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由几部分组成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
蒙古包介绍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哈那。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
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蒙古语称“克孜勒图”,意为“白色的房子”。
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生活、游牧、狩猎、游牧等生活方式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也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基本形式,是牧民最早的住宿方式。
它一般由顶盖、四壁和顶梁组成。
顶盖为圆锥形,用白布或白毡等材料制成;四壁用草编或纸糊;顶梁用白色、青布或黄布制成。
蒙古包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顶盖,形如瓦片,以羊毛毡为之。
顶盖是圆形的,四周有天窗。
通常在春季时,天窗张开;夏季时,天窗合上;秋季时,天窗敞开;冬季时,天窗关闭。
二是四壁,四壁都用毛毡搭成圆形或方形。
方形的四壁与顶盖、顶梁一起围成方形穹庐状,以抵御风雪雨雪;圆形和方形的四壁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放置炊具等。
三是顶梁和顶盖。
顶梁又称“架”或“大梁”。
它是蒙古包
的骨架,形状像一座小山坡,坡度大时呈椭圆形。
—— 1 —1 —。
毡房外侧面面积计算
摘要:
1.毡房简介
2.毡房外侧面的构成
3.毡房外侧面面积计算方法
4.毡房外侧面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5.结论
正文:
一、毡房简介
毡房,又称蒙古包,是一种典型的草原民族居住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
毡房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便捷的移动性,成为草原民族适应游牧生活的重要居住方式。
二、毡房外侧面的构成
毡房外侧面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哈那(围墙):哈那是毡房的主要支撑结构,由木杆、树枝或铁丝构成,将毡房分为内外两部分。
2.乌拉(顶部):乌拉是毡房的顶部,由多层毛毡缝制而成,能起到很好的保温、防水作用。
3.门:毡房的门一般设在哈那的一侧,便于出入。
三、毡房外侧面面积计算方法
毡房外侧面面积的计算主要包括哈那和乌拉两部分。
计算公式如下:
1.哈那面积:哈那面积= 圆周长× 高
2.乌拉面积:乌拉面积= 圆面积- 哈那面积
四、毡房外侧面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毡房外侧面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
1.毡房搭建:正确计算毡房外侧面面积,有利于保证毡房的结构稳定,避免因面积不足或过大而导致的毡房坍塌或漏水等问题。
2.毡房材料准备:准确的面积计算有助于准备合适的毡材、木杆等建筑材料。
五、结论
毡房外侧面面积计算是毡房搭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对于保证毡房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包材料
蒙古包是蒙古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是一种以木材和毡为主要材料搭建的帐篷式建筑。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蒙古包的主要材料。
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有:
1. 木材:蒙古包的骨架由几根木材组成。
这些木材通常采用松木或桦木,因为这些木材具有耐腐蚀、耐寒性强的特点。
木材通常需要经过打磨和加工,以便更好地连接和支撑蒙古包的结构。
2. 毡:蒙古包的外壁和内壁都是用毡制成的。
毡是一种可压缩、保暖性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地隔离外界的寒冷和风雨。
蒙古包的外壁用毡覆盖,内壁则采用较细的毡制成。
3. 皮革:蒙古包的门口和部分连接处使用皮革进行装饰和加固。
皮革选用的是牛皮、山羊皮或羊皮等材料,因为这些皮革具有耐用、柔软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和寒冷。
4. 种草:蒙古包的地面铺设种草,以增加蒙古包内部的保暖性和舒适度。
种草可以吸收地面的湿气,减少湿冷的感觉。
同时,种草还能够减轻蒙古包内的灰尘和沙尘的飞扬。
总的来说,蒙古包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毡、皮革和种草。
它们具有耐寒、耐用、保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适应蒙古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并为居民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
除
了这些基本的材料外,根据实际需要,蒙古包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进行装饰和加固,以增加其美观性和稳定性。
蒙古包知识点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建筑。
它是由皮毛覆盖的木架构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极端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蒙古包的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蒙古包的历史蒙古包作为一种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早期草原游牧民族。
最早的蒙古包是由动物皮革和野兽骨骼构建而成,用作临时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原始的蒙古包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结构的圆顶帐篷。
二、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的结构主要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
木框架由若干根木条组成,根据尺寸和角度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顶的骨架。
木框架上部覆盖着一层厚毡毯,以保持室内温暖,并防止外部寒冷进入。
下部则用防水的毡毯或帆布围成围裙,防止雨水渗透。
三、蒙古包的特点1. 疏风透气:蒙古包的特殊结构使得室内通风良好,能够顺利排出烟雾和其他气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尤其适用于草原地区的炊事生活。
2. 保温性能强:蒙古包内部的毡毯和覆盖物能够有效阻挡寒冷的气流,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严寒的冬季,蒙古包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居住环境。
3. 结构稳固:蒙古包的木框架交叉固定,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在风沙肆虐的草原地区,蒙古包能够承受强风,保证居民的安全。
4. 易于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便于搭建和拆除。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快速安置和迁移至关重要,蒙古包的便携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四、蒙古包的文化意义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蒙古包是女神的礼物,象征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居住在蒙古包中,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蒙古包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事务、举办庆典、传递知识和教育孩子。
这种集体生活形式强化了蒙古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结: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
它的特点在于疏风透气、保温性能强、结构稳固和易于搭建拆除。
蒙古包制作标准蒙古包,又称“毡房”,是蒙古族传统的移动式住所。
它以羊毛毡为材料,结构简洁,拆卸方便,适应草原游牧生活。
蒙古包的制作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对蒙古包的制作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哈那(围墙)、乌尼(支柱)、陶脑(天窗)、门、炉灶等。
其中,哈那是蒙古包的主体部分,乌尼是支撑哈那的柱子,陶脑是蒙古包顶部的通风口,门是进出蒙古包的通道,炉灶则是用于烹饪的地方。
二、蒙古包的制作材料1. 羊毛毡: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是羊毛毡,它是用羊毛经过梳理、擀压、染色等工序制成的。
羊毛毡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防水性能和耐磨性能,是制作蒙古包的理想材料。
2. 木材:蒙古包的支柱和门框等部分需要用到木材。
木材要求质地坚硬,无腐烂和虫蛀现象。
3. 毡布:蒙古包的内壁和地面需要铺设毡布,以增加舒适度和保暖性。
毡布要求质地柔软,颜色鲜艳。
4. 绳子:蒙古包的连接部分需要用到绳子,如哈那与乌尼之间的连接、门与哈那之间的连接等。
绳子要求强度高,耐磨损。
三、蒙古包的制作工艺1. 搭建哈那:首先将羊毛毡按照预定的大小剪裁成相应的形状,然后用羊毛线将毡片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柱形的围墙。
接着在围墙的上部留出一定的缝隙,以便安装乌尼。
最后将哈那竖立起来,用绳子将其固定在乌尼上。
2. 安装乌尼:乌尼是用木材制成的支柱,要求长度一致,直径适中。
将乌尼插入哈那的缝隙中,使其与哈那紧密贴合。
乌尼的数量一般为四到六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和重量来确定。
3. 安装陶脑:陶脑位于蒙古包的顶部,是蒙古包的通风口和采光口。
将陶脑安装在乌尼之间,用毡布覆盖住陶脑的边缘,以防止风雨侵入。
4. 安装门和炉灶:门是进出蒙古包的通道,要求大小适中,易于开关。
炉灶则位于蒙古包的一侧,用于烹饪和取暖。
将门安装在哈那的一侧,将炉灶安装在哈那的另一侧。
5. 铺设毡布:在蒙古包的内部铺设一层毡布,以增加舒适度和保暖性。
蒙古族的传统民居,是草原上⼀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栅蒙语称"哈纳",是⽤长约2⽶的细⽊杆相互交叉编扎⽽成的⽚,可以伸缩,⼏张⽚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个圆形的墙架,⼤约60根被称作"乌尼 "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架。
再⽤⽪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编织成的毡⼦加以封闭,⼀个外观精美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蒙古包可以说是蒙古族⼈民⽤最简洁的⼿法和最省料的⼯艺完成的⼀种极富表现⼒的创造。
"蒙古包"的名称源⾃满语,蒙古包在蒙⽂⾥被称为"斡鲁格台格⼉",意为⽆窗的房⼦,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或"蒙古勒格⽇",意为圆形或蒙古⼈的房⼦。
满语称蒙古⼈住的这种房⼦为"蒙古博","博"是"家"的意思,"博"与"包"⾳近,随着满清⼊关,蒙古包就作为⼀种译⾳流传下来,⾄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蒙古包的产⽣是与蒙古族的游牧⽣活息息相关的,游牧民族的特性注定蒙古族不可能在⼀个地⽅固定居住,他们必须随着⽔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便,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冲刷包顶不存⽔,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
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的表⾯,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
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
蒙古包搭建方法
蒙古包,被誉为“漂亮的简易住所”。
如今,它已经成为众多旅行者的最爱,在旅行中能给他们提供便捷的住宿环境。
本文从它的搭建方法谈起,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它的结构和搭建步骤。
首先,蒙古包的构造以及搭建材料。
蒙古包主要由帐幕、框架和支撑结构组成,帐幕由棉织物制成,框架由木材制成,而支撑结构则是由铁索、绳子和钉子组成。
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细小的附件,比如扣子、拉链等。
其次,蒙古包的搭建步骤。
首先,将框架用铁索连接起来,使框架形成一个整体;接着,将框架支撑在蒙古包上,并将绳子拉紧,使蒙古包在框架上更加紧密稳固;最后,将帐幕裹在框架上,并用扣子等附件将其固定。
完成搭建后,蒙古包就完成了。
再次,蒙古包搭建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在搭建蒙古包之前,应该先准备好所有搭建材料,并熟悉其结构;其次,在搭建的过程中,应该确保索具的紧固,以防蒙古包受到强风的影响;最后,搭建完毕后,应当仔细检查,确保搭建结构的稳固性。
考虑到蒙古包搭建方法,为了更好地搭建一个蒙古包,有必要了解一些技术细节,以防搭建失误。
如果不了解技术细节,建议参考部落视频或者参考其他搭建教程,了解搭建步骤,以此来加强此项技能。
总而言之,蒙古包的搭建实际上不复杂,只要了解步骤和正确使用材料,就可以轻松地搭建好一个蒙古包。
因此,建议以上述方法为搭建蒙古包的指导,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搭建效果。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套瑙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
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
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
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乌尼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
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
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
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
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哈那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
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
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
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
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
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
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
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
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
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
蒙古包要高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就大。
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
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
满意答案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做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的住宅而言,制作简单,装卸方便的住宅才是首选,而蒙古包正是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外形都是圆形的,就连我们人体内的血管也是圆形的!!那是因为:
首先,在占有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
几何学告诉我们,周长相等中圆的面积比其他任何形状的面积都来得大,如果有相同数量的材料希望做成容积最大的东西,当然圆形是最合适的了。
蒙古包、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
其次,圆柱形具有最大的支撑力和向心力。
车轮做成圆的,除了利用它的平稳性和连续性外,更是它的向心牵引力来保证它转动的稳定性。
再者能防止外来的伤害。
我们知道,如果植物的茎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
圆形的就不同了,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砂杂物从哪个方向来,都容易沿着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受影响的只是极少部分。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是一种圆形的临时住宅,在中亚及蒙古等国家的居民经常使用,它可以非常方便地搭起和拆卸,由于它的搬迁及轻便,所以被大量地用来住宿,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住宅和宗教礼仪的重要场所
由多层次的框架物构成,每层次又由多根横纹圆柱体组成,每一根横纹圆柱体的两端有相连的拱形铁钉,整个框架物由相连铁钉拼接而成,外框的顶端支架由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八个垂直支护架组成,内部有天花板,室内分为上、中、下三层,由四、六、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平行撑杆组成,空间小,内部空间宽敞,多为室内家具,如床、沙发等,还可以铺上毛毯、草垫等
蒙古包通常由蕨类植物、乳酪板、生物膜和山羊毛等材料织造而成,经过精细的编织技术,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特别是在冬季能有效地保温,保护居民不受严寒的侵袭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特有建筑形式,它体现了蒙古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正确的宗教观念,是许多民族传统住宅的核心建筑形式,也是许多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
- 1 -。
【高中地理】蒙古包蒙古包由地理网资料整理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区分规格。
哈那是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为一个哈那。
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
牧户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
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含白毡顶上、毡顶牵柄、扣绳、毡顶、细绳、梱绳、毡墙、带子、门、门帘等。
红毡顶,蒙古语称“额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对南北东西。
房间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对着红毡顶中心。
用粗毛绳做边,顶面也用粗毛绳轧云头图案,修饰缝纫。
红毡顶用于调节屋内气温,夜间压顶,早晨揭开。
红毡顶的四边各有粗毛扣绳,北和西东压着天窗外边套的花边。
上有哈那带子作压盖和揭拉时使用。
红毡顶有扶柄。
用三尺长优良木料制成,系在红毡顶南边粗毛扣绳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甩绳扣很紧。
屋顶用扎有云头图案的毡子装饰。
毡顶子就是天窗架的盖,用毡子或芦苇花缎,以适应环境四季气候变化。
毡顶用短衣阔沿边、碾云头图案。
用芦苇缝制的叫做芦苇顶子。
冬季防雪,夏季防雨。
带子,是捆扎毡墙的粗毛扁绳,分两行拉紧毡墙。
门,蒙古包的门,冬季并作双重。
里门对出,称作风门;外门一扇,在右侧安扭,叫做半封闭门。
门帘分后两种,一种就是毡子搞的,上存有精制装饰图案,就是冬季用的,另一种芦苇或柳条搞的,夏季采用。
蒙古包内常用物品,有墙帷子,从西墙顺着北墙到东墙围起来。
颜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种色布。
相似蒙古包的紧固轻便住房叫做“崩布根格日”,即为又称的崩崩房。
“崩布根格日”存有土筑和柳编两种。
土筑的用土坯或草坯砌墙、涂泥、高知草、乘炕而变成。
柳编的(也有价值杨、桦树条编的)用柳条编框架、涂泥、高知草、乘炕而变成。
这种房屋用作冬春出场耕作。
牧民们也表示它为“布如格”。
用作仓库的崩布根格日不留天窗。
蒙古族也存有挑选吉地而位居的习惯,修筑时必须考虑到后存有“靠”,前面视线宽广。
蒙古包制作原理
蒙古包是一种传统的蒙古族居住结构,它的制作原理相对简单,适应了蒙古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
蒙古包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1. 骨架:蒙古包的骨架一般由木材制成,一般使用较粗的木头支撑整个结构。
骨架通常由多根柱子组成,呈圆形布置,中央的柱子较高,周围的柱子则逐渐变矮。
这种布置可以使得蒙古包的顶部呈圆顶形状,有利于排放雨水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2. 框架:除了主要的骨架外,还有一层辅助的框架结构,一般使用较细的木材制成。
框架部分通常由蒙古包的墙壁和门组成。
墙壁由多个木杆竖立支撑,呈圆形布置,能够有效地阻挡外界的寒冷风雪。
门通常位于蒙古包的正对着太阳升起方向,可以方便出入和采光。
3. 覆盖物:蒙古包的覆盖物通常使用环保且耐用的材料,最常用的是毡和帆布。
毡是由羊毛经过特殊的加工和缝制而成,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室内温暖。
帆布则可以在夏季提供较好的通风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
覆盖物通过绑扎或搭扣固定在骨架和框架上,形成了整个蒙古包的外形。
除了以上基本构造部分,蒙古包的内部还有其他一些功能性的部分,如床铺、炉灶、储藏室等,可以根据家庭的需求适当布置。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手工技巧,但基本原理相对简单,熟练的工匠可以很快地完成制作。
蒙古包的特殊
结构使得它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同时也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蒙古包,又称“蒙古穹庐”或“毡帐”,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形式,流行于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的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
以下是有关蒙古包的一些基础知识:
1. 结构设计:蒙古包的最大特点是其圆顶结构,由木制框架和多块帆布组成。
这种设计既能抵抗草原上的强风,又便于拆卸和搬迁。
2. 材料:传统的蒙古包主要使用轻质木材作为支撑骨架,外覆以耐磨的毛毡或帆布。
现代的蒙古包可能采用更多样化的材料,如聚酯纤维等。
3. 门向:蒙古包的门通常朝南开放,据说这是因为蒙古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从南边来,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南向的门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提供温暖。
4. 内部布局:蒙古包中心设有炉灶,用于做饭和取暖。
围绕炉灶安排有床铺和存储物品的地方。
整个空间可按功能划分为生活区、睡眠区和存储区。
5. 搬迁便捷: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需要随着季节迁徙
以放牧牲畜。
蒙古包的设计允许快速拆装,便于携带和运输。
6. 文化象征:蒙古包不仅是实用的住宅,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7. 现代应用:虽然现代化进程中固定建筑越来越普及,但蒙古包依旧在旅游、文化活动和某些牧民的实际生活中保留着它的地位。
蒙古包的简约和实用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适应恶劣环境的智慧。
同时,它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在蒙古和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的聚居地,还流行着一种可以移动的住房,这就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毡包,因为蒙古族用得最多,所以俗称为蒙古包。
这种毡包平面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直径有四—六米,高二米,顶部还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图27)。
蒙古包便于拆卸和安装,毡包、框架加上牧民的生产、生活用品,驮在马背上就可以随着主人云游四方。
它的外表简洁朴素,里面往往铺挂着地毯和壁毯,色彩鲜丽。
在茫茫大草原上,在郁郁葱葱的天山脚下,灰白色的蒙古包三五成群,在一片天然绿色的环境里,形象十分引人注目。
图27 蒙古包剖面图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简单地介绍以上的民居种类,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只有这几种民居建筑了。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里,在50多个民族地区中,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曾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成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文章内容说明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一书的相关章节整理而来,本站免费发布,仅供网友学习使用,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说明
文章配图,部分为原书配图,部分为编辑人员根据文章内容大意配图,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无法查询,目前为免费使用,图片版权归原拍摄者所有,图片拍摄者(所有者)若发现本站使用了您的图片,可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愿意与您协商,为您的图片支付适当的费用,若协商不成,我们会对图片进行删除处理,感谢您的理解。
田沛然三年级一班
蒙古包知多少
——之问卷调查
1.您是否知道蒙古包由几部分组成?
①知道②不知道
2.您知道“哈那”有什么作用吗?
①知道②不知道
3.蒙古包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①知道②不知道
4.蒙古包的承受力在哪部分?
①知道②不知道
5.您了解蒙古包有什么特点吗?
①知道②不知道
6.蒙古包与现在的住宅有什么不同?
①知道②不知道
7.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特色建筑。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您还了解蒙古族哪些特色文化呢?例如:服饰、饮食、信仰等,请谈谈您的的见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