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烽子上烽铺番期新证——新出烽铺文书研究之三
- 格式:pdf
- 大小:223.17 KB
- 文档页数:4
《文史》(1—50辑)分类目录一、专题论文1、历史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遗著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上)………………………………………刘起舒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下)………………………………………刘起舒第29辑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杨国宜第3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上)………………………………………丁山遗著第47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下)………………………………………丁山遗著第48辑尧、舜、禹(上)………………………………………徐旭生遗著第39辑尧、舜、禹(下)………………………………………徐旭生遗著第40辑禹平水土本事考………………………………………丁山遗著第34辑腊日节溯源………………………………………陈久金第32辑关於“夏鼎”………………………………………唐兰第7辑《夏小正》五事质疑………………………………………于省吾第4辑卜辞所见先帝高祖六宗考………………………………………丁山遗著第43辑武丁早期卜辞考证………………………………………林小安第36辑殷契“王作三师”解………………………………………沈长云第44辑说《庚壶》的“大”字………………………………………张政烺第36辑释“郊”………………………………………李学勤第36辑评<殷虚卜辞综述》………………………………………裘锡圭第35辑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裘锡圭第17辑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裘锡圭第19辑殷周用鼎制度研究………………………………………李玉洁第44辑商周庙制新考………………………………………王贵民第45辑先周族舆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谭戒甫遗著第6辑月吉、初吉、既吉………………………………………李学勤第46辑<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国]夏含夷第38辑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顾颉刚遗著第18辑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美国]夏含夷第29辑周公摄政考………………………………………彭裕商第45辑“三监”人物及其疆地——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2辑周公执政称王——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3辑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顾颉刚遗著第26辑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7辑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9辑三监的结局——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三………………………………………顾颉刚遗著第30辑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顾颉刚遗著第31辑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顾颉刚遗著第32辑西周年代论(上)………………………………………谢元震第28辑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第29辑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第36辑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第13辑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第17辑论<硕人>铭神兽镜………………………………………李学勤第30辑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蕾、新、畲,,的各种解释……………………………………李根蟠第15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顾颉刚遗著第14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 …………………顾颉刚遗著第15辑《尧典》著作时代考………………………………………顾颉刚遗著第24辑《禹贡》兖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0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刘起舒第44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下)………………………………………刘起舒第45辑《禹贡》青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7辑《酒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33辑《尚书•多士》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0辑《梓材》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2辑《尚书•无逸》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4辑《召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6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上)………………………………………顾颉刚遗著第49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下)………………………………………顾颉刚遗著第50辑释<尚书•甘誓》的“五行”与“三正”………………………………………刘起舒第7辑先秦文字中的“县”………………………………………李家浩第28辑“天子朱芾,诸侯赤芾”说辨谬………………………………………郭锦华第43辑《左传》成书年代论述………………………………………杨伯峻第6辑《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胡念贻第11辑论刘歆作《左传》——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商讨………………………………………徐仁甫第11辑《左传》无经之传考………………………………………赵伯雄第49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2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3辑《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孙涛第49辑晋祁奚字黄羊解………………………………………于省吾第5辑“士田十万”新解………………………………………张政烺第29辑春秋隐公射鱼于棠说驳议——兼论春秋搜狩、治兵与祭牲之制………………………………………杨希枚第26辑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的问题………………………………………李家浩第42辑秦国名考………………………………………雒江生第38辑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减曾的年代………………………………………李家浩第33辑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居民组织试析………………………………………李零第28辑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张传玺第16辑《禹贡》冀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25辑《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第2辑关於《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范祥雍第25辑“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顾颉刚第6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沈文倬第15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沈文倬第16辑礼经十论………………………………………段熙仲第1辑《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闻人军第23辑《周礼正义》校勘述略………………………………………王世伟第33辑《大戴礼记》经文校正………………………………………谢贵安第39辑《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舆邵懿辰考辨的评价——《礼经通论》序………………………………………顾颉刚遗著第38辑读(周礼)札记………………………………………晁福林第46辑献俘礼研究(上)………………………………………高智群第35辑献俘礼研究(下)………………………………………高智群第36辑先秦讳礼析论………………………………………虞万里第49辑<仪礼>单疏版本说………………………………………乔秀岩第50辑说醻………………………………………—………………………………………段熙仲第3辑“开阡陌”辨证………………………………………李解民第11辑畿服说考略………………………………………王树民第44辑论孔子作《春秋》………………………………………赵生群第47辑墨子书目版本考评………………………………………朱宏建第41辑稷下学宫考述………………………………………孙以楷第23辑公孙卫事迹考………………………………………何清谷第13辑楚王酓璋戈与楚减越的年代………………………………………李家浩第24辑逢泽之会考………………………………………晁福林第50辑民和黔首——兼评秦始皇“更名民日黔首”………………………………………李解民第23辑莒县出土束周铜器铭文汇释………………………………………何琳仪第50辑云萝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第8辑秦律“葆子”释义………………………………………张政烺第9辑论秦汉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双层结构与“普遍依附农制”…………………………冷鹏飞第44辑秦漠郡守兼掌军事略说………………………………………施丁第13辑试论秦漠政权内部的逆向监察机制………………………………………刘丽双李福泉第45辑秦汉都市交通考论………………………………………王予今第42辑长沙马王堆汉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唐兰遗著第10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朱德熙裘锡圭第10辑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李零第35辑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高敏第20辑汉简零拾………………………………………裘锡圭第12辑居延汉简释丛………………………………………于豪亮第12辑居延汉简丛释………………………………………于豪亮遗著第17辑<流沙坠简>释文校正………………………………………李均明第12辑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楼祖抬第3辑汉简所见一日十八时、一时十分记时制……………………………………李均明第22辑漠简所见出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李均明第19辑漠简<服传)考(上)………………………………………沈文倬第24辑汉简《服传)考(下)…………………………………………沈文倬第25辑礼汉简异文释(一)………………………………………沈文倬第33辑礼漠简异文释(二)………………………………………沈文倬第34辑礼汉简异文释(三)………………………………………沈文倬第35辑礼汉简异文释(四)………………………………………沈文倬第36辑西域木简所见(汉律)………………………………………速劭名第29辑木简出入取予券书制度考………………………………………胡平生第36辑一九八〇年楼兰出土文书考释………………………………………平明第36辑《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6辑居延汉简居延都尉与甲渠候官人物志………………………………李均明刘军第36辑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刘昭瑞第43辑敦煌、居延汉简中与朔闰表不合诸简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9辑《银雀山汉墓竹简》原列《孙膑兵法•下编》十五篇校补…………赵逵矢第44辑《武威汉简》丙本<丧服》简的缀合………………………………………李解民第34辑漠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赵平安第48辑汉代的属国………………………………………王宗维第20辑夜郎首邑考………………………………………罗荣泉第19辑漠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李均明第34辑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下)………………………………………李均明第35辑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秦学颀第31辑《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李零第20辑<屈原列传)新探………………………………………汤炳正第1辑论(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解………………程金造第7辑汲古阁单本(史记索隐)的一些问题………………………………………程金造第4辑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贺次君第14辑《史记》解诂(上)………………………………………吴国泰遗著第42辑《史记》解诂(下)………………………………………吴国泰遗著第43辑《汜胜之书》述略………………………………………吴树平第16辑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遗著第1辑(汉书)材料来源考………………………………………王利器第21辑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一…………………孙毓棠第5辑条支——读《汉书•西域传》札记之二…………………………孙毓棠第6辑车师後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孟凡人第16辑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余太山第33辑《风俗通义》杂考………………………………………吴树平第7辑《东观汉记》初探(上篇)………………………………………吴树平第28辑《东观漠记》初探(下篇)………………………………………吴树平第29辑《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徐孝定第8辑《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王锦光闻人军第31辑建武十年弩机铭文考释………………………………………宋僳第34辑论郑玄《三礼注》………………………………………杨天宇第21辑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石泉第6辑黄河古桥述略………………………………………李祖桓第20辑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黄盛璋第21辑图经述略………………………………………陆振岳第27辑墓志溯源………………………………………赵超第21辑“司南”六义之演变………………………………………闻人军第34辑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周速宽张荣芳第9辑汉代的社………………………………………宁可第9辑论漠代文化的整合与分解………………………………………冷鹏飞第45辑漠魏中书………………………………………杨鸿年第2 辑两漠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张传玺第50辑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沈福伟第26辑试论漠唐间的水稻生产………………………………………张泽咸第18辑汉唐时期的茶叶………………………………………张泽咸第11辑漠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上)………………………………………张泽咸第46辑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下)………………………………………张泽咸第47辑汉唐间的荆州宗氏………………………………………牟发松第44辑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马雍第7辑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与经营年代考略………………………………………高敏第42辑“正始党争”探赜………………………………………柳春新第46辑《三国志》札记………………………………………周一良第9辑《三国志》斟议………………………………………吴金华第50辑《晋书》札记………………………………………周一良第10辑论<禹贡地域图》与《春秋盟会图》的性质与贡献……………………陈连开第16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上)……………………………余太山第47辑两漠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下)……………………………余太山第48辑义渠考………………………………………余太山第50辑《魏书•粟特国传》辨考………………………………………佘太山第21辑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萧之兴第15辑噘畦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28辑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兼论阿瓦尔即悦般…………………………余太山第34辑曹魏、西晋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第43辑赀虏与费也头………………………………………周伟洲第23辑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38辑关於董琬、高明西使的若干问题………………………………………余太山第27辑“三语掾”语事考………………………………………方北辰第29辑论梁武帝佞佛………………………………………梁满仓第45辑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垣第1辑麴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侯灿第22辑高昌郡官府文书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郡府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柳洪亮第43辑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祝总斌第32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张泽咸第44辑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兼论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关系…………辛德勇第49辑乞伏氏出於高车补证………………………………………陈仲安第25辑鲜卑姓氏考(上)………………………………………王仲荦遗著第30辑鲜卑姓氏考(下)………………………………………王仲荦遗著第31辑“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黄永年第8辑六镇臆说………………………………………陈仲安第14辑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朱大渭第3l辑《徙戎论》考析………………………………………黄烈第28辑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阎步克第48辑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李凭第38辑近代郦学家和郦学研究…….………………………………………陈桥驿第41辑郦道元所引《魏土地记》及相关诸问题………………………………………姜纬堂第39辑西魏敦煌计账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唐耕耦第9辑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王仲荦第5辑说“潜埋虚葬”………………………………………曹永年第31辑补周书艺文志………………………………………郭霭春第26辑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王利华第48辑北周趟贵、独孤信事件考论………………………………………周双林第40辑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牟发松第33辑麴氏高昌王国寺院研究………………………………………严耀中第34辑一九六〇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冯家升第3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上)………………………………………樊圃第32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下)………………………………………樊圃第33辑突厥方物志………………………………………蔡鸿生第46辑蜀史四题………………………………………田余庆第35辑五岭辨正………………………………………覃圣敏第32辑<隋书》康国传探微………………………………………蔡鸿生第26辑隋领军府考补………………………………………李燕捷第32辑隋唐五代户等制度研究………………………………………邢铁第40辑关於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胡如雷第11辑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武伯纶第3辑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辛德勇第37辑唐代的寄庄户………………………………………张泽咸第5辑关於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方积六第25辑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杨志玖张国刚第28辑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胡宝华第33辑唐代中後期的和罗………………………………………卢向前第41辑唐代进奏院考略………………………………………张国刚第18辑唐集贤院考………………………………………郑伟章第19辑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第47辑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张泽咸第22辑唐代的门荫………………………………………张泽咸第27辑唐代的进士放榜与宴集………………………………………傅璇琮第23辑释唐代军职建忠帅和立义帅………………………………………孙继民第43辑唐代婚姻礼俗考略………………………………………赵守俨第3辑唐代四种官类工匠考实………………………………………李鸿宾第42辑唐折冲府增考………………………………………李方第36辑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制度………………………………………郭锋第40辑唐代财政东西分掌制的确立………………………………………李锦绣第46辑唐代教育史中的几个问题………………………………………李锦绣第44辑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卢向前第44辑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李锦绣第34辑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敦煌户籍勋职官受田之分析………卢向前第34辑唐代的翰林学士………………………………………袁刚第33辑唐代部曲、奴婢身份浅析………………………………………李伯重第32辑唐後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俞钢第39辑唐季“大奏穆护袄”考(上)………………………………………林悟殊第48辑唐季“大秦穆护袄”考(下)………………………………………林悟殊第49辑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韩茂莉第48辑一行、南宫说天文大地测量新考…………………………………闻人军李磊第32辑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蔡鸿生第35辑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蔡鸿生第31辑唐代的节日………………………………………张泽咸第37辑“甘露之变”前後郑注行踪考辨………………………………………卢向前第46辑郑亚事迹考述………………………………………周建国第3l辑《唐人行第录》正补………………………………………陶敏第31辑《唐人行第录》续正补………………………………………陶敏第34辑<大唐西域记>阙文考辨………………………………………范祥雍第13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张乘健第38辑《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杨廷福第5辑张惊和《朝野愈载》………………………………………赵守俨第8辑炖煌考释………………………………………谭世保第37辑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汤开建第31辑《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王仲荦第9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3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4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上)……………………………………何丙郁何冠彪第25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下)……………………………………何丙郁何冠彪第26辑唐代籍帐中“常田”“部田”诸词试释………………………………………黄永年第19辑唐志校史………………………………………周绍良第29辑盖蕃一家墓志综考………………………………………赵超第29辑两《唐书》校勘拾遗………………………………………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第12辑唐代的条枝和条枝海考………………………………………苏北海第29辑唐代马湖江通吐蕃路线行程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西道………冯漠锈第30辑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冯漠镝第14辑唐代洛阳至太原驿路再考………………………………………王文楚第49辑中日史籍中的日使来唐事异同考……………………………………戴禾张英莉第20辑王仙芝、黄巢起义始年考………………………………………臧嵘第16辑关於黄巢农民军的一些史料的考辨………………………………………王永兴第5辑黄巢渡江南下考………………………………………方积六第10辑对黄巢起义记事墨迹内容的质疑………………………………………诸葛计第12辑《唐临川公主墓志》记事考索………………………………………赵守俨第9辑伯三六〇二残卷作者考………………………………………许建平第40辑归义军改元考………………………………………荣新江第38辑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缝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王永兴第40辑吐鲁番所出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史实考证…………………………王素第29辑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官桂铨官大梁第28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上)………………………………………曹汛第46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中)………………………………………曹汛第47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下)………………………………………曹汛第48辑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赵永柬第44辑通颊考………………………………………荣新江第33辑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陈垣第3辑宋代编敕初探………………………………………戴建国第42辑宋代便罗“三说法”考略………………………………………袁一堂第45辑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第44辑论宋代浙西、江束水利田的异同及利弊……………………………………周生春第43辑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第41辑宋代武学武举制度考述………………………………………吴九龙王菡第36辑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汪圣铎第33辑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戴建国第31辑宋代地方州军财政制度述略………………………………………包伟民第41辑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汪圣铎第27辑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汪圣铎第18辑宋朝的两税………………………………………王曾瑜第14辑宋朝的和耀粮草………………………………………朱家源王曾瑜第24辑税钞、粮草钞和盐钞………………………………………汪圣铎第15辑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关履权第3辑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汪圣铎第25辑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王曾瑜第29辑《北宋经抚年表》补正………………………………………李之亮第39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上)……..………………………………………李昌宪第47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中)………………………………………李昌宪第48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李昌宪第49辑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俞宗宪第21辑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王曾瑜第22辑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李昌宪第30辑南宋文官贴职制度研究………………………………………祖慧第44辑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朱瑞熙第27辑北宋州县学官………………………………………郭宝林第32辑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朱瑞熙第49辑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方建新第24辑北宋南江地区羁縻州考………………………………………马力第34辑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王文楚第28辑宋代世家初探………………………………………王善军第4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下)——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9辑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盐政策的变迁………………………………………郭正忠第40辑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邹逸麟第12辑宋代国内海道考………………………………………冯漠鳙第26辑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王文楚第12辑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张承志第20辑《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第22辑《资治通鉴》编修考………………………………………曹家琪第5辑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彭久松第24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版本著录考略………………………………………裴汝诫第12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义例考略………………………………………裴汝诚第25辑李焘年表………………………………………徐规第2辑《李焘年表》补正………………………………………徐规第4辑《李焘年表》再补正………………………………………徐规第16辑李焘著述考辨………………………………………王承略杨锦先第50辑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胡道静第3辑今本《南方草木状》研究………………………………………陈速庆第18辑《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孙猛第20辑《宋史•兵志》一段文字的考释……………………………………王曾瑜第19辑“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方建新徐规第14辑《宋史•高昌传》笺证………………………………………程溯洛第32辑《宋史•李心传传》考补………………………………………来可泓第33辑《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李方王素第25辑《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邓广铭第8辑《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李心传史学地位的侧面观察………………梁太济第32辑《要录》自注的内容范围及其所揭示的修纂体例……………………………梁太济第50辑《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成因……………………………梁太济第41辑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说………………………………………蔡崇榜第37辑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王煦华金永高第9辑李锐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第47辑关於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杨渭生第8辑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王锦光闻人军第22辑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何忠礼第39辑孙用和父子行迹考………………………………………赵璞珊第37辑赵鼎和李光………………………………………王曾瑜第42辑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王曾瑜第6辑“黄龙痛饮”考释………………………………………邓广铭第7辑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王曾瑜第11辑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王瑞来第9辑《齐束野语》订误………………………………………徐规第46辑从《齐束野语》一书看周密的反理学倾向………………………………何忠礼第45辑崔与之事迹系年………………………………………何忠礼第41辑文天祥事迹四种………………………………………王曾瑜第46辑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魏连科第12辑《缃素杂记》鈎沉………………………………………吴企明第44辑《青箱杂记》订误………………………………………徐规第41辑宋代刻书述略………………………………………李致忠第14辑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王树民第16辑辽代经济机构试探………………………………………向南杨若薇第17辑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街初探………………………………………王曾瑜第34辑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李锡厚第38辑《辽史•地理志>校读记………………………………………嵇训杰第37辑跋北京出上辽张俭墓志铭………………………………………陈述第12辑关於金代蒲与路的考察………………………………………景爱第10辑金上京宫室考………………………………………景爱第36辑金代捺鉢研究(上)………………………………………刘浦江第49辑金代捺鉢研究(下)………………………………………刘浦江第50辑“蒲鲜万奴有异志”辩析——《金史•梁持胜传》纠误…………刘长海第49辑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徐苹芳陈公柔第13辑东北古地理古民族丛考………………………………………贾敬颜第12辑鞑靼杂考………………………………………周良霄第8辑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唐长孺李涵第11辑金元二代的衍圣公………………………………………陈高华第27辑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林梅村第36辑成吉思汗生年考………………………………………周清澍第1辑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周清澍第9辑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周清澍第10辑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跻——汪古部事辑之三…………………………周清澍第11辑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事辑四…………………周清澍第12辑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周清澍第14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上)……………………………周清澍第49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下)……………………………周清澍第50辑元代役法简论………………………………………陈高华第11辑元代税粮制度初探………………………………………陈高华第6辑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陆峻岭何高济第16辑“佛郎机”名号源流考略………………………………………于化民第27辑“阑遣”与“索兰奚,,考………………………………………周良霄第12辑元代奉使波斯碑初考………………………………………杨钦章第30辑《文献通考•职官考》订误………………………………………龚延明第28辑《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陈连庆第27辑《元史>探源——兼评《元史》的史学价值………………………叶幼泉王慎荣第27辑元史考证两篇………………………………………方广锅第29辑《通鉴续编》蒙古史料考索………………………………………黄时监第33辑关於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李治安第35辑元代札你别献物考………………………………………黄时监第35辑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黄时监第31辑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黄时监第4l辑罗天益和<卫生宝鉴)…………………-………………………………………陈高华第48辑马可波罗天德、宣德之行………………………………………杨志玖第48辑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陈高华第18辑元代著名学者郑玉考………………………………………韩志速第45辑彭莹玉事迹考略………………………………………邱树森第16辑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方志速第33辑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方志远第40辑明代文职要员部推制度考略………………………………………刘渝龙第45辑——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田澍第49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魏速科第32辑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吴慧第26辑关於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邺克晟第10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展开全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是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的一份史学同仁刊物。
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9辑,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 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 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朱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 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 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 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牟发松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 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
【觅诗记】苏味道:⽕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下)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得苏味道在⼯作业绩⽅⾯乏善可陈,然⽽他的才名却享誉后世,《⼤唐新语》卷六有这样⼀段话:“(⽞宗)他⽇谓(苏)颋⽈:‘前朝有李峤、苏味道,时谓之苏李,朕今有卿及李乂,亦不谢之。
卿所制⽂诰,朕⾃识之。
⾃今以后,进书皆须别录⼀本,云⾂某撰,朕便留箧中也。
’⾄今为故事。
”到了唐⽞宗时代,皇帝还夸前朝李峤和苏味道并称为“苏李”。
然⽽《新唐书》上却说这“苏李”指的是苏武和李陵,本书中的《⽂苑中·宋之问传》上说:“魏建安讫江左,诗律屡变。
⾄沈约、庾信,以⾳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语⽈:‘苏、李居前,沈、宋⽐肩。
’谓苏武、李陵也。
”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这是《新唐书》搞错了,他在《诗薮》外编卷四中称:“唐⼈语云:‘苏、李居前,沈、宋⽐肩。
’诗话谓苏武、李陵。
⾮也。
汉苏、李未有律诗,于沈、宋何与?盖谓苏味道、李峤,与佺期、之问同辈,⽽年⾏差前。
”可见历史上所说的“苏李”就是指的李峤和苏味道。
那么苏味道的诗才究竟如何呢?他最有名的⼀诗⾸则是《正⽉⼗五夜》:⽕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逐⼈来。
游妓皆秾李,⾏歌尽落梅。
⾦吾不禁夜,⽟漏莫相催。
正⽉⼗五当然就是元宵节了,最为巧合的是,我跟同事录这篇⽂章的时间也正是猴年的正⽉⼗五,不知道这种巧合有着怎样的预⽰。
苏的这⾸诗极具名⽓,元代⽅回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说:“味道,武后时⼈。
诗律已如此健快。
古今元宵诗少,五⾔好者殆⽆出此篇矣。
”⽅回说苏味道的这⾸五律已经写得很成熟了,更何况,历代描绘元宵节的诗就很少,⽽五⾔写得最好的⼀⾸,就是苏味道这⼀篇了。
纪晓岚也专门研究过这⾸诗,他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称:“三、四⾃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
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
”纪晓岚认为此诗中的三、四两句写得最有味道,并且他最喜欢第三句中的这个“暗”字,可见纪⼤烟袋果真眼光独到。
吐鲁番学研究2019年第2期《吐鲁番出土文书新探》前言、目录、后记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书新探》(刘安志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99元)一、前言作为中西交通枢纽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姑师”算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已有二千多年。
自西汉开始,中央政府即在吐鲁番东部设戊己校尉,建高昌壁,派汉军驻屯。
其后经历了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吐鲁番王国等几个发展阶段。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里的地上地下留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十世纪初叶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公元四至十四世纪的纸质文书,皆为当时的真实记录,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丝绸之路和中国中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其中一九五九至一九七五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卓中古墓葬出土的上万片文书残纸,在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主持下成立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小组”,对其进行拆揭、缀合、录文、标点、断代、定名,十易寒暑,最终成功复原出近一八○○件较为完整的官私文书,使埋藏地下的千年古冢遗文最终公诸天下。
一九八一至一九九六年,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释文本十册、图文本四卷,为中外学人提供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中古史及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九七五年后,阿斯塔那、交河故城、吐峪沟千佛洞等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包括《吐鲁番出土文书》漏收的阿斯塔那三六○号墓文书,在唐长孺先生、陈国灿先生指导下,由柳洪亮先生负责整理,编著《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一书,一九九七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亦是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长孺先生作为《吐鲁番出土文书》主编,以及整理组成员陈国灿、朱雷、程喜霖、王素等先生,为该书的整理做了大量准备和考证工作。
2015汉字听写大会复赛、半决赛、决赛题库兰心完整简洁版词语+拼音+解释+出处汉听复赛第一场题库2015-07-171.【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 g shēn g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2.【三部曲】sān bùqǔ最初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
如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3.【蹉跎】cuō tuó光阴白白地过去;4.【炙热】zhìrè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5.【螟蛉】mín g lín g螟蛾的幼虫。
6.【踬仆】zhìpū跌倒。
出处: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意思是,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子,行走的时候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昂起头把东西背在背上。
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累也不停。
它的背很不光滑,所以背上的东西可以堆积着不掉下来,最后它被自己背的东西压倒无法起来。
7.【长年累月】chán g nián lěi yuè形容很长时间。
8.【濯濯】zhuó zhuó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9.【妥帖】tuǒ tiē妥当合适。
10.【涵洞】hán dòn g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而不妨碍交通,修筑于路面以下的过水通道,作用和桥类似,但一般孔径较小。
11.【专横跋扈】zhuān hèn g báhù独断专行,蛮横霸道。
12.【蒜薹】suàn tái 蒜的花轴,嫩的可以吃。
13.【摧颓】cuī tuí蹉跎,失意。
异形词:摧隤14.【醴】lǐ一种甜酒。
出处:《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赏析原文社长排门告示[二],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三],这差使不寻俗[四]。
一壁厢纳草也根[五],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六]。
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七],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八],赵忙郎抱着酒胡芦[九]。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十],畅好是妆么大户[十一]。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十二],胡踢蹬吹笛擂鼓[十三]。
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四],匹头里几面旗舒[十五]。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十六],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十七]。
一面旗鸡学舞[十八],一面旗狗生双翅[十九],一面旗蛇缠葫芦[二十]。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二一],甜瓜苦瓜黄金镀[二二],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二三],白雪雪鹅毛扇上铺[二四]。
这些个乔人物[二五],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二六],车前八个天曹判[二七],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二八],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二九]。
猛可里抬头觑[三十],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三一],三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三二]: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三三],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三四]。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三五],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三六]。
明标着册历[三七],见放着文书[三八]。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三九],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四十]。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四一],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四二]。
译文:(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
”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
成都市2022年高二语文后半期开学考试在线答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
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
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
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