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放大内镜与UC
- 格式:ppt
- 大小:15.46 MB
- 文档页数:45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NBI-EMR)是一种新型内窥镜检查手段,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期大肠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NBI-EMR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价值观察三个方面对NBI-EMR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NBI是一种窄带滤光成像技术,通过选择性地使用蓝光和绿光,增强了黏膜表面血管的显现,使得肿瘤的血管纹理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而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则是一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早期发现的肿瘤局部切除,既能实现病灶的组织学诊断,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
NBI-EMR是将NBI技术和EMR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得其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临床应用NBI-EMR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NBI技术,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肿瘤周围的微血管结构,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NBI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表面的粘膜结构,从而对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进行评估。
而EMR技术则可以在早期发现的肿瘤进行局部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NBI-EMR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早期大肠癌,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
三、价值观察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一方面,NBI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使得更多的早期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NBI-EMR技术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肿瘤的术中评估,帮助医生更清晰地了解肿瘤的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第一部分诊断UC一、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1]。
(一)临床表现UC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男女比约为1.0~1.3:1)[2、3]。
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和肝胆等肠外表现。
黏液血便是UC的最常见症状。
超过6周的腹泻病程可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
[4]。
(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并活检是UC诊断的主要依据。
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和桥黏膜等[5]。
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能提高内镜对粘膜病变的识别能力,结合放大内镜技术,通过对粘膜微细结构的观察和病变特征的判别,能提高UC的诊断准确率[6],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
(三)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要多段多点活检。
组织学可见如下主要改变:①固有层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包括各种急、慢性炎症细胞。
基底浆细胞浸润(位于隐窝深部或隐窝下)常是初发UC的早期表现而有别于急性感染性肠炎。
中性粒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反映疾病活动。
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见于活动期。
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
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甚至萎缩,见于慢性期。
③上皮细胞异常:远段结肠(脾曲以远)粘膜上皮Paneth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减少。
病程不同时期活检组织学检查,综合分析上述3大改变,有助UC病理诊断。
固有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存在有助判断活动期。
治疗后复查有助判断疗效[4]。
一、
↑IBD黏膜活检诊断思路图
二、内镜黏膜活检规范
•对于怀疑或考虑IBD的病例,首次诊断应在治疗开始前行肠镜黏膜活检,药物治疗可导致病变形态发生改变,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应进行规范系统性的黏膜活检,活检部位包括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CD可能出现上消化道改变,因此建议也进行胃镜系统性活检,包括食管、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等。
•每个活检部位至少取 2 块组织,在内镜所见炎症黏膜处活检。
有条件者建议对内镜无炎症黏膜也进行活检。
对于确定诊断后复查的病例,活检部位可适当减少。
三、
四、(活动性) 慢性肠炎,如何进一步诊断IBD(UC或CD)? IBD和非IBD的鉴别特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高度可靠
•黏膜基底部浆细胞增多
•隐窝扭曲/分枝/结构异常
•隐窝萎缩
•结肠黏膜表面不规则/绒毛状改变
比较可靠
•肉芽肿
•黏膜基底部巨细胞
•基底淋巴细胞聚集
不太可靠
•固有层慢性炎症/细胞增多
•潘氏细胞化生(脾区远端)
数据有限
•黏膜深部隐窝脓肿
•隐窝上皮内/腔内中性粒细胞增多(每个>10 个,计数10个隐窝)
支持UC而非CD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支持CD而非UC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活检标本的IBD病理小结
o IBD病理特征非特异,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密切随访。
o IBD的内镜活检-系统性多块规范活检。
o IBD的病理学改变-慢性活动性肠炎;观察显微镜下病变模式,寻找可靠的组织学特征。
o IBD的病理学报告-规范性术语。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内镜的发展消化内镜从硬质内镜到纤维内镜最后发展到电子内镜。
目前电子内镜新技术层出不穷。
超声内镜系统。
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此后超声内镜器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超声内镜检查以及镜下介入治疗是消化内镜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胶囊内镜。
最早由以色列开发研制,形如胶囊,属一次性用品,含有闪光装置和摄像传感器。
吞服后通过整个消化道,所拍摄的图像经腹部的遥控接收器存于电脑加以分析。
胶囊内镜则随粪便排出。
胶囊内镜对小肠检查价值较大,患者痛苦少,由中国学者发明的磁控胶囊内镜,可以实现全消化道的观察、诊断。
放大内镜。
1990年代,日本Olypus公司和Fujinon公司先后开发出放大内镜。
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镜头端接近目镜的地方安装可以移动的凸镜,能将局部病变黏膜放大10~100倍,可观察到胃小凹和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
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小癌灶、微小癌灶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其他还有例如小肠内镜、磁控胶囊内镜、放大内镜等;不管是哪一种内镜,其主要的诊断价值在于: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断率: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
消化道肿瘤及早癌临床定义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大肠癌,胃癌,食道癌,早期的这些肿瘤。
对于不同的消化道早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早期的食道癌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一个微创的切除,在内镜下把黏膜切除,从而避免切伤患者的食道,创伤比较小,也可以重建上消化道,这是早癌的处理方法。
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术前准备很重要,术前常用药有:祛粘剂:得佑(链霉蛋白酶颗粒),比较贵。
一般用2支糜蛋白酶加5ml西甲硅油加1克碳酸氢钠配成50ml,检查前15-30分钟口服加在床上不停地变换体位,比德佑便宜,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来检查中冲洗。
局麻除泡剂:达克罗宁。
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染色内镜,也称为染色放大内镜,是一种将染色技术融入内镜检查中的医疗设备。
通过染色和放大技术,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微观结构,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
一、染色内镜的基本原理染色内镜是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上增加特殊的滤光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荧光染色,同时结合放大技术,将图像放大至数百倍,以观察普通内镜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结构。
荧光染料在激光的激发下,会产生特定波长的荧光,不同组织对荧光的吸收和反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为医生提供更多信息。
二、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1、食管癌筛查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症,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染色内镜在食管癌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特殊的荧光染料,如亚甲蓝等,可以清晰地显示食管黏膜的细微变化,如炎症、细胞异型性等,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
2、胃癌诊断胃癌的发生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等密切相关。
染色内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微血管结构和表面黏液层的厚度,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和癌变风险。
染色内镜还可以清晰地显示胃黏膜表面的微小病灶,有助于早期诊断胃癌。
3、结肠癌筛查结肠癌的发生与结肠息肉、炎症等有关。
染色内镜可以观察结肠黏膜的细微结构,如微血管形态、腺管开口等,有助于发现早期结肠癌或息肉。
染色内镜还可以结合粪便潜血试验、免疫化学试验等手段,提高结肠癌筛查的准确性。
4、肝硬化诊断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生与肝炎、酗酒等多种因素有关。
染色内镜可以观察肝脏表面的微小病灶和血管结构,有助于诊断肝硬化和评估其严重程度。
染色内镜还可以结合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提高肝硬化诊断的准确性。
三、染色内镜的优缺点1、优点染色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微观结构,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染色内镜还可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活检、细胞学检查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关键词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放大内镜(ME)是一种具有高像素和高分辨率特点的电子内镜,可将内镜下的图像放大数十倍到上百倍,窄带成像技术(NBI)利用滤光器使内镜光源中仅留下窄带光谱,增强了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
NBI联合放大内镜(NBI-ME)就能清晰的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以及微血管形态,从而可以达到鉴别病变良恶性的目的,在胃黏膜早期病变的诊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目前研究证实,Hp感染与胃黏膜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Hp定植于胃黏膜表面,长期作用可导致胃固有腺的破坏、萎缩甚至消失。
胃黏膜表面微细形态的基本单位为胃小凹,在胃黏膜不同病变中,具有不同的胃小凹形态,NBI-ME 能细致的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集合小静脉的形态,从而判断有无Hp感染。
相关学者[1]用集合静脉和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分型来判断有无Hp感染,根据当前医护人员对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Z-0型、Z-1型、Z-2型、Z-3型。
Z-0型为没有Hp感染的正常胃黏膜,而Z-1型、Z-2型及Z-3型均有Hp感染的存在,且程度逐渐加重,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6.2%。
而相关学者[2]通过NBI-ME观察胃黏膜形态及毛细血管网分别表现为:正常胃体黏膜形态表现为正常小的、圆形的胃小凹开口,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是规则的;Ⅰ型为胃小凹开口稍大,上皮下毛细血管网表现不规则;Ⅱ型为胃小凹开口明显增大,并表现为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开口,而不规则的血管密度增加;Ⅲ型胃小凹表现为界限不清的广椭圆形开口,毛细血管表现为卷曲状或波状,发现在正常、Ⅰ型、Ⅱ型、Ⅲ型中Hp感染率分别为7.5%、92.9%、94.5%和66.7%,而Ⅰ型、Ⅱ型、Ⅲ型检测Hp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82.2%、73.3%。
相关学者[3]研究发现用NBI-ME观察胃黏膜进行分类,不规则微血管形态及微血管密度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88%。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早期大肠癌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被忽视,直到病情发展到晚期才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对于大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CME)作为大肠癌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窄带成像技术(NBI)概述窄带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调节内镜光源特定波长下的光谱在黏膜上产生反射从而突出血管和表面微结构的一种成像技术。
其能够通过滤除白光内镜成像的杂乱光源,使得观察者更容易辨认真实的组织结构。
NBI旨在突出病变区域的血管结构,在早期癌变的组织中呈现出弥漫性、紊乱性、深入性的新生血管形态。
NBI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中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染色放大内镜(CME)概述染色放大内镜是一种结合了光学放大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内窥镜系统。
通过某一特定荧光染料在吸收光的过程中产生荧光发射,从而在放大范围内呈现高对比度的细胞结构形态的一种内镜成像技术。
CME能够通过染料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将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放大,并能够提供更清晰的细胞形态学结构信息。
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中,CME技术可以辅助观察者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的变化和形态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优势1.提高了病变组织的显现率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能够突出血管和细胞结构的显现,从而提高了病变组织的显现率。
通过NBI技术,观察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病变组织的血管结构,而CME技术则能够将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放大,使得病变组织的细节更加清晰。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能够提高病变组织的显现率,有助于发现微小的病灶。
《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xx年xx月xx日•染色内镜概述•染色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染色内镜的优势与局限性•染色内镜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目•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案例•染色内镜的未来展望录01染色内镜概述染色内镜是通过在自然光或电子内镜光源下,利用特殊染料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从而观察病变黏膜的形态和结构的一种内镜检查方法。
染色内镜可分为传统染色内镜和荧光染色内镜两种类型,其中传统染色内镜应用较广。
染色内镜定义染色内镜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开始应用,并逐渐推广至全球。
染色内镜在早期主要用于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后来逐渐应用于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
染色内镜发展历程采用化学染料进行染色,如美蓝、醋酸等,观察黏膜形态和结构。
传统染色内镜利用荧光染料进行染色,可观察细胞内代谢、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过程。
荧光染色内镜染色内镜种类02染色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食管癌早期发现食管染色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食管黏膜表面的微小病变,提高食管癌早期发现的准确性和效率。
食管炎诊断食管染色内镜结合活检可以准确诊断食管炎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食管染色内镜胃部疾病诊断通过胃染色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胃黏膜表面的微小病变,提高胃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
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染色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结合活检可以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染色内镜结直肠染色内镜可以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患者早期结直肠病变,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患者检查结直肠染色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结直肠腺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数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结直肠腺瘤检查结直肠染色内镜1其他染色内镜技术23结合超声探头可以清晰地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结构,有助于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超声染色内镜将色素染料注入消化道内,使其着色并显示消化道黏膜表面微小病变,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率。
放大染色内镜操作方法
放大染色内镜(Zoom Endoscopy)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技术,它可以通过调节内镜头的焦距和视野大小来在不影响分辨率的情况下获得更清晰的图像细节。
以下是放大染色内镜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将内镜连接至视频设备并校准图像后,将内镜导入检查部位。
2. 放大操作:按下内镜控制手柄上的“Zoom”按钮,内镜头会自动缩放并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控制手柄上还有调节放大倍数的按钮。
3. 染色操作:在需要进行染色操作的部位,将内镜头前端喷射染料,待片刻后进行洗涤,在此期间可以调节放大倍数以获得更精细的图像。
4. 观察记录:将发现的异常部位用数字进行记录,同时对其进行照相和录像等操作,以便进行后续分析和诊断。
5. 恢复操作:操作结束后,将内镜缩回,根据需要对检查部位进行止血和护理。
总之,放大染色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内窥镜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论述化学染色联合蓝激光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化学染色联合蓝激光放大内镜在食管早期癌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这种诊断方法结合了特殊的染色剂和蓝光放大技术,可以增强对癌变组织的检测和观察能力,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识别率。
具体而言,化学染色通常使用染色剂如乙酸亚甲蓝、吲哚蓝等,这些染色剂对癌变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
通过将染色剂施加在食管黏膜上,可以使癌变区域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或染色反应,从而有助于提高癌变组织的可视性。
蓝激光放大内镜是一种高分辨率内镜技术,它可以提供更清晰、更详细的显微观察。
通过将蓝激光照射到食管黏膜上,可以放大观察细微的结构和细胞变化,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组织的病变程度和性质。
化学染色联合蓝激光放大内镜的应用可以增加对食管早期癌性病变的检出率。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容易地识别食管黏膜上的异常病灶,并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癌变细胞形态学改变。
这种联合技术对于食管早期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化学染色联合蓝激光放大内镜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对医生有一定的培训要求。
此外,某些非癌变病变可能也会呈现出与癌变类似的染色反应,需要结合组织活检等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诊断。
综上所述,化学染色联合蓝激光放大内镜在食管早期癌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高食管癌的检出率和早期治疗的机会,但仍需要医生的经验和综合判断,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