京大学藏《四部丛刊》本。
)于是后世自北宋以来,所有金石学书籍一直称商周青铜器上这种神怪性的纹饰为饕餮纹。
至于《吕氏春秋》为何将它名为“饕餮纹”,我们已经无从确知,但有一点却可以判定:即这一定名并没有太多的依据(注:《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距殷商之时已属久远,且其书之成乃吕氏门人拼凑之作,言多不实。
当代图书馆文苑荟萃第4期2009年12月总第100期珍古明宋邦乂本《吕氏春秋》收藏记李森虎西安市新闻出版局,西安710007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属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议论中引论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
《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
《吕氏春秋》著成后,公布于咸阳城门,谓有人能损一字者,给予千金。
因有“一字千金”之典故。
世人因鄙其吕之为人,而不甚重其书。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而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
庄囊公(即子楚)继位,任为相国,封文信侯。
庄囊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继任相国,称为“仲父”。
食邑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
又利用燕赵矛盾,取得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城作为封邑。
执政时,攻取周、赵、魏之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
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自汉以来,为《吕氏春秋》作注者惟高诱一家。
高诱认为《吕氏春秋》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指导,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纪昀评其为︰“训诂简质,于引证颠舛之处”,“皆不蹈注家附会之失”。
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高诱,东汉学者。
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
少时受学于同县卢植。
建安十年(公元205)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今属河南)令,后迁监河东。
著有《孟子章句》(今佚)﹑《孝经注》(今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今与许慎注相杂)。
《吕氏春秋》自成书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至正嘉兴路儒学刊本,简称元本。
到了明代,刊刻《吕氏春秋》者盛行,有十余种版本:明弘治十一年河南开封府重刊本,简称李本;嘉靖七年关中许宗鲁刊本,简称许本;万历己卯张云校本,简称张本;万历己卯资政室姜璧重刊本,简称姜本;万历云间宋邦乂等校刻本,简称宋邦乂本;万历丙申刘如宠本,简称刘本;万历乙巳汪一鸾校本,简称汪本;万历庚申凌稚隆朱墨套印本,简称凌本;钱塘朱梦龙本,简称朱本;李鸣春评本,简称李评本;新安黄之审本,简称黄本等。
⽗善游⽂⾔⽂翻译5篇⽗善游⽂⾔⽂翻译1⽗善游先秦吕不韦撰有过于江上者,见⼈⽅引婴⼉⽽欲投之江中,婴⼉啼。
⼈问其故。
⽈:“此其⽗善游。
”其⽗虽善游,其⼦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有个经过江边的⼈,看见⼀个⼈正带着⼀个⼩孩想把他投到江⾥,⼩孩吓得直哭。
这⼈问他原因,那⼈回答:“这孩⼦的⽗亲擅长游泳。
”孩⼦的⽗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孩难道也⽴即会游泳吗?。
⽤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定是违反常理的。
注释善:擅长。
岂:难道。
这:的⼈。
⽅引:正带着,牵着。
⽅,正在。
遽急:⽴即。
以此任物:⽤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对待事物。
以:⽤。
悖:违反。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引:带着,抱着。
之:代词,指婴⼉。
故事⽗善游讲述的是古代有个经过江边的⼈,看见⼀个⼈正带着⼀个⼩孩想把他投到江⾥,⼩孩吓得直哭。
这⼈问他原因,那⼈回答:“这孩⼦的⽗亲擅长游泳。
”孩⼦的⽗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孩难道也⽴即会游泳吗?。
⽤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定是违反常理的。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法遗传的。
⼀个⼈单纯强调先天智⼒和体能因素的作⽤,⽽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创作背景《吕⽒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家、法家、道家等等)著作,⼜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纪、⼋览、六论,共⼗⼆卷,⼀百⼗六篇,⼆⼗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六国前夜。
⽗善游⽂⾔⽂翻译2⽗善游作者:吕不韦有过于江上者,见⼈⽅引婴⼉⽽欲投之江中,婴⼉啼。
⼈问其故。
⽈:“此其⽗善游。
”其⽗虽善游,其⼦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注释①善:擅长②岂:难道③这:的⼈④⽅引:正带着,牵着。
⽅,正在。
⑤遽急:⽴即。
⑥以此任物:⽤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对待事物。
以:⽤。
7 悖:违反。
⑧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⑨引:带着,抱着。
吕氏春秋卷六季夏纪季夏【原文】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
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
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蚈①。
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桷。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鼋②。
乃命虞人入材苇③。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
令民无不成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④,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黄黑苍赤,莫不质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⑤,以摇荡于气。
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
水潦盛昌⑥,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薤行水⑦,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雷,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旃,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⑧。
【注释】①蚈:萤火虫。
萤火虫生于草中,古人不知,以为是腐草所化。
②升:登。
古人认为龟是神灵,所以说“升”。
鼋:甲鱼,肉可食。
③虞人:掌管山林池泽的官,分为山虞、泽虞,山虞负责山林,泽虞负责池泽。
这里的虞人当指泽虞。
入:纳入,使……入。
材苇:可用来编织器物的苇草。
④黼(fǔ):半黑半白的花纹。
黻(fú):半黑半青的花纹。
文:半青半红的花纹。
章:半红半白的花纹。
⑤大事:指上述兴土功、合诸侯、起兵动众等事。
⑥潦:雨水大的样子。
盛昌:这里也指水大。
⑦烧薤(xiè):指除草后晒干烧掉。
行水:引雨水浇灌。
⑧圜:圆。
揜:遮掩,这里指器口小而收敛。
【译文】夏天第三个月,太阳运行在柳宿的位置,傍晚时分中星运行到心宿的位置,第二天早晨中星运行在奎的位置。
这个月以丙丁日为主日,主这个月的天帝是炎帝,天神是祝融,动物则以凤鸟类为主,音以五音中的徵音为主,候气律管则应着六律中的林钟,以七为成数,味道以苦为主,气味则以焦为主。
以灶神为祭祀对象,祭品以肺脏为上。
凉风刚到,蟋蟀住在屋下,鹰开始学习飞翔,腐草化作萤火虫。
天子住在南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朱红色的车,要骑赤红色的马,车上要插红色蟠龙旗,穿红色的衣服,佩戴红色的玉饰,主食是菽与鸡肉。
祭祀所用的器皿要高大。
这个月,天子命令管渔业的官员砍蛟取鼍,献龟取鼋。
还命令管山林的官员收纳用来做器物的材料——芦苇。
这个月,天子命令监管四郡的大夫聚集各县的刍草,用来喂养牲畜。
命令百姓全都尽力做事,用来供给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用来祭祀宗庙社稷之灵,为百姓祈福。
这个月,天子命令掌管女工的官员负责印染彩色,各种颜色、图案的搭配描画一定按照法规习惯,不要有一点差错,黄黑苍红没有不鲜艳良好,不许有一点欺诈,用来制作祖庙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用它们来做旌旗标志,以此来分定贵贱等级的差别。
这个月,树木正长茂盛,于是命令掌管山林的官吏进山巡视林木,不许人们砍伐;不可以兴工动土,不可以聚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不能进行大事,来动了土气。
不要发布干扰农时的政令,来有碍农耕之事。
雨水泛滥昌盛,要命令农官巡视水利工程,进行违背天时的大举措就会遭受天谴。
这个月,土地湿润,天气潮热,常降暴雨,这时要在农地烧野草,灌雨水,以此利于杀死野草,这样做就像用热水浇灌土地,可以用烧掉的草料肥田,可以改良土质。
施行这样的政令,这个月就会降下及时雨,一旬一降,除去晦朔,三旬中则有两天降雨。
季夏施行春天的政令,那么谷物的种实就会脱落,国人多患风寒咳嗽,百姓就会搬家迁徙;施行秋天的政令,那么丘壑间出现洪水,庄稼不能成熟,多发妇女之病;施行冬天的政令,那么寒气就会不合时地降临,鹰隼过早地去捕杀飞鸟,四方的百姓也会因躲避敌寇逃入城堡。
这季尽时是一年的中央,五行属土,这个月以戊己日为主日,主这个月的天帝是黄帝,天神是后土,动物则以麒麟类为主,音以五音中的宫音为主,候气律管则应着六律中的黄钟,以五为成数,味道以甘为主,气味则以香为主。
以中雷为祭祀对象,祭品以心脏为上。
天子住在中央明堂正室,乘坐木质大车,要骑黄色的马,车上要插黄色蟠龙旗,穿黄色的衣服,佩戴黄色的玉饰,主食是稷与牛肉。
祭祀所用的器皿要宽大而口敛缩。
卷六季夏纪音律【原文】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①。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②。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大圣至理③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④,则生黄钟。
季冬生大吕。
孟春生太簇。
仲春生夹钟。
季春生姑洗。
孟夏生仲吕。
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
季夏生林钟。
孟秋生夷则。
仲秋生南吕。
季秋生无射。
孟冬生应钟。
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黄钟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以固天闭地,阳气且泄。
大吕之月,数将几终,岁且更起,而农民,无有所使。
太簇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令农发土,无或失时。
夹钟之月,宽裕和平,行德去刑,无或作事⑤,以害群生。
姑洗之月,达道通路,沟渎修利,申之此令,嘉气趣⑥至。
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草木方长,无携民心⑦。
蕤宾之月,阳气在上,安壮养侠,本朝⑧不静,草木早槁。
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⑨,无发大事,以将阳气。
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⑩,诘诛不义,以怀远方。
南吕之月,蛰虫入穴,趣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
无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无留狱讼,以亟以故。
应钟之月,阴阳不通,闭而为冬,修别丧纪,审民所终。
【注释】①黄钟生林钟……无射出仲吕:这段讲音律相生的结果。
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为古代音乐的十二调,即十二律。
②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这两句讲音律相生的方法。
把作为基准的音律度数分为三等分,再增其一分,结果在三分之二的已知音律数上产生新的音律,这叫“上生”;减去其一分,结果在三分之四的已知音律数上产生新的音律,这叫“下生”。
林钟管长三分增其一,得八寸,这就是太簇律的律管长度。
这是“上生”。
③至理:等于说“至治”,最完美的政治局面。
④日短至:指冬至。
冬至那天白天最短。
下文“日长至”指夏至。
⑤事:指军事及土木之事。
⑥趣:急速。
⑦无携民心:不要使人民对农事三心二意。
携:离。
⑧本:指君子自身。
朝:指朝廷百官。
⑨始刑:始杀。
言秋将至,阴气即将开始刑杀万物。
⑩厉兵:磨砺兵器。
【译文】黄钟律生出林钟律,林钟律生出太簇律,太簇律生出南吕律,南吕律生出姑洗律,姑洗律生出应钟律,应钟律生出蕤宾律,蕤宾律生出大吕律,大吕律生出夷则律,夷则律生出夹钟律,夹钟律生出无射律,无射律生出仲吕律。
三分音律,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分,由此上生出新律。
三分音律,在这个基础上减去一分,由此上生出新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等乐律是由上生而得,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乐律是由下生而得。
最圣明尚理的世代,天地的灵气会合而产生了风。
太阳运行到一定点位,月亮就会聚集那个地方的风,由此产生十二乐律。
冬至日到了,就会产生黄钟。
季冬日产生大吕。
孟春日产生太簇。
仲春日产生夹钟。
季春日产生姑洗。
孟夏日产生仲吕。
夏至日到的话,就会产生蕤宾。
季夏日产生林钟。
孟秋日产生夷则。
仲秋日产生南吕。
季秋日产生无射。
孟冬日产生应钟。
天地之间会合的风与灵气纯正,那么就能确定十二律了。
黄钟律生的这个月份,动土之事不要做,慎去揭开藏好的东西的盖子,以便封固天地,否则,阳气将要泄露出去。
大吕律生的这个月份,旧年将尽,新年伊始,要使农民专心休息,不要有其他劳役。
太簇律生的这个月份,阳气开始升动,草木萌发,要命令农民动土耕种,不要错过农时。
夹钟律生的这个月份,应懂得宽容和平,施行仁德,减轻刑罚,不可以劳师动众,以损害众生灵。
姑洗律生的这个月份,要使道路通达,疏浚沟渠兴修水利,申明这政令,美好的气象就会很快到来。
仲吕律生的这个月份,不要聚集民众,应该巡查劝勉勤作农事,草木刚在生长,不要扰乱民心。
蕤宾律生的这个月份,阳气在上升,适宜安养丁壮健男,朝廷如果不安稳,草木会过早枯死。
林钟律生的这个月份,草木丰盛,阴气开始滋长刑杀万物,不要举行大事,以此来养蓄阳气。
夷则律生的这个月份,修明法律,整饬刑罚,选拔士兵,磨砺兵器,声讨诛杀不义之人,凭此安抚远方边民。
南吕律生的这个月份,蛰虫钻入洞穴,要催促农民收割庄稼囤积粮食,不敢懈怠,务求要多收多藏。
无射律生的这个月份,要迅速判办有罪之人,应当法办的不要赦免,不要积压诉讼案件,处理从速,要合乎沿用的法典。
应钟律生的这个月份,阴阳之气不通畅,天地闭塞并进入冬季,要整修丧事的贵贱等级规格,审慎处理百姓办丧的事宜。
卷六季夏纪音初【原文】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山①。
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
主人方乳②,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
”或曰:“不胜也③,之子是必有殃。
”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檫④,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周昭王亲将征荆。
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
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于汉中。
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
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
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⑤。
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
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
”实始作为北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⑥。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
郑卫之声、桑间之音⑦,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流辟、越、慆滥⑧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