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中华文化的内涵
- 格式:ppt
- 大小:755.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概念阐释】文化交流与传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 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一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陶β瀚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g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g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知识归纳】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原始社会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2、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一华夏族的扩展思考:中华文化的起源有何特点?历史悠久,多元起源,华夏核心、辐射四周,多元一体(二)英基:先秦时期3商周时期(鬼神主义一礼乐人文崇德尚贤儒家源头)商:鬼神(天)主宰世间,商王能感应鬼神,因此得到恒常的天命 周:天命无常,唯有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命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塑造了中华“崇德尚贤”的文化品格;从敬鬼神到重人事,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2、春秋战国(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源头)(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①经济: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周易》 强慢统函 辱的中华民族演变■ 商周时期内外服制T 分封制密切各地联系客观促进民族融合 ■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认同华夏 ■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 秦汉时期汉族为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 近代时期中华民族概念形成②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③阶级:士阶层崛起④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思想活跃:①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②春秋时期:思皑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背景之下,为什么各家的主张会有如此差异呢?共同目的:重建秩序(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高二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总结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 多元起源。
约一万年前,五地先后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域。
2. 春秋战国,奠基时期(1)出现华夏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 汉朝,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4.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5. 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评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 明朝中后期,心学形成,以王阳明为代表评价: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7. 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表现:李贽批判理学,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等。
8.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
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
9.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彻底否定儒学),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
10.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主流。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 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
(3)孟子提出“仁政”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2)荀子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3. 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1)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
(2)影响:在当时各国掀起了选用人才革古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后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格局的形成2.掌握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基础巩固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奠基(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闸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化中的正统地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
4.发展(1)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懦、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3)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传承和转折(1)明朝中后期,心学兴起,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2)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获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6.衰落到复兴(1)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早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2中华文化提倡民本思想。
3.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5.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初中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下面对初中阶段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整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1.尊重传统、崇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提倡“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2.崇德向善、励志向上:传统文化弘扬仁爱、孝道、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标准和崇高理想。
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4.崇尚艺术、追求美好: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形式,注重审美情趣和审美教育。
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点:1.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经》、《楚辞》、《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
3.中国传统绘画:如国画、山水画、花鸟画等,通过对自然、情感、生活等的描绘,传达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4.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以及古老的曲调和吟唱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5.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汉阳陵等,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度艺术水准和独特风格。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1.春节:包括贴春联、窗花、吃饺子、看春晚、祭祖等传统习俗。
2.中秋节:包括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举行家庭团圆等传统习俗。
3.端午节:包括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
4.清明节:包括扫墓祭祖、植树浇水、踏青游玩等传统习俗。
5.元宵节:包括观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等传统习俗。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1.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顺从,提倡孝敬亲长、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积淀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
作为民族的根和魂,传统文化既赋予人们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自信,又有益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凝聚力。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涵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发展时期,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种历史文化积淀表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沉淀和继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3. 深邃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丰富的传统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5. 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这些文化传统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二、特征1. 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倡导人们以和为贵,崇尚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