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粮食
- 格式:ppt
- 大小:7.20 MB
- 文档页数:19
来之不易的粮食》教案来之不易的粮食》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农民伯伯生产粮食的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对劳动人民敬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对日常的饮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1.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2.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对劳动人民敬佩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语,看看你们认识几种粮食?1) 水稻: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白饭喷鼻香。
2) 玉米: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粮食吗?还有其他的粮食种类,像花生、番薯、土豆等。
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几种。
2.表演《一粒米的自述》过渡:今天我们请来了一粒米,让它自我介绍一下。
(出示课件)(我是一粒米,别把我看不起,农民伯伯冒着风雨来种我,费了多少力。
我呀来得不容易。
)从一粒米的自述,我们知道什么?(粮食来得不容易)二、结合小表演引导学生讨论粮食的生产过程。
过渡:同学们知道稻谷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吗?谁知道的说说看,请学着农民伯伯来表演一下好吗?小组合作探究研究,了解大米诞生的整个过程!(翻地,播种,浇水,锄草,施肥,除害虫,收割,晾晒,打磨加工)教师总结:通过表演和探究研究,我们了解到粮食是经过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才能生产出来的,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朗读古诗《悯农》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有一首写农民伯伯在烈日炎炎下,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诗吗?(课件出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交流调查、汇报结果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浪费粮食的现象非常普遍,你能给大家说说吗?小组内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浪费粮食的现象调查结果,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说感受教师出示图片过渡: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你们看看。
《来之不易的粮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增强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不浪费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不浪费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一些粮食作物的图片,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3. 一些记录粮食生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粮食作物的图片,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吗?(2)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超市、市场、农民伯伯种的等。
(3)教师总结:这些粮食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来之不易的粮食》,了解粮食生产的过程。
2. 讲解粮食的生产过程(1)教师向学生介绍粮食的生产过程。
(2)教师播放一些记录粮食生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粮食生产的艰辛。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观察,你们觉得粮食生产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4)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耕田、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晾晒等。
(5)教师总结:粮食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辛苦,需要农民伯伯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努力。
3. 引导学生珍惜粮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惜粮食?(2)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等。
(3)教师总结: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
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 引导学生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2)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挑食,不要剩饭剩菜,要珍惜粮食等。
《来之不易的粮食》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源,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粮食的来源和种植过程2. 粮食的加工和烹饪方法3. 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碗米饭,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碗米饭是怎么来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碗米饭是由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种植出来的,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二、学习粮食的来源和种植过程1. 教师讲解粮食的来源和种植过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2. 学生观看粮食种植的图片和视频,进一步了解粮食的种植过程。
三、学习粮食的加工和烹饪方法1. 教师讲解粮食的加工和烹饪方法,让学生了解粮食变成食物的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里的粮食加工和烹饪方法。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2.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浪费粮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浪费粮食的后果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浪费粮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二、学习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1. 教师讲解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粮食的珍贵。
2. 学生分享自己家里的节约粮食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粮食种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粮食的种植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指导。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2.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粮食的来源和种植过程,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2. 学生能够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于粮食来之不易的故事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发展。
然而,粮食的生产并非易事,一个来之不易的故事,无疑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并感恩这来之不易的食物。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美满乡的小村庄里。
这个村庄被群山环绕,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村民们过着安逸祥和的生活,依靠农田种植粮食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村庄的头号农夫叫做刘老五,他是个勤劳肯干的人,总是早早的起来去田地劳作。
每年春季,他都会耐心地在田地里播种,然后细心地施肥、浇水,一切尽其最大努力为粮食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但是命运对于刘老五来说,并不总是那么友善。
有年夏季,正是粮食生长的关键时期,不幸的是遭到了多场连绵不绝的暴雨。
雨水无情地冲刷走了大部分的种子,导致无数作物泡在水里,无法生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刘老五非常愤怒和沮丧,感到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然而,刘老五并没有放弃。
他决心从失败中找到教训,并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他与村里的其他农民商议,决定改变田地的排水系统,加强排水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暴雨。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村庄的农田终于进行了改造,并且在新的一年新的挑战到来之时,置身于更安全的环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村庄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欢乐和繁盛。
然而,挑战并没有就此停止。
因为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供应的需求,刘老五和其他村民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更高产的粮食来满足需求。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并尝试在田地里使用化肥、农药等,以增加产量。
然而,这些化学物质对土地的影响并不乐观。
在初始阶段,的确增加了产量,村民们获得了更多的粮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失去了肥力,农作物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生长,最终产量大幅下降。
刘老五和其他村民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并深感自己贪图一时的利益而给土地带来的伤害。
为了弥补过去的错误,他们决定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来恢复土壤的生命力。
虽然这种方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生产。
来之不易的粮食说课稿一、说教材《来之不易的粮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它的地位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我国粮食生产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本文主要内容讲述了粮食从播种、耕耘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付出,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学生对粮食的认识,提高节约粮食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增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粮食问题,培养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3)通过写作,锻炼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2)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3)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增强国家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生字词;(2)分析课文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3)培养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如何激发学生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来之不易的粮食》这篇课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自己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形容粮食来之不易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世间花果多盈把,独有粮食最难得。
沉甸甸的一捆捆,谁知辛苦要几分。
栽种收割尽心力,点滴汗水浇成分。
晨曦中的鸟舞飞,躲避暴雨的打击。
步步耕耘田园间,希望成熟的心情。
奔波劳累不屈服,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
粮食之于人类,有如血液之于身体。
珍爱珍惜它的存在,珍爱珍惜它的生命。
粮食,是人类的大宝贝。
它经过了漫长而劳累的种植、收割、加工、运输等环节,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
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人们的辛勤劳动,汗水和心血。
无论在怎样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这些勤劳的人们坚持耕田,耕作,争取一年丰收,为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辛勤的贡献。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粮食产量的最大期许。
在春天的稻田中,悠扬的耕牛之声,清脆的鸟鸣声,使人们心情愉悦。
听到蛙声,人们欣喜地知道,稻田生态环境良好,丰收离着我们已经不远了。
粮食的生长条件如此苛刻,人们却依旧兢兢业业地投入生产。
他们是那些最朴素、耳濡目染着传统文化和典籍的中国人,在风吹雨打中耐劳耐心地种植着粮食。
世间花果多盈把,独有粮食最难得。
这一句话道出了粮食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求。
在世间,五谷丰登,果品飘香,可是没有了粮食,一切繁华就成了空谈。
虽然粮食不如果品那样美味可口,但离不开它我们便无法活下去。
因此,粮食的昂贵必须要让人们珍惜,让人们知道这来之不易的粮食有多么重要。
沉甸甸的一捆捆,谁知辛苦要几分。
这一句话层层深意。
沉甸甸的粮食捧在手中,让人倍感重负。
这是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数月,经过辛勤汗水终于收获的结晶,但是我们又知道,为了得到这数月的成果,农民们需要整整一年的耐劳耐心,吃住不易,提氧思维随时保持清醒。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感谢大自然给予他们庄稼的馈赠,他们也感恩手中的粮食给予人类生产与生命的滋养。
人们在珍爱粮食的同时,也在珍爱这来之不易的辛勤和耐心。
粮食,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
但我们真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吗?或是因为粮食的便利而轻易地忽视它的重要性?在香甜的稻香中,我们听到了丰收之声。
关于粮食来之不易的作文
阳光洒下来,那金黄的麦田,看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那些麦
粒啊,跟小孩似的,得经历风吹雨打才能长大。
农民们啊,他们天
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就为了这地里的好收成。
在村里,一到饭点,那米饭的香味就飘得老远。
你知道吗,就
这么一碗饭,背后得有多少辛苦啊。
从撒下种子开始,浇水、除草、施肥,最后还得收割。
每吃一口,都得想想那些农民的付出。
有时候啊,咱吃饭不小心掉了几粒米,可能觉得没啥。
但你想啊,那可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啊。
他们那么辛苦,就为了让我们有
饭吃。
这粮食啊,真的来之不易。
你要是走进农田看看,那些农民的脸啊,都刻着岁月的痕迹。
他们的手虽然粗糙,但力气大得很。
他们不求啥回报,就希望地里
的庄稼能长得好,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的生活好了,咱可能都忘了粮食是怎么来的。
但每次看到
那片金黄的麦田,还有那些忙碌的农民,心里就明白,这粮食啊,
真是得好好珍惜。
每一口饭都不容易,得感谢那些为我们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