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应用中药辨证施治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2.59 KB
- 文档页数:1
慢性肺心病的中医辩证施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因肺部、胸廓、或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
本病多由肺脾肾虚、外邪侵袭、痰瘀媾合而引起,病机为本虚标实。
1.辩证分型论治“虚”、“邪”、“痰”、“瘀”、“饮”缠绵于一体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
热毒烈盛灼津成痰,灼伤阴血而成瘀血;痰饮为患致肺气郁滞;痰瘀互结,郁而化热,而成热毒;瘀血阻滞,气机不利,水津停滞成痰成饮。
临床实践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本病分为9型而辩证论治,治标常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宣肺行水、温阳行水等法,治本则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调和补益,遵循回阳存阴为准则。
(1)外束风寒,痰湿犯肺型:予以主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小青龙汤加减;(2)痰热郁肺型,治应清热化痰,桑白皮汤加减;(3)脾肾阳虚水泛型:予以温阳利水,真武汤合茯苓桂术甘汤加减;(4)痰浊上犯,心脑受邪型:予以涤痰开窍,醒神通便,涤痰汤加减;(5)痰热内蕴,肝风扰动型:予以清热豁痰,开窍通便,羚羊钩藤汤加减;(6)热瘀互结,血溢络伤型:予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清热地黄汤加减;(7)气阴两虚,阴阳欲绝型:予以益气养阴,回阳救逆,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8)肺肾气虚型:予以补肺钠肾,益气健脾,补肺汤加减;(9)气虚血瘀型:予以固本益气,活血通脉,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近年来我所对9种类型的肺心病的论治进行慨括总结,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双参三紫一术散”、“清热宣肺汤”、“葶苈附子汤”、“强心泻肺汤”四方,与西医常规治疗相结合治疗肺心病,疗效满意。
2.1双参三紫一术散方组为:太子参、紫丹参、苏子、紫菀、茯苓、白术、紫石英、紫杞子、黄芪、仙灵脾等量。
将上药制成冲剂,每包20g。
患者于立春起及冬至起连续服药个三个月,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特点是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导致了右心功能受损。
该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特发性肺纤维化等患者。
慢性肺心病病程漫长,容易复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氧疗、肺移植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氧疗的效果有限,而肺移植手术又存在术后并发症和排斥反应等风险。
1.2 研究目的文章的是为了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
通过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文献,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客观的治疗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提供更多证据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应用,促进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还可以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为慢性肺心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创新和有效的方法。
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还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容易产生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
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研究力求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肺心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 正文2.1 慢性肺心病的现状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功能不全。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等)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造成右心室负荷增加,最终引起右心室增大和功能减退。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评价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肺源性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通气支持和手术治疗。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是一种综合多种疗法的治疗方法,以中医药为基础,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通过调整机体功能和缓解症状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主要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运动等。
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核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肺功能,达到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中国防风、五味子、当归、陈皮等,这些中药具有舒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缓解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
针灸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蠶豆、心包、气海、曲池等。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对患者的肌肉、骨骼、关节进行刺激,起到活血、行气、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
气功运动是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调整气血运行,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
1.疗效评价: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治疗效果。
疗效良好的表现为症状减轻或消失、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2.安全性评价:评估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安全性,观察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合理使用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经济性评价:评价治疗方法的经济性,观察是否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来说,可能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和较高的治疗费用,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4.患者满意度评价: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更加符合患者的选治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整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当遵循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体质、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扶正固本与祛邪兼顾。
具体来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因肺、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继而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长此以往均可转变成肺心病,出现呼吸和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肺心病的患者可见胸闷,气急喘促,动辄加剧,心悸,肢体浮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心病的病因起先以肺气虚为主,后出现气阴两虚,再逐渐发展为阳虚。
由于反复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促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常虚实兼夹,互为影响。
急性发作时咳、痰、喘症状加重见咳嗽多痰、痰白而稀为主的寒痰壅盛者,拟化痰理气为主,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佐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细辛,或加服中成药苏子降气丸;咯吐粘稠痰色黄,或伴发热、汗出等痰热较著者,治以清肺化痰常用方为桑白皮汤加鱼腥草、金荞麦等,或贝羚胶囊、金荞麦片等成药;咯痰清稀、尿少肢肿、心悸阳虚水泛者,可用五苓散合真武汤加葶苈子等温阳化饮,泻肺利水。
稳定期肺气亏虚者,常见气短、自汗、怕风、易感冒,可予玉屏风散、补肺汤加少许健脾化湿药,或常服利肺片有很好疗效;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者,见动则气促、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可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之人参蛤蚧散加金匮肾气丸等,亦可用蛤蚧定喘胶囊等。
“久病必瘀”,“瘀”是形成肺心病的主要环节,既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疾病的重要原因,故治疗始终不忘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粘度和循环压力,改善缺氧,减轻肺水肿,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西医结合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肺心病疗效观察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肺心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
在对照组中给予患者单纯西医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辩证疗法。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学期分析指数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33/4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数情况都明显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数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肺心病患者采用西医结合中医辩证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标签:中医辩证疗法;西医治疗;肺心病肺心病又称之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主要的致病原因为肺、胸廓或者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导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右心室肥厚和扩大,甚至导致右心衰竭[1]。
肺心病的高发年龄段为40岁及其以上,患者在发病早期的症状主要有头痛、烦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在后期会出现神志恍惚、消化道出血以及休克等[2]。
患者通常会伴有体循环淤血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3]。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肺心病患者,观察对比采用单纯西医和中医辩证联合西医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学期分析指数的情况。
现将研究资料情况示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肺心病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
在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59~67岁,平均年龄为(63.4±2.6)岁。
并发症患者情况如下:高血压患者17例,心律失常8例,糖尿病患者4例,胆囊炎患者3例,胆结石患者3例,其他并发症患者2例。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则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则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若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则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则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若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则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则泛溢于肌肤,则引起水肿,上则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则喘甚等心气虚的症状,久则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通它脏,所以肺病不但可累计它脏,其他各脏的病变亦可累及肺,正如古人所言:肺不伤不咳,脾不伤咳而无痰,肾不伤咳而不喘。
肺源性心脏病6月份主讲谢斯芸肺原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病因]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三类:一、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胸廊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受限,气道引流不畅,肺部反复感染,并发肺气肿,或纤维化、缺氧、肺血管收缩、狭窄,使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发展成肺心病。
三、肺血管疾病甚少见。
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均可使肺小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肺动脉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发展成肺心病。
[发病机制和病理]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的因素很多,但先决条件是肺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
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一)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的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二)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解剖学因素系指肺血管解剖结构的改变形成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障碍。
主要原因是:1、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支及支气管周围炎可累及邻近的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腔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
2、随肺气肿的加重,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也造成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