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1)化学键合相: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
(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
(3)正(反)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相色谱法。
(4)抑制型(双柱)离子色谱法:用抑制柱消除流动相的高电导本底,以电导为检测器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5)手性色谱法:利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色谱法。
(6)亲合色谱法: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复杂生物试样中分离和分析特殊物质的色谱方法,是基于组分与固定在载体上的配基之间的专一性亲和作用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7)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如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和pH值等。
(8)静态流动相传质阻抗Csm:由于组分的部分分子进入滞留在固定相微孔内的静态流动相中,因而相对晚回到流路中,引起的峰展宽。
(9)键合相的含碳量:键合相碳的百分数,可通过对键合硅胶进行元素分析测定。
(10)键合相的覆盖度:参加反应的硅醇基数目占硅胶表面硅醇基总数的比例。
(11)封尾:在键合反应后,用三甲基氯硅烷等对键合相进行钝化处理,减少残余硅醇基,即封尾。
(12)溶剂的极性参数P':表示溶剂与三种极性物质乙醇(质子给予体)、二氧六环(质子受体P')和硝基甲烷(强偶极体)相互作用的强度。
用于度量分配色谱的溶剂强度。
P'越大,溶剂的极性越强,在正相分配色谱中的洗脱能力越强。
(13)溶剂的强度因子S:常为反相键合相色谱的溶剂洗脱能力的度量。
(14)三维光谱-色谱图:用DAD检测器检测,经过计算机处理,将每个组分的吸收光谱和试样的色谱图结合在一张三维坐标图上,即获得三维光谱-色谱图。
2.基本理论(1)速率理论在HPLC中表达式为:H=A+C m u+C s m u 用于指导实验条件的选择。
A、Cm和Csm均随固定相粒度dp变小而变小,因此保证HPLC高柱效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小粒度的固定相。
1、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异同点。
2、什么是化学键合相?常用的化学键合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化学键合相:化学键合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基团键合在载体表面构成的固定相,简称键合相。
①非极性键合相。
例如十八烷基硅烷(ODS)。
通常用于反相色谱。
②弱极性键合固定相。
常见的有醚基和二羟基键合相。
这种键合相可作为正相或反相
色谱的固定相,视流动相的极性而定。
这类固定相应用较少。
③极性键合相。
常用氨基、氰基键合相。
一般都用作正相色谱的固定相,但有时也用
于反相色谱。
氰基键合相与双键化合物可能发生选择性作用,因而对双键异构体或
含双键数不同的环状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能力。
氨基键合相兼有氢键接受和给予两
种性能。
对多功能基化合物有很好的分离选择性。
氨基键合相上的氨基可与糖分子
中的羟基选择性作用,因此在糖的分离中广泛使用。
在酸性介质中它还是一种弱阴
离子交换剂,能分离核苷酸。
3、什么是正相色谱?什么是反相色谱?各适用于分离哪些化合物/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的色谱。
主要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
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极性的色谱。
适合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组分,由它派生的离子抑制色谱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还可以分离有机酸、碱及盐等离子型化合物。
4、简述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387页。
原理:将离子交换色谱与电导检测器相结合分析各种离子的方法,称之为离子色谱法。
应用范围:一些在可见或近紫外光区没有吸收,难于用紫外—可见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无机离子等。
原理:把离子对试剂加入到含水流动相中,被分析的组分离子在流动相中与离子对试剂的反离子生成不荷电的中性离子对,从而增加溶质与非极性固定相的作用,使分配系数增加,改善分离效果。
分析酸类或者带负电荷的物质时,一般用季铵盐作离子对试剂,分析碱类或者带正电荷的物质时,一般用烷基磺酸盐或硫酸盐作离子对试剂。
应用范围:适用于有机酸、碱、盐的分离,以及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无法分离的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分离。
原理:在反相色谱中,流动相的pH变化会改变溶质的离解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溶质的离解程度越高,k值越小。
因此常加入少量弱酸、弱碱或缓冲溶液,调节流动相的pH,抑制有机弱酸、弱碱的离解,增加它与固定相的疏水缔合作用,已达到分离目的。
一般来说对于弱酸,降低流动相的pH,k增大,t R增大。
对于弱碱,则需提高流动相的pH,才能使k增大,t R增大。
应用范围:适用于3≤pKa≤7的弱酸及7≤pKa≤8的弱碱。
6、亲和色谱的分离机制是什么?有何特点?
亲和色谱法(AC)是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复杂试样中分离和分析能产生专一性亲合作用的物质的一种色谱方法。
亲和色谱是基于试样中组分与固定在载体上的配基之间的专一性亲和作用而实现分离的。
当含有亲何物的试样流经固定相时,亲和物
就与配基结合形成亲和复合物,被保留在固定相上,而其他组分则直接流出色谱柱。
然后改变流动相的pH或组成,以减弱亲和物与配基的结合力,将亲和物以很高的纯度洗脱下来。
特点:选择性高,回收率和纯化效率都很高。
7、速率理论方程式在HPLC中与在GC中有何异同?如何指导HPLC实验条件的选择?
涡流扩散项:与气相色谱中相同。
A=2λdp
纵向扩散项:B=2γDm,而Dm与流动相的黏度成反比,与温度成正比。
在HPLC中,流动相是液体,其黏度比气体黏度大得多,而且常在室温下进行操作,因此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比气相色谱的要小得多。
而且HPLC的流速一般都在最佳流速以上,这是纵向扩散项很小,可以忽略。
传质阻抗项:
固定相传质阻抗:在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中,键合相多为单分子层,即厚度可忽略,所以Cs可以忽略。
流动相传质阻抗:在HPLC中存在流动相传质阻抗Cm。
与固定相粒度dp的平方成正比,与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成反比。
静态流动相传质阻抗:由于组分的部分分子进入滞留在固定相微孔内的静态流动相中,再与固定相进行分配,因而相对晚回到流路中,引起峰展宽。
如果固定相的微孔多,且又深又小,传质阻抗就大,峰展宽就严重。
Csm与固定相粒度dp的平方成正比,与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成反比。
所以H=A+CmU+CsmU。
由于A、Cm、Csm均随dp的变小而变小,可见小的dp是保证HPLC高柱效的主要措施。
所以实验条件应该是①小粒度、均匀的球形化学键合相②低黏度流动相,流速不宜快③柱温适当。
8、试讨论影响HPLC分离度的各种因素,如何提高分离度?
17-7。
①k增大,R增大。
通过改变流动相极性来改变组分在两相中的量,若在吸附色谱或正相色谱中,提高k,则可减小流动相的极性。
②改变α,α增大,R增大。
主要通过改变流动相的配比。
③改变n,n增大,R增大。
减小颗粒直径dp;提高装柱技术(用匀浆法装柱)使λ降低;采用低黏度的流动相;采用低流速;适当增加柱长L。
9、试讨论反相HPLC的分离条件的选择。
反相HPLC常用非极性固定相,可以选择键合碳链长度不同,或含碳量、覆盖度不同的固定相,还可以选择中等极性甚至极性固定相。
以极性溶剂为流动相,常用水或水-甲醇、水-乙氰。
如果被分离物质是弱酸或者弱碱,则需选用pH一定的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抑制弱酸或弱碱的解离。
10、什么叫梯度洗脱?它与GC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
梯度洗脱是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如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和pH等。
同:都是针对性质相差较大的复杂试样采取的办法,可以改善峰形,提高分离效果。
异:控制的条件不一样。
一个是流动相的组成,一个是柱温。
(待定)
11、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原理及特点是什么?
原理:将色谱柱流出液引入雾化器与通入的气体(常为高纯氮,有时是空气)混合后喷雾形成均匀的微小雾滴,经过加热的漂移管,蒸发除去流动相,而试样组分形成气溶胶,然后进入检测室。
用强光或激光照射气溶胶,产生光散射,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散射光。
散射光
的强度(I)与气溶胶中组分的质量(m)有下述关系:I=km b。
特点:为通用型检测器。
适用于挥发性低于流动相的组分,主要用于检测糖类、高级脂肪酸、磷脂、维生素、氨基酸、三酰甘油及甾体等,对各种物质有几乎相同的响应。
但是,其灵敏度比较低,尤其是有紫外吸收的组分。
12、常用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是什么?哪些方法需要用校正因子校正峰面积?哪些方法可以不用校正因子/
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外标法内标法等。
另外对药物中杂质含量。
(406页最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