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录音机、投影仪预习要求:1、制作读书卡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学法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七律长征》导入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1、中心句是哪句?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D�D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
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组歌》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歌教学,除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还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本文结合教育现状和实际情况,对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进行了探讨。
【正文】一、何为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分工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并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共同完成一首歌曲,达到锻炼和提升孩子们表演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目的。
二、如何制定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1.确定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如:节日歌曲、校园流行歌曲、民歌、儿歌、童谣等。
2.确定歌曲选定题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歌曲的选择。
推荐歌曲时,要根据歌曲难易程度、曲调和旋律、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歌曲适合班级整体水平和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3.确定表演形式根据歌曲选题和班级实际情况,确定表演形式和舞台布景。
如:通过独唱、合唱、舞蹈、器乐、朗诵等多种表现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不同形式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特长。
4.制定排练计划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练计划。
应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情况,确定他们在歌曲中的角色分配。
多次排练,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保障整体表现效果。
5.展示演出演出前,教师要指导孩子们进行必要的化妆、服装、道具布置等工作,确保演出效果。
三、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能带给孩子们什么?1.提高音乐素养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唱歌、演奏等方式,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培养课堂合作能力《组歌》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是孩子们合作、协作、友爱、互助的机会,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提高自信心和表现能力在《组歌》的教学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表演、演唱与舞蹈等方式,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锻炼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快快拿去用吧!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了解歌曲表达情感的方式,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组歌,回顾学过的一些经典组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组歌的特点和要求,如合唱方式、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如何通过音乐完成情感的表达。
3.分组练习(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合作创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行创作歌词,也可以选择改编已有的音乐作品。
4.创作分享(20分钟)5.练习演唱(30分钟)每个小组开始排练演唱,老师和助教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纠正唱歌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声、控制节奏和合理运用声音的表情。
6.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7.总结评价(10分钟)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才华,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创作精神。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歌曲创作保存下来,用于其他演出或参加相关比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歌曲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组歌》的意义;(2)通过音乐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背景介绍;2. 《组歌》中的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3. 《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4. 《组歌》中的歌曲欣赏和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2. 教学难点:《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组歌》的背景、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 讨论法: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 欣赏法:欣赏和演唱《组歌》中的歌曲;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组歌》。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共2课时;2. 每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课时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组歌》的背景,学生阅读各个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个篇章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内容: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学生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学生对《组歌》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3.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组歌》的主题和内容,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初中语文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组歌:《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鹿柴》、《江雪》。
2. 文学作品欣赏:《庐山谣》、《乌衣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组歌产生兴趣。
2. 教师通过播放组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组歌的美妙。
二、学习组歌(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个学习组歌,包括《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鹿柴》、《江雪》。
2. 教师讲解每个组歌的背景、作者、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组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庐山谣》、《乌衣巷》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组歌和文学作品的灵感,进行创作练习。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创作形式,如写作、绘画、表演等。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3. 学生在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和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1. 组歌的音频和歌词。
2. 文学作品的文本。
3. 创作材料(如纸张、画笔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组歌(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组歌。
2.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类型的组歌介绍3. 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4. 组歌欣赏与分析5. 创作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组歌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
2. 教学难点:对组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以及创作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和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组歌。
3. 欣赏法:聆听、分析、讨论组歌作品。
4. 创作法:学生分组创作组歌,并进行展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组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分析不同类型的组歌。
3. 欣赏与讨论:播放组歌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 实践演练:分组进行组歌演唱,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组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欣赏并分析至少两首不同类型的组歌作品,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结合课堂所学,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组歌,可以是校园生活、自然风光等主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不同类型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组歌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创作实践的参与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组歌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2. 邀请专业音乐教师或艺术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3.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等,进行跨界合作创作。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组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章节二:作品分析1. 教师讲解组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每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旋律走向。
章节三:声乐技巧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和发声练习。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排练1. 教师分配合唱中的各个声部。
2. 指导学生进行声部协调和音色融合。
3. 排练整首组歌,注意合唱的整齐和和谐。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曲和合唱曲目。
章节六:音乐理论基础1. 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
2. 结合《组歌(节选)》中的实例,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
3.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更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七:作品欣赏与讨论1. 播放《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章节八:创意表达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表达。
2. 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的创意活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章节九:声乐排练与表演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声乐排练。
2. 注意学生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最终进行完整的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形式的展示。
章节十:课程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组歌》教案《组歌》教案(一)第二次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含义、编码规律,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识别身份证号码、设计身份证号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编排的规律与方法,还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编码,学生列举了很多,如身份证、门牌号、汽车牌照等等,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些图片做了补充,使这些广泛存在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数字与编码”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这里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但在老师问出还有什么疑问时,学生反映不大,我感到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除收集一些身份证号码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先去预习一下这个知识,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然后在上课时一起研究。
教学目标: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
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
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的组歌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分析组歌的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及特点2. 著名组歌作品欣赏3. 组歌的结构分析4. 组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5. 音乐实践:分组演唱组歌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2. 难点:对组歌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音乐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2. 欣赏法:播放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分组演唱组歌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组歌的定义及特点,引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欣赏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3. 分析组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组歌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等。
4. 探讨组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5. 分组演唱组歌作品,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表现力。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组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音乐实践:评估学生在分组演唱组歌作品时的表现,包括准确性、节奏感、音准和团队协作。
3.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组歌作品的欣赏分析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准备相关的组歌作品音频,确保音质和播放效果。
2. 视频资料:如有必要,准备相关的组歌作品视频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作品表演。
3. 乐谱:为学生提供分组演唱时所需的乐谱或歌词。
组歌(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并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演唱组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背景介绍2. 组歌(节选)的歌词分析3. 组歌(节选)的旋律、节奏特点分析4. 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指导5. 组歌(节选)的团队协作训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歌词分析、旋律节奏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演唱技巧。
3. 练习法: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4.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授:分析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讲解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学生跟随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合作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加深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演唱技巧评估:通过分组演唱,评估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技巧掌握程度,如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团队协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演唱中的表现,如默契度、协作精神、音色搭配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组歌-冀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组歌的含义以及表现主旨。
2.能够将个体的音乐表现融入到整体合唱中。
3.能够合理运用唱法、音色、韵律等技巧,实现音乐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以冀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组歌为例,通过分析歌曲内容及音乐元素,探讨音乐合唱表演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歌曲欣赏和分析1.教师播放乐曲,并引导学生认真听歌、领略歌曲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
2.通过交互问答,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体裁、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理解歌曲意义和主旨。
第二步:声部传授1.教师分配声部,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合理分配声部难度。
2.教师传授各声部的唱法要点、节奏感觉、呼吸方法、发音过程和感情表达。
3.在进行唱练时,教师重点指导声音调整、声音渲染、音色表现、歌词表达等唱法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第三步:整合演唱1.整合各声部唱法,从整体上把握歌曲曲调和情感表现。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合唱时的配合默契和表现准确性。
在提高个人表现的前提下,强调团队协作与协调,建立整合观念。
3.加强对歌曲情感表达的掌握,注重音乐情感的深化,提高音乐表现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步:训练和评价1.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稳定各声部的唱法,并提高个人表现水平。
2.教师定期派发反馈表,帮助学生反思和专业化训练,加强学生自我调整和提高音乐表现水平。
教学重点1.歌曲欣赏和分析。
2.声部分配和教授,培养个人音乐表达能力。
3.整合演唱和注重音乐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在整合演唱中,尤其是在歌曲情感表达的深化和感染力方面,提高合唱表演的整体质量,延伸音乐表现领域。
2.各声部的技巧实现和整体协调,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合作精神。
课堂实践本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情感表达、学生合唱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其中,指导学生加强声部唱法实现和整体协调,在优化合唱表演的同时,加强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在集体之外,实现个体音乐表达,确立个性和评价标准。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组歌》中的各个篇章;(2)掌握《组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2)学会欣赏《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组歌》中的各个篇章;(2)掌握《组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2)欣赏《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组歌》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组歌》文本、相关参考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文本,了解作者简介和文学背景;3.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齐全,便于进行教学展示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组歌》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记录重点词汇和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分析《组歌》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组歌(节选)》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1.2 课程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2)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并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作品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创作于年。
作品分为多个乐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2.2 作品结构(1)第一乐章:X(节选)(2)第二乐章:X(节选)(3)第三乐章:X(节选)(4)第四乐章:X(节选)(5)第五乐章:X(节选)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3.2 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示范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3.3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唱、合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4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作品介绍: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4.3 音频播放:播放《组歌(节选)》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魅力;4.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4.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5.2 合唱效果:评价学生在合唱练习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等;5.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成果,如乐谱熟悉程度、演奏技巧等;5.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相关资料;6.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6.3 网络资源: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6.4 教具:黑板、粉笔、乐谱架等。
《组歌》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组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组歌》中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组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组歌》中的艺术美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组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概述《组歌》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
2.2 诗歌分析:分析《组歌》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解读《组歌》中的意象、象征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组歌》中的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表达。
3.3 创作与表达: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组歌》的文本材料。
5.2 参考资料:有关《组歌》的背景资料、诗歌创作技巧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如诗歌朗诵、解读等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组歌》中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组歌教学目标:1.学习合唱歌曲的基本技巧,包括和声、节奏、合拍等;2.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选取一首适合学生年龄、音域和难度的合唱歌曲;2.准备歌词、乐谱和音乐伴奏;3.器乐教师或伴奏人员;4.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让学生听一段有机乐器演奏的组歌,让他们感受不同乐器合奏的和谐与美妙。
2.向学生介绍合唱歌曲的概念,并解释合唱歌曲是由多个声部合唱完成的。
3.与学生讨论合唱需要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展示:(20分钟)1.播放合唱歌曲的音乐伴奏,让学生听一遍并注意歌曲的整体的和声。
2.分发歌词和乐谱给学生,让他们跟随乐谱一起唱一遍。
3.强调歌曲的节奏感和合拍,引导学生一起打拍子。
分组练习:(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部分。
2.每个小组的声部分配一位学生领唱,其他成员跟随领唱学习和练习。
3.指导每个小组逐步合并声部,完成组歌的合唱。
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合作和改进。
整合练习:(30分钟)1.将各小组合并,整合成完整的合唱团队,练习整首组歌。
2.强调团队合作、和声协调和整体的音乐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提出建议。
表演和反馈:(20分钟)1.让学生为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同学表演他们所学的组歌。
2.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欣赏和赞赏他人的表演,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结:(10分钟)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技巧和经验。
2.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
3.与学生分享合唱歌曲的欣赏和表演的乐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合唱歌曲,如民歌、流行歌曲等,拓宽他们的音乐体验和表达方式;2.组织学生自主创作合唱歌曲,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邀请专业合唱团队或合唱指导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提供更深入的合唱教学和指导。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组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组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组歌》。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释:(1)解释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组歌》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名确认。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2.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组歌中的某一主题为素材,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歌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组歌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估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组歌的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水平。
《组歌》教案
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了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和一篇同龄人的作品《春雨》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对于《春》很熟悉,指导他们运用刚探究的方法进行赏析,达到巩固的目的,再用一篇同龄人的习作,使他们有种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回忆什么是散文诗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
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欣赏名家和同龄人的作品
名家的作品主要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选段,可以让学生把《春》和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七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
人生的思考。
第八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九步: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