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教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我的祖国》作品分析

秦咏诚简介

秦咏诚,作曲家、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原籍江苏赣榆,1933年7月生于大连,自幼酷爱音乐。14岁开始发表歌曲,1952年考入东北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夫、霍存慧学习作曲。1954年进作曲研究生班及苏联专家配器班深造,195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联作曲专家列西古洛夫学习配器一年。1978年任辽宁省乐团副团长,1981年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6至1996年出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手法

《我和我的祖国》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而作为歌词,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情因,抒发的是母与子眷眷与拳拳之情,后者是情据,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与忧乐之据。“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的永恒的关系式,更是亘古不变的情感。如果要寻找一下人类共同而高尚的精神情感,且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的情感,那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就是爱国主义,这就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主题。

《我和我的祖国》的作者秦咏诚,他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大海赋予他生命,赋予他性格,赋予他大海一样宽阔的情怀,也赋予他大海般深广而绵长的旋律。他深谙大海的潮起潮落,他深爱大海的碧浪清波。他深知,是新中国培养了他,是新中国造就了他,这就如大海和自己,因此,他总是由衷地将大海和祖国联系在一起。他曾说:“每当看到歌颂祖国的歌词,我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由于他深爱祖国和大海,因此他看到《我和我的祖国》中:“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正好是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因而那炽热而美丽的旋律,也从内心蹦出,使之成为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

风格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也是很有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歌词。你看“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踏上一道辙。”高山青青,大河滔滔,是大自然赋予祖国的美丽,炊烟袅袅,村落座座,是祖国这个家园的幽静,道路迢迢,车水马龙,是祖国人民的开拓。这是美丽富饶的祖国,是母亲的健壮美丽的身姿。这样瑰丽的姿态,本来就引起人们的由衷的喜爱,从而情感也就自然而然的萌生,这就是抒情性的特征。而大海呢,更是寄托着我们的依恋之情,你看歌词采取抒情的直白:“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我最亲爱的祖国,您是大海永不干涸”。正是这种依托的情怀,更能使主人公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洋溢的热情,而作为赤子对祖国的情感则更会产生出“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作为我,是大海的浪花,就和大海成为自然的一体,因此脉搏一起跳动,血液一起流动,情感更是融洽而不可分离。正是这样自然的描绘和直露的抒情,就使得歌词具有强烈的歌唱性。更有那语言的节奏,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交替使用,使得形象错综纷呈,旋律平和舒展,让人吟诵而不能不歌唱。

作曲家在力求获得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的同时,还要在于他对旋律在其语言风格上的把握。曲作者十分懂得生活中的语言或者说生活中的语言节奏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结合的规律,在使听众听得清、听得懂的基础上,保持了应有的线条美和律动美,从而创造了楚楚动人的音乐形象和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歌曲采用舒展流畅的旋律,6/8、9/8的三拍子,有主歌有副歌的并列二部曲式结构,不强调装饰性,而让其自然流露,这样既朴实大方,又亲切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个人和生他养他的祖国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说,在词曲结合的领域中,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上的“恰到好处”。因此,《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具有永久魅力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抒情歌曲。

张藜简介:

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45年就读于大连一中,1948年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1950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毕业留校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进修生,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吉林省歌舞剧院(1957年调入)、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专职创作员(1970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作词,国家一级编导。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协会员,《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张藜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像《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我和我的祖国》、《久别的人》、《山不转水转》等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张藜被圈内人称为“大器晚成”,因为他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他早期的作品曾被一些前辈名家予以否定,但他不仅不气馁,反而更加倔强地艰辛攀登,刻苦学习创作,最终被广大听众喜欢,走向成功。他的词作构思独特,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