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
- 格式:ppt
- 大小:926.50 KB
- 文档页数:3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面对的敌人为什么那么难缠1947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2、3、6纵队(以下简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从8年抗战的老根据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作战,为陈毅、粟裕大军和陈赓纵队在豫东、豫西展开提供了机会。
但刘邓大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南下的12万精兵强将,最后转出大别山时仅剩5万余人,加上留下的地方部队和工作队,总共也不到7万人。
什么原因导致刘邓大军减员如此严重呢?大别山的敌人,无论兵源素质还是统帅能力都是国民党军中最强的为了追剿刘邓大军,蒋介石一方面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所,统一指挥大别山战事;另一方面调动23个旅渡过淮河,从北、东、西等几个方向穷追猛打。
其中,不仅有“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胡琏第18军等中央军精锐,还包括第7军、第48军等新桂系劲旅,这些广西兵从小生活在山区,非常善于山地作战,从北伐时期就以战力强悍著称,获得“钢军”美誉,甩开蒋介石中央军好几条街。
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小诸葛”白崇禧的指挥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北伐时期,他是前线参谋长,代行参谋长职权,指挥新桂系第7军等部队连克汨罗江防线和贺胜桥等要点,仅14天就从长沙打到武昌城下。
抗战时期,白崇禧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几乎参与了对日寇历次会战的筹划和部署,尤其是1940年的桂南战役,白崇禧亲自指挥部队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攻坚作战的首次胜利。
经历过8年抗战后,新桂系已经把广西的民团制度移植到了大别山全面抗战爆发时,新桂系头一年就武装了上百个步兵团投入抗日战场,并将苦心经营的十几家兵工厂和数十架飞机全部上缴中央。
对此,蒋介石不得不有所表示,恰好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按惯例必须兼任驻地省份的行政长官,于是安徽省主席一职就交到了新桂系手上,一直到抗战胜利依然如此,由于长期驻军于此,不仅新桂系与当地土豪劣绅紧密勾结,其基层官兵也纷纷在此安家,不少老兵还娶了当地妇女为妻。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台儿庄战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① D.①②④2.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3.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
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C.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4.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5.观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的场景和人物后,可以判断该照片应拍摄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时期6.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A.中共一大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第一届政协7.上海纪实频道的讲述栏目《档案》越来越引起观众的追看与共鸣。
它的选题很广,涉及了包括三大战役等中外关注的内容。
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8.为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C.《资政新篇》 D.《土地改革法》9.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A.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讨论停战问题C.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10.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军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是()A.邓小平 B.周恩来 C.彭德怀 D.朱德11.国民政府在中国的统治覆灭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的结束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2.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第23课内战爆发1、重庆谈判时间、地点:1945年,重庆。
双方目的: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共产党:真和谈,揭骗局,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①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②1946年,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3、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战略战术①、首先是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②、被粉碎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4、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斗争策略:①、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②、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战果:①、粉碎了国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bian),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P111材料研读】:材料中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答: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统一、富强的愿望。
6、【课本第112页课后活动1】(1)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应对?答: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
(2)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答: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7、【课本第112页课后活动2】运用具体史实,说说解放区军民是如何进行自卫反击的?必背知识点的4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勇往直前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真勇敢,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利剑,插在蒋介石心尖上。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将军:“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
”一、挺进大别山——历史的抉择(一)打出外线的必然选择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
进攻一开始,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结合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虽然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歼敌112万之巨的辉煌胜利,但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的内线作战已经使得解放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鲁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在谈到当时山东的局面时曾说“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而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
在胡宗南军队的大举进攻中,陕北几乎所有的县城都遭到蹂躏。
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
毛泽东电告刘邓:“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到陕北将不能支持。
”此时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已经成了必然选择。
(二)师出大别山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谱。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小论文范文12例1.请依据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体现联系性。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经过连续作战,迫使国民党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最终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材料关键词: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强国,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题目: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文: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
在内忧外患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这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3.阅读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体系联系性。
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分裂)1927年,蒋介石等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并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共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进行武装反抗,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革命的新篇章。
4.(材料关键词:英国工业强国,封建制度腐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目: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文: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
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测试时间:15 分钟一、选择题1.1947 年7 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列不符合该大纲规定的是( )A.没收地主的土地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C.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D.废除土地私有制1.答案 D 1947 年7 月中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故选D。
2.(2018 山东德州中考)下图是发表于1947 年的一幅漫画。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转战陕北歼强敌B.千里挺进大别山C.关门打狗战辽沈D.大军合力战平津2.答案 B 根据漫画发表时间“1947 年”和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刘邓”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 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2017 河南中考)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
这一“行动”(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3.答案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选C。
4.(2018 四川成都中考)1948 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A.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B.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4.答案 A 1948 年9 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 一举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3篇《挺进大别山》读后感篇1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
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
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
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
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镜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镜头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
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
换做是我们,在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
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镜头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
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
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
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
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镜头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
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解说词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红韵流长。
各位来宾,欢迎你们来六安参观考察,在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请允许我将纪念馆所在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作一简单介绍。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总面积为13500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45000平方米。
陆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30000平方米地均为六安市人民政府旧址,经改造后建为人民广场;南侧的60000平方米地块为原皖西纪念馆区,现已改造成集纪念、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
公园分为纪念活动区和休闲区两个功能区。
纪念活动区包括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像(许继慎)广场;休闲区包括环园道路、景观道路及12个小广场,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5.5%。
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欢歌笑语,尽展兴兴向荣之气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国家AAA级景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为皖西烈士陵园)。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六安市中心风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的核心景点。
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国后兴建的第一所陈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扬场所。
陵园占地108亩(水面40亩),三面环水,风景秀丽。
原建有烈士纪念塔,烈士铜像,烈士纪念馆,皖西籍108位将军事迹陈列馆,悼念广场,纪念亭等设施。
建国后征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史料。
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国内名流也曾先后在此瞻仰和题词。
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馆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1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南京军区政治部、总参合肥炮兵学院、武警安徽省总队、皖西学院等单位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被中央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以上。
军林兵史 JUNLINBINGSHI刘伯承邓小平在大别山整顿军纪◎王贞勤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 幕。
英雄的刘邓大军不仅在巍巍大别山上建 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更留下一个感人至深的“挥泪斩马谡”故事:为了维护群众利益, 严明群众纪律,刘伯承、邓小平毅然含泪公开处决了乱拿群众财物的“贴身护卫”- 警卫连副连长赵桂良。
“部队纪律这样坏,这是在给我们自己挖坟墓!”“部队这几天的纪律越来越坏了,如 不迅速纠正,将会非常危险的。
” 1947年9 月2日上午,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刘邓大军的领导人 —— 司令员刘伯承 (右)和政治委员邓小平司令部行进到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经扶县 (今新县)小姜湾村时,邓小平政委对同他 并肩前行的刘伯承司令员说。
“是啊!需要开个会研究一下了!”刘伯承说。
“事不宜迟,我们就在眼前的这个小村 碰个头吧!”邓小平做事向来雷厉风行。
1947年,是决定国共内战胜负的关键一年。
这年3月,国民党军队依仗优势兵力和优良装备,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很快攻占了延安。
但蒋介石高兴了 没几天,胸口就突然挨了重重一拳一一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出鲁西南,并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牢牢地插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心脏地带,直接威胁 南京。
刘邓大军虽然进入了大别山,但是面临 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是军事压力重 重。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连忙从各地召集重兵对刘邓大军进行围攻,部队几 乎天天要打仗,指战员们都非常疲惫,各种作战和非作战减员非常严重;其次,饱受战 争之苦的当地老百姓,开始并不欢迎刘邓大 军的到来。
大别山虽然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之内,但在红军转移以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加上 他们的欺骗性宣传,致使当地群众对刘邓大14 I 文史精华 / 2019.04.±JUNLINBINGSHI军林兵史军特别不理解,总是避而远之。
章节测试题1.【答题】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
下列哪一史实能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A.签订“双十协定”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C.全面内战的爆发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重庆谈判的知识考查。
【解答】重庆谈判本来就是蒋介石施展的假和谈真备战的政治骗局,谈判中毫无诚意,虽然签定了《双十协定》,却始终不承认解放区的政权和军队。
蒋介石要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不久便撕毁了《双十协定》,于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犯,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
内战的爆发证明谈判无效,协定无效。
所以答案选C。
2.【答题】1946年,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蒋介石对哪一解放区发动进攻()A.中原解放区B.华东解放区C.华北解放区D.东北解放区【答案】A【分析】本题是对国共内战的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国内战爆发。
由此可知,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选A。
3.【答题】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的序幕()A.战略防御B.战略相持C.战略反攻D.战略决战【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叙述的是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事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把战争从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就像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由此,各解放区相继转入战略反攻,选C。
4.【答题】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国共内战的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人,进攻陕北解放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部队只有2万人,处于劣势。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