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中心的鼓声 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26 KB
- 文档页数:4
【城乡】一、文言文部分《赈灾》1、B2、D3、A4、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译文】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
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
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
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
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
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
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
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
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
因为这,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
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
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
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二、现代文阅读部分答案:(一)《城市的灵魂》1、具有文化美感和艺术个性,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热爱艺术、文化。
2、这些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断毁坏一些历史、文化传统建筑。
缺乏审美能力,城市建设模式单一,失去自身具有的个性特点。
3、对只追求商业利润,毁坏历史、文化建筑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社会失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像力,以及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表示痛心;呼吁人们热情参与维护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4、了解并热爱城市历史、文化艺术传统;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珍惜意识和情感;做好城市建设要维护历史、文化艺术传统,保持城市个性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增强责任感,奋起保卫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
(二)《乡村的风》1、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2、运用排比拟人,描绘风中动人景象,表现了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
3.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是()A.木(象形)休(会意)江(形声)房(形声)B.座(象形) 占(形声) 架(会意) 芳(形声)C.固(形声) 攻(会意) 旗(形声) 本(会意)) 究(形声) 材(会意) 见(象形)项,“座”是形声字;“占”从“卜”从“口”,是会意字;“架”是形声字,上声下形。
C项,“攻”是形声字;“本”是指事字。
D项,“材”是形声字;“见”(見)在“人”上加“目”,是会意字。
2.下列汉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是()A.手抢慢力海B.拉琶监弦裹C.饮蜻跚峰地警雾基羞项中“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状。
“力”是象形字,像人筋的形状。
B项中“监”(監)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是会意字。
C项中“饮”是会意字。
D项中“羞”本义是进献食物,从“羊”,“丑”声,所以也是形声字。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悖谬藏蛰急于事功食不裹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炫目芥蒂矫揉造作愤世嫉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C.梦魇永诀直截了当了以自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践行斩获鸦雀无声仓皇失措黄钟毁弃,瓦斧雷鸣项,“裹”应为“果”;C项,“了以自慰”中的“了”应为“聊”;D项,“斧”应为“釜”。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精萃白内瘴要言不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B.欠收爆冷门渊远流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C.通牒绵里针盘根错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殊不知见风驶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项,“萃”应为“粹”,“瘴”应为“障”,“繁”应为“烦”,“杆”应为“竿”;B项,“欠”应为“歉”,“渊”应为“源”;C项,“结”应为“节”,“失不再来”应为“时不再来”;D项,“炫”应为“绚”,“驶”应为“使”。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祈祷原动力突如其来新婚燕尔树倒猢狲散B.希冀螺旋桨藕断丝连雍容大度时事造英雄C.告磬电磁波浅尝辄止故步自封一言以蔽之D.狼藉咏叹调一愁莫展摇旗呐喊针尖对麦芒项,“燕尔”同“宴尔”;B项,“事”应为“势”;C项,“磬”应为“罄”;D项,“愁”应为“筹”。
2013年高考语文18套试题现代文阅读汇编(全解版)【散文类】(1、全国大纲卷)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学易金卷:段考模拟君之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原创卷B卷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A卷第I卷1.【答案】C(3分)2.【答案】C(3分)3.【答案】B(3分)4.【答案】B(3分)5.【答案】C(3分)6.【答案】C(3分)7.【答案】D(3分)8.【答案】A(3分)第II卷9.【答案】(1)①溪云初起日沉阁②后天下之乐而乐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每空1分,若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2)(4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0.【答案】我们要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3分)11.【答案】(1)向最讨厌的人学习,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把讨厌他们的情绪转化为向他们学习的动力。
(2分)(2)向最讨厌的人学习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学习他们容易让我们成为虚心好学、睿智开朗的成功者。
(2分)12.【答案】举例论证。
举出苏东坡的例子,论证向最讨厌的人学习的方法一是“虚心、宽容、接纳他人”。
举出麦客卢汉的例子,论证向最讨厌的人学习的方法二是“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学习动力”。
(3分)13.【立意指津】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干中“它促使我们凝望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感激生命各种形式的馈赠”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拓宽了我们的思路。
“媒”是我们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途径,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如书本、乐器、花草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宽容、友谊、理解等。
写作时要交待清所补充的内容是如何对自己产生影响的,给了自己哪些帮助,使自己有了怎样的改变。
B卷1.【答案】“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字写潮州地卑(地势低)潮湿。
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A项,“埠”应读“bu”;B 项,“挟”应读“xia”;D项,“坍”应读“tan”。
2、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A项,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这里用来形容“真情”,显然不当。
B项,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
是一个贬义词,此处感情色彩用错。
C项,求全责备: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此处不符合语境。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此处恰当。
3、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B项,暗换主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不再是“他们”。
C项,搭配不当,“咀嚼……经历”不搭配;成分残缺,可改为“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奉献、成长与幸福的感受”。
D项,句式杂糅,去掉“是由于”或“所导致的”。
4、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③句总写其特点,并紧承上句;①句总写起院落的布局,④⑥句分写,并且⑥句紧承④句,⑤句写建筑风格,②写建筑给人的感受,并于下句衔接紧密。
二、(9分,每题3分)5、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B项,这只是克罗宁伯格的观点,并不是原文的看法。
6、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和气候的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不对,而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
7、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B项,“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不对,原文只是说“他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尺度”。
三、(9分,每题3分)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 (2)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3)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5)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8)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9)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10)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1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2)201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14)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15)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 (16)2013高考语文江西卷(详解版) (18)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20)2013高考语文山东卷(详解版) (22)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及答案 (24)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25)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B 2. D 3.C二、古诗文阅读。
(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5.B6. D7.(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敢望其项背的。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满分攻略之散文阅读(一)命题特点1.词语理解(1)(2)(3)(4)(5)(6)2.句子理解①②③④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3.筛选整合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4)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5.物象分析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意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形象分析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是归纳概括散文中的意象或形象,二是考查形象的作用。
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
(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
(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7.语言修辞常见的设题方式是:(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8.布局谋篇常见的设题方式是:(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首段(末段)的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高考考试的来临,你做好迎战的准备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冬天搬来曼哈...随着高考考试的来临,你做好迎战的准备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冬天搬来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1)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2)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3)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4)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5)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现代文阅读《林肯中心的鼓声》附答案详细解析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
林肯中心的鼓声赏析左胳膊酸痛无力左胳膊酸痛无力,站在人来人往的林肯中心,依然忘记了该向哪个方向前行。
五彩斑斓的灯光装饰着夜晚的城市,那些穿梭在其间忙碌的人们,像一群盲目的飞蛾,没有归宿,也许仅仅只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却又如此地空虚和失落。
林肯中心,名字中隐含着一种久违的兴奋和冲动,让你我都误以为自己能成为它的主宰。
可真正踏上去的时候,却发现有一层厚重的枷锁把自己禁锢住了,谁也打不开。
整理行囊走出这个城市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连一个想要挣脱束缚的机会都没有给自己。
世界像是失去了色彩,白色,灰色,棕色,黑色,几乎就是全部。
面对冷酷的现实,我依然带着疲惫的身躯奋力地挣扎着,也许就像《圣经》里说的那样,面对苦难,活着的意义并不是忍受而是挣扎。
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它,城市就是这样,安静地站在那里,不管你选择走过,或者绕道而行,最终都得接受它所赐予的东西。
没有所谓“爱”与“恨”之分,唯有适应和融合。
我知道,如果我无法接受,就注定要被这个世界所抛弃,我很无奈。
也许是因为太疲惫了,人们总是在拼命地想抓住什么,总是在不断地期待,总是不甘心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粒。
原本以为走进大厅,踩上高跟鞋,就算走进了属于自己的天堂,可当一双脚踩在粗糙的木质地板上,还是会有落寞的感觉油然而生。
可能一切都是我太高估自己了,即使放下身段又能怎么样?这个地方还是高高在上的,这是我们平凡人永远触摸不到的世界。
无论你多努力,多坚强,多用功,都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有人说,命运是一张不知何时缝合起来的大网,可以包罗万象。
越过这片天空,想要看清楚一点,却被更多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直到一阵击鼓声把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的我唤醒。
抬头仰望舞台上,那个骑在扫帚上的巫婆,唱着古老的歌谣,踏着鼓声起舞。
低下头来看脚下,金属的地板,冰冷的木制楼梯,形成鲜明的对比。
抬手,敲击地面,发出“咚咚”的响声。
当我走过它的时候,这个坚硬的世界开始变得柔软起来,透明起来。
阶段过关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50720012)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
孔子强调“仁”。
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
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
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
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
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
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
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
“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
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
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
《礼记·冠义》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
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
2013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分类汇编新课标卷1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
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
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
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
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
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骑士跳栏!‛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
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
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
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进墙壁。
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他的身子。
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简直太神了!‛‚嗯,你信吗?‛‚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
诸位,现在先吃鸡脯。
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
&&
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
&&
管自己写吧
&&
写不下去了
——
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
&&
终于加快
&&
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
&&
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
&&
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
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
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
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
——
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
——
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
&&
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
&&
掌声不停
&&
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
&&
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有删改)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6分)
3、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6分)
4、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分)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
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
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
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6分)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
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
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
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对
我的影响。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法,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
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
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6分)
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
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
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