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粤教版必修二第 4 单元文言文(1)课前先教案第 18 课《逍遥游》(节选)第三课时导教案编写:邓曼丽审查:钱少武【学习目标】1、联合课文说明,掌握第七段要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别句式的句子。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第七段。
3、认识庄子人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学法指导】1、朗读感悟法2、问题商讨法3、研究性学习法【课文助读】1、文章层次构造第一部分:( 1— 4 段)人间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第一层( 1)描绘鲲鹏的形象。
第二层( 2、 3)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灰尘”作对照,表示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层( 4)辩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小结:第一部分说明人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灰尘,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部分:( 5—6 段)万物存在“小大之辩”。
第一层( 5)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第二层( 6)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增补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小结: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概括、增补、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的差别,但终究都是“有所待”。
第三部分( 7 段)有对人间万物的“有所待”的阐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详细阐述,说明逍遥游的境地,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地,点明全文的主题。
2、课文的要旨本文的要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地,即适应万物的天性,悠闲自在,适心率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 ,就是去掉富贵荣华之心,不踊跃追赶外物。
所谓“无名” ,就是忘记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 ,就是忘记自我。
不受外物的约束,达到淡泊自适的境地。
这样除去了物我对峙,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全部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预习自测】1、通读全文,联合有关说明,翻译下边文段中加点的字词和指出划线句子的特别句式并翻译。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学案《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专题》〔学案〕一.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情的成败等,宣布议论、或抒发慨叹,或借古以讽今,或发思古之幽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详细历史事情或历史人物,有所慨叹或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所作。
咏史怀古诗普通在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二.罕见意象和典故1.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B.发作过严重事情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新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2.典故①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清贫,靠为官府誊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慨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②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利很大,遭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③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屡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④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⑤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必修三专题二编写人:杨素琪审核人:王新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认识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三、学法指导依据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标记和理解重要概念和历史结论,并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和预习思考题。
四、要点透析五、预习思考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 《诗经》D. 《楚辞》2.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宗教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平民化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5.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
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的是()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问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堂检测】1.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①传奇出现②词成为文化主流③瓦子、勾栏兴起④出现许多话本⑤杂剧产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2.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B.艺术应随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C.艺术门类之间应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艺术形式应保持原有的风貌,不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3.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粤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文言文(1)第18课《逍遥游》(节选)第四课时导学案编写:邓曼丽审核:钱少武【学习目标】1、对课文的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和归纳。
2、熟读成诵,背诵并默写全文。
3、鉴赏庄子散文的特点。
【学法指导】1、诵读感悟法2、问题探讨法3、研究性学习法【课文助读】庄子散文的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预习自测】1、填空。
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
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本文的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5)奚以知其然也?()(6)彼且奚适也?()(7)彼且恶乎待哉?()(8)奚以……为?()(9)其……?其……?()3、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必修三专题一编写人:杨素琪审核人:王新华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二、重点难点1.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完成预习案中的知识梳理和问题导学。
2、标记和理解重要概念和历史结论。
四、要点透析五、预习思考1.“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唯余一死报君恩。
……”以上评论主要针对明清时期理学()A.重文轻技的特点B.儒学的理论和思辨化的特点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D.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的特点2.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3.进步思想家顾炎武()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②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③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④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对此现象评价正确的是()A.都是偏激的 B.都阻碍社会的发展C.都是进步思想的体现D.都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堂检测】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喜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李贽 (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揭露正统理学家的虚伪和欺诈C.要求破除对于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程朱理学已经不适合时宜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3.黄宗羲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 )A.率家乡子弟参加抗清斗争 B.揭露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D.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潮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粤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文言文(1)第15课《赤壁赋》第三课时导学案编写:邓曼丽审核:钱少武【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体会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作方法,品鉴技巧美。
3、鉴赏并运用本诗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1、诵读感悟法2、问题探讨法3、研究性学习法4、本文学法指导(1)深入了解苏轼其人,这是学习本文的关键。
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游记散文,实际上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寄寓了苏轼在人生坎坷之途上的深沉感慨。
不了解苏轼的人生,不了解苏轼的处世哲学,就不可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2)抓住本文特点,披文以入情。
本文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语言精练优美,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
学习时要注意这两个特点。
可先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进一步研读时,又可找出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理出本文的感情线索。
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便于对全文结构的把握。
(3)运用对比阅读,加深文意理解。
可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阅读,加深理解文章的寓意。
可以与《后赤壁赋》对比阅读,结合前人对两赋的评论,以论高下。
还可以与《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分析两位历史上的伟人生命观和宇宙观的异同。
【课文助读】1、“对文”手法简介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又叫“对仗”“对偶”“对子”。
【预习自测】1、给下面的“对子”对出上联或下联。
(1)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树世纪新风。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这段话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3、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课堂探究】1、说说第三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2、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文本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粤教版必修二 第4单元 文言文(1)第15课 《赤壁赋》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邓曼丽 审核:钱少武【学习目标】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重点掌握“之”“而”的意义和用法)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提高理解文本能力。
2、 熟读成诵,积淀文言语感,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法指导】 1、 自主阅读法2、自主整理法 3、自主背诵法【课文助读】1、走进作者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2、文体知识——赋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是盛行汉魏六朝之时的一种古代文体,它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过去,人们常认为赋是汉代文学的正统,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都看作是一代文学的代表。
赋在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早在周代《诗经》中已有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战国时,屈原、宋玉等已运用铺陈方法抒发忧愤哀愁之情。
他们的作品被后人称为“宋体赋"。
汉代枚乘与司马相如等人,用主客问答方式描写山川、京殿、苑囿,极尽夸张铺陈,形成规模宏大的赋体,人称“大赋”,也叫“汉赋”。
六朝时期,出现以抒情为主,风格较为清新的“小赋”。
粤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文言文第19课《兰亭集序》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何浩璇审核:刘国强【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2. 掌握“修”、“毕”、“引”等重点文言字词,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1.吟咏诵读2.品味鉴赏3.合作探究【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
伯父王导,是晋朝大名士,历事三朝,官至太傅,权倾一时。
羲之幼时随父母南迁,不善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他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他书写的《兰亭集序》尤为世人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写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行修禊之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
参加的名士中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他们饮酒赋诗,汇诗成《兰亭集》。
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记叙了当时集会的盛况,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此序28行,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3.相关知识引、序和跋序也写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序”可分为“书序”和“赠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聚会所作诗集的序,属书序。
“赠序”始于唐初。
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
最初书、文只有序。
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之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序。
粤教版必修二 第3单元 散文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张文娟 审核:李冬梅【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本文的脉络。
2.抓住集中反映作者感悟的句子,探索“窗”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3.学习议论文以自我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吟咏诵读2.品味鉴赏3.问题探讨【课文助读】1. 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
1911年,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
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3年,与杨绛订婚。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37年,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女儿钱瑗出生。
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1949,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钱钟书在国内外文艺界刮起一阵“钟书热”,他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妙语横生,启人心智(《写在人生边上》序言),《窗》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特色。
2.知人论世钱钟书奇人轶事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
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
国外的学者说他具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
被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
粤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文言文(1)第18课《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导学案编写:邓曼丽审核:钱少武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四、五、六段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句子。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四、五、六段。
3、学习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法2、情境融入法3、合作探讨法【课文助读】1、写作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寓言的运用。
(1)寓言的定义: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
(2)寓言的作用: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意义。
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3)寓言的发源地: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
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
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
只有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
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4)《庄子》的寓言特色:《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井底之蛙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预习自测】1、通读全文,结合相关注释,翻译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词和指出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已矣,..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奚以之..而反.,腹犹果然..?.”适.莽苍者,三餐..;适百里者,宿.舂粮;....南为...九万里而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乎!...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也,而.......,此亦飞之至..,不过......我腾跃而上..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2、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课堂探究】1、解决第四、五、六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反馈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句。
2、情景式默写: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蜩、学鸠嘲笑大鹏的句子:6)作者解释蜩、学鸠嘲笑大鹏的句子:【当堂训练】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旬有五日而后反B、夫列子御风而行C、而征一国者D、而御六气之辩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定乎内外之分B、小年不及大年C、犹有所待者也D、辩乎荣辱之境3、比较下列句式特点,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A、奚以知其然也B、彼且奚适也C、彼且恶乎待哉D、辩乎荣辱之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B.小年..不及大年寿命短的C.穷发.之北头发D.置杯焉则胶.粘住不动【课后拓展】一、写出以下《庄子》中寓言故事的寓意。
(二)井底之蛙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环”)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
于是逡(qūn)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秋水》【译文】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
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
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
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三)涸辙之鲋(fù)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译文】庄周家贫,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
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
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寓意】二、背诵课文四、五、六段。
《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预习自测】答案:1、第四段:蜩与学鸠笑.(嘲笑)之曰:“我决起..(轻快)而飞,抢(触碰到)榆枋,时.(有时)则不至而.(就)控于地而已矣,(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即“于地落”,向地面坠落)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固定句式: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适.(到……去)莽.苍.(近郊)者,三餐..(名词作状语,用一天)而反.(通“返”),腹犹果.(很饱)然.(……样子);适百里者,宿.(音xi,三声,名词作状语,前一夜)舂粮;适千里者,三月..(名作状,用三个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特殊句式: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知何”,知道什么)第五段:小知.(通“智”,智慧)不及..(比不上)大知,小年..(年,寿命;小年,短寿命)不及大年。
奚以..(用什么)知其然.(代词,这样的情况)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助词,的)南有冥灵者,以.(介词,把)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至今)以.(介词,因为)久特闻.(著名),众人匹.(和……比较,相比)之,不亦..(固定词组,不也是)悲.(可悲)乎!第六段:汤之.问(取独)棘也,是.(代词,这样)已.(罢了)。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形作名,宽度)数千里,未有知其修.(形作名,长度)者.(……的人),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穿越,穿过)云气,负.(背负)青天,然后图南,且.(将要)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特殊句式: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即“适奚”,到哪里)我腾跃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上(向上飞),不过..(不超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特殊句式:省略句加状语后置句,即“(于)蓬蒿之间翱翔”,在蓬蒿之间飞翔),此亦飞之.(助词,的)至.(最高程度)也,而.(可是)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课堂探究】答案:1、略2、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6)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区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当堂训练】答案:1、B 2、D 3、D 4、C《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课后拓展】答案:(二)井底之蛙【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三)涸辙之鲋(fù)【寓意】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