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竞赛”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7
2009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样题高二年级组参考答案一、倾听·交流(一)1. × 2. √ 3. √ 4. √ 5. × 6. × 7. √ 8. √9.是指革命的队伍(共产党的队伍)。
10.一是指两人以后会是同志的关系,在革命的征途上给晚秋以祝福、鼓励;二是希望晚秋能够忘记自己,和过去告别。
11.(1)穆晚秋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已经完全失望,要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2)余则成描绘的前景深深地打动了她。
12.一是指自己的生命,二是指余则成。
(二)1.因为《华尔街日报》成了恐怖分子的代言人。
2.它所提供的财经新闻和评论还有些价值。
3.纽约的复仇——穆斯林少数民族对美国霸权的抗争二、运智·巧解1. A (题干中有“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且甲和丁的陈述矛盾,推出甲和丁的陈述其中必有一假,结合丙和乙皆为真,推出答案为A。
)2.悲3.惜春4.示例:国破山河在在上泉水清(答案不唯一,只要是正确的诗词接龙即可。
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5.自圆其说三、积累·运用1. 史2.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3.(1)高考专家走进市民学堂,对考生进行应考心理辅导。
(2)总经理熟读《孙子兵法》,博弈商场。
(3)400名“负翁”被强制还款。
4. 薄暮时分,爷爷独坐在夕阳里,凝神望着天空,捋着胡子,说:“火红的夕阳真美啊!”5.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
(2)农村中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高于城镇中学。
6.(1)咱孩子要的是那颗会飞的(2)能概括出现在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的寓意即可。
7. ⑦⑥③②①④⑤8. 卫生部启动全国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现状调查。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四、理解·赏析(一)1.让作者觉得亲切从而想起翠湖,让读者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2.只要走进翠湖,人们的心就会从喧嚣的闹市与枯燥的工作中得到慰藉,生活的委屈与烦恼也会被冲淡一些。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古诗文阅读专题(广东省广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3分)(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分)13.【古诗鉴赏】(7分)(1)梅子,芭蕉,柳花。
[3分。
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三个得满分。
](2)闲。
闲居乡村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的情景,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4分。
“闲”1分,“内心无所牵绊”1分,“恬静闲适”或“悠闲地看”1分,“呼应诗题”1分。
](广东省揭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简析“时有落花至”中的“落花”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中的“落花”表达的不同情感。
(4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是对山居的描绘,写出了山居怎样的环境?(3分)10.诗词鉴赏(7分)(1)这首诗里的“落花”散发着芬芳,仿佛把清溪也染香了,表达的是对春的热爱,对美景的赞颂。
李煜词中的“落花”表达的是春天已逝,好景不在的伤感之情。
(每点2分,共4分)(2)山居杨柳掩映,无人打扰,安谧异常。
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映照下来,书斋中一片清辉,幽雅清净。
(3分)(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2006年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决赛试题说明:1. 本试卷共五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
竞赛时间80分钟。
所有答案均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2.答题前先在答题卷密封线内填写好区(市)、学校、试室、姓名、考号等相关内容。
一.(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项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升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下面各句与课文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C.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下面各诗句都写到“柳”,其中不是..表达依恋思念之情的一句是A.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B.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4.下面都是孔子的名言,其中不是..阐明为人处世道理的一句是A.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B.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C.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少古诗用花卉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填在下面诗句中的花名,正确的一组是⑴①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⑵五月②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⑶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③开。
⑷沾衣欲湿④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A.①蔷薇②榴花③桃花④杏花B.①桃花②木莲③蔷薇④榴花C.①蔷薇②杏花③木莲④榴花D.①桃花②榴花③木莲④杏花6.古代诗歌不少诗句是写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下面对这些节日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竞赛”初寒试题答题卷 第1页 共4页 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竞赛”初赛 答 题 卷 2009.5 (以上表格供阅卷使用)(10分。
每题1分,每空0.5分) 1. 2. 3.4.5.6.7.8.9.10. (17分,每题0.5分) (8分,每题0.5分) 1.矜: 2.辞: 3.克: 4.言: 5.观: 6.凶: 7.可怜: 8.过:9.数: 10.如:11.稽: 12.兵:13.加: 14.恨:15.匹: 16.睥睨:(二)(1分,每题0.5分)17.()通(): 18.()通():(三)(5分,每题0.5分)19.() 20.( ) 21.() 22.()23.( ) 24.()25.() 26.()27.() 28.()(四)(3分,每题0.5分)29.遗: 30.可怜:31.成立: 32.颜色:33.因为: 34.非常:三、(17分)(一)(7分,每题0.5分)1.所以: 2.乃:3.以: 4.而:5.为: 6.若:7.其: 8.然:9.焉: 10.焉:11.因: 12.于:13.之: 14.之:(二)(10分,每题2分)15.()16.()17.()18.()19.()四、(10分,每小题2分)1.()2.()3.()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竞赛”初寒试题答题卷第2页共4页4.()5.()五、(10分,每题2分)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译文: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译文: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传》)译文: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译文: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译文:六、诗歌鉴赏(22分)1.(1)(4分)(2)(2分)2.(1)(2分)(2)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竞赛”初寒试题答题卷第3页共4页(2分)3.(6分)4.(1)(3分)(2)(3分)七、文言文阅读(34分)(一)(12分,每题3分)1.()2.()3.()4.()(二)(22分)5.()6.()7.()8.()9.(1)用“/”给文段中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10届10月月考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⒈B(恪kè,骼ɡé;露骨lù,露脸lòu;殊shū,杼zhù。
A.栈zhàn,饯jiàn;角楼jiǎo,角力jué;呱、沽ɡū。
C.窒、桎zhì;风靡mǐ,奢靡mí;仆pū,阜fù。
D.侩kuài,荟huì;畜牧xù,耕畜chù;炙、栉zhì。
)⒉C(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A.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不能用来形容人往来不断。
B.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不能用于“保住亚军称号”。
D.如雷贯耳:像雷声穿透耳朵,一般形容人的名声非常大。
用来形容掌声不合适。
)⒊D(A.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B.搭配不当,“丰富”不能修饰“介绍”,可改为“全面”。
C.成分残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缺介宾结构中的介词“以”,应在“实现”之前加“以”。
)⒋D(本文段分两层论述“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③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表明……”。
)⒌C(A.距离。
B.准备、备办。
D.知道,懂得。
)⒍B(那,都指代虞山,指示代词。
A.到,往,动词/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C.向,介词/用,介词。
D.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
)⒎C(①为舟行所见。
③是传说。
⑥是山僧的介绍。
)⒏D(A.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
B.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20XX年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决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20分)1.D(A.应为“脉脉不得语”;B.应为“舞榭歌台”;C.应为“蓝田日暖玉生烟”)2.C(“勾”应为“钩”)3.A(出自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支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讽刺了当时大臣竞相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合谄媚的丑态,表达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B.出自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诗中的“丝不断”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的惜别之情;C.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抒写了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D.出自李白的《塞下曲》,“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表现了春天边塞艰苦的环境,表达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4. D[句意:(对任何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话阐明了“教”与“学”的方法及态度,不是谈论“为人处世”道理的。
A.句意:可以与他说话却不与他说,就会失掉友人;不可以与他说话却与他说,就是浪费言语。
B.句意: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C.句意: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5.D(⑴出自宋代汪藻的《春日》;⑵出自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石榴花于五月开放,温庭筠有诗句“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明代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中有诗句:“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⑶出自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木莲又名木芙蓉,金秋开放;⑷出自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6.A(⑴出自王安石《元日》,“桃符”是古时习俗,春节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压邪;⑵出自唐代张封建《竞渡歌》,农历五月五为端午节;⑶出自宋代高菊涧的《清明》;⑷出自唐人姚合的诗,因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⑸出自李商隐《月夕》,中秋节又称“月夕”;⑹出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元宵节有点放花灯的习俗;⑺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⑻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7.D(根据格律诗的对仗和押韵特点及诗歌的背景知识来判断。
2009年高考诗歌答案汇编(2)十一、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故故:常常,频频。
1.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十二、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1--3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3.在这首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十三、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09——2010年学年度高二古代诗文阅读能力比赛初赛试题(参考答案)(一)1. D(激扬)2. A(因。
B.定语后置标志/的人。
C.和,连词/和,介词。
D. 转折/承接)3. C(①是朱筠上奏皇上翰林院有《永乐大典》这件事情。
②张冠李戴,这是文襄公做的事情。
⑥侧面表现朱筠忠厚。
)4. B(“不顾刘文正不高兴”无中生有,刘文正不高兴是在朱筠上奏之后才表现出来的。
)(二)5.C(与:赞许)6.C(C项都是作为介词,用、拿;A代词,他/助词,的;B助词,句末表判断/助词,句中表停顿;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7.B(省略句.A项是被动句,C项是判断句,D项是倒装句。
)8.A(“他也因此被解除了官职”强加因果,错误,他辞官与此事无关。
)(三)9. B(让,责备、责怪)10. B(而,转折/递进;A于,在;C因,就着,趁着;D为,作为)11. C(②、③写的是句范雎的话和行为)12. C(是蔡泽自己出使到秦国而非别人)(四)13.C(设备:防备。
A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B动摇:意不稳定、不坚定;D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14.B.(B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A凭借,介词/来,连词;C他们的,代词/他,他们。
D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D.(①句写贺若弼少年时的大志和武艺,③句写他进攻陈朝将要渡江时举酒祝愿。
②④⑤⑥均是。
)16.B(应是“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而非一开始就封为小内史.)(五)17.A (天色未明,夙:早)18.C (C均为介词,在。
A表判断/副词,于是、就;B动词,到……去/助词,无义,不译;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19.A(A与例句均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B为宾语前置句;C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20.D A“找来一颗人心”有误;B“取下蝇拂,击碎了卧室门”有误C“讨饭的人却没帮助她”有误21.(1)断句(4分)“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评分标准: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专题训练(诗歌鉴赏)(06年初赛)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⑵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
(6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⑴词的上阙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
(6分)⑵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4分)(06年决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2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分别写了边塞怎样的景色?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从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手法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6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23~24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断: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②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贬居黄州而作。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4分)4.古人评论此词“寓意高远”,请结合词的下阕,作具体赏析。
(6分)(07年初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竞赛”初赛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009.5一、(10分。
每题1分,每空0.5分)(注:凡错、漏、多字,该空不给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书名号有无皆可)6.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7.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10.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二、(17分,每题0.5分)(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8分,每题0.5分)1.矜:夸耀 2.辞:托辞,找借口3.克:能 4.言:言论,这里指著作(只解为“言论”不得分)5.观:景象 6.凶:收成不好,荒年7.可怜:可爱 8.过:来访,看望9.数:密 10.如:往,去11.稽:考证,考订 12.兵:兵器、武器13.加:施加 14.恨:遗憾15.匹:相比,与……相比16.睥睨:斜着眼看,这里指伺机夺取(只解为“斜着眼看”不得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分,每题0.5分)17.“颁”通“斑”,斑白18.“景”通“影”,影子(解作“像影子一样”也得分)(三)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5分,每题0.5分)(注:只需指出活用的词,并解释词义,不一定要求写出活用的具体类型。
)19.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0.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21.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 2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3.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24.亡,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25.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6.辇,名词作状语或名词作动词,乘辇车27.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顺(或: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2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四)(3分,每题0.5分)29.遗:赠送,送给 30.可怜:可惜31.成立:成人自立32.颜色:脸色。
1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竞赛”初赛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第页共7 页33.因为:于是创作 34.非常:突出,不同寻常三、(17分)(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
(7分,每题0.5分)1.所以:用来2.乃:却,竟然3.以:因为,表因果关系4.而:通“尔”,你,你的5.为:称作6.若:你7.其:表反问语气,难道8.然:……的样子9.焉:他,指老师10.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从那里11.因:沿袭 12.于:对13.之:这 14.之:到(二)选择题。
(10分,每题2分)15.D(D项前句“其”作副词,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或许”;后句“其”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
A项均作介词,和。
B项均作介词,在。
C项均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6.B(为:介词,替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17.A(且:况且,连词 /将要,副词。
乎:在,介词。
)18.C(夫:发语词,不译。
A.焉:怎么,疑问代词/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B.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D.于:被,介词,表被动/比,介词。
)19.A(A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B项前句“哉”表感叹,后句表反问;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连词,相当于“就”;后一个是副词,在句式中表“就是”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10分,每小题2分)1.A(“以事具告”的倒装,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其它项是宾语前置。
)2.B(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A宾语前置句;C一般陈述句;D判断句。
)3.A(都省略了主语。
例句应为“(项伯)与君孰少长”,A应为“秦时(项伯)与臣游”。
B 省略了介词宾语,应为“竖子不足与(之)谋”。
C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战(于)河北,战(于)河南”。
D“为(我)击破沛公军”,省略介词宾语。
)4.C(定语后置,其余为宾语前置。
)5.D(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五、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题2分)1.译文:假使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那么走到哪里会不感到快乐呢?(2分。
大意0.5分;“使”“以”“适”各0.5分)2.译文:苏子有些忧伤的样子,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或:为什么吹成这样呢?)(2分。
大意0.5分,“正”“危”“何为”各0.5分)3.译文:(汉武帝)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并趁机给单于送去丰厚的礼物,报答回应他的好意(“美意”或“和平意向”)。
(2分。
大意1分,“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因”各0.5分。
)4.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是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2分。
大意0.5分,“奔驰”“笃”“告诉”各0.5分)2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竞赛”初赛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第页共7 页5.译文:现在少卿却拿推荐贤能的责任教导我,这恐怕是和我的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吧?(2分。
大意1分,介词结构后置0.5分,若译为“教导我推荐贤能”亦可;“无乃……乎”0.5分)六、诗歌鉴赏(22分)1.(1)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也暗含作者漂泊,孤苦的情怀。
(4分。
要点为“俯仰结合/俯视仰视”、“动静相生”、“拟声绘色”,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并作简要说明给4分。
只答对手法未作说明则该点只给2分。
大意正确即可。
“也暗含作者漂泊,孤苦的情怀。
”不必在此问回答。
)(2)包含长年漂泊、疾病缠身、韶华不再、孤独无援、处境困窘(不被任用)、忧国伤时的感慨。
(五点答对四点即可,每点0.5分)2.(1)作者极写元宵盛况是为了衬托(答反衬、比照、对比、凸显亦可)下阕最后三句,更显出“那人”的幽独境地。
(2分)(2)偶一回头,忽然在清冷之处看见了那位不随流俗、自感寂寞的女子(人),正是他自己的化身。
写出了作者被主和派冷落、被朝廷弃用,陷于孤寂、悲凉的处境。
(表现了他高洁的操守,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人格)。
(其他理解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诗意内容分析1分,情感概括1分)3.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诗人在墓前见到层层绿树,直上云天,“龙蟠虎踞”的巨大高坟正象征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形成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将秦始皇和汉文帝在后人心目中形象进行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4.(1)赞同。
“竟”是“竟然”之意,汉武帝一心满以为青雀西飞定会带来仙界好音,谁知一去“竟然”未回,这实在出于他意料之外。
(1分)“竟”字表达出汉武帝迷信神仙、执迷不悟的痴呆心理。
(1分)寓揶揄嘲弄于其中,极富幽默感。
(1分)(意思对即可)(2)汉武帝只祈求自己长生而全不顾惜人才的死活,就是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这就辛辣而尖锐地讽刺了汉武帝好神仙甚于爱人才的极端自私的灵魂。
(1分)李商隐借此感慨自己的身世,不满当时皇帝(唐武宗)的迷信、不重视人才。
(1分)借古讽今,显得含蓄深隐,曲折婉转。
(1分)(意思对即可)七、文言文阅读(34分)(一)(12分,每题3分)1.C (适:享受)2.B (转折连词,但是。
A.以:介词,以……的身份/连词,表目的,来。
C.因:副词,于是/介词,借此。
D.第一个“然”是转折连词,意为“但是”;第二个“然”是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
)3.A (指的是石曼卿)4.D (石曼卿不是只是为秘演作陪衬,并没有体现朋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
)3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竞赛”初赛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第页共7 页参考译文:我年轻的时候,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而能广泛交结当时的贤人豪杰。
但我还是认为,国家使天下臣服统一,停止战争,使天下休养生息,太平无事,已经有四十年,而一些智谋杰出、极不平凡的人物,没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的,往往隐居不出。
山林隐士和屠夫商贩里,一定有直到老死却世人没有谁发现的人。
我想追随寻访他们,却无法得到。
后来,我终于找到我那现已死去的朋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宽宏旷达,志向远大。
当时的人不能发挥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卑躬屈节去迎逢迎别人。
他无处抒发自己的心意,便常常和那些平民野老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喝酒嬉乐,到了颠狂的程度也还不厌倦。
我想那些隐居不让人发现的人,也许可以在接近这些人时找到,因此,我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来往,想通过他来暗中寻访天下杰出的人才。
和尚秘演,与曼卿交往最久,也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以讲究气节来自守清高。
他们两人交情很好,没有一点隔阂。
曼卿隐匿在酒肆中,秘演隐匿在寺庙中,都是奇才特行的男子。
然而他们都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当他们纵情痛饮,喝得醺醺大醉的时候,便吟诗歌唱,嬉笑欢呼,以此享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是多么豪壮啊!当时的贤人都愿意与他们交游,我也经常到他们家去。
十年之间,秘演向北渡过黄河,向东到了济州、郓州一带,没有遇上志同道合的人,困顿地回来了。
这时,曼卿已经死了,秘演也年老多病。
唉!这两个人,我是亲眼看着他们从壮盛走到衰老的,那我也将要老了吧!曼卿的诗辞极为清秀,但他更赞赏秘演的诗作,认为秘演的诗作淡雅雄健,有诗人的意趣。
秘演的形貌雄壮威武,胸怀阔大,他做了和尚以后,再也没有地方施展才能了。
惟独他的诗可以在世上流传,但他生性懒散,不珍惜自己的作品。
到他老了的时候,打开他装诗稿的袋子,仍搜得三、四百篇,都是叫人喜爱的好诗。
曼卿死后,秘演孤独寂寞,没有一定的去向。
听说东南一带山水很多,奇峰突起,悬崖高峻,江涛汹涌澎湃,非常壮观,便想到那里去游玩。
足见他虽然年老,但喜爱山水的志趣却依然存在。
在他临行的时候,我为他的诗了写了这篇序,借此说到他盛年时的情景并悲叹他现在的衰老。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人欧阳修序。
(二)(22分)5.A (苦:污辱,轻蔑鄙视。
)(3分)6.D (“凭”,介词/“把”,介词。
A.“就”,连词。
B.“他”,指代邓弼,代词。
C.和,同,介词。
)(3分)7.B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3分)8.B (“两书生虽表面听从而实质还是看不起他”不合文意,从“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步。
”可见两位书生完全被邓弼的博学多才折服。
)(3分)9.(1)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