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采储量培训讲义(第四部分递减法)
- 格式:pptx
- 大小:633.71 KB
- 文档页数:26
一、油田产量变化规律二、产量递减的几个基本概念三、油气田产量递减分类四、递减类型的确定五、递减规律的应用就油田开发全过程而言,任何油田的开发都要经历产量上升、产量稳定、产量递减三个阶段(图4-11)。
产量递减分析方法是针对已处于产量递减阶段的油田,预测和分析油藏动态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不同的油藏类型、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开发政策、不同的开发措施、不同的工艺技术水平,进入油田三个开发阶段的时间、长短、产量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也不一样。
一般说来,油气田越大,全面建成生产能力时间越长,稳产速度要求越高,则产量上升阶段越长;天然能量充足或保持压力水平开采,稳产速度较低,则稳产阶段越长;能量不充足,稳产速度高,则产量稳产期短。
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水驱开发油田,当采出油田可采储量的60%左右,即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稳产期的采油速度越高,产量递减会越快;封闭型弹性驱动油藏、重力驱动油藏产量递减快。
二、产量递减的几个基本概念油气田产量递减阶段,产量递减的大小通常用递减率表示,即单位时间内的产量递减分数,见图4-12,其表达式为:90)-(41dt dQQ D -=式中:在矿场实际应用中,有时用递减系数这一概念表示产量递减的快慢程度,递减系数与递减率的关系为:(4-91)Arps研究认为瞬时递减率与产量遵循下面的关系:(4-92)式中:—比例常数;D-=1αn KQD =K三、油气田产量递减分类目前国内外提出的一系列描述产量递减规律的数学模型中以阿普斯(J.J.Arps)递减模型用的最多最广。
而其他模型,如柯佩托夫递减模型、桥西递减模型、龚珀茨递减模型、威伯尔递减模型、罗杰斯蒂递减模型,据俞启泰先生的研究,都是阿普斯递减模型的特例。
指数递减n=0由于油田实际的产量递减一般都是开始递减最快,之后逐渐变缓,因此n>0一般为递减过缓,而n>1的递减情况一般不存在。
下面分析不同递减类型的表达式及其递减规律。
1、指数递减规律(n=0)递减率是一个常数,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一个指数方程表示。
利用递减参数确定可采储量的方法
陈元千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4(021)003
【摘要】本文基于广义的KoЛЪITOB公式,提供了利用递减参数,确定油气田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的方法。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陈元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5
【相关文献】
1.油气田递减期剩余可采储量标定的实用方法 [J], 姚麟昱;熊钰;骆彬;葛枫
2.确定饱和型煤层气藏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方法的推导及应用 [J], 陈元千;胡建国
3.双曲线递减的简化及确定可采储量的截距法 [J], 陈元千
4.利用典型曲线拟合的递减常数预测油气藏的可采储量 [J], 陈元千;李剑;李云波;毕海滨
5.递减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开发调整时机的确定和新增可采储量的预测 [J], Laust.,D;邴绍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量管理培训班教案第一章:储量管理概述1.1 储量管理的定义1.2 储量管理的重要性1.3 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1.4 储量管理的流程第二章:储量评估方法2.1 储量评估的基本概念2.2 储量评估的方法2.3 储量评估的参数2.4 储量评估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储量动态管理3.1 储量动态管理的概念3.2 储量动态管理的流程3.3 储量动态管理的指标3.4 储量动态管理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储量风险管理4.1 储量风险的概念4.2 储量风险的分类4.3 储量风险的管理方法4.4 储量风险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储量管理信息化5.1 储量管理信息化的概念5.2 储量管理信息化的作用5.3 储量管理信息化的技术5.4 储量管理信息化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储量管理政策与法规6.1 储量管理相关政策6.2 储量管理相关法规6.3 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监管6.4 案例分析:政策与法规对储量管理的影响第七章:储量管理的伦理与责任7.1 储量管理中的伦理问题7.2 储量管理者的责任7.3 伦理与责任在储量管理中的实践7.4 案例分析:伦理与责任在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八章:储量管理的技术发展8.1 储量管理技术的历史发展8.2 现代储量管理技术8.3 技术发展对储量管理的影响8.4 案例分析:新技术在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九章:储量管理的经济因素9.1 储量管理与经济的关系9.2 储量市场的供需分析9.3 经济因素对储量管理的影响9.4 案例分析:经济因素对储量管理的挑战第十章:储量管理的未来趋势10.1 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10.2 应对未来趋势的策略10.3 未来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10.4 案例分析:未来趋势对储量管理的影响第十一章:储量管理与中国法律法规11.1 中国储量管理政策概述11.2 中国储量管理相关法规11.3 中国的储量管理实践与挑战11.4 案例分析:中国储量管理案例解析第十二章:储量管理的国际经验12.1 国际社会储量管理概述12.2 主要国家的储量管理政策与法规12.3 国际储量管理的最佳实践12.4 案例分析:国际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第十三章: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13.1 储量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3.2 环境保护在储量管理中的实践13.3 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与监管13.4 案例分析:环境保护在储量管理中的挑战与机遇第十四章:储量管理的风险评估与控制14.1 储量管理中的风险识别14.2 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14.3 风险控制策略与实施14.4 案例分析:风险管理在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五章:储量管理的培训与教育15.1 储量管理培训的重要性15.2 储量管理培训的内容与方法15.3 储量管理教育的未来发展15.4 案例分析:储量管理培训的成功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储量管理的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和流程。
储量管理培训班教案一、引言1.1 培训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储量计算和评价的技术,提高储量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1.2 培训对象从事储量管理、油气田开发、地质勘探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3 培训内容本课程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包括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评价技术、储量管理原则和储量管理实例等内容。
二、储量管理基本概念2.1 储量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储量的概念、分类及各种储量的特点。
2.2 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储量管理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
2.3 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讲解储量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如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等。
三、储量计算方法3.1 静态储量计算介绍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静态储量计算方法。
3.2 动态储量计算讲解动态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等。
3.3 储量计算软件及应用介绍储量计算软件的功能、操作方法和应用实例。
四、储量评价技术4.1 储量评价方法讲解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如经济评价法、工程技术评价法等。
4.2 储量评价参数的确定介绍储量评价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方法。
4.3 储量评价实例分析分析实际储量评价案例,使学员掌握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
五、储量管理原则与实践5.1 储量管理原则阐述储量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如合规性、真实性、有效性等。
5.2 储量管理流程与制度介绍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及管理办法。
5.3 储量管理实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储量管理成功的案例,讨论其管理经验和启示。
本教案根据储量管理培训班的要求,系统介绍了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评价技术和实践原则。
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储量管理的核心知识,提高储量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六、储量管理中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6.1 地质勘探基础知识复习地质勘探的基本概念,包括岩石的类型、地层的分布、断层等地质构造。
6.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探讨地震勘探、电磁法、钻井资料分析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储量管理中的应用。
产量递减分析法油气田开发模式油气田开发模式,是指任何油气田从投产到开发结束,油气田产量随生产时间变化全过程的态式。
概括起来,油气田的开发模式共分为6种(见图4-1):(a)投产即进入递减;(b)投产后经过一段稳产后进入递减;(c)投产后产量随时间增长,当达到最大值后进入递减;(d)投产后产量随时间增加,在经过一个稳产阶段后进入递减;图(e)和图(f)分别为图(d)和图(c)模式的变异形式。
上述六种开发模式,只要已经进入递减期,均可利用产量递减法预测油气田的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
图4-1 油气田开发模式图油气田开发的实际经验表明,何时进入递减阶段,主要取决于油、气藏的储集类型,驱动类型、稳产阶段的采出程度,以及开发调整(细分层系、打加密井)和强化开采工艺技术的效果等。
根据统计资料表明,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来说,大约采出油田可采储量的60%左右,就有可能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在图4-2上给出了前苏联23个水驱砂岩油田的无量纲产量QD(不同年份的产量除以最高年产量),与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RD的关系图,而这些油田的RD值已达80%~99.8%。
由图4-2可以看出,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来说,大约采出可采储量的60%左右,就有可能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阿尔浦斯(Arps)递减类型对于业已进入递减阶段的油气田,阿尔浦斯(Arps)根据矿场实际的产量递减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从理论上提出了指数、双曲和调和三种递减类型。
下面将介绍其主要的内容。
一.递减率、递减系数和递减指数当油、气田的产量进入递减阶段之后,其递减率由下式表示:(4-1)式中:D—瞬时递减率,又称为名义递减率,月或年,%/月或%/年;Q—油、气田递减阶段t时间的产量,油田为10m/月,或是10m/年,气田为10m/月或10m/年;t—递减阶段的生产时间,月或年;dQ/dt—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见图4-3)。
图4-2 前苏联23个水驱砂岩油田QD与RD的统计关系图图4-3 递减阶段的产量变化关系在矿场实际工作中,也常用到递减系数的概念,它与递减率的关系式为:(4-2)式中的a为递减系数,它的单位与递减率相同。
双曲线递减的简化及确定可采储量的截距法双曲线递减的简化及确定可采储量的截距法是指以双曲线进行开采储量估算时,当断层折出地质体时,以双曲线的截距为界确定可采储量的方法。
一、双曲线递减简化1、双曲线的分段式递减:双曲线递减的基础是基于地质探测,结合原有的可采面,将地下空间按照不同的采场面及分层形式来构建双曲线分段式减递减,即用若干垂直断层将双曲线划分成若干凹段及凸段,使双曲线曲率于每个断层发生变化,从而为双曲线递减提供了依据。
2、双曲线分段递减的归并:双曲线的分段式递减的归并,即将原分段式的双曲线递减合并为二段或三段及以上的双曲线递减。
主要是将原始分段的双曲线递减经过拟合及处理,归并为二段或更高段数的递减双曲线,使估算曲线更加简洁,便于从理论上推算采储量。
3、双曲线定点递减:双曲线定点递减是指在分段合并处理后,根据实际采储量数据,在双曲线折出地质体定点拟合出双曲线递减过程,从而推算储量体积。
二、确定可采储量的截距法1、原始截距法:原始截距法是指以折出地质体的双曲线截距确定可采储量的方法。
在平面图上,折出的双曲线的截距点距离储量曲线等于可采储量,即可采储量=双曲线截距/容重。
其优点是非常简单,能够快速准确地推算出可采储量的体积。
2、条件限制的截距法:在原始截距法的基础上,加入实际开采条件的限制,例如某些储量只能开采部分;或以开采距离等作为限定条件来确定可采储量的量法称为条件限制的截距法。
在平面图上,通过画出开采条件限定的双曲线,确定可开采的储量体积。
3、归因的截距法:归因的截距法是采用折出地质体的双曲线截距点来求得可采储量的一种方法,但是归因截距法把开采条件完全考虑在内,以至于可采储量多少及从哪里开采,都通过特定模型来得出,而不是简单地基于平面图来推算采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