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学生观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教育的形态和质量。
教学观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学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流程,而是充满动态和生成性的。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轨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他们都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进步。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一种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教育观,其目的是指向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促进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研究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生观和教师观内容
1. 学生不是等待被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
咱看看那些优秀的学生,不都是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下发光发热嘛!就说咱班的小李,经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从平平无奇变得光芒四射!
2. 老师不是主宰课堂的独裁者,而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哟!老师就好比是航海中的灯塔,指引着学生前行。
还记得王老师吗?他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解答问题,引导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多棒呀!
3. 学生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被挖掘呀!这就好比宝藏藏在地下,需要我们去发现。
我们班的小张,之前谁能想到他在绘画方面有那么高的天赋,现在都成小画家啦!所以可要好好对待每一个学生啊。
4. 老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这就像不同的花朵都有各自的美丽呀!不能把学生都往一个模子里面套。
李老师就很会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厉害!
5. 学生需要关爱和鼓励,就像花朵需要浇水施肥一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你看隔壁班的小王,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从此学习劲头十足!
6. 老师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进步和变化,这就如同看着小鹰学会飞翔!可别小瞧了他们哟。
我们的小赵之前学习一般,后来努力后进步超大,老师都很惊喜呢!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者哇!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得自己有动力才行。
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就是主动学习的典范呀,一直都那么积极,真值得大家学习!总之,学生观和教师观都非常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我们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好!。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科学的素质教育观:1.面向全体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并重。
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上有差异性;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完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
5.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独立发展,个性差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有主体的权责和需求。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室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教师应充分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获得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行为转变:1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该尊重、赞赏学生;2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3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4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上,教室应该加强合作。
教育观、教育导师观和学生观、教师职业
操守口诀
教育观:
1. 尊重多样性: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以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和潜能。
2. 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实践能力,以全面发展他们的潜力。
3. 引导探究:教育应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自主思考和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导师观:
1. 充实学识:教育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领域的能力,以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2. 传递价值观:教育导师应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激发潜能:教育导师应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和个人成长。
学生观:
1. 自主研究:学生应主动参与研究,并对自己的研究负责,积
极探索和发展个人潜能。
2. 合作研究:学生应与他人合作研究,分享知识和经验,培养
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持续成长:学生应修正错误,不断反思和改进,追求个人成
长和进步。
教师职业操守:
1. 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尊严和权利,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2. 专业负责: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持续研究和进修,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3. 遵守道德准则:教师应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保护学生的利益,维护教育公平和正义。
以上是教育观、教育导师观和学生观、教师职业操守的口诀,
指导我们在教育中的实践和行为。
一、学生观1.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学生是具有情感需求的个体。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教师观1.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4.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
教师应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心得体会1. 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师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爱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之,学生观与教师观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不断学习、反思,努力践行学生观与教师观,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说教师观》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教师观。
咱都知道,老师在咱的成长过程中那可太重要啦!那啥是教师观呢?简单来说,就是咱对老师这个角色的看法。
老师可不只是那个在讲台上讲课的人哦。
他们就像魔法师,能把那些复杂的知识变成好玩的故事,让咱一下子就记住了。
他们也像导航仪,在咱学习的道路上给咱指引方向,告诉咱该往哪儿走。
好老师得有爱心。
这爱心可不是嘴上说说,得实实在在地对咱好。
当咱遇到难题的时候,老师不会嫌弃咱笨,而是耐心地给咱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咱明白为止。
要是咱在学校里不小心磕着碰着了,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咱,给咱擦药,问咱疼不疼。
老师还得有责任心。
他们得对咱的学习负责呀!不能马马虎虎地教,得认真备课,把最好的知识教给咱。
要是咱考试没考好,老师不会只批评咱,而是会帮咱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让咱下次能进步。
老师也是咱的榜样。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咱。
要是老师自己都不遵守纪律,那咱肯定也学不好。
所以老师得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品德的人。
而且呀,老师还得不断学习。
现在的世界变化可快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老师要是不学习,就教不了咱新东西啦。
所以他们得像学生一样,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教咱。
总之,教师观就是要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尊重老师,理解老师。
咱也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这样,咱和老师一起努力,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哈哈,你觉得我说得对不?《聊聊学生观》嘿,大伙们!今天咱来聊聊学生观。
咱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那学生到底是啥样的呢?在我看来呀,学生就像小树苗,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体育棒,有的学生画画厉害,有的学生唱歌好听。
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得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也是有思想的人哦。
他们可不是只会听老师话的小木偶。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梦想。
老师和家长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1、教师观:
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内容
教师观和学生观是指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式、目标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教师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关注课堂效果:教师通常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和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关注教学过程: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参与。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关注学习兴趣和成长:学生通常更关注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2. 学生关注学习方式和资源:学生注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权,倾向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3. 学生关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中。
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和引导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期望和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
教师观
长期以来,教师职能定格于“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以单向灌输为基本方法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到了至高至圣地位。
基于这样一种教师观,教师把教育对象仅看作是“两器”(装知识的容器,做题目的机器),而缺少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人文、情感生命意识等方面关怀。
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师生关系也是线性的,教学内容囿于教材,是封闭的。
教师是“教死书、书教死,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与现代教育理论完全不相符的落后陈腐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效果浅显,对人的终身发展极为不利。
一是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学生正在成长,就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必须倾注爱,既能教育,又能宽容。
树立了这样的思想观点,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指导;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就能更和谐,教育教学结果就能更理想。
二是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山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
人与人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客观的,教师应该量体裁衣,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对学生品行上的差异,对学生作业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要有足够的心理宽容量。
只有这样,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三是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对敢向教师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 就不会对不合老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能努力使学生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就能努力使学生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四是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
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相信孩子的内心是爱老师的,相信孩子是愿意进步的,相信孩子是渴望成功的。
这样,教师就不会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就会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就会对学生多些鼓励、多些支持、多些肯定、多些赞扬、多些欣赏, 就会使学生创造力的萌芽蓬勃生长。
1对待全体学生一视同仁5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2在人格上尊重学生6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
3对学生的爱应是朋友之爱7,应当求实创新,开拓进取
4教师要学会宽容和耐心8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生观
1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偷东西,殴打别人。
不管你学习多么的优秀,甚至不管你长得多么的漂亮,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都不能称为好学生,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好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想成才,先把人做好。
2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古人讲:志当存高远,好男儿志在四方。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错事知道改善
4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
5尊敬师友,礼貌待人,遵守纪律
6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成绩好的同学不能歧视不好的同学,不能欺负弱小
7拥有感恩的心,善待他人
8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向上,不能带有扭曲的心理而作一些错事
9不要因为自己学习好而自傲自大,要学会谦虚
10,不要封闭自己的才华,要有自信,适当的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