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4
职业病防治法讲义和县卫生监督所《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于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0号主席令颁布,自2002年5月1日施行。
相关术语职业卫生(劳动卫生、工业卫生):指根据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措施,以达到防治职业病的目的。
劳动条件: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预防:指预先采取防范措施,这是贯彻于职业病防治活动全过程的根本措施。
它包括为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特别强调前期预防,强调从职业病危害源头采取措施。
控制:指对工作场所、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干预措施。
目的是保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消除:指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其他治理措施,用无毒材料、工艺代替有毒材料、工艺,根除工作场所已经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禁忌: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职业健康监护指职业健康监护是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共设7章79条,包括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等章。
职业健康教案授课老师:XXX授课对象:全体员工授课地点: XXX授课时间:XXX授课内容:第一节职业健康基础知识第二节职业健康相关规定及从业人员安全隐患保障措施第一节职业健康基础知识~一、《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
二、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三、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四、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五、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力。
六、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七、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八、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九、工作场所的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十、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十一、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十二、发现职业禁忌或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十三、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第二节职业健康相关规定一、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写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待遇、职业病防护措施。
三、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四、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五、用人单位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医学观察。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职业健康知识宣教培训教案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职业健康知识宣教培训教案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职业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权益,我公司决定举办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通过职业健康知识的宣教培训,让员工更加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二、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职业病防治领域的专家为员工进行讲座,介绍职业病的定义、分类、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员工提高职业健康意识。
2. 宣传展板:在公司大厅设置宣传展板,展示有关职业病防治法的知识,包括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法律条文、职业病的危害、常见职业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内容。
3. 健康体检:组织员工进行职业病体检,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病隐患,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
4. 互动游戏:通过举办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等游戏形式,增加员工对职业健康知识的了解度和参与度。
5. 发放宣传资料:向员工发放关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手册、海报等资料,让员工可以随时随地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三、培训安排时间:宣传周内每天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持续一周地点:公司大厅、会议室等对象:全体员工组织者: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XXX四、预期效果1. 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得到提高,自觉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减少职业病的发病率。
2. 公司建立起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 通过宣传周活动,促进公司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五、总结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是公司为了员工的健康着想,倡导健康工作理念的重要举措。
希望员工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增强对职业健康知识的了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工作氛围。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预防职业病,守护好每一个人的健康。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让我们一起为未来的美好努力奋斗!。
《预防医学》职业病防制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职业病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2. 掌握职业病防制的原则和方法。
3. 熟悉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政策。
4. 提高学生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职业病的概念与分类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的分类及其特点职业病与工作相关的疾病2.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个人行为因素3. 职业病的防制原则职业病预防的基本原则职业病控制的措施职业病治疗与康复4. 职业病防制方法职业健康监测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措施职业病诊断与鉴定5.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办法职业病防护设施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职业病的概念、分类、危害因素、防制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职业病案例,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职业病防制措施和政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考核评估:进行课程考核,评估学生对职业病防制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预防医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职业病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4. 法律法规:整理我国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供学生查阅。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学时。
2. 教学过程:学时1:讲解职业病的概念与分类,分析职业病的危害因素。
学时2:讲解职业病的防制原则和方法,分析典型职业病案例。
学时3:讲解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小组讨论。
学时4:进行课程考核,总结与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4. 课程考核评估:评估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职业病培训计划及教案一、培训目的和背景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工作条件的不断提高,职业病依然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卫生问题。
职业病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通过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培训,增强职工的职业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提高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培训目标2.1 使职工了解职业病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2.2 使职工了解职业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3 使职工了解职业病的预防与治疗,提高职工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4 使企业干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企业内部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培训内容3.1 职业病的概念及特点3.1.1 职业病的基本概念3.1.2 职业病的特点及危害3.2 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基本知识3.2.1 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3.2.2 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管理制度3.3 职业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措施3.3.1 肺尘肺病的预防控制3.3.2 职业中毒的预防控制3.3.3 职业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控制3.3.4 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控制3.4 职业病的预防与治疗3.4.1 职业病的早期预防与诊断3.4.2 职业病的治疗与康复3.4.3 职业病的危害性及防护方法3.5 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宣讲3.5.1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内容宣讲3.5.2 《职业病防治条例》相关内容宣讲3.5.3 企业内部职业病防治制度宣讲四、培训教学方法4.1 理论讲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职业病的相关知识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员,便于学员更直观地了解职业病的基本概念、预防控制策略等内容。
4.2 互动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员积极参与,交流思想,共同探讨职业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和举措。
4.3 视察学习组织学员参观企业生产现场、职工健康监测现场等,使学员亲身了解和感受职业病预防控制的相关工作,增强学习效果。
职业病防治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职业病防治法”。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及预防措施,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职业病防治法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及预防措施。
2. 使学生掌握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法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及预防措施;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职业病防治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化工厂发生职业病事件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病?为什么需要防治?如何防治?2. 知识讲解:(1)介绍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
(2)讲解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前期预防、监测、诊断、治疗和康复等环节。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职业病防治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什么是职业病?(2)职业病有哪些分类?(3)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工作中预防职业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职业病防治法1. 职业病基本概念、分类、危害2. 职业病防治法主要内容3. 职业病防治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4. 自我保护与法治意识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危害。
2. 列举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3. 分析典型案例,阐述职业病防治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答案:1. 职业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分为职业传染病、职业性疾病和职业性损伤三类。
职业病的危害包括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生产效率和经济损失等方面。
2. 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前期预防、监测、诊断、治疗和康复等环节。
前期预防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监测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劳动者健康监护;诊断主要包括职业病的识别和诊断;治疗主要包括职业病的治疗和康复。
《职业病防治法》教案学习要点:了解职业危害、职业病、职业禁忌症的含义;理解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熟悉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掌握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护方法;了解职业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
培训学时:2-4学时。
第一节职业危害概述一、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并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来源于原料、中间产物、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污染性因素等职业性危害因素,它们均与生产过程有关。
(2)劳动组织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指因为劳动组织不合理而产生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力劳动、作业安排与劳动者生理条件不相适应等造成长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均可损害劳动者的健康。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作业场所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少通风、采暖、防尘防毒、防噪声设施,照明不良,阴暗潮湿,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生产性粉尘,如矿尘、煤尘、金属粉尘、有机尘等。
(2)物理性因素。
包括不良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温、低气压;生产性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
(3)生物性因素。
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此外,还包括与劳动过程有关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二、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但从法律上讲,职业病是指职工因受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由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诊断、确诊、报告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职业病目录》规定的职业病为10大类115种,具体名单为:尘肺(13种);职业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与其他生产事故造成的职业伤害相比,职业病有以下特点:(1)它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性活动过程中或长期受到来自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受不良作业方法、恶劣作业条件的影响。
(2)它不同于突发事故或疾病,而是要经过较长的逐渐形成期或潜伏期后才能显现,属缓发性伤残。
(3)它属于不可逆损伤,很少有痊愈的可能,换句话说,除了促使患者远离致病源自然痊愈之外,没有更积极的治疗方法。
三、职业禁忌症职业禁忌症是指不宜从事某种作业的疾病或解剖、生理状态。
在该状态下接触某些职业性危害因素时可导致下列情况:①使原有疾病病情加重。
②诱发潜在疾病。
③影响子代健康。
④对某种职业危害因素易感,较易发生该种职业病者。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职业禁忌症不尽相同,如血液病、妇女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是苯和放射线作业的禁忌症;肺结核、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粉尘作业的禁忌症等。
四、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1.从业人员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6)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从业人员职业卫生保护的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第3l条规定:“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因此,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这些都是从业人员应当履行的义务。
如果从业人员不履行上述义务,用人单位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五、煤矿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在煤矿企业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有害气体、生产性噪声和震动、不良气象条件和放射性物质等。
1.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可产生于煤炭生产的全过程,如岩尘、煤尘、水泥尘和混合性粉尘等。
可引起矽肺病、煤工尘肺病和水泥尘肺病。
2.有害气体在矿井空气中,由于多种原因可存在CH4、CO、C02、氮氧化物及H2S气体等。
(1)C02。
C02主要存在于煤层和煤块内,在采煤过程中与CH4一道排出。
此外,巷道内木材腐烂,人群呼吸以及放炮也可产生C02。
由于C02相对密度大(1.53),一般多积聚于巷道低处及通风不良的废巷中。
其危害性在于CO2排挤空气中的氧,从而引起缺氧。
当空气中的CO2浓度达到5%时,即能引起缺氧现象;达到10%时,可使人窒息而死。
(2)CO和氮氧化物。
CO和氮氧化物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放炮。
使用硝酸甘油炸药可产生大量的CO,而使用硝铵炸药则常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
CO是化学窒息性气体,可以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并能阻断组织呼吸致“内窒息”。
氮氧化物为刺激性气体,较难溶于水,因而可达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肺水肿等。
(3)H2S。
H2S在煤矿一般少见,一般存在于煤层一定区域或鸡窝煤内,在落煤时逸出,因而可使靠近落煤地点的采煤工作人员发生H2S 中毒。
H2S也属化学窒息性气体,急性中毒时,可引起肺水肿和中毒性脑病。
3.生产性噪声和振动煤矿生产性噪声和震动主要来源于机械化生产。
其危害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使用工具,如风动工具比电动工具产生的噪声和震动大。
煤矿的噪声危害往往比震动的危害严重,如井下局部通风机、综采机组、掘进机井下泵房、井上的压风机房、洗煤厂、选煤厂等作业场所的生产性噪声都比较严重,强度一般在90~110 dB(A)。
噪声可引起噪声聋,震动可引起局部震动疾病等职业危害。
4.不良气象条件矿井内气象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不同地点风速大小不等和温差大等。
这对工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5.放射性物质煤矿井下氡及其子体往往比地面高,对工人健康有一定影响。
另外,劳动强度大,作业姿势不良也是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容易造成职工腰腿痛和各种外伤等。
煤矿企业的有毒有害因素种类很多,但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是煤工尘肺病。
世界各国都没有特效办法治疗尘肺病,唯一的办法是预防。
预防尘肺病的根本问题是防尘。
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领导重视,严格管理,经常坚持使用综合防尘措施,把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煤工尘肺病是可以控制的。
六、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护1.中毒的表现和防护接触毒物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和发病缓急,职业中毒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短时间内大量毒物侵人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长期吸收小剂量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的,在较短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
(1)消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灭有毒物质,用无毒物或低毒物代替有毒原料,改革能产生有害因素的工艺过程,改造技术设备,实现生产的密闭化、连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使作业人员脱离或减少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2)密闭、隔离有害物质污染源,控制有害物质逸散。
对逸散作业场所的有害物质要采取通风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飞扬、扩散。
(3)加强个人防护。
在存在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作业,应采用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毒面罩、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
(4)提高机体抗御力。
对于在有害物质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应享受必要的保健待遇,加强营养和锻炼。
(5)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监测,控制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低于国家有关标准。
(6)对接触有害物质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必要时实行转岗、换岗作业。
(7)加强有害物质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卫生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2.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其防护(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
生产性粉尘危害是多方面的。
粉尘对人体、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环境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①对人体的危害。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因长期吸入粉尘,使肺内粉尘的积累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发肺病。
尘肺是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最主要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可引发矽肺。
长期吸入金属性粉尘如锰尘、铍尘等,可引发锰肺、铍肺各种金属肺;长期吸入煤尘可引发煤肺等等。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还可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皮肤黏膜损害、皮疹、皮炎等皮肤病。
例如吸人石灰粉粉尘可引起鼻黏膜损伤;吸入毛、麻等纤维性粉尘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
②对生产的危害。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附着于高级精密仪器、仪表,可使这些设备的精确度下降;附着于机器设备的传动、运转部位,使磨损加剧,使用寿命缩短;粉尘可以使某些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如油漆、胶片、微型轴承、电机、集成电路、电容器、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等)质量下降;使人在生产过程中视线受影响,使工作效率降低。
③对环境的危害。
漂浮于空气中的粉尘可使其他有害物质附着于其上,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生物体吸人可引起各种疾病。
文物、古迹、建筑物表面会被腐蚀、污染。
另外,大量粉尘悬浮于空气中,可降低大气的可见度,促使烟雾形成,使太阳的热辐射受到影响。
④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使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合格率降低,产品价格降低;因机器、设备使用寿命缩短,使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产品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因粉尘而导致的职业病人丧失工作能力,医药费用、护理费用、保健福利性费用支出增加;在高浓度粉尘作业场所工作,操作者对健康担心,心理负担沉重,比之正常情况下较早地失去工作能力,使企业培养技术人员周期加快,培训费用投入大,同时造成劳动生产率的不稳定。
(2)生产性粉尘的防护。
①技术防护,内容包括:工艺改革。
以低粉尘、无粉尘物料代替高粉尘物料。
以不产尘设备、低产尘设备代替高产尘设备是减少或消除粉尘污染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