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平面构成3
- 格式:doc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18
三大构成知识点总结
三大构成是设计领域的基础,包括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
这些构成知识点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它们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更加有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一、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各种因素,包括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对比度等,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在色彩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色彩的情感属性,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和力量相关,蓝色通常与冷静和安宁相关。
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来表达所需的情感效果。
二、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点、线、面等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创造出各种视觉图案和效果。
在平面构成中,设计师需要掌握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通过运用不同的平面构成方式,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重复、对齐、对称、旋转等。
三、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各种立体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创造出各种三维视觉效果。
在立体构成中,设计师需要掌握不同立体形态的特征和组合方式,例如几何图形、曲面、材质等。
通过运用
不同的立体构成方式,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三维视觉效果,例如透视、阴影、反射等。
总结起来,三大构成是设计领域的基础,它们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些构成知识点,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更加有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
第一单元平面构成的概念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
构成:以数种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
平面构成:是在二维空间中的所有元素,通过有规律和非规律的组合,以形成新的图形。
平面构成也是三大构成之一。
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它们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主要研究:二维空间的设计造型、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
平面构成涉及范围:很广,比如在企业标志、商品包装、CI设计等.平面构成的发展历史来源于1919年,前苏联1919年,德国著名的建筑家、设计理论家瓦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市建立了“国立包豪斯学院”伊顿最早建立了完整的色彩构成体系把色彩认识从随意感性转向科学理性的训练康定斯基(点、线、面)主张色彩和形态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平面构成的特点:特点:不是表现具体的物象特征,但它反映了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解释:以知觉为基础。
(从简单到复杂)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活动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从复杂到简单)平面构成的分类分类:自然形态:抽象形态有规律组合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近深感,整齐划一无规律组合比较自由,造型上产生张力和运动感。
增强视觉上的清晰度和醒目度.对称与平衡对称概念:对称是对象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两个同一形的并列与对齐最容易得到对齐,并且最简单。
种类: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移动对称、扩大对称平衡概念:在平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撑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平衡.平衡与对称关系:平衡的不一定对称,对称的一定平衡。
平衡特点:平衡在视觉上显得比对称更加的活泼。
比例与适度比例概念: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者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关系概念。
比例种类:黄金比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黄金分割比例—-最美的分割比1:1。
618)适度概念:对象的数量关系形成符合人们的生理或习惯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即视觉上形成合适性,符合习惯。
对称类型:1)轴对称:“以对称轴为中心,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的等形的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对称的图形,对称点在中心就称为中心对称。
3)旋转对称: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相同的角度旋转,成为放射状的图形,称为旋转对称4)移动对称:图形按照一定的距离或按某种一定的规则平行移动所得到的图形称为移动对称。
5)扩大对称: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称为扩大对称。
立体构成的三个条件立体构成的因素,就宽泛意义而言,可分为视觉基本特征(关系因素)、环境条件(必要因素)、形态本身(对物像——条件因素)这3个方面。
统一是指某种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形态要素并置在一起形成某种一致性或有一致性的感觉,通过对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线的视觉心理线的不同形态特征,表现出不同的视觉语言:粗线的形态有厚重、豪放有力和紧张感,给人印象深刻。
细线锐利,有纤细、轻松、精致、敏锐感。
长线具有持续、速度和时间感。
短线具有断续、迟缓、动感特性。
水平线带有稳定、安全、永久和平意味。
垂直线带有崇高、权威、纪念、庄重的意味。
斜线是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形态,具有不安定和动态感,方向性强。
直线给人明确、简洁和锐利的感觉,而曲线似受外界压力而发生形变,产生情感知觉中的倾向性,表现出丰满、柔软、欢快、轻盈、调和感。
自由曲线的形态富于变化,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几何曲线富有节奏感、比例性,精确性、整体性等特点,并富有某种现代感的审美意味。
体在造型学上有三个基本形:球体、立方体和圆锥体。
而根据构成的形态区分,又可分为:半立体、点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和块立体等几个主要的类型。
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是指视觉所能见到的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或是设计中借以表达一定含义的视觉元素。
半立体构成又称二点五维构成,它是介于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造型形式,是以平面为根基再在上面进行立体化的表现。
如:浮雕、壁挂等艺术品。
平面构成三要素:点、线、面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三大构成平面构成一、概述三大构成:视觉传达的基础理论实践体系.1.平面构成①概念:在二维平面空间内把视觉元素(点、线、面)用形式美法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象.②目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创造形象;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二、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1.平面构成的形象①形象的分类:有机形-具象形;无机形-抽象形;偶然形-不能复制形②形象的元素:形象、色彩、机理③形象的空间:平面空间、立体空间、视幻空间、矛盾空间、多视点空间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点线面体的定义①点:定义-造型的基础,视觉形态最小的单位,几何学规定点只有位置形状-圆形、方形、角形②线:定义-点的轨迹,只有长度、方向形状-直线、曲线、折线③面:线的轨迹,有长宽、位置、形状④体:定义-面的转折、围合形状-几何体(方体、球体、锥体、不规则形体)点线面体的性质①点的性质:张力、凝聚视线、视觉中心②线的性质:直线-平稳向上延伸曲线-膨胀、柔软、运动折线-运动、焦躁、不安③面的性质:直线形-平静、力量、男性化曲线形-柔软、典雅、女性化④体的性质:几何体-秩序、规律、严谨自由体-随意、轻松点线面体的错觉①点的错觉:环境影响②线的错觉:环境影响③面的错觉:环境影响④体的错觉:明暗不同,大小不同;边线不同,重量不同;背景不同,体积不同;表现不同,质感不同.点线面体设计中的应用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广告、包装、装潢、CI设计等.三、点线面的构成1.秩序构成-秩序是规律性2.自由构成-主次疏密、呼应四、重复构成①定义:相同或相近的基本形反复排列特点:形象的连续性.(秩序美、机械美)②重复骨格纳入基本形的框架格式③重复基本形基本形象单位:具象-变形;抽象-几何形简约、单纯、不能繁琐1.基本形:骨格线分割1/2;1/3;1/42.基本形:点、线、面结合3.基本形:黑白面积不能平均4.基本形:排列可以转换方向5.基本形:排列产生新的形象五、群化构成1.定义:重复构成的特殊表现形区别于上下左右连续排列的形式,具有独立存在的性质.群化图形:标志、商标、标识(符号图形设计)2.形式:①对称式:上下;左右;逆向②平移式: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斜线③旋转式④发射式⑤平衡式⑥扩大式(渐变)3.基本形设计要求①简练、醒目②紧凑、严密③完整、美观④平衡、稳定4.形成群化条件①两种元素相同②两种元素相似③两种元素方向一致④两种元素变成一个图形六、渐变构成①定义:类似基本形成骨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阶段性调和秩序.形式美法则:1.重复和群化;2.节奏和韵律.②形式:1.基本形渐变A、形象渐变;B、大小渐变;C、位置渐变;D、方向渐变;E、色彩渐变2.骨格渐变A、单元(单纯性)渐变B、多元(复合性)渐变①直线和直线交叉;②直线和曲线交叉;③曲线和曲线交叉视觉效果:产生透视感、层次感、幻觉感、立体感七、发射构成①定义基本型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如光源闪烁,向外或向内发射,所呈现的视觉效果.②发射构成要素:1.发射点:发射中心;2.发射线:发射方向.③形式:1.离心式;2.向心式;3.同心式;4.移心式;5.多心式对比构成1.定义:对比就是差别,变化丰富,差别大-强烈对比;差别小-调和对比.不同的视觉元素和形态组合在一起的差别就是对比.对比构成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2.形式:①形象对比-具象(概括、变形);抽象;②空间对比;③位置对比;④大小对比;⑤方向对比;⑥明暗对比;⑦疏密对比;⑧曲直对比.3.对比构成要素①统筹安排,主体要突出;②利用不同的视觉元素构成形象;③形象有主次、有层次、有聚散,不能平均④整体避免琐碎特异构成自然界美的形式规律:秩序美(重复、近似、渐变、发射);打破秩序美.定义:打破规律的特殊形态,使基本形式的骨格突然变化,形成与同一形态完全不同的个性化形象而形成视觉焦点和中心.形式:①基本型特异:形象特异;位置特异;方向特异;大小特异.②骨格特异/线群特异情感特征:视觉刺激、个性、丰富、趣味、引导视线、引起注意、传递信息八、形象变异构成定义:把具体形态经艺术加工使造型简洁,特征突出,形象典型,抽象变形后增加趣味性和审美性.形式:①抽象法;②变形法;③切割法(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弧线)④格位放大法;⑤空间割取与形象适叠法。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
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描绘形象。
它所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色彩构成是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它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较强的构成表现能力。
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是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
它的形成要素,仍然是形式美诸法则,如对比调和、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创造意境。
三大构成包括:The plane constitution平面构成T he color constitution色彩构成T hree-dimensional constitutes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的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色彩构成就是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不同颜色的搭配,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构成就是将这些思维定势总结出来。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
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
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
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
平面设计三大构成基础平面构成的形式1.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体分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线排列格式、折线排列格式)2、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重复构成。
在这种构成中,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但亦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
对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简单重复构成-多元重复3.近似构成形式(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来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骨格与基本形变化不大的构成形式,称为近似构成。
近似构成的骨格可以是重复或是分条错开,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变化来体现的。
基本形的近似变化,可以用填格式,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而取得。
4.渐变构成形式(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渐变构成。
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变动骨格的水平线、垂直线的疏密比例取得渐变效果;一是通过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规律、循序的无限变动(如迁移、方向、大小、位置等变动)而取得渐变效果。
此外,渐变基本形还可以不受自然规律限制从甲渐变成乙,从乙再变为丙,例如将河里的游鱼渐变成空中的飞鸟,将三角渐变成圆等。
-形的大小、方向渐变-形状的渐变-疏密的渐变-虚实的渐变-色彩的渐变发射构成形式(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响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称为发射构成。
此种类的构成,是骨格线和基本形用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以及几种发射形式相叠而组成的。
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8.3渐变课时:1课时8.31渐变的概念渐变构成是指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化,从而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
它给人以节奏、韵律的美。
在设计中渐变的构成,显示出渐增渐减进展的速度感,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被经常应用。
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
如一天的时间从零时到24时,人从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树木从小苗到参天大树,植物树叶由大到小的排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等,包括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水纹的运动等都是渐变现象,就像是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都属于有秩序的渐变现象。
8.32渐变的形式⑴基本形的渐变即基本形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色彩逐渐变化①形状渐变②大小渐变依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将基本形作大小顺序的变化。
给人空间感和运动感。
③方向渐变将基本形作方向,角度的序列变化。
会使画面产生起伏变化,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④位置渐变将基本形再画面中或骨格单位内的位置作有序的变化。
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效果⑤色彩渐变基本形的色彩由明到按暗渐次变化⑵骨格渐变即骨格线的位置依照数列关系逐渐有规律的变动①单元渐变也叫一次元渐变,即仅用骨格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作单向序列渐变②双元渐变也叫二次元渐变,即两组骨骼线同时变化③等级渐变将骨骼做竖向或横向整齐错位移动,产生阶梯变化④折线渐变将竖的或横的骨骼线弯曲或折断⑤联合渐变将骨骼渐变的几种形式互相合并使用,成为较复杂的骨骼单位。
⑥阴阳渐变使骨骼宽度扩大成面的感觉,使骨骼与空间进行相反的宽度变化,即可形成阴阳、虚实转换。
8.33渐变的基本形和骨骼的关系①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骼中②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的骨骼中③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的骨骼中8.4发射课时:1课时8.4.1发射的概念首先,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基本形或骨骼单位环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其次,发射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它同渐变一样,骨骼和基本形要作有序的变化.8.4.2发射构成的因素发射点:即发射中心,焦点所在。
第八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8.3渐变课时:1课时8.31 渐变的概念渐变构成是指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化,从而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
它给人以节奏、韵律的美。
在设计中渐变的构成,显示出渐增渐减进展的速度感,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被经常应用。
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
如一天的时间从零时到24时,人从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树木从小苗到参天大树,植物树叶由大到小的排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等,包括季节的更替,月亮的盈亏,水纹的运动等都是渐变现象,就像是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完成,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都属于有秩序的渐变现象。
8.32 渐变的形式⑴基本形的渐变即基本形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色彩逐渐变化①形状渐变②大小渐变依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将基本形作大小顺序的变化。
给人空间感和运动感。
③方向渐变将基本形作方向,角度的序列变化。
会使画面产生起伏变化,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④位置渐变将基本形再画面中或骨格单位内的位置作有序的变化。
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效果⑤色彩渐变基本形的色彩由明到按暗渐次变化⑵骨格渐变即骨格线的位置依照数列关系逐渐有规律的变动①单元渐变也叫一次元渐变,即仅用骨格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作单向序列渐变②双元渐变也叫二次元渐变,即两组骨骼线同时变化③等级渐变将骨骼做竖向或横向整齐错位移动,产生阶梯变化④折线渐变将竖的或横的骨骼线弯曲或折断⑤联合渐变将骨骼渐变的几种形式互相合并使用,成为较复杂的骨骼单位。
⑥阴阳渐变使骨骼宽度扩大成面的感觉,使骨骼与空间进行相反的宽度变化,即可形成阴阳、虚实转换。
8.33 渐变的基本形和骨骼的关系①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骼中②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的骨骼中③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的骨骼中8.4发射课时:1课时8.4.1发射的概念首先,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基本形或骨骼单位环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其次,发射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它同渐变一样,骨骼和基本形要作有序的变化.8.4.2发射构成的因素发射点:即发射中心,焦点所在。
一幅发射构成作品,它的发射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再画面内也可以在画面外,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
发射线:即骨骼线。
它有方向(离心、向心或同心)、线质(直线、曲线或折线)的区别。
8.4.3发射骨骼的种类1离心式: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扩散,发射点一般在画面中心,有向外运动感,是运动较多的一种发射形式.由于基本形的不同,它有直线发射和曲线发射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向心式:基本形由四周向中心归拢,形成发射点在画面外的效果.•3同心式:基本形层层环绕一个中心,每层基本形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实际上是扩大的结构,扩散的形式4多心式:基本形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丰富的发射集团.这种构成效果具有明显的起伏状,空间感也很强8.4.4发射骨骼与基本型的关系•⑴在发射骨格内纳入基本形.基本形纳入发射骨格内,采用由作用或无作用骨格均可,单但基本元素排列必须清晰有序••⑵利用发射骨格引导辅助线构筑基本形,使基本形融于发射骨格中,突出发射骨格的造型特征.••⑶以骨格线或骨格单位自身为基本形,基本形即发射骨格自身,无须纳入基本形或其它元素,完全突出发射骨格自身.这种骨格线简单有力•8.5特异课时:1课时8.5.1特异的概念在规律性骨格和基本形的构成内,变异其中个别骨格或基本形的特征,以突破规律的单调的单调感,使其形成鲜明反差,造成动感,增加趣味,即为特异构成特异是相对的,是在保证整体整体规律的情况下,小部分与整体秩序不和,但又与规律不失联系,特异的程度可大可小。
在大多数的秩序关系中,安排少数违反秩序的形态。
目的在于突出焦点,打破单调的画面,造成动感及趣味中心。
8.5.2特异的类型1.基本形的特异——①大小特异:通过增大某一基本形的面积,导致大小悬殊,强化基本形的形象,使形象更加突出、鲜明,也是最容易运用的特异。
②色彩特异:通过改变某一基本形色彩的色相、明度或纯度,创造特异效果。
③位置特异:通过改变某一基本形所处的位置,形成特异效果。
④形状特异:通过改变某一基本形形状的直曲、繁简等特征创造特异效果。
⑤方向特异:通过改变某一基本形的方向,形成特异效果⑥肌理特异:通过改变某一基本形表面的质感及纹理形成特异效果。
2.骨格的特异——①方向特异:骨格线在运行中因方向发生改变形成特异效果。
①整体错位:骨格线在运行中因整体上下错动或平行移动出现一条虚线形成特异效果。
①结构异质:骨格线在运行中变异成不同性质的形态形成特异效果。
8.6聚散课时:1课时8.5.1聚散的概念聚散就是利用基本形数量的多少,在排列方式上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密或疏的地方引人注目,常常成为设计的视觉焦点。
聚散构成在画面中造成一种视觉的张力,象磁场一样,并具有节奏感,是一种富于动感的结构方式。
聚散就是利用基本形数量的多少,在排列方式上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密或疏的地方引人注目,常常成为设计的视觉焦点。
聚散构成在画面中造成一种视觉的张力,象磁场一样,并具有节奏感,是一种富于动感的结构方式。
8.5.2聚散的分类1.点的聚散:在设计中将一个概念性的点放于构图上的某一点,基本形在组织排列上都趋向于这个点密集,愈接近此点愈密,远离此点愈疏。
• 2.线的聚散:在构图中有一概念性的线,基本形向此线密集,在线的位置上密集最大、离线愈远则基本形愈疏。
• 3.自由聚散:在构图中,基本形的组织没有点或线的密集约束,完全是自由散布,没有规律,基本形的疏密变化比较微妙。
•4.拥挤与疏离:拥挤是过度密集,所有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是一种拥挤状态,占满了全部空间,没有疏的地方。
疏离与密集相反,整个构图中基本形彼此疏远,散布在各个角落,散布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
第九章-肌理技法章课时:2课时本章目标:了解制作肌理的各种技法。
本章内容:•肌理的相关概念•肌理的分类•肌理的构成技法9.1肌理的概念物体表面的纹理。
“肌”——皮肤;“纹”——纹理。
质感、质地。
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物质属性,因而也就有其不同的肌理形式,使人产生多种感觉。
例如:干和湿、平滑与粗糙、软和硬。
9.2肌理的分类1.触觉肌理:用手抚摸有凹凸感觉的肌理为触觉肌理。
光滑的肌理能给人以细腻、滑润的手感,如玻璃、大理石;坚硬的肌理形态能给人刺痛的感觉,如金属、岩石;木质的肌理能给人纯朴、亲切、无华的感觉,使人恬静。
①自然的肌理。
现有的材料(木、布、纸、绳、玻璃、金属、建材等)没有加工所成的肌理。
②创造的肌理。
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
通过雕刻、压揉、烤烙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2.视觉肌理视觉肌理是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一般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触摸的肌理。
它的形和色彩非常重要,是肌理构成的重要因素;肌理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用钢笔、铅笔、圆珠笔、毛笔、喷笔、彩笔,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痕迹;也可用画、喷、洒、磨、擦、浸、烤、染、淋、熏灸、拓印、贴压、剪刮等手法制作。
可用的材料也很多,如木头、石头、玻璃、面料、油漆、海绵、纸张、颜料、化学试剂等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肌理被运用于我们的现代设计之中。
9.3制作肌理的方法1 色彩的特殊用法(渲染法吹散法流淌法水油法浮彩法飞白法)2 工具的特殊用法(喷洒法弹线法抖落法挂擦法刻印.压印法擦印法)3纸张的特殊用法(揉纸法揉皱拓法撕纸法拼贴法)4电脑底纹设计第十章-空间与矛盾空间章课时:2课时本章目标:了解平面构成中的空间和矛盾空间。
本章内容:•空间和矛盾空间的相关概念•如何形成空间和矛盾空间10.1空间平面设计对空间的探求,就是形态和形态之间在视觉上形成的框架关系,把这种框架关系设置在二维平面空间(指高、宽二维)的状态之中。
有时也能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表现出带有纵深感的三维立体空间(指高、宽、深三维)的效果。
它需借助明暗、色彩、透视等多种表现手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空间效果使画面中形态的构架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丰富。
画面中空间的表达需要依赖于图形体系的形式。
即使是组成基本形的点线面,通过点的大小、线的疏密、面的转折或是点、线、面的组合、穿插都可呈现空间的视觉效果,表达空间10.2平面上形成空间的因素任何形体,它的空间感的形成,必须要有相应的形体作为参照.依据这一视觉原理和经验,就可以在平面中制造具有纵深感的三维空间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
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
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1.重叠空间:两个形体相重叠时,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这也就是平面的深度感,是感知形体空间最明显的一种启示。
2.大小空间:由于透视的原因,相同的物体在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根据这一视觉现象,在平面中就会产生大形在前,小形在后的空间关系3.倾斜空间:由于基本形的倾斜或排列的变化,在人的视觉中会产生一种空间旋转的效果,所以倾斜也会给人一种空间深度感。
4.曲面空间弯曲本身就具有起伏变化,因此平面形象的弯曲,就会产生有深度的幻觉,从而造成空间感。
5.投影空间:由于投影本身就是空间感的一种反映所以投影的效果也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
•6.面的连接在平面构成中,面的连接可以形成体,面的弯曲可以形成体,面的旋转也可以形成体,而体是空间中的实体,因此,能够形成体的面都具有视觉上的空间感。
7.交错空间两个平面相互交叉,平面的二维性质就会因为它们的交叉转为三维空间,前后关系由此产生。
10.3矛盾空间在平面设计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理,有意地制造出同视觉空间好不相干的矛盾图形,这类图形又称矛盾空间图形.它可以随着视线的改变而显现出相异的形体关系.矛盾空间正是利用了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了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在的空间形式,正是因为这种空间存在着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这就会增加读者的兴趣,引人遐想。
10.3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1.共用面: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两种空间知觉并存,形态关系转化,有一种透视变化的灵活性。
2.矛盾连接: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平面中空间方向的不定性,使形体矛盾连接起来。
3.交错式幻象图:现实中的任何物体总是占有明确、肯定的空间位置,非此即比。
但是,在平面图形中可以将形体的空间位置进行错位处理,使后面的图形又处于前面,形成彼此的交错性图形。
4.彭洛斯三角形:利用人的眼睛在观察形体时,不可能在一瞬间全部接受形体各个部分的刺激,需要一个过程转移的现象,将形体的各个面逐步转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