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比较研究方法论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宗教改革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的案例出发,探讨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开启了现代科学思想的大门宗教改革的发生标志着近代欧洲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开启了现代科学思想的大门。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观念产生怀疑,开始有了对于科学的追求和探索。
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探索科学,他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做出了诸多开拓性的成就。
二、宗教改革对科学自由的促进宗教改革对科学自由的促进是不可忽视的。
在宗教改革后,人们开始对宗教的束缚有所减轻,科学家们不再受到宗教教义的束缚,开始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
伽利略·伽利莱的地心说观点受到教会的强烈抨击,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证明了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
这种对于科学自由的追求,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宗教改革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宗教改革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
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推动了欧洲对神学领域的批判性思考,并为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宗教改革后,人们开始强调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韦伯的理性化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强调。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这种科学方法的发展为近代科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开启了现代科学思想的大门,还促进了科学自由的产生,以及对科学方法论的深刻影响。
这些都为近代科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说,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四、宗教改革对科学领域人才的培育除了对科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影响外,宗教改革还对科学领域人才的培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宗教改革后期,教会对教育体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们更加注重对普通民众的教育。
这为普通民众获得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创造了机会。
很多普通民众通过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接受科学教育,培育了一大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才。
探究世界的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以探究世界的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为题,本文将从哲学、科学和宗教的角度分析探究世界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
哲学是一种思辨性的学科,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途径来理解世界的本质。
哲学通过思考和问题的提出,试图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例如:世界的起源、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自由意志等。
哲学家们利用逻辑推理和思辨的方法,通过思考人类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来寻找答案。
科学是通过实证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世界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科学家们运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通过积累和分析数据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科学方法强调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追求真相和普遍性。
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循证性,即通过收集证据并进行实证研究,逐渐深化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提供了一种超越科学和哲学的探究世界本质的方法。
宗教通过神圣经典、信仰和仪式等方式,试图回答存在的深层问题,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目的和道德价值等。
宗教信仰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视角,使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在探究世界本质的过程中,哲学、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哲学提供了思辨和逻辑的方法,科学提供了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而宗教提供了信仰和超越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交叉运用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科学和宗教能够完全揭示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问题,远远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
每种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无法给出对世界本质的终极解答。
因此,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世界的本质,将不同的方法论相互比较和综合运用,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起来,探究世界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包括哲学、科学和宗教三个方面。
哲学通过思辨和逻辑的方法,科学通过实证和观察的方法,宗教通过信仰和超越的方法,共同努力揭示世界的本质。
然而,由于世界本质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三种方法论均无法给出终极答案。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世界的本质,并将不同的方法论相互比较和综合运用,以期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013 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 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 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 宗教学与宗教观⑶ 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 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宗教和科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宗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一直备受争议。
宗教和科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追求真理、研究宇宙等。
同时它们
也存在很多的差异,如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领域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一、宗教和科学在观念上存在分歧
宗教的信仰体系往往是基于神的存在和人的灵魂存在的,而科学则更
为理性和实证主义。
科学追求的是真实客观的世界,而宗教看待世界
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超自然性。
二、宗教和科学在历史上有不同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始于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实验方法和基础理论的发展,科
学开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另一种力量。
宗教则主要扮演了一种精神、道德支持的角色。
三、宗教和科学的关系随时间演变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科学成
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真理之一。
但是在某些领域(例如永恒的道德原
则),宗教仍然对于一部分人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宗教和科学的互补
宗教和科学在某些方面是互补的。
例如宗教可以填补科学认识上的空白,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科学也可以辅助宗教的发展,如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宗教传播。
总之,宗教和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
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们是互补的。
深入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我们更好
地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宇宙的真实性非常有利。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有关宗教作用和对待宗教的方法论的当代价值和启示作者:蒋钊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1期【摘要】在当下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背景之下,研究梳理其中关于宗教的作用和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无疑更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真正做到以宗教的态度来对待宗教,才能还宗教以宽容、大爱、关怀普世的本来面目,既不鄙视轻蔑之,也不恐惧担忧之,既不“远观”之,更不“亵玩”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作用【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7-02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宗教的作用和对待宗教的方法论的思想一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指从马克思到列宁为止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社会主义理想和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宗教,基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状况和历史时代背景的考量形成的一套关于宗教思想的完整理论学说,这套学说包括对宗教的性质、起源、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具体方法论。
其中关于宗教的性质、起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在当下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背景之下,研究梳理其中关于宗教的作用和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无疑更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1有关宗教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这里,马克思把宗教比作鸦片,这个比喻虽然不是马克思的原创,但是他却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鸦片最深刻贴切地联系在一起,宗教恰似鸦片让人欲罢不能,麻醉着人民的精神,缓解现世的苦难,补偿那些受剥削受压迫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现实的理想,带给人们以虚妄的幸福,让人们相信此生的悲惨命运在上帝那里可以得以拯救,这样才可以为了升入所谓的天堂而忍受尘世间的地狱之苦。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辩论辩题正方:科学与宗教是相辅相成的首先,科学与宗教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是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来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而宗教则是通过信仰和灵性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
其次,科学和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交集和共同点。
例如,许多早期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的研究也受到了宗教的启发。
同时,宗教也为科学提供了许多价值观和伦理观念,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再者,许多现代科学家也认为宗教和科学可以和谐共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和科学都需要信仰,都试图理解宇宙的奥秘。
”他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
最后,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宗教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力量,而科学则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技术和知识。
因此,科学与宗教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反方:科学与宗教是互相排斥的首先,科学和宗教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科学是通过实证和推理来探索自然规律,而宗教是通过信仰和神秘来探索超自然的存在。
两者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无法相互融合。
其次,科学和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冲突和对立。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受到了宗教的反对,这表明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再者,现代科学已经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不需要依赖宗教来解释世界的现象。
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观念已经被科学所否定,因此科学与宗教之间不存在任何共通之处。
最后,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对宗教持怀疑态度。
霍金曾经说过:“宇宙的起源和存在并不需要上帝来解释,科学已经能够解释一切。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而科学才是真正的探索和理解。
综上所述,科学与宗教是互相排斥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共通之处。
科学已经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不需要依赖宗教来解释世界的现象。
因此,科学与宗教之间应该保持清晰的界限,而不是试图相互融合。
一、结合宗教学研究中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分析宗教的定义近代西方宗教学领域有四种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而每一种都对宗教的含义进行定义。
1、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历史学和宗教人类学的观点。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着重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宗教的形成和演进,把宗教理解成各种传统宗教所注重的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如麦克斯·缪勒对宗教的定义: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
詹姆士·弗雷泽尔对宗教本质的观点,宗教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权威力量讨好和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
“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2、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社会学的观点。
(1)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
(2)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规定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3)斯特伦认为:“宗教是实现根本转变的一种手段……,所谓根本转变是指人们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 罪过、无知等) 中,彻底转变为能够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
3、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心理学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给宗教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二、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宗教本质和功能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对宗教观本质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介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
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性的,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强调理性分析、历史比较和价值中立性。
他提出了“理解型社会学”(Verstehen)的方法,主张研究者应该尽量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排除在研究之外,以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韦伯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的意义和行动构成的,研究者应该致力于理解社会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将社会科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的方法论强调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2 研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强调客观性和形式化,但忽视了对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量。
而韦伯则提出了"理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强调研1.3 研究方法论的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而韦伯在其研究方法中所倡导的理性思维、价值中立性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韦伯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性和客观性,强调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干扰。
韦伯的研究方法理性思维和价值中立性的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社会运行的机制,指导我们更准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宗教比较研究方法论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
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
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
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
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
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
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
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矗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
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
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
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
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
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
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概而言之,尽管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有关宗教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建树,但是两者实际上都只说出了真理的某个部分,没有道出真理的全部。
一方面,并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使我们相信,人类宗教信仰的差异性本身会阻碍我们对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不同的宗教观点进行比较研究。
宗教的比较研究,不仅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是可能的,在哲学、伦理学、宗教研究等领域也是必要的。
人类大多数宗教在表达形式上虽然确实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特征,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倾向作为无视其他信仰的借口,也不应该将其看成是无需对不同宗教之间的相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
当代世界的相互作用已经打破了竖在不同传统之间的篱笆,各种宗教的史实也已经表明了不同宗教的共存只能始于人们对于其他信仰之存在的意识和认可。
对于其他信仰的忽视将产生误解,误解会滋长敌意,而敌意会发展成为战争与毁灭。
由信仰间的敌意所导致的这种战争与毁灭,是与宗教的本质相违背的,因为宗教的本质在于通过在不和谐的世界中创造和谐与和平来找寻一条实现永恒与永远幸福的道路。
要在世界中创造和平与和谐,我们就必须减少不同传统间的敌意与误解;要减少敌意与误解,就必须促使不同的信仰之间进行对话;要促使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我们就必须对不同宗教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不同意上述认为宗教比较研究是不可能的消极主义观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消极主义在认识宗教比较研究中与生俱来的困难与问题方面,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至少含有部分真理。
如果我们能具有这样的见识,我们就会避免重犯那些在这一领域经常出现的错误。
比如,在过分的热情驱动下,有些学者在进行比较时常常会将他们所研究的课题过分简单化。
在大卫·李特尔(DavidLittle)及萨母纳·B·推斯(SumnerB.Twiss)看来,在宗教比较研究领域存在有三种主要的错误用法:第一,企图把“整个宗教传统”如基督教、佛教及伊斯兰教等等类型化,然后从宏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泛泛的比较,从而使比较研究呈现出一种过分简单化的倾向。
这样一种比较研究方法忽视与模糊了每一种传统内部的错综复杂的变化与差异,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宗教现象,与其说是澄清了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还不如说是歪曲了各种不同的宗教现象。
第二,宗教比较研究时常具有辩护性,无论这种辩护是以公开的方式还是以隐藏的方式进行,都会使人对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产生怀疑。
第三,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企图建立用以解释宗教起源与发展为目的的理论。
(参见大卫·李特尔、萨母纳·B·推斯合著的《比较宗教伦理学》,旧金山Haper&Row,第17—18页)为了防止这些误用,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们对于宗教信仰表达的差异性,既不要为过分简单化的倾向所误导,也不要被表面上的一般看法所愚弄。
对于宗教比较研究的正确态度是:在相信人类本性具有连续一贯的确定性的同时,又要注意在比较任何两种人类传统的特殊形式时采用审慎的比较研究方法。
只有我们在对宗教进行比较研究时自始至终贯彻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我们才能取得比较研究的成功。
但在现实实践中,人们似乎很容易把比较研究建立在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
这种倾向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这种方法时常引导人们在他们自己喜欢的宗教背景下作出判断。
在这类的比较研究中,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研究结论,他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宣称某一种宗教比另外一种更为杰出,或者某一种宗教才是独一无二的。
以贬低其他的宗教来抬高某个宗教,或者独断地论证“其他的宗教应该向这个宗教学习”,都是危险的举动,因为它会产生与比较研究之目的相违背的后果。
这种研究方法之所以降低了比较研究的价值,不仅是因为其中渗透了研究者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因为它违反了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使得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让位于偏见。
这种形式的比较,不仅不能产生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为它马上会招来其他宗教传统的反对。
在相信其他宗教传统的人们看来,这样的研究与其说是科学研究的结论,不如说是激起人们愤怒的挑衅行为。
任何合格的宗教比较研究必须以公正性原则为基矗公正性原则并不排除研究者自己的宗教信念,也不把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与比较本身的价值相分离。
在宗教比较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人们特别追求比较研究的绝对客观性,并试图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完全分离开来。
为了获取所谓的绝对正确的结论,人们不得不割裂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在孤立状态下对事物加以考察;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就不允许任何属于个人的价值进入到他们对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解释中。
这是一种机械客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早已被人们抛弃了。
解释学理论已经超越了自由主义或启蒙时代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任何解释都是在解释者个人价值的氛围中做出的。
做研究工作,就是要在被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或被解释的对象与解释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因此,任何对于宗教的解释,如要具有可信性的话,都必须以结论开放、倾听、建设性的批判以及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为基矗如果像这样来理解,公正性的原则就是在观察与阐释的过程中实现的。
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种绝对“完善”的引不起任何批评的宗教,也不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的评价标准。
公正的比较研究,并不意味着研究者不应该对这个或者那个传统作任何的判断与评论,也不意味着研究者应该总是把自己放在所比较的两个传统的正中间位置。
公正原则指的是研究必须从开始到结束,都对比较双方使用同样的判断标准。
公正原则坚持任何宗教传统都必须获得尊重的精神,但它也允许人们拒斥任何经典著作或传统实践中的某些与人类宗教信仰的原则不相协调的东西,从而使人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根据认真的思考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没有这种正与反、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判断,比较研究将是浅薄和表面的。
但是,公正原则限制研究者作出随意的、片面的以及前后不一致的判断。
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本身的价值与信念也必须得到检验与考察。
这是一个开放与自我评判的反思过程,而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又是实行公正原则的最重要因素,也理所当然地是任何成功的宗教比较的前提。
二、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找寻相似点一种恰当的宗教比较研究包括三项任务:找寻相似点,发现不同点,并且由于重叠与相互包含的原因,要从相似之中发现不同,在不同之中找寻相似。
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在不同的宗教间找寻相似点,这是任何比较的起始点。
有两种找寻宗教间相似点的基本方法:一是考察它们的现象学框架;另外一种则是考察它们本身的结构。
尽管宗教世界具有多样性,是由多维空间组成的,但其现象学的框架结构则非常清楚。
就其空间而言,有在世界范围里被人们实践的“世界宗教”,也有在特殊区域由特定人群或民族所信奉的“地区性宗教”。
就其时间而言,有主要以对原始信仰与实践的历史记载为基础根据的“传统宗教”,也有通过改革旧信仰与旧仪式或者通过创造一套全新的信仰与礼仪而形成的“改革宗教”或“新宗教运动”。
就宗教的本质而言,既有依附于一种单一的信仰与实践并排斥任何其他传统要素的“单一宗教”,也有通过调和不同信仰、仪式与伦理观念而形成的“合成宗教”。
通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我们就能够马上发现两种宗教之间是否存在有明显的相似性:例如,它们到底是世界性宗教,还是地区性的宗教;它们是具有将自己的教义普遍化的潜力,还是完全囿于自己的起源;它们是仅以传统为依归,还是能够适用于现代世界;对于其他的不同宗教传统,它们是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还是基本上坚持它们自己的信仰,对其他的宗教传统持一种排斥的态度。
发现类似这样的种种相似性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还不足以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据,它至多可以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