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安然史铁生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予人以光明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课时把关练15 我与地坛(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可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
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音乐却能让人。
但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呢?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拨开纷扰,,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春风得意感慨万千正中下怀洞察世事B.踌躇满志百感交集正中下怀明察秋毫C.春风得意百感交集如愿以偿洞察世事D.踌躇满志感慨万千如愿以偿明察秋毫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结合语段的意思指明病因并修改。
①病因:②修改:3.下面的①~④句是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①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②平平地,不让我昏醉;淡淡地,不令我颠踬③淡淡地,不让我昏醉;平平地,不令我颠踬④淡淡地,不令我颠踬;平平地,不让我昏醉第句,理由: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4~6题。
4.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选段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据中国作家协会和其生前好友何东透露,著名作家史铁生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史铁生夫人表示,将不举行遗体告别,在之后适当时间将以适当的形式对他的离开表达追思。
据中国作家协会和其生前好友何东透露,著名作家史铁生于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在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依史铁生生前自己多次重申的意愿,将不举行遗体告别。
史铁生的夫人告亲友及读者:在之后的适当时间,将以适当的形式对他的离开表达追思。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在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后,不少网友发微博引述这段话表示悼念。
网友“林伊一”说:“提起史铁生,想起的就是地坛。
现在北京每年都会在地坛举办几次书市,美名读书会。
之所以选择地坛,想必与史铁生的那篇文章分不开吧。
”一个曾做过编辑的网友“李修文wh”回忆与史铁生的接触。
他说:“一度曾和他(史铁生)频繁通话,他不仅温和通达,简直是庄严和迷人的。
对于中国文学,他一直在,但也一直不在,但他的道路恰好说明:一个作家的真正处境,不在作协大楼,不在圈子里,它就在自己的穷愁、疾病和死亡之中。
”郭敬明出品的高端文学杂志《文艺风赏》官方微博也表示:“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震惊。
整个小赏团队都非常喜欢史铁生老师,在小赏的筹备期间,史铁生夫妇非常热情的给予了我们支持,能刊登史铁生老师的文章我们都很开心。
原本大家还想带着样刊去拜访老师,然而……这一切都变成了永远的遗憾。
希望老师一路好走。
”安然:史铁生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予人以光明“可敬之人,可读之书。
”——史铁生,被网友这样评价。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的最新散文集。
收入散文:《重病之时》《皈依是一种心情》《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灵魂的重量》《复杂的必要》《宿命的写作》《信仰是自己的精神描述》《无病之病》等。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史铁生的励志名言关于史铁生的励志名言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熟记名言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理解类题目的理解。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史铁生的励志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史铁生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我与地坛》3、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史铁生《我与地坛》4、人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合欢树》5、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
——史铁生6、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7、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
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
——史铁生8、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史铁生《命若琴弦》9、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
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史铁生10、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我不能说,也不能想,也没有忘。
——史铁生11、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史铁生1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我与地坛》13、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史铁生《我与地坛》14、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史铁生《我与地坛》15、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史铁生《务虚笔记》16、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我与地坛》17、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
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
灵魂的事读后感-魂兮归来读后感《塑造灵魂》读后感《塑造灵魂》读后感高一生物备课组王学芝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
在读了信金焕老师的《塑造灵魂》后,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播撒阳光,唤醒心灵自觉”一章给我感触很深。
在这里谈谈我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
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以待,学生在教师们的沟通中长大,在沟通中成熟、优秀。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
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看完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段很有启发性的文字:小草就是小草,杜鹃就是杜鹃,梅花是梅花,依其本性,依其时节,该给水的时候给水,该照阳光时给阳光。
灵魂的事读后感灵魂的事读后感(一)《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
我总觉得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
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
表现在话的投机,阶层,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
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有人说用身体的残缺来领悟生命太过残忍,而同时身受者肯定不再达观不再明媚,但史铁生不一样,他虽然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
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谁说我没有死过,在我出生之前,太阳,已经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义。
灵魂的事读后感(二)关于史铁生,对他的初步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仅有的感性认识就是一把轮椅和破败的地坛,再看看书名《灵魂的事》,心想:一位年轻时就腿部残疾的人,是如何用残缺的身躯书写灵魂深处的故事的?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慢慢地品读《灵魂的事》,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消极到豁达,从纠结到释然,从绝望到内心重燃希望。
他对不幸的正视,对生死的超脱,再到思想的丰满,深深地唤起我们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正视不幸作者常常叩问自己: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在哪里?于是,他在《好运设计》一文中一厢情愿、天马行空地对出生、外貌、读书、恋爱、立业等做了一系列的好运设计,但设计着设计着,便自我否定了:他觉得这样顺利美满的人生也似乎淡而无味,人生在世,未尝到痛苦的滋味,又怎知幸福的可贵呢?”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
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命若琴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节选)史铁生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漫天大雪①,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
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
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
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
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
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
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
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
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
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②,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
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
他去找他的徒弟。
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
【史铁生语录】_史铁生经典语录【史铁生语录】_史铁生经典语录史铁生,这位在命运的坎坷中,用文字铸就坚韧灵魂的作家,他的语录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 这句话充满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
然而,史铁生告诉我们,要勇敢地无视那些怀疑和异样的目光,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哪怕前方是黑暗的夜路,也要勇敢前行,因为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只有勇敢地走下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起的思绪和梦想而成就了我。
” 这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的经历和他人的影响共同塑造的。
每一段光阴,每一处山水,每一次与他人的相遇和交流,都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我们的内心,成就了如今的我们。
所以,我们应该感恩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美好还是痛苦,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生命就如同琴弦,需要有一定的张力和压力,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琴弦过于松弛,就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又容易断裂。
这就如同我们的生活,需要有适度的挑战和压力,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当我们能够在这种张弛有度中,弹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便足够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面对生死,史铁生有着超越常人的豁达与通透。
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而死亡也是必然会到来的。
我们无需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感到恐惧或焦虑,而应该珍惜活着的时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把死亡看作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乐观而坦然的态度,给予了我们面对生命无常的勇气。
史铁生名言名句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散文家,是一位以幽默和讽刺见长的散文大师。
他的作品充满哲理和警世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史铁生的名言名句,展示了他对生活、自由、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1. 人的个性好比是一座房子,教育便是窗户。
这句话表达了个性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教育对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每个人的独特特征,并且受到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让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
2. 快乐不是靠别人给的,是靠自己找的。
史铁生认为,快乐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赐予。
每个人都有选择快乐的权利,只要心态正确,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就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幸福。
3.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仰。
这句话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是人们前行的动力和心灵寄托,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没有信仰,人就会迷失方向,容易被人生的种种诱惑和挫折击垮。
4. 自由的目标是自由,而非美好。
史铁生认为,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具体的美好而存在。
自由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争取和捍卫。
只有拥有自由,人们才可以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5. 智慧无异于拯救。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对人们的重要性。
智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智慧,人们可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拥有智慧,才能够拯救自己和社会。
6. 没有经历过疼痛的人,是悲剧。
这句话表达了疼痛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疼痛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变得更加强大。
只有经历过疼痛,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7. 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
幸福和不幸福只是两座山而已。
史铁生认为,幸福和不幸福只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不同,真正的生活并不存在绝对的幸福或不幸福。
在生活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境遇,只要能够正确看待问题,并积极面对,人们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8. 不能形容幸福的人,是幸福的。
《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怀念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阅读答案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怀念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先生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
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
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
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
《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
③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
【课外阅读】安然:史铁生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予人以光明
“可敬之人,可读之书。
”——史铁生,被网友这样评价。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的最新散文集。
收入散文:《重病之时》《皈依是一种心情》《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灵魂的重量》《复杂的必要》《宿命的写作》《信仰是自己的精神描述》《无病之病》等。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
史铁生散文思想意境的深邃与语言表达的明朗、他肌体的疾病与灵魂的崇高,使读者为之敬佩。
在《灵魂的事》里,史铁生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
在《轻轻地来与轻轻地走》中,史铁生说,他听多了死神的声音,但依旧坚毅地活着,为了“一心向往的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史铁生,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也予人以光明。
他心中的光明就是对于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感恩。
在《好运设计》中,作家写道:不妨在背运之时,遥想一下自己的好运。
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因为作家灵魂的厚度,作品的语言便拥有了力度。
史铁生对幸福的感受与体验,怎么不给我们以感染、启迪与震撼!
对生命的乐观与喜悦,是智者的境界。
人永远不可能圆满,但人可以追求思想上的圆满。
所以史铁生在书的后记里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