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咳痰中医基础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18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肺、脾、肝、肾等脏腑有关。
其中,肺虚、肺热、肺燥等病机是最为常见的。
肺虚咳嗽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特点是咳声低微、多痰清稀;肺热咳嗽多见于年轻人,特点是咳声洪亮、咳痰稠黏有色;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特点是咳声干咳、咳痰少或无痰。
中医治疗咳嗽常常采用药食同源的方法,即通过调节饮食来辅助治疗。
例如,肺虚咳嗽患者应多食用具有滋阴补肺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肺热咳嗽患者则应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石榴、菊花等;肺燥咳嗽患者应多食用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雪梨、石榴等。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常常采用针灸、按摩、草药等方式治疗咳嗽。
例如,常用的药方有麻黄汤、桔梗汤、川贝枇杷膏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情志,认为情志不舒畅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在治疗咳嗽时也要进行情志调理。
总之,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十分深入,治疗咳嗽也注重综合调理,从多个角度入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1 -。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感冒、哮喘、肺炎等。
在中医中,
咳嗽常常被视为肺和气道功能的异常,而治疗咳嗽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
根据中医理论,咳嗽可分为
虚实两种类型。
实咳是指由外感邪气、湿邪、热邪等引起的咳嗽,通常伴有喉痛、痰黄、
痰稠等症状。
虚咳是指由肺气虚弱、肺阴亏损、肝郁化火等原因引起的咳嗽,通常伴有干咳、喉干等症状。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方面,常用中药包括川贝、杏仁、银翘、百部等,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达到清热、祛湿、润燥等效果。
非药物疗法包括推拿、针灸、气功等,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和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自愈。
除了中药和非药物疗法,中医还注重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生活中
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烟雾、异味、化学物品等刺激性物质;多喝温开水或鲜橙汁、柚子
茶等温和滋润的饮品,避免吃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品。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药食同源、治疗因人因病,尽可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和不
良反应,更注重整体调理和健康的促进。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咳嗽是指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的症状。
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
“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多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咳嗽的分型,按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按咳嗽发病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曰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最新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咳嗽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剧烈长期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
正确区分一般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防止误诊。
治疗咳嗽应区分咳嗽类型,西药、中药皆可,但以食疗为最佳。
基本概述中医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症。
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西医咳嗽(Cough)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
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剧烈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如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影响工作,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和呼吸肌痛,则属病理现象。
咳嗽的动作:来至呼吸系统以及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如脑,耳,内脏)的刺激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与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
经喉下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分别传到咽肌,声门,膈和其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动作。
咳嗽动作首先是快速短促吸气,膈下降,声门迅速关闭,随即呼吸肌与腹肌快速收缩,使肺内压迅速上升;然后声门突然开放,肺内高压气流喷射而出,冲击声门裂缝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声响,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等也随之排出。
病理分类咳嗽主要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和慢性咳嗽。
1.急性咳嗽:是指3周以内的咳嗽,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
病因包括病毒、支原体或细菌包括导致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气管异物。
2.亚急性咳嗽:持续时间超过3周,在8周以内的咳嗽称为亚急性咳嗽,原因较为复杂。
3.慢性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可持续数年甚至持续数十年。
慢性咳嗽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过敏性鼻-支气管炎)、胃食道返流、嗜酸细胞增多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中医入门咳嗽咳嗽,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
无论是在季节交替时,还是在受到外界刺激后,都可能会出现咳嗽。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咳嗽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认识。
中医认为,咳嗽的发生并非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而是与人体的多个脏腑功能失调都有关系。
就如同一个复杂的机器,任何一个零部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首先说说肺。
肺主气,司呼吸,就像是人体的“风箱”,如果肺受到外邪的侵袭,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就会导致肺气不宣,从而引发咳嗽。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没有做好保暖,寒气侵袭肺部,就容易出现咳嗽。
这种咳嗽往往伴随着咳痰清稀、鼻塞、流涕等症状。
除了肺,脾也与咳嗽密切相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就会停聚,化为痰液。
痰液上贮于肺,就会引发咳嗽。
这种咳嗽,常常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再者,肾也在咳嗽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肾主纳气,如果肾气不足,就会出现呼吸浅表、动辄气喘、咳嗽无力等症状。
尤其是老年人,或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常常会因为肾气亏虚而导致咳嗽久久不愈。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也可能引起咳嗽。
中医讲,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气上逆犯肺,也会引发咳嗽。
这种咳嗽,可能会在情绪波动时加重,同时还伴有胁肋胀痛、心烦易怒等症状。
了解了咳嗽的病因,那中医又是如何诊断咳嗽的呢?中医诊断咳嗽,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望诊,就是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咳嗽的声音、呼吸的频率等;问诊,则要详细询问咳嗽的时间、性质、诱因,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切诊,也就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比如说,咳嗽声音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音清脆,多为燥热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多为肺热;咳嗽时作时止,多为风邪犯肺。
再结合舌苔脉象,比如舌苔薄白,脉浮紧,多为风寒咳嗽;舌苔黄腻,脉滑数,多为痰热咳嗽等等。
在治疗咳嗽方面,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咳嗽的中医辩证诊治咳嗽是肺系常见证候之一。
不论外感、内伤均可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至咳嗽的发生。
古代医家将咳嗽分为三类:无痰有声称为咳,无声有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在临床上咳与嗽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咳嗽。
近代医家对本症的辩证论治大多从内寒、内热、燥热、肝火犯肺、湿痰等几个方面。
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系。
肺为清肃之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肺气受邪或皮毛闭塞,或气逆失畅,均可导致肺气不宣,失于清肃而发为咳嗽。
论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病变性质,主要为寒热,或表寒、或里寒、或虚寒、或表热、或里热、或虚热,均可使肺脏功能失调而至嗽。
所谓水即为湿,火即燥,燥火热三者同类,各从其类,仅有程度之不同。
痰含义较广,就咳吐痰而言,乃系肺脏在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分泌物。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非指肺之生理功能,而是肺的病理反应。
痰热痰湿与肺热肺寒关系密切。
而肝火多因情绪而发,故对肝火犯肺之咳嗽,要嘱患者注意情绪。
按系统分类,咳嗽属杂症,又为温病常见之症,另哮喘、痰饮、肺痨、肺痛等病也多伴有咳嗽,但不属咳嗽范畴。
本文对咳嗽为主证者辩证,宜分清外感与内伤,治疗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如养肺、健脾、补肾、清肝泻火等。
外感咳嗽、肺寒咳嗽表寒证,治宜疏风散寒,宣理肺气,多选用杏苏散加减,常用药物:紫苏、杏仁、前胡、枳壳、桔梗、陈皮等;肺热咳嗽表熟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主要药物为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等:温燥咳嗽,治宜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取方桑杏饮加减,主要药物为:栀子、淡豆鼓、杏仁、合沙参、桑皮等;凉燥咳嗽治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宜止咳散,主要药物为:百部、桔梗、紫苑、陈皮、荆芥等。
内伤咳嗽:痰湿犯肺者,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代表方用二陈汤,主要药物: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紫苑、厚朴等;痰热者,治宜清热宣肺,豁痰止咳,方取清金化痰汤加减,主要药物为:黄芪、栀子、陈皮、桑皮、知母、瓜蒌仁、麦冬、贝母等;肝火犯肺者,治宜清肺泻肝,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主要药物为:青黛、蛤皮、桑白皮、地骨皮等;阴虚者,治宜养阴清肺、止咳平喘,方用二冬二母汤,主要药物为麦冬、天冬、知母、贝母等;气虚者,治宜补益肺气,化痰宁喘,方用清肺汤,主要药物为:黄芪、人参、熟地、紫苑(加)等。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是如何治的在中医中,咳嗽被视为气管、支气管或肺脏的疾病表现,通常归类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外邪(如风寒、风热)侵袭或内伤(如情绪不稳、肺气虚、痰湿滞留)引起的病理反应。
咳嗽中医典籍认知《黄帝内经》的《素问·病机真邪论》中提到,咳嗽是由外邪入侵,或因内伤致气机失调所引起的。
根据气候条件和个体体质的不同,可分为寒咳、热咳等不同类型。
《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咳嗽的记载。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咳嗽,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的医学著作,其中有关于咳嗽的内容。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医治疗咳嗽的经验和方法。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收集整理的中草药著作,其中收录很多对治疗咳嗽有益的草药方剂。
中医的角度治疗咳嗽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咳嗽时会从个体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体质、疾病发生的原因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中草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草药作为治疗咳嗽的主要手段。
中草药具有多种成分,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等方式缓解咳嗽症状。
中草药可以根据症状和体质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搭配。
3. 综合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常常与整体的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咳嗽不仅仅局限于对症状的缓解,还会通过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方面,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4. 预防为主:中医注重预防,认为通过调理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咳嗽的治疗中,中医也会提倡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和生活习惯,减少咳嗽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咳嗽的效果会因人而异,对于严重的咳嗽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请在接受中医治疗时,选择有资质的中医医师进行咨询和诊断。
中医的角度咳嗽有哪些证型?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关于咳嗽的描述中医对咳嗽的描述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
以下是关于中医对咳嗽的描述的详细内容:1.病因: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主要是由于外界风寒、风热或燥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肺气不宣,从而引发咳嗽。
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如脾虚生痰、肝火犯肺等。
2.病机:中医认为咳嗽的病机主要是肺气不宣或肺气上逆。
当外邪侵袭或内伤导致肺气不宣或上逆时,就会引发咳嗽。
同时,咳嗽还与脾、肾等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虚生痰、肾虚不纳等。
3.症状:中医对咳嗽的症状描述非常详细。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咳嗽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外感咳嗽通常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
内伤咳嗽则可能伴有痰多、痰黄或白、气喘、胸闷等症状。
4.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外感咳嗽,通常采用发散风寒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对于内伤咳嗽,则采用调理脏腑功能、化痰止咳的中药治疗。
针灸和推拿治疗也可以帮助缓解咳嗽症状。
5.预防与调护:中医认为预防咳嗽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避免外邪侵袭。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吸入烟尘等刺激性气体也有助于预防咳嗽。
对于已经出现咳嗽症状的患者,中医建议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枇杷等。
此外,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总之,中医对咳嗽的描述涵盖了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咳嗽的本质,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在出现咳嗽症状时,也可以根据中医的建议进行合理的治疗和调理。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咳嗽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疾病。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均可参照“咳嗽”辨证论治。
二、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列有咳嗽专论,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
2.《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又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外邪犯肺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根据咳嗽的症状,划分为五脏之咳和六腑之咳,为咳嗽的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4.东汉·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明清时期,咳嗽的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执简驭繁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6.王纶《明医杂著·咳嗽》提出咳嗽的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7.《医宗必读·咳嗽》:“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
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
”8.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清燥救肺汤治疗燥咳,论述了温润、凉润等治咳之法,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