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2024最新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方案(2018年版)》,结合我国中学生物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对中学生物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提高生命科学素养,认识生物科学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生态、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生命的基础- 细胞结构与功能- 生物分子与遗传信息-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2.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环境因素与生物适应-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生物技术与应用- 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生物伦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4. 人体生物学- 人体结构与功能- 健康与疾病-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 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评价方式- 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
- 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测验、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
- 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3. 课程资源- 开发具有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案例、实验器材等。
-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教学和研究。
- 搭建校内外生物教育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和交流研讨。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他们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都与内地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从初中开始,我们就特别注重对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都是一个新问题。
所以,几年来,我们通过课题的形式,着手研究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
也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
一、开发衔接教材,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从点滴做起从2007年开始,我们开发了针对小学升初中的具有过渡性的衔接教材,教材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接触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生活最接近的生物现象、简单的实验及明显的效果,都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保护等知识的渗透,奠定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为进一步学习初中生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多观察,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我们所在地区的学校大多处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学生也都来自于农村,学生容易与大自然接触,感性知识较丰富。
而学生对生物的了解缺乏一种观察和深层次的认识。
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好,让学生多观察,就能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现在使用的生物教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而模式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
培养学生阅读图示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符合生物科学学习规律的。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模式图,使学生在直观的读图活动中逐步树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素养育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强调学生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材通过介绍生物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口健康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理解生物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通过设计实验、制作模型、观察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教材通过介绍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营养与健康、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总之,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素养育人的要求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等
方面的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观察、分析、探索和实验等角度,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实践是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实践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验、野外考察、植物培育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观察和分析是生物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准确记录和深入分析,才能获取真正的生物学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生物的现象、结构、功能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探索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索是生物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钻研相关文献、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是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讲解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文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六、综合评价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总结而言,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实践、观察分析、探索、实验等综合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学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中学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中学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中学阶段的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1. 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如细胞结构、遗传、进化等。
2.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显微镜使用、DNA提取等,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观察与思考:鼓励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 问题解决: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6. 跨学科学习: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地理等)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7. 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8. 伦理教育:讨论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等,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
9. 信息技术应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软件等)来辅助生物学研究。
10.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
总之,中学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态度,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一、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验精神。
学生应当懂得质疑和探究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注重实践操作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展开,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体验生物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实践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注重跨学科融合生物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通过将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跨学科融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生物学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声音图片展示、游戏互动等,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教师还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六、注重课程育人课程育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七、注重评价方式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生物老师工作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生物老师工作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担任生物教师的工作,并且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者。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课程设置针对生物教学的特点,我合理设计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我将生物教学内容与当代科技发展相结合,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如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前沿科学知识。
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生物教育的艺术性,在教学中融入生物实物、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趣味性。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举例来说,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采用了细致入微的辅导和激励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注重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我倡导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我强调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关注他们的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
因此,我的评价体系既包括考试成绩评价,也包括实验报告、课堂表现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评价。
我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创新,我相信我已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1)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
包括: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2)科学的世界观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3)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1)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科学思维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
(完善版)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责任意识四个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1. 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对生命的起源、发展、结构、功能、分类、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和评价等环节。
通过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在生物学科领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生物信息,认识和揭示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过程。
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他人、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重视概念教学,培养生命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命观念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的本质,形成系统的生命观念。
3. 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是指:1.生物知识与概念: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和概念,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现象、生物分类、生物进化、生物遗传、生物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科学思维与方法:学生应该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能够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分析数据、推理和解释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尊重生命、关注环境保护、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拒绝伪科学等。
4.科学技能与实践能力: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和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科学观察和记录能力、科学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科学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四个要素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在日常生物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一、通过介绍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培养生命科学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不仅介绍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还突出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
如,在“生物与生物学”的开篇之际,了解转基因遗传工程、试管婴儿、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
我国科学家通过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培育成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全部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测定,破解了人类遗传和生老病死之谜。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生命的科学意识。
二、实施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王国奥秘的重要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酸雨”,跟踪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得出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结论。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今后繼续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通过课前寻找鼠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生活环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生活是否有影响?”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摘要《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内容1、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和新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水平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从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追求的并非对生物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并非限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生物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并非生物科学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化,而是强调科学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将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生物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比较重点的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抱有的好奇心、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
科学的世界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另外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让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且科学探索是重过程胜于结果的过程,其过程主要的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个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1.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推理,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提供实验和观察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这可以通过实验课、实验室作业或者课外科学活动来实现。
3. 培养科学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提供问题解决案例和启发性问题来帮助学生培养探究意识。
4. 强化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案例探究和科普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实际应用的教学。
5. 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包括质疑精神、实事求是、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等。
可以通过分析科学伦理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Teachingseafaring 教海探航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4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文/翟改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作为生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求知的欲望。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主动、愉快的追求、尝试和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呢?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我在上七年级生物第一堂导言课时,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教室,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一幕幕奇妙的生活画卷:既有学生熟悉的花鸟虫鱼,一望无际的麦海稻浪,碧波万顷的蓝色海洋,也有从未领略过的神奇微观世界。
这些熟悉和陌生的画卷,怎样不勾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渴望探究生物奥妙的兴趣油然而生。
这样就为学习新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巧妙地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可通过将故事、演示实验以及对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病毒》一节时,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病毒的情况,并且说出他们是从那儿得到这些知识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课。
又比如,教学《开花和结果》一节,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出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依次说出各种花的名称。
之后我借机提问:形态各异,姹紫嫣红的花的确很美,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花朵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在欣赏之余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探讨新知。
2 落实探究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倾向,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认识到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2. 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3. 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4. 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图片,如科学家进行实验、生物标本等,引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如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的来源,使人们认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实践操作、态度培养等方面进行思考。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如积极参加生物实践活动、多阅读生物科学书籍、关注生物科学新闻等。
6. 实践环节:布置一道生物科学实践题目,如调查校园内的植物种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生物科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3. 学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生物科学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生物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3. 生物科学实践题目。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多阅读生物科学书籍,关注生物科学新闻,拓宽知识面。
3.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科学素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技能和品德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实施课程标准中的
核心任务。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渗透生物科学技术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
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
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
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品质的核心。
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过去的一次革命,它总是要突破以往的窠臼,达到一个新的起点。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
创新必需有勇敢的精神作基础,要敢于怀疑现有的观点,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接受失败的考验,敢于抵制世俗的偏见和环境的压力,坚韧不拔地追求真理。
纵观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到,是科学家们的不断创新才有生物科学的不断进步。
因此,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激发学生始终对生物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人的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乐于学习,把枯燥的学习转化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孟德尔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用34个株系的豌豆进行了历时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
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艰辛的劳动。
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
作用的发现和探究过程,历经了近一个世纪。
生长素的发现历经了半个世纪。
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为研究遗传规律,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在他
去世16年后,其他科学家才证实了他提出的遗传学第一和第二规律。
有人问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成功的原因,他举起因长年累月磨镜片而布满老茧的双手说:“这就是成功的原因”。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是从1979年4月开始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使他们找到了胃溃疡等疾病的“元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现在已经得到普遍证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超过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这一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炎等疾病的认识。
让人们不再仅从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中寻找胃病的原因,而是着眼从临床角度使用新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彻底治愈的机会。
五通过实验,模型构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
教师应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形成科学家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也为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如在观察温度对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中,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所学的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材料,器材,预期的结果,实验的步骤等,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准确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如实得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实验结果,并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在教材中许多问题是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来解决的,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制作简单的模型,直观的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过程。
六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联系日常生活和当前的社会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我们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就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生物标本和模型,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校外与附近农、牧场、苗圃、种植园、养殖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