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3.93 KB
- 文档页数: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中西方主要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以及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造成沟通困难和不必要的冲突。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如倾听、表达尊重、包容和灵活应对。
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理解,促进全球化时代的和谐发展。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主要差异、影响、挑战、应对策略、融合、调适、沟通技巧、尊重、包容、能力、文化交流、理解1. 引言1.1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文化体系之一,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被视为重要。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受重视,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权利观念、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些价值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带来许多挑战。
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不当、文化误解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倾听对方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
通过文化融合和价值观调适,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加顺畅和有效。
通过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和包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沟通技巧则是实现文化交流的关键。
2. 正文2.1 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看法。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一导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
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
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
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三分层次讨论核心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运用文化对比的目的就是发掘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以求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并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消除“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并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和了解的重要能力。
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差异;文化对比;求同存异;移情;跨文化理念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为了避免人们因对文化背景差异的不了解而造成的彼此交际上的误会与冲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教育,提出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文化规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一、因价值观念产生的文化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它决定着个人、群体或社会的生存形态、行为方式和交往准则。
“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根据美国文化学者克拉克鸿的理论,人们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的本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时间的观念,人对活动的看法,以及人与集体的关系五方面。
中西方人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中国文化坚信人性是善的,而西方文化则抱持人性恶的基本信念。
在大众文化层面,作为民间通俗文化第一文本的《三字经》的首句教训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作者:陈宁来源:《卷宗》2020年第24期摘要: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文化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下社会意识和历史文化的差异,这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障碍,若要在交际活动当中,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适应跨文化背景之下的各种交际活动。
本文围绕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人们对西方文化底蕴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能够熟练的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使用外语和西方文化的思维去思考交际当中相关的问题,能够顺利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
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把握文化差异,消除思维障碍,把握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意识形态。
随着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际活动频率不断增多。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用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辅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1 存在于语言表达当中的文化差异性1)对动物含义的理解不同。
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对动物的不同理解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种动物的印象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最经典的就是“龙”,中国人有对龙的原始崇拜,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图腾,表达至高无上的尊贵之意,在古代,只有君主才可用龙作为装饰[1]。
在现代,龙在我国文化中表达吉祥、活力,龙马奔腾、生龙活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偏好和喜爱。
但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概念中,“龙”并不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反而是一种邪恶、可怕的怪兽,代表着黑暗和嗜血,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要特别注意两国对龙的理解差异,避免因为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交际活动中产生误会。
除了龙之外,例如“狗”和“狼”,在中外文化之中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普遍认为狗代表忠诚,而狼却是勇敢的象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这些词语深刻的反映出狗和狼并不为传统文化所喜。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目的,更是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催化剂。
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愈加复杂化,想要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并非易事。
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把文化因素分别与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便中西跨文化交际者深入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减少交际障碍。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语言因素;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具有生命力和推动力的新生学科,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般认为,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不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还包括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顾佳希,2016)。
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语言、非言语行为等)的客观存在,当前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语言不通、理解偏差、交际障碍、文化误读、文化冲突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文化误读。
鉴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读事件屡屡发生,交际者必须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失误,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就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首先,从交际者自身方面来说,交际者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研究跨文化交际方法、分析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等来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跨文化交际者要从外部环境中汲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并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当中来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经验,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积累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处于目的语国家中往往会遇到语言外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交流中,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注重“交际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西文化;跨文化交际障碍;对策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 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 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而我们在与来自西方国家的人交往时, 尤其会出现一些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集体感比较强, 讲究团结友爱, 因此中国人常常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故而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 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在中国这是一种礼貌, 但在西方这些问题则侵犯了个人隐私。
(二)时间观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紧密联系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才可进行。
而在中国, 人们有随便串门的习惯, 这是长期以来慢慢养成的。
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三)客套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谦虚, 讲求“卑己尊人”, 这是一种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者:田海燕杨峰王卫强李敬利来源:《理论观察》2018年第03期摘要:经济全球化与网络信息的全面发展慢慢将世界联成一体,该趋势必然会导致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彼此碰撞与融合下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
跨国界、跨文化交际,已不仅是一些涉外部门人员的专属。
各国各族人民均陆续加入到和异域文化交流的行列中,体会着其中的新奇和乐趣。
不过,在跨文化交际机会增加的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也更突出,这对跨文化交际有效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与阐述,并简单论述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言;观念;思维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3 — 0125 — 03引言跨文化交际特指针对不同文化与语言背景,依靠一种通用语言开展的交往行为,其本质与内涵为强化整合语言与文化间的差异,目的在于进一步增进交际双方间深入交流和协作〔1〕。
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协作日益深入,跨文化交际变成社会大众关注与讨论的热门话题。
所以,务必要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里的具体表现给予探究,站在科学合理的视角与立场,吸纳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独特优势,摒弃和更正不足,达到取长补短,自我完善,以更好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下面就主要对此展开论述。
一、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宏观表现主要就是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语言表述与交流方面的差异,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因素。
例如,早期燕窝蜜炼枇杷膏的英语说明书里,陈皮的译文是Chen’s Skin,干姜的译文是Fuck The Ginger〔2〕。
俗语翻译里也不时出现中国式英语,较典型的有:“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翻译成汉语则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
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
(二)中方的整体综合和西方的偏好分析差异在对思维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的特点。
中国人的这种整体综合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比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与西医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从观念上来说,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总之,对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必须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
摘要: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 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 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 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 称谓事物, 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然而, 由于各民族文化是在各自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 所以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并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我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 文化背景, 其生活方式, 活动方式, 思维方式也就截然不同, 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正是这些个性, 即差异, 造从而引起了交际失败。
本文从英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认知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两种文化中同一概念的信息差几个方面, 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避免中式英语, 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接近目的语, 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差异中式英语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 具有不可分割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各种社会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语言有时是一种行为, 在不同的社会及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言规范和语言个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个民族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就会有什么语词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这种概念。
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要靠语言, 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我们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时, 极易产生误解, 从而导致不同文化间交际的失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中式英语, 造成了交际障碍中式英语(Chinglish) 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 也可称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换言之, 它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受母语干扰而产生的一种既不符合英语语法又不符合英语惯用法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受汉语思维影响的双边英语, 往往是中国人听不懂, 外国人也听不明白。
一定要了解文化差异, 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思维), 对那些各种形式的中式英语应尽量避免, 否则将导致交际的失败。
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是什么)文章目录[+]中国和西方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
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
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
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
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 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
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中西方都对宴请活动过程中的座位排序极为重视,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对八仙桌极为喜爱。
在宴请中,年纪大的长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会按顺序入座;而西方国家在宴请客人中,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而客人则按照次序入座,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所以选择圆形的桌子。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或非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行为方式的差异、人际交往关系及模式的差异和合作及处事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解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影响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引起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等交际活动的短路,所以了解中西方基本的文化差异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向来推崇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谦虚知礼,不可有野心。
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而在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却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
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比如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
”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此外,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也会导致行为方面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中方计划性差,对待时间太随意。
一般来说,西方人惜时如金,计划性强,重视时间表安排,一旦和自己原来的计划有冲突,就会推辞掉临时安排的工作;而中国人对待时间则迥然不同,通常会认为西方人安排工作太死板、不灵活,不合情理。
对待时间的这种态度会微妙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造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往往会感到困惑。
譬如一位要离开美国的中国教授邀请美国教授共进晚餐作为告别,没想到这位美国教授当面回绝,并解释说自己已有安排。
中四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C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达到人勺人之间交流的目的,更是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催化剂。
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愈加复杂化,想要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并非易事。
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把文化因素分别与语言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便中西跨文化交际者深入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减少交际障碍。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四方跨文化交际;语言因素: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具有生命力和推动力的新生学科,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 跨文化交际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般认为,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不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还包括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而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顾佳希,2016)o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语言、非言语行为等)的客观存在,当前中四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语言不通、理解偏差、交际障碍、文化误读、文化冲突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文化误读。
鉴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读事件屡屡发生,交际者必须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提髙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失误,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就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首先,从交际者自身方面来说,交际者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研究跨文化交际方法、分析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等来提髙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跨文化交际若要从外部环境中汲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并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当中来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经验,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积累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1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1.1文化的定义及内涵文化是一种精神文明,是动态的存在,由一系列的综介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思维方式、语言、社会环境、民族民俗、价值观念等)而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姜琳,2008)。
此外,文化还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化且固泄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人们的日常交流体现出来。
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情怀,它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不断地与时俱进。
因此,文化的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
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民俗、信念、价值观、社会地位、性别差异、心理、环境等因素,任交流互动中尤为重要,更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徐俊彦,2011)o由于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等,所以各个民族对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文化差异处处隐现。
英实,正是这种深层次文化精神的不同,才使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但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难题所在。
因此,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充分了解异文化内涵.学习文化识别,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从容镇左,减少失误。
1.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一直以来,由地域因素和心理因素而形成的中四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所造成的理解障碍现象屡见不鲜,文化误读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集中体现。
因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可以说,文化差异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中西方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层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中国人谦虚、含蓄、重感情、形象思维发达:而西方人开放、大胆、重理性、逻辑思维较强。
因此,即便是同一句话或同一个动作,不同国家的人也会理解成不同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交际不仅仅是指语言的交流,同时交际者的每一个而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在传达信息。
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无论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都会被有差异地进行解读,而被解读出的信息与原信息左会有所不同,文化误读就会自然而然发生。
(二)文化认同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文化认同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肯泄和认可。
一个文化知识丰富的人,不仅对本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程度的认同,而且会在了解其他文化后,相应地产生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张白杨,2012)o文化认同的形成与时间有着一左的关系。
一个人若是在某个地方待得久了,自然而然会进一步了解其文化知识,也就越容易形成文化认同。
那么,在这样的文化认同下,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中就会减少文化误读和对彼此的不信任,从而建立一种包容和理解信任的交际圈。
文化认同并没有否左文化差异的存在,只是交际者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对异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文化认同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跨文化交际者要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以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2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2.1语言的内涵及其文化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不仅是作为一种声音符号系统和沟通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对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言的工具性使它有着稳泄的特性,而它的人文性使其具有灵活的特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体现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与民族积淀密切相关,所以各个民族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大不相同。
如同学习一门外语,学习者不仅仅要掌握英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对该语言所在的民族文化进行学习。
此外,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语言学习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同样会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黄静,2013), 由此可见,语言的文化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
2.2从文化差层而解读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英汉语言的语义选择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四语言和思维方式自然不同,英汉语言的语义选择尤为重要。
语言语义选择不当,很容易造成理解偏差,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二战期间,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日本内阁对《波茨坦公告》执行一种"默杀”;政策,原本表达的意思是"不加评论”;。
但”默杀";一词在日语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即可以理解为"不加评论”;,又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
因为文化差异的影响,译员在翻译时选择了后一种意思。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译员在这种文化差异下的误译,致使美国政府理解错误,因此做岀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的决立。
可见,由语义选择错误而造成的文化误读给日本带来的后果是毁火性的,从而成为历史上最具代价的”误译”;之例。
因此,语义选择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跨文化交际者必须慎重。
(二)词汇解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英独特的文化内涵。
词汇同样地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相同的词汇,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而言,也会理解成不同的意思。
例如”先生";一词,在中国文化里一般是对年长的或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还有一种情况是称呼别人,且多指男性。
而中国近代岀现了几位”女先生“;,如李淸照、冰心、张爱玲、杨绛等。
为什么中国女性也会有"先生”;的称谓,这是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女性会因为对社会具有重要贡献或影响力,而获得"先生";称谓。
如果一个跨文化交际者不了解中国文化里“先生”;一词的含义,一味地认为”先生";是男性的代需词,那样就会造成误解和文化误解,引起尴尬。
由于缺乏广泛而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跨文化交际者甚至是本民族语者对于某些句子或词汇也只会做简单的字而翻译,以至于时常产生文化误解。
比如:hand、head、heart等词,在某些词汇和句子中,就不能只做简单的直译。
如在"Theindustrywereshortofhandsdur-ingsummervacation";一句中,"beshortofhands";若翻译为" 缺手";就会造成文化上的误解。
这里的”hand";—词运用了提喻,应理解为"缺少人手”;。
诸如此类的暗喻、转喻、委婉语、本民族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的使用可能会给交际者带来不同程度交际障碍,所以跨文化交际者要在这一方而多下功夫。
尤其是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涉及到民族民俗文化知识的,在翻译时要尤为小心,因为它们都带有特立的民族文化内涵。
若是缺少相应的文化知识,无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者还是从事跨文化翻译的工作人员都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跨文化交际者需要储备一泄的文化知识,这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有意义的。
3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3.1非言语行为的泄义和内涵非言语行为是指除语言交流以外的各种行为,主要是人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而部表情、距离等传递交际信息(杨真洪,2003)o非言语行为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不足,使语言交流更具形象性。
菲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者在运用或理解肢体语言时要倍加仔细。
3.2文化差异下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指人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明交际意图、传递交际信息的一种特殊行为。
肢体语言不同于人类通过声带振动发岀的声音,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方式,但它所传递的信息绝不比人类或动物的有声语言要少。
反而肢体语言具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肢体语言动作简便直观,包含信息量大。
因为肢体语言是一个人本能地用自己的体态来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它直观、迅速、可靠性强。
一个人的姿势、眼神、手势、音髙、动作等都可以向对方传递一泄的信息,并且使用这些肢体语言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若能正确地使用肢体语言,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反之,若是误用了肢体语言,也会使对方产生不愉快的心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交际产生消极影响。
(二)面部表情而部表情是指人们使用自己脸上的各个器官来表现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通过眼睛表现出的各种眼神传递出不同的思想感情:通过眉毛表现出来的内心状况;通过嘴巴表现出来的心情等。
人类的而部表情灵活多样,不同的面部表情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交际者要小心识別。
人的眼睹在一系列的面部表情中是最为传神的,人的眼睛所包含的内容和感情也是最为丰富的。
著需的语言学家RalphWaldoEmerron曾说过:”人类的眼神所能表达的思想至少与他的舌头传递的信息是一样多的。
”;(杨貞•洪,2003)这说明人类的眼睹具有很大的信息量。
比如,中国人瞪大眼睛表示"惊讶、呆住”;:眯着眼睛表示"轻视、不屑";;眼睛往下看则表示"谦虚”;;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表示”尊重“;。
但是,在英他国家,这些眼神可能会被賦予不同的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