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高考一轮 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1 文言实词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1 文言实词突破1夯实文言实词五类知识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教材梳理”]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C.相如因持璧却.立却:退,后退D.大礼不辞.小让辞:推辞D[D项,辞:计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州咸.敬服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D[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参考译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
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 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 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 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 áo)原之势。
D. 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音字形的把握。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
A 项“两鬓”的“鬓”,念作“bìn。
”C 项“废驰”的“驰”应写作“弛”。
D 项“惩罚”的“惩”,应念作“ché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第55 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 1 -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不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
【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
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
【丙】“绘境子一起阅读。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是2018年浙江高考中的重要科目,相关的试卷及参考答案有哪些?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第一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煲汤(bāo) 恫吓(dòng) 脐带血(jì) 整齐划一(huà)B.古刹(chà) 衣钵(bō) 挑大梁(tiǎo) 言为心声(wèi)C.掣肘(chè) 卤味(lǔ) 处女座(chǔ) 寅吃卯粮(yín)D. 笃定(dǔ) 痤疮(cuó) 病恹恹(yāng) 血气方刚(xuè)【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当前,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浮燥,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B.电视剧播出前,剧组为聚人气而做密集宣传,虽无可厚非,也应把握尺度;低俗的噱头或许能暂时搏得关注,但终究不会提升电视剧本本身的价值。
C.史铁生、霍金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拔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D.影片《荒野猎人》中,“小李子”扮演的不再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潇洒绅士,而是蓬头垢面,茹毛饮血,与自然鏖战的拓荒英雄。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三年真题·大聚焦一、(2016·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①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②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②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解析】选C。
C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征税”。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整体感知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选材稳中有变,一般是记事类散文、送序类、书序类和人物传记交替出现。
人物传记选文由原来传统的史传作品向名家所写人物传记方向扩展。
散文选文则向写景、说理散文方面延伸,选文涉及不同时代,内容涵盖政治家的事迹、名人逸事、山水感悟、反思自我等。
题型保持稳定,题量没有变化,实词、虚词、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断句为主观题,3分,句子翻译为主观题,2小题,共7分。
值得注意的是,①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题,其题干都带有“赏析”二字,说明这道题带有明显的鉴赏倾向。
全国卷及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一般都是分析概括题,即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和概括,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整合的基础上。
其他省份能力层级为C级;浙江省此题既然为“赏析”,其能力层级则为D级,它在能力层级的要求上,超越了其他省份对应的高考题。
这道题体现了浙江卷独特的命题思想和命题特色。
②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断句题没有和其它题共用文本,而是另选文段。
命题趋势高考试卷通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018年高考试卷定会稳中有变,备考复习时应灵活安排,做好攻略。
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文言字音和字形(一)文言字音文言字音不属于高考考查的范围,但了解文言字音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
1.多音字多音字,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往往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用法不同。
如“舍”字,在“锲而不舍”中,读shě,是“舍弃”的意思;而在“求田问舍”中,读shè,是“房子”的意思。
2.异读字异读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三种情况。
(1)破音异读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意义或词性改变的一种方法,往往体现为声调的改变。
如“雨”作名词,指“雨水”时,读yǔ;而在“雨雪霏霏”中,作动词,表示“下雨”,则读yù。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类汇编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非狂人也。
自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1 文言实词突破1夯实文言实词五类知识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教材梳理”]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C.相如因持璧却.立却:退,后退D.大礼不辞.小让辞:推辞D[D项,辞:计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州咸.敬服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D[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参考译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
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
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
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
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
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
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代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C.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D[D项,就职:上任,古今同义。
A项,发: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
B项,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第二或次要的地位。
C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指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厚,讳宗元。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务..,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③,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
②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
③相侔:相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遇用事者得罪..B.居闲益自刻苦..C.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D.悉有法度..可观B[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A项,“得罪”在古代汉语中有“冒犯”的意思,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古今含义相同;“得罪”还有“获罪”的意思。
A项中的“得罪”就取“获罪”的意思,在此语境下古今含义不同。
B项,“刻苦”古今含义相同,都指肯下苦功夫。
C项,“泛滥”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或比喻坏的事情不受限制地流行。
“泛滥”在此处形容文笔汪洋恣肆,古今含义不同。
D项,“法度”,在现代汉语中为“法令制度,法律”之义,但此处的“法度”特指“文章的章法技巧”,古今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子厚,名叫宗元。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按例被贬出京城当刺史。
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
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
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等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
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特殊用法。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
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像云彩、像回声、像影子一样)②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廷:在朝廷上)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节选)》)(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如:①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称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节选)》)(水:游泳)(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生死而肉骨。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如:①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鉴:以……为鉴)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导学号:26612117】A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失期,法.皆斩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头发上.指 【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 项,“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答案】 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C.⎩⎨⎧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C [C 项,目:名词作动词,指用眼色表态示意。
A 项,树:第一句中名词作动词,种植;第二句中名词,树木。
B 项,棹:第一句中这里作动词,划桨;第二句中名词,桨。
D 项,道:第一句中名词作动词,取道;第二句中名词,道路。
]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入:产出、收入的东西)(2)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命)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斗:使……争斗)(3)动词的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哀:为……哀叹)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C. ·以为轮D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A、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为名词作动词,攻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6612118】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B.泣.孤舟之嫠妇C.谨拜表以闻.D.则修文德以来.之A[A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余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