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6课《桥》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6
课文《桥》教案推荐5篇教案应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知识盲点并及时补救,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课文《桥》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课文《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壁、墙、蚊等生字,会写捉、条、爬等生字。
识记部首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是什么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模样丑陋本领大。
脚有吸盘墙上爬,专吃蚊子人人夸。
(壁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小壁虎的故事。
2、揭题读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2、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读一读,并用喜欢的方法识记。
(2)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a、加一加:虫+课文→蚊虫+它→蛇亲+斤→新女+且→姐b、利用形旁识记:壁墙部首都是土,墙壁是用土做的。
2、读一读,连一连。
蚊yǎo咬bō拨shuǎi甩wén傻zhuǎn转shǎ三、读课文感知1、范读课文,让学生仔细听。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4、说说小壁虎先后向谁借尾巴,后来怎么有尾巴了。
3、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去(做什么)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哪段是写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读第1自然段)2、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捉蚊子时,蛇咬住了他的尾巴,一挣,尾巴断了)3、理解挣(用力摆脱)做做动作。
4、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心情怎样?他想怎么办呢?(齐读第2自然段)5、带着小壁虎难过、伤心的情绪再练习朗读第1、2自然段。
《桥》教案《桥》教案范文集合五篇《桥》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二、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3、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记得我们学过的《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桥》板书课题――――桥2.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朗读课文,深入体会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画出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比喻)(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拟人)(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拟人)(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拟人)(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拟人)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洪水? (凶猛可怕??)2.面对汹涌的洪水,面对死亡的威胁,乡亲们是怎样的?(惊慌你拥我挤疯了跌跌撞撞)3.过渡:那他们还有路可走吗?哪里?什么样的路?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那乡亲们安然过桥了吗?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的,是老支书。
(三)品悟老汉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23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读,试着说说自己的体会。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6课《桥》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6课《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6课《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当……)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
)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
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
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教师若希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从教案的编写开始努力,教案是教师规划课堂的指南,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桥》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三、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五年级课文《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桥》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珍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命的珍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桥。
2.出示课题《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字词。
三、分析课文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四、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主题。
二、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危险时,是如何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课文主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布置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生命的珍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作文。
2.课下收集关于桥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主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危险时,是如何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讨论成果,进行写作训练。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课文《桥》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3. 培养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2.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意义。
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运用生字词和重点句型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课文课本、课件、草图纸、铅笔、彩笔、海报纸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桥梁,询问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和感受。
2. 以问答形式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桥梁进行艺术欣赏。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桥》,学生跟读。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并翻译。
3. 教师解释课文的重点句型,学生模仿、理解并进行练习。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中心意义。
四、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2. 教师评选出最佳朗读组,进行班内比拼。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大声朗读一遍整篇课文《桥》。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桥梁进行写作。
3. 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内容进行互评、修改,然后将写作成果展示给同学。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桥梁工程师或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桥梁建设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著名桥梁,让学生亲身体验桥梁的魅力和艺术。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上通过课文朗读、问答等形式的表现来评估。
2. 课后布置的作业通过批改来评估。
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工作。
《桥》教案(精选14篇)《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四、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一、诱思导学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
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桥课文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桥课文教案(人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桥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桥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桥课文教材、小组合作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桥课文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步骤二: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桥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给出中文解释。
学生跟读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教师进行概念解释和例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和短语。
步骤三: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教师将桥课文分成若干段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的答案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和解答问题。
步骤四:合作学习活动(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桥课文中的段落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份简短的小组报告,介绍他们所选择的段落的主题、关键词汇和短语,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顾重要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并提出问题或困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类似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研究,并进行小组分享。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桥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桥》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