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脉论治腰痛4例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46.47 KB
- 文档页数:2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摘要:腰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腰痛的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肾虚、寒湿、湿热、瘀血等多种因素。
本文对中医治疗腰痛的辨证论治、常用方药、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腰痛;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方药一、引言腰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病因复杂,涉及肾虚、寒湿、湿热、瘀血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腰痛的病机主要在于肾虚,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府失养,导致腰痛。
本文对中医治疗腰痛的辨证论治、常用方药、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探讨。
二、辨证论治1. 肾虚腰痛肾虚腰痛是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可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1)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腰部隐痛,腰膝酸软,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2)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腰部冷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常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2. 寒湿腰痛寒湿腰痛多因久居湿地,感受寒湿之邪,导致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腰部冷痛,转侧不利,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散寒除湿,常用方剂如甘姜苓术汤、独活寄生汤等。
3. 湿热腰痛湿热腰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体内湿蕴化热所致。
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活动后可减轻,身重困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常用方剂如三妙散、龙胆泻肝汤等。
4. 瘀血腰痛瘀血腰痛多因跌仆损伤,或久病体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所致。
主要表现为腰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暗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腰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穴位有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等。
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运用针刺、艾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总结中医治疗腰痛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专长综述针灸腰痛范文大家好啊!今天我想和你们唠唠我擅长的中医针灸治疗腰痛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腰痛这病吧,那可太常见了。
不管是年轻人久坐办公室,还是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这腰啊,就像个脆弱的小树苗,一不小心就“弯”了,疼起来那真叫人难受,走路像个小老头老太太似的,直不起腰杆。
那我为啥对针灸治疗腰痛这么有信心呢?这可就说来话长喽。
我学针灸那阵儿,就发现这小小的银针可有着大大的能量。
针灸啊,就像是给咱身体的经络和穴位来一场精准的“微创手术”,还不用开刀,多神奇!我治疗腰痛的时候,首先得把准穴位。
比如说这肾俞穴,那可是治疗腰痛的大明星穴位。
它就在咱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地方。
这个穴位就像是守护腰部的小卫士,和肾脏的关系可密切了。
肾主骨嘛,腰部的骨头出问题了,刺激肾俞穴就像是给肾脏打打气,让它更好地滋养腰部的骨头和肌肉。
每次我把针轻轻扎进肾俞穴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和身体的这个小卫士打招呼,告诉它:“兄弟,该干活啦,把这腰痛给赶跑!”还有委中穴,那可是“腰背委中求”啊。
这个穴位在膝盖后面的腘横纹中点处。
你想啊,腰部和腿部的经络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要是腰部这儿堵住了,委中穴这儿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啊,扎委中穴就像是在这条河流的下游开个小口子,把堵塞在腰部经络里的那些个“淤泥”(也就是气血不通畅的东西)给放出去,让气血重新顺畅地流动起来。
每次我扎委中穴的时候,有些患者还会觉得有点酸麻胀的感觉顺着腿往下走,这就是气血在开始疏通的信号呢。
在针灸的手法上,我也有自己的一套小窍门。
我不会像个愣头青似的,猛地就把针扎进去。
我会先轻轻地在穴位周围揉一揉,就像给穴位做个小按摩,让它放松放松,然后再稳稳地把针扎进去。
进针之后呢,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像捻转补泻法之类的。
如果是虚证的腰痛,比如说有些老年人是因为肾气亏虚导致的腰痛,我就会用补法,慢慢地捻转银针,就像是给身体这个小花园浇水施肥一样,慢慢地滋养它;要是实证的腰痛,像那种因为闪腰或者寒湿阻滞经络导致的,我就会用泻法,稍微快速地捻转银针,把那些寒湿邪气或者瘀血之类的坏东西给赶出去。
腰痛针刺心得
腰痛针刺心得篇5
腰痛针刺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腰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人都经历过腰痛的困扰。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腰痛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将介绍腰痛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针刺心得和注意事项。
一、腰痛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病因诊断:在针刺治疗之前,需要对腰痛的病因进行详细的诊断,包括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穴位的选择是针刺治疗的关键,通常选择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
3.针刺方法:针刺方法包括针刺、拔罐、艾灸等。
4.针刺效果的评价:针刺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针刺心得和注意事项
1.针刺前后的注意事项:针刺前需要排除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感染等。
针刺后需要注意局部的清洁和保暖,避免剧烈运动。
2.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刺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针刺的深度和角度等。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3.针刺效果的评价:针刺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总之,腰痛针刺治疗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需要注意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针刺效果的评价。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腰痛针刺治疗,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治腰腿痛的案例组方案例一:腰腿痛缓解方组方:桂枝汤加减【方剂组成】桂枝(9g)、白芍(9g)、芎藭子(9g)、甘草(6g)、生姜(6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缓解,促进气血畅通。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气血不畅所致的疼痛。
案例二:腰腿痛疼痛加重方组方:四逆散加减【方剂组成】附子(9g)、桂枝(9g)、生姜(6g)、甘草(3g)、白芍(9g)、半夏(9g)、黄连(6g)、黄耆(9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疼痛加重,温通寒凝。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寒湿内阻所致的疼痛。
案例三:腰腿痛伴寒湿方组方:温阳胃气汤加减【方剂组成】干姜(9g)、附子(9g)、白芍(9g)、甘草(6g)、厚朴(12g)、苍术(9g)、木香(9g)、茯苓(12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寒湿,温中祛寒。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寒湿内阻所致的疼痛。
案例四:腰腿痛伴肾虚方组方:四物汤加减【方剂组成】当归(9g)、川芎(9g)、熟地(15g)、白芍(9g)、干姜(6g)、生姜(6g)、甘草(3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肾虚,补益肾气。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肾虚所致的疼痛。
案例五:腰腿痛伴湿热方组方:黄连阿胶汤加减【方剂组成】黄连(6g)、阿胶(15g)、生地(15g)、茅根(9g)、白芍(9g)、甘草(3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湿热,清热化湿。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湿热内蕴所致的疼痛。
案例六:腰腿痛伴气滞方组方:活络通痹汤加减【方剂组成】川芎(9g)、桃仁(9g)、红花(6g)、丹参(9g)、三七(9g)、当归(9g)、白芍(9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气滞,活络通痹。
《内经》论腰痛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也可为某些病证的一个症状。
腰痛在《内经》中亦被称为腰背痛、腰脊痛、腰股痛、腰尻痛等。
其病变多与肾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有关。
腰又为人身俯仰转侧之枢纽,跌仆、闪挫等外伤损伤经脉亦可引发腰痛。
腰痛病性亦有虚实之分,如郑树珪《七松岩集·腰痛》所云:“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
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
”说明腰痛不仅仅属于肾脏一脏之病。
腰痛的病因病机《内经》认为腰痛乃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腰部,阻滞经脉气血之运行所引起;或因房劳太过以致肾精亏虚、腰背失养所引起。
如王肯堂所云:“(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可见虽然腰痛病因有虚实、内外之别,但总与肾相关,一般多由于肾病而有外邪所客。
肾病为本腰为肾之外府,为肾之精气所灌注之处。
肾主骨生髓,故肾之精气充足与否,多影响腰部。
腰部为人身之重要关节,故肾精亏虚,不能充养于腰部,多可见腰部活动不利而疼痛,转侧不能等症。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外邪为标可致腰痛之外邪多为寒湿、瘀血等。
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不畅,加之寒性收引,湿性重着,故可致腰部双侧或单侧冷痛,难以转侧。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紧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
”若由于闪挫持重损伤筋脉,血脉凝滞,则瘀血阻滞经脉血络而产生腰痛之证。
正如《素问·刺腰痛》云:“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
”腰痛的分类因腰为肾之外府,又因涉及诸多经脉,故腰痛《内经》主要以脏腑、经脉来分类。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
”《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
倪海厦针灸腰痛、椎间盘突出诊治案例病人说我腰痛,那你问他,说你怎么痛的,我是腰两边上下痛。
哦,足太阳膀胱经痛,中间痛,督脉痛。
都不是,我腰这样环一圈痛。
带脉痛。
带脉,我们就治带脉,膀胱经我们就治膀胱经,所以,腰痛没有什么不能治的。
从这里边,诸位开始有一个观念,在西方医学认为说,脊柱骨,这个是督脉,脊椎骨下来,尾椎的地方,中医认为,脊椎骨就是督脉,从督脉外开一寸半,就是我们膀胱经的地方。
脊椎骨两个中间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会压迫神经,会引起坐骨神经痛。
我们的膀胱经是一寸半,从这边下来一直到脚,这就是西医的坐骨神经痛。
按照中医的理论,它是一寸半的距离。
那椎间盘突出有长一寸半长的骨头吗?西医说西医的,我们管你什么椎间盘突出,这就是膀胱经的虚症,我们下委中,它的酸就去掉了。
即使它突出,这这边突到,你不要去碰它,它是不会痛的。
而他们找不到原因,就说椎间盘突出造成坐骨神经痛,很多人开完刀还是痛。
痛的很严重,甚至开完刀以后,下半身麻痹都有。
有人瘫痪掉都有。
千万不要给他动。
带脉病的话,就是刚好穿过第十四椎,经过带脉,是横的,那痛也是横的,也不会往下走。
所以,你碰到坐骨神经痛,你按照经络来取穴就好了。
【实例】现在这个病人的腰痛在右边屁股往上,腰带一下三寸的地方,说明在膀胱经上,我们一般下针怎么下,你可以下阴股,当然可以下委中(右屁股疼下左腿委中)。
现在我下委中给你们看,这是补的手法(逆时针捻转,快逆慢顺),补完以后,稍微把针提起来一点。
在腰椎这边,我们丈量法是这样,肛门这个地方对着承山,也就是对着腰(委中),越接近内侧越接近脊椎骨,如果右侧腰痛,就在左侧委中穴旁边找痛点,手指按压,看哪里痛,这个地方说明气结在里面,你可以直接扎在气结上面,这个痛点就是天应(在痛点下针)。
所谓天应说,他痛在这边,而不是说扎到痛点,而是我们在等量同等的位置上用手去按它,压到痛点的时候,这就代表腰的地方,所以,这个穴道没有固定在哪里,完全依照病人的反应痛烈为主,压到这里,我们在下针在这地方,把这个腰痛才能给他去掉。
中医针灸治疗腰痛症腰痛由于不同因素造成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引发的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核心表现,是一种患者自觉一侧或双侧腰部疼痛,严重状况下连带腰背和双下肢都感疼痛。
当前腰痛为常见病症,腰关节为机体枢纽,主要将上下两部分连接,活动量及范围较大,未有肋骨及髋骨保护易损伤。
中医治疗腰痛方式较多,其中以针灸法最为常用而有效,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中医谈腰痛病因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且足少阴肾经、督脉的经脉均经过腰部,所以患者产生腰痛与两者关系密切相关。
内伤、外感对上述两者经脉运行具有一定影响,从而诱发腰痛,内伤主要指肾虚,外感主要指风寒湿热侵袭,通常因感受外邪所致腰痛,多属表、属实,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主;肾精亏损诱发腰痛,多属里虚,治疗应补肾益气为主。
中医理论认为,腰痛主要病机为风寒湿对经脉运行造成阻滞,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引发肾气不足,经脉失养所致。
古人对腰痛具有深层次的阐述,其中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二曰风痹,风寒着腰;三曰肾虚,役用伤肾;四曰暨腰,坠堕伤腰;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
痛不止引牵腰脊皆痛”1.腰痛辩证分型及针灸治疗中医依照临床症状,腰痛可划分为多个类型,不仅包含风湿腰痛、寒湿腰痛,而且涉及湿热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等,实际患有腰痛群体,多以虚实夹杂为主,特别为寒湿、淤血夹杂腰痛较多。
现阶段,治疗腰痛方式较多,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其中患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不一,但相较而言行之有效的方式仍为针灸疗法。
各类型腰痛选取的穴位及治疗方法如下:2.1寒湿腰痛患者核心特征为:腰部寒冷疼痛,身体较为沉重,腰部处于温暖环境中便有缓解,遇冷腰部疼痛加剧,脉沉缓,苔白腻。
该类型腰痛成因主要为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入侵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
治疗原则为: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治疗应选取: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大肠俞。
腰痛的针灸治疗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很多人都曾经历过。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等。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腰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腰痛的常见原因。
长期的不良姿势,比如弯腰驼背地坐着、长时间站立或弯腰工作,会导致腰部肌肉紧张和疲劳,从而引发腰痛。
运动损伤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剧烈运动时腰部肌肉拉伤或扭伤。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的退变,如椎间盘的脱水、骨质增生等,也会压迫神经,引起腰痛。
针灸治疗腰痛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穴位就像是身体上的一个个“开关”,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打开或关闭相应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腰痛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
常见的穴位有肾俞穴、命门穴、腰阳关穴、委中穴等。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具有补肾壮腰的作用;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能温肾助阳;腰阳关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可祛寒除湿、舒筋活络;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常用于治疗腰背部疼痛。
针灸的方法也有多种,如毫针刺法、电针法、艾灸法等。
毫针刺法是最常见的,医生会将细长的银针准确地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来刺激穴位。
电针法则是在毫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增强刺激效果。
艾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穴位上进行烧灼、熏熨,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以确定腰痛的原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在孕期或哺乳期等特殊情况。
针灸治疗腰痛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一些急性腰痛患者,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而对于慢性腰痛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疗程进行,通常每周 2-3 次,连续治疗 2-4 周。
腰痛(肥大性脊柱炎)治疗体会【关键词】腰痛/中医药疗法/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681.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81-01腰痛是临床上颇为常见的病症。
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泌尿系统、腰肌、脊髓和脊柱疾病,以及脊椎腰肌的外伤和妇科疾患等均可有腰痛。
正如《证治准绳.腰痛》所云: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疾,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这是对腰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全面的概括,故涉及范围甚广,倘若不想病因,辩证施治,不易收效。
1 病因病机:关于腰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发病机理分述如下:1.1 感受寒湿或湿热,由于久居湿冷环境,衣着湿冷、身劳汗出等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凝敛、收引致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
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之久,郁而化热,感受其邪,阻碍经脉而发为腰痛。
1.2 劳累外伤:过度劳累,跌扑挫伤,损伤腰肌、脊柱、经脉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络脉阻塞不通发生腰痛,关于这一点《景岳全书.腰痛》有所论述:“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金匮翼.腰痛》指出劳累外伤引起腰痛的病机是“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为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
”1.3 肾虚亏损:多因久病肾虚,肾之精气无以濡养筋脉而引起腰痛,其病势绵绵,遇劳更甚,反复发作,多见虚证,里证。
1.4气滞血瘀:久病肾虚损及经脉之血,使其运行不畅,而致脉络阻滞,血瘀滞留于腰部而发生疼痛,此腰痛虚实夹杂,肾虚为其本,气滞血瘀为其标。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说明腰与肾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代文献指出: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备矣,指出腰痛于肾相关,且易于几种常见的腰重,腰软,肾着相混,临床需要加以鉴别。
腰软是指腰部软弱无力的症状,一般无腰部酸痛感觉,多属于虚证,如《古今医鉴,腰痛》说:“腰软者,肾肝伏热。
”腰重是指腰部有沉重感的症状,如《中藏经,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肾有水,则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弱,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出,是为逆寒,大便难,其面反瘦也。
腰痛中医辨证论治腰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对于腰痛的辨证论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腰痛的成因多样,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气血瘀滞等。
在治疗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风寒湿邪侵袭:当风寒湿邪侵袭腰部时,患者常表现为腰部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治疗上宜采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羌活胜湿汤、桂枝加葛根汤等。
2.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导致的腰痛,患者腰部疼痛伴有热感,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上宜采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等。
3. 肝肾亏虚:肝肾亏虚引起的腰痛,患者常表现为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伴有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疗上宜采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4. 气血瘀滞:气血瘀滞导致的腰痛,患者腰部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涩滞。
治疗上宜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5. 外治法: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常用外治法治疗腰痛,如针灸、拔罐、艾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腰部,通过刺激穴位或经络,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6. 饮食调理:在治疗腰痛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温补肝肾、强筋壮骨的食物,如黑枣、核桃、黑芝麻等。
7. 生活调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腰部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腰痛。
总之,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法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注意日常调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素问刺腰痛论》之体悟
张爱红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9(024)005
【摘要】在《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全面论述了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正经,任、督、带、阳维等奇经,以及足太阳之分支,足少阴之支脉,足少阴、足太阴之别络等不同经络受病后,出现腰痛的特点与针刺方法及针刺部位。
全篇可分三段,在这我们主要探讨第一段:正经引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
【总页数】1页(P807-807)
【作者】张爱红
【作者单位】许昌市中医院中风科,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析《内经·刺腰痛》篇六经腰痛的辨治
2.《素问·刺腰痛论篇》中特殊九条经脉
考辨3.《素问·刺腰痛》诸脉的实际意义4.恢刺傍针刺合谷刺在腰痛中的应用5.《素问·刺腰痛篇》诸脉证例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中关于腰疼的论述及治疗现在人腰痛的发病率很好,很多人都有腰痛的情况,一般腰痛西医的治疗都认为是椎间盘的问题,都是先让你做个CT看看,如果椎间盘没有问题,西医也就没有什么治疗办法了,椎间盘有问题,那么西医就是手术,包括所谓的微创手术,效果可是强差人意。
那么中医的效果如何呢?如果你到中医院去,那么很多中医给你针灸、推拿、艾灸、膏药等,效果如何呢?应该说比西医能好些,但是也不是特别让人满意。
其实腰痛在《黄帝内经》中讲的很详细,如果按照经文来检查诊断治疗,效果是效如桴鼓,如汤泼血。
下面我们就看看《黄帝内经》是如何诊断和治疗的。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解释如下: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
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解释如下: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
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胫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解释如下:足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巨虚、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解释如下: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腿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此方为千古寒湿腰痛第一方!祛寒湿如神!导语:我最近在给跟诊弟子讲《金匮要略》,讲到了《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这一章节,其中有一个治疗寒湿的第一方,我在临床运用中治疗了很多疾病,甚至用到了男科滑精一症,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越是学经典,越是感到经方的精妙,更是感慨古人先贤的伟大智慧!01腰痛滑精病案2021年秋天,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45岁,刚开始到诊室还有些支支吾吾的,有些语焉不详,我一看这是有隐疾啊,于是我就把诊室内跟诊的弟子和助理支开,再次问他。
他左右看看没有了别人,就和我说他现在非常苦恼,由于在外打工,住的地方比较潮湿,去年开始出现腰痛,沉重,感到腰冷如坐水中,小便频,尿液清,吃了几个医生的药都没有什么效果。
最近感到腰痛腰冷加重,厚衣覆盖而坐,精液时泄而不能自禁,诸治并无效。
余诊之,舌淡胖大,脉沉迟,尺部尤弱。
此久处寒湿之地,伤及脾肾之阳,迁延日久而致肾气亏虚,肾气不固,精滑不禁,小便频数,治以温脾肾之阳,填补肾精,固精缩尿。
于是我给他开出肾着汤、五子衍宗丸合缩泉丸加减,七剂后,患者腰痛缓解,精已不滑脱,续服14剂,其中稍做加减,诸症痊愈。
02经文释义甘姜苓术汤始见于《金匮要略》。
因其为“肾着”病之主方,故又名肾着汤。
“《金匮匮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仲师言“肾着”病的主要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状。
”此为中阳不振,寒湿下侵的表现。
有些医者一见此证,便以为病位在肾,其实不然。
《伤寒论》曰:“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
”仲景唯恐后人误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强调此病虽“属下焦”,但绝非肾之病也。
《皇汉医学》和久田氏亦曰:“肾位夹脐左右,故肾以下病,名肾着,记其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